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穴插秧棵数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水稻最适密度和穴插秧棵数有过许多研究与报道,但是这些研究多局限在生产上出现的插秧棵数1~5苗范围内,就寒冷地区插秧苗数对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系统研究则报道较少。为了探讨本地区穴插秧棵数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本文在30.0 cm×20.0 cm的条件下,研究了穴插秧1~8苗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穴插秧棵数1~3苗,产量随插秧苗数的增加而增高,超过3苗则随着穴插秧苗数的增加而下降,适宜的插秧棵数为2-4苗,以每穴3苗产量最高。单穴插秧苗数减少(1~2苗),穴有效穗数下降,单苗分蘖数量和穗粒数提高,饱满粒率、生物产量降低;穴插秧棵数增加(5~8苗/穴),单苗分蘖数量减少,穴有效穗数、穗粒数、生物产量下降。每穴插1~3苗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恶白率、垩白度、胶稠度、食味值是随着穴插秧棵数的增加而提高,从每穴4苗开始,这些性状又随着穴插秧棵数的增加而下降,只有直链淀粉含量与之相反,穴插秧棵数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钵盘育苗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和插秧穴距。大田栽培条件下,以绥粳18为材料,设置3个播种密度和2个插秧穴距,研究播种密度和插秧穴距对绥粳1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相同播种密度下株高、穗数表现B2>B1,随着插秧穴距的减小呈现增加趋势;相同播种密度下结实率呈现B1>B2;理论产量表现B2>B1。在A1、A2播种密度下(1~3粒/穴、4~5粒/穴)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B2>B1,相同播种密度下垩白粒率和垩百度表现B1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2株/穴、3株/穴、4株/穴、5株/穴、6株/穴的生育进程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每穴插秧株数以3~4株为宜,产量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佳。  相似文献   

4.
不同插秧时间对产量及米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晚插秧时对于水稻的株高生长、分蘖发育、叶龄增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平均每穗粒数。早插秧时每穴有效穗数有所减少。晚插秧时虽然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但不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本试验条件下,一般在5月25日前后5d开始和结束插秧,可以兼顾产量和米质。  相似文献   

5.
不同插秧时间对产量及米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晚插秧时对于水稻的株高生长、分蘖发育、叶龄增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平均每穗粒数。早插秧时每穴有效穗数有所减少。晚插秧时虽然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但不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本试验条件下,一般在5月25日前后5d开始和结束插秧,可以兼顾产量和米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超稀植,研究优质稻米嫁禾1号在虎林地区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同等的插秧密度,优质稻嫁禾1号单穴的最高分蘖期随着基本苗数的减少而延后,平方米收获穗数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而增加,结实率正好相反,随基本苗数的增加而降低。产量上,嫁禾1号产量最高的是处理5和处理9,产量分别为593.6 kg/667 m2和583.6 kg/667 m2,说明超稀植可以提高水稻的单产,但要保证基本苗数才能取得高产。优质稻米嫁禾1号插秧密度30.0 cm×20.0 cm时,每穴4棵苗产量最高,插秧密度30.0 cm×23.3 cm时,每穴5棵苗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湘陵628S制种高产的群体结构,通过设置母本不同栽插株数处理,研究了母本栽插株数对群体分蘖动态、抽穗开花动态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穴栽插2、3、4株处理的最高苗数、抽穗期、开花期均较每穴栽插1株者提前1~2d,并且其群体抽穗历期缩短,开花更为集中,有利于制种产量提高;随着每穴栽插株数的增加,母本穗长、总粒数、实粒数均逐渐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则逐渐增加,但每穴栽插2株、3株的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多于每穴栽插1株和4株的处理,使前者产量高于后者.因此,在采用湘陵628S进行杂交制种时,母本栽插株数以每穴栽2株或3株最有利制种群体的集中授粉和高产.  相似文献   

