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狼牙刺不同器官中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同一植株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 H.)各器官中氧化苦参碱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种子是狼牙刺氧化苦参碱积累的主要器官,含量高达2.40%.其他器官如当年生幼茎、一年生茎、多年生茎、叶、花蕾、花、幼果中氧化苦参碱含量分别为0.798%、0.237%、0.197%、0.519%、0.414%、0.345%、0.528% .该结果对狼牙刺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苦参和狼牙刺植株中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野生苦参和狼牙刺各组织器官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ZORBAX SB-C18(150mm×4.6mm,5μm),检测波长:220 am,流动相:0.04mol/L磷酸-甲醇(90:10),流速:1.0 mL/min,柱温:20℃.结果表明,野生苦参的苦参碱舍量较高,作为药用部分的苦参根,其苦参碱含量达到0.34%;狼牙刺的氧化苦参碱含量较高,其种子中氧化苦参碱含量达到2.45%.狼牙刺植株在苦参类生物碱开发利用方面有较高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江珊  韩豪  江海  田姗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17-18,20
建立分析测定苦豆和狼牙刺种子中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色谱法能用于苦豆和狼牙刺种子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检测,并测得其含量在苦豆和狼牙刺种子中各有优势;狼牙刺种子在氧化苦参碱制备方面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HPLC法测定狼牙刺种子氧化苦参碱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狼牙刺氧化苦参碱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ZORBAX -C18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0.04 mol/L磷酸溶液-甲醇(90 ∶1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20 ℃;试样进样量10 μl;检测时间12 min.测定结果,氧化苦参碱与其他组分能达到基线分离.该方法能够用于狼牙刺及其他生物材料的氧化苦参碱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骏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的规律.[方法]以3年生骏枣为试材,测定果实的动态生长指标以及果实中总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的含量.[结果]骏枣果实生长曲线呈不明显的双“S”型.骏枣果实早期以积累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果实膨大期迅速积累蔗糖,到果实成熟时主要积累蔗糖.[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骏枣果实糖积累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不同物候期狭叶柴胡茎、叶等不同器官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狭叶柴胡各器官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并比较不同物候期狭叶柴胡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趋势.[结果]在狭叶柴胡不同器官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积累在茎、叶、花及幼嫩果实中,其中以叶中的含量最高,为2.259%;而根和成熟果实中的含量很低,分别为0.032%和0.046%.在茎、叶的发育过程中,盛花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坐果时含量有所下降,果实成熟时含量又开始上升,至枯萎前期,两者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又恢复到一个较高水平.[结论]对狭叶柴胡中黄酮类物质的开发利用应重点选择叶片,并在狭叶胡植株枯萎前期采收其地上部分,以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菠萝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变化及品质形成特点,为菠萝品种改良和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巴厘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内源激素、可溶性糖、有机酸和维生素C(Vc)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在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其单果重呈不典型的单S形曲线变化趋势;玉米素(ZT)含量最高,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吲哚乙酸(IAA)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再升的动态变化;脱落酸(ABA)含量变化与ZT相似,幼果期ABA含量随着果实发育不断升高,进入果实膨大期后趋于稳定,成熟期缓慢上升;赤霉素(GA3)微量存在.在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以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为主,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随果实发育逐渐升高,而幼果期蔗糖含量逐渐下降,进入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后蔗糖含量急剧升高;有机酸积累以马来酸、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幼果期以苹果酸和马来酸积累为主,进入果实膨大期后柠檬酸含量急剧升高,成为成熟菠萝的主要有机酸;此外,在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检测到微量的富马酸和酒石酸.Vc含量在果实发育初期不断升高,进入成熟期后急剧下降.[结论]ZT和ABA是影响菠萝果实发育及成熟的重要内源激素,其含量随果实的发育呈动态变化;蔗糖和柠檬酸是决定巴厘菠萝果实品质的主要可溶性糖和主要有机酸.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RNA-seq转录组测序等方法研究了‘金湘玉’黄桃(Prunus persica’Jinxiangyu’)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花后20~90 d)可溶性糖组分及类黄酮物质的含量变化,筛选出调控果实可溶性糖与类黄酮化合物形成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花后60~85 d为‘金湘玉’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蔗糖含量在此期间明显上升;成熟果实糖含量以果糖和蔗糖为主;山奈素苷在果实中的含量较低,槲皮素苷含量在幼果期含量较高,随果实成熟含量降低;在果实中不含有花色苷化合物;参与类黄酮代谢的相关基因(ANS、DFR、F3H、FLS、4CL1等)在果肉中表达量较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共鉴定到181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5条糖代谢途径,其中SDH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且随着果实成熟而持续上调,主要促进果实发育后期果糖含量的积累;SPS1、SS与SS1基因表达水平随着果实成熟而持续上调,对蔗糖调控起着关键作用;SUS3、INVA基因在果实发育前期表达水平较高,主要促进蔗糖的降解。  相似文献   

9.
缺钙会引起许多果实生理性病害。为给梨树合理补钙提供理论依据,以7个梨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其叶片、果实和新梢钙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梨的生长发育,参试品种的叶片和新梢钙含量均大体呈增加趋势,果实钙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幼果期至果实成熟前期降速最快),且同一品种幼嫩器官与成熟器官的钙含量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同一发育时期相同器官钙含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钙含量最高的器官是叶片,其次是新梢,果实钙含量最低。不同梨品种的钙素营养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各器官发育末期的钙含量,均以鸭梨最高,黄冠和大南果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香气物质形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确定对菠萝蜜果实香气物质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的酶,为菠萝蜜栽培及育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菠萝蜜为材料,分别以亚油酸钠、氢过氧化亚油酸钠、乙醛和丁醇为底物,测定脂氧合酶( LOX)、氢过氧化物裂解酶( HPL)、醇脱氢酶( ADH)和醇酰基转移酶( AAT)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活性变化。[结果]在果实成熟过程中,LOX在果实成熟早期具有较高活性,在香气物质合成的前期起主要作用;HPL主要参与菠萝蜜果实中醛类香气的形成;ADH活性水平较高;AAT活性变化在种质间存在差异,在果实成熟末期活性增强或略有下降。[结论] AAT是菠萝蜜果实特征香气物质形成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11.
齐香君  刘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23-8824,8842
[目的]为药用成分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来源提供新途径。[方法]考察了R1601菌株对苦参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浓度乙酰丁香酮和侵染时间影响下苦参毛状根的诱导率;研究了培养基中的组分和浓度对苦参毛状根继代生长的影响。[结果]以苦参幼芽为外植体,在R1601菌液中添加100μmol/L乙酰丁香酮,侵染20 min,(25±1)℃,MS共培养基上暗培养2 d,苦参毛状根的诱导效果较好,诱导率28.6%,存活率46.7%;苦参毛状根在改良的继代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结论]苦参毛状根的最佳诱导条件:以生长1周的苦参幼芽为外植体,R1601为菌株,添加1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侵染20 min,(25±1)℃暗处诱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苦参叶生物总碱的提取工艺,并测定其所含的生物碱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苦参叶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苦参叶生物总碱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5,90℃水浴,80%乙醇,回流提取1次,提取时间2 h;苦参叶中苦参碱、槐定碱、氧化苦参碱含量较高。[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的生物总碱提取率高,稳定性、重现性好;苦参叶含有5种指标性成分,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总和符合药典规定含量,叶的潜在应用价值大,为苦参叶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晓见  夏洁  靳翠丽  缪莉  董昆明  封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22-15324
[目的]探讨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了龙爪槐叶片浸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抑制效果,并对活性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龙爪槐叶片的无水乙醇浸提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分配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极性组分(60%以上),而含量约为25%的非极性组分(正己烷相)具有显著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果。在25和50 mg/L正己烷相组分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7 d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5%和90%以上,同时还伴随着细胞中叶绿素a的破坏。[结论]为防治微囊藻水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了龙爪槐叶片浸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抑制效果,并对活性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龙爪槐叶片的无水乙醇浸提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分配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极性组分(60%以上),而含量约为25%的非极性组分(正己烷相)具有显著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果。在25和50mg/L正己烷相组分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5%和90%以上,同时还伴随着细胞中叶绿素a的破坏。[结论]为防治微囊藻水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刺花种子硬实破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硫酸、氢氧化钠和热水浸种,对白刺花种子硬实破除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98%的硫酸破除白刺花种子硬实的效果最佳,能使其发芽率提高到92.30%,处理种子的最佳时间为30 ~ 40 min;70%硫酸能显著提高白刺花种子的发芽率,使其发芽率达到40.00%,处理种子的最佳时间为40~60 min.20%和10%的...  相似文献   

16.