8.
早稻机插秧的密度和本数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嘉育253为供试品种,研究早稻机插秧的密度和本数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播行距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株距增加,密度减小,单丛有效穗数、结实率、成穗率增加,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公顷颖花数、株高、基本苗数、最高苗数减少,最终产量降低:随着插秧机取苗档位的提高,穴插本数增加,单丛穗数、每公顷有效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公顷颖花数增加,但在5档以上时明显降低,最终产量增加.综合分析认为,在目前大多数插秧机行距固定、株距可调的情况下,以密度30cm×(12~14)cm、本数5~7档(丛插5~7本)为宜.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秧龄秧苗对水稻生育和米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插秧秧龄越大株高增高,叶龄和有效穗数增加,但千粒重有降低的趋势。3.5和4.5叶龄插秧时每穗粒数最多、产量最高。插秧秧龄大,加工品质差,外观品质变坏,但食味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钵体育苗每孔播3粒时比6粒和9粒分别增产3.1%和10%;每穴插秧苗数2~4株时产量最高,比1株和5株高11.1%和9.7%;插秧密小于30 cm×20 cm或大于30 cm×26.7 cm时,减产幅度都显著。所以水稻开发多年的盐碱地水稻田应该改变密植、主穗增产的栽培方法,采取稀植、促进分蘖、大穗增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两系杂交水稻晶两优534为材料,研究了6个不同栽插株数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株数条件下,产量以栽插1~2株/穴的T1(8 507.25 kg/hm~2)和T2(8 577.15 kg/hm~2)处理为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和T2处理的单株分蘖能力较强,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较高,而每穴插3~6株的T3~T6处理,随着每穴栽插株数的增多,单株分蘖力降低,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数、结实率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产生的间接作用较大。说明不同栽插株数下,影响晶两优534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生产上机插苗数建议以每穴2苗为宜,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同时协调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因子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栽培密度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联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是30.0cm×13.2cm插秧规格的条件下,随着穴株数的增加纹枯病发病程度呈递增趋势,4株/穴时病情指数为0.68、6株/穴时病情指数为0.96、8株/穴时病情指数为1.72、10株/穴时病情指数为2.02。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育秧与插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甬优2640为供试材料,研究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有序抛秧3种育插秧方式下水稻秧苗农艺性状、漏秧率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的根长、根数和基茎宽等秧苗农艺性状较毯苗机插秧苗的表现更好,漏秧率降低,产量明显增加;钵苗有序抛秧秧苗的农艺性状表现介于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的秧苗之间,产量较毯苗机插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以优质粳稻南粳9108为机插材料,设置每hm~2施纯氮225 kg、270 kg和315 kg 3个施氮水平,3苗/穴和5苗/穴2个栽插密度,研究了施氮量和穴苗数对南粳9108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270 kg/hm~2处理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加工品质中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下降趋势,外观品质得到改善,但食味品质变劣,RVA谱特征值中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变小,而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升高;随穴栽苗数增加,低氮处理实产增加,中、高氮处理呈降低趋势,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均变劣,食味值也降低,RVA谱特征值各指标呈上升趋势;施氮量270 kg/hm~2和3苗/穴的组合南粳9108实测产量最高,施氮量为225 kg/hm~2和5苗/穴的组合可实现稳产优质的目标。本文总结了机插稻南粳9108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关键,可为进一步扩大该品种的种植面积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南粳9108为材料,设计3个播种时间(5月14、21、28日)和3种插秧方式(硬盘机插25 cm行距、硬盘机插30 cm行距、钵苗摆栽),研究其对优良食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5月14日)条件下,水稻钵苗摆栽产量高,品质好;晚播(5月28日)条件下,硬盘机插25 cm行距处理产量高。播期、栽插方式对南粳9108糙米率、精米率影响不显著;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稻米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龙粳31为材料,每穴苗数为处理,完全随机设计,探讨穴苗数对龙粳31穗部性状及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穴苗数的增加,稻谷的穗部一次枝梗数呈减少的趋势,穗部二次枝梗数以处理2(3苗/穴)最多,优中劣势粒结实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单穗重、每穗粒数均以处理1(1苗/穴)最多,但穴苗数的多少对穗长影响不大;而单位面积穗数以处理5(9苗/穴)最高,结实率随穴苗数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千粒重随穴苗数增加呈下降趋势。穴苗数为7株处理稻谷产量达到最高,为10 76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绿色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 壮秧超稀植栽培30.0 cm×(16.5-20.0)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2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 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每穴4株(A1)、5株(A2)、6株(A3)和7株(A4)4个水平及行株距为30 cm×10 cm(B1)、30 cm×12 cm(B2)、30 cm×14 cm(B3)和30 cm×16 cm(B4)4个水平,分析不同密度下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构成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穴株数条件下,A3处理显著增加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蜡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产量,且产量较其它处理增幅2.34%~10.87%。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随穴株距增加而降低。穴株数与穴株距交互作用下,各处理组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或显著互作效应,以穴株数6株与行株距30 cm×10 cm处理组合(A3B1)效果最佳,产量达9 291.25 kg·hm-2。在试验设置密度范围内,产量与抽穗期茎鞘干重、叶片干重、生物产量和成熟期每平方米茎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蜡熟期茎鞘干重、单株粒重、每平方米基本苗数和株高均呈二次函数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每穴株数6株与行株距30 cm×10 cm(A3B1)处理组合模式更适合在目前寒地水稻龙粳31高产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3 a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有利于增加分蘖和粒数,对产量起决定性作用,但不利于提高稻米品质;磷肥能够促进氮肥的吸收,增施磷肥有提高成熟度和增加产量的作用,同时又提高出米率和降低蛋白质含量;钾肥和镁肥对于产量影响不明显,但对改善稻米品质作用最明显。氮、磷、钾配施产量最高,增产6.3%,米质趋中,如果再加施镁肥,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又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20.
播种密度对高海拔地区苦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丽英 《作物研究》2008,22(1):42-44
2007年在海拔1920m的贵州水城,以苦荞六苦2号为材料,研究了5种播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主要品质影响显著。在每公顷播种75万~120万株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超过此限则成相反的趋势;在每公顷播种75万~105万株范围内,籽粒黄酮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05万株,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脂肪含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是在高海拔地区苦葬六苦2号的最佳播种密度为105万~1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