邱琼  李江  孟梦  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891-7892
[目的]通过对红河州膏桐集中分布的人工幼林进行不同径阶各器官的含碳率测定与分析,为膏桐人工幼林的碳储量计算提供较为可靠的含碳率参数。[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方法测定膏桐人工幼林的碳储量。[结果]膏桐各器官的含碳率依次为:果实(44.32%)、主干(43.26%)、树根(41.40%)、树叶(40.52%)、树枝(39.21%),其中果实的含碳率高于其他器官,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干基部的含碳率高于树干1.3 m处。膏桐各器官占单株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树干(62.17%)、树根(26.35%)、树枝(6.56%)、树叶(4.87%)、果实(0.05%)。[结论]膏桐全株含碳率的加权平均值为42.36%。  相似文献   

17.
王宏伟  张连忠  黄清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44-20445
[目的]探讨四季草莓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规律,以提高草莓品质。[方法]试验通过施加15N尿素,于施肥后半个月、1个月和3个月后分别测定老叶、功能叶、幼叶、老茎(1年生)、新茎(当年生)、粗根(直径0.2 cm以上)、细根(直径0.2 cm以下)、花果蕾共8个部分中15N吸收量和全氮量。[结果]春季土壤15N施肥后,四季草莓各器官NDFF普遍不高,在4.47%~11.63%之间;幼叶与花果蕾等新生器官的NDFF要略高于其他器官。不同器官对15N的吸收量差异较大,同一器官在不同的时期对15N的吸收量也不同。四季草莓对15 N-尿素的15 N吸收很迅速,在施肥后的半个月内15 N吸收利用率达30.34%,1个月内的15 N吸收利用率变化不明显,3个月后15 N吸收利用率开始显著上升。[结论]植株各个器官的15N分配率在各个时期的差异较大,分配重点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木瓜叶芽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木瓜叶芽与木瓜果的主要营养物质组成和含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木瓜叶芽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是木瓜果的31倍,并且具有较高含量的甲硫氨酸。木瓜叶芽中检测出7种有机酸,有机酸含量是木瓜果的1.2倍,其中苹果酸的含量最高,为18.19 g/kg。木瓜叶芽中的无机矿物质含量是木瓜果的5倍,且检测出硒。木瓜叶芽VE含量是木瓜果的31倍,而Vc含量低于木瓜果。[结论]木瓜叶芽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木瓜果,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环剥对枣树叶片中淀粉积累及激素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剥是目前促进枣树坐果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试验研究了花期环剥和非花期环剥对枣树叶片营养物质及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树环剥对光合产物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造成的阻碍作用并不能显著提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但是能够起到积累光合产物的作用,其积累形式主要是淀粉;这些积累的光合产物在花期会被花、幼果等库器官消耗;枣树花期环剥影响叶片内源激素的水平,可显著提高叶片内赤霉素浓度,对生长素及脱落酸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杜仲叶结构发育与绿原酸积累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显微技术和HPLC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杜仲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和指标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叶片发育早期,随着栅栏薄壁组织、海绵薄壁组织等叶肉细胞的分化发育,杜仲叶片中绿原酸含量不断增加。6月叶片组织结构发育成熟时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达到最高,为1.153%。随着叶片的衰老,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至落叶前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最低,为0.483%。在紫外光下,绿原酸储备在叶表皮、叶柄表皮和果实表皮周围,呈现淡蓝色荧光现象。[结论] 综合分析叶片生物量和绿原酸的含量,7-8月份采集杜仲叶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