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动态模型,对从多期遥感影像提取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景观信息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和变化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面积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湿地景观形态趋于复杂化,湿地景观的景观多样性逐渐上升,景观异质性逐渐增大;景观整体破碎度逐渐上升。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泥沙淤积、围湖垦殖、退田还湖、人工植芦和滩地造林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2.
景观生态学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湿地研究的特点和热点问题,包括湿地多样性的保护,湿地管理和恢复,湿地功能和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尺度等.此外,具体地综述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湿地研究,还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总之,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为湿地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在多尺度湿地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洞庭湖地区的植被景观类型分布特征,采用手持GPS测绘了洞庭湖纯湖区湿地植被景观斑块边界与属性,用分解森林资源分布图上图斑的方法转换周边丘陵低山区植被景观格局的斑块边界与属性,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制图要求,采用M apG is软体编绘了洞庭湖区3 965 957.201 hm2的1∶25万植被景观格局数字化图,建立了属性数据库.根据图和数据库分析,洞庭湖地区植被景观具有聚集分布特点:北中部以作物植被和湿地植被景观为主;东南部以油茶林景观为主;西南以楠竹林为主;西面以杉木林景观为主;其他植被景观呈镶嵌状分布.在植被类型景观不同分布区,斑块和底质异质互换.植被景观格局数字化图具有可视、联动、精度高、使用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扎龙湿地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景观格局角度对扎龙湿地区域生态进行分析。通过对遥感照片判读,将各种景观镶嵌体类型加以分类,并勾绘出轮廓界限,然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监测信息系统(LMIS),将图表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域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度、分维值等景观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南洞庭湖生态治理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具有淡水湖泊湿地保护特色的林果生态工程设计的3原则,即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和高效性原则,以及从景观格局,群落结构和物种结构等方面实现林果生态工程优化设计的要点,该生态技术已部分得到运用,对于淡水湖泊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洞庭湖的湿地资源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湿地的种类特征及数量特征,对湿地资源综合评价,找出了当前面临的胁迫因子,提出了湿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多样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丰富度密度、均匀度、分离度、分维数等指数,分析了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的多样性丰富,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相对均匀,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的破碎化程度较轻,经济林和农田等人工景观较破碎,表明人为干扰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8.
2009年2月2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湿地日.也是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二天。省林业厅赵清云副厅长率保护处一行6人赴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考察,先后实地考察了位于岳阳市、益阳市及常德市的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及西洞庭湖3块国际重要湿地。  相似文献   

9.
信息博览     
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建设立项省政府办公厅湘政办函(1997)172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益阳市省级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并通过GEF国际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可望得到湿地国际对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GEF项目按助,正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争取纳入世界湿地名录,开展国际合作。据调查,南洞庭湖共有鸟类43科164种,其中国国家一级保护的7种.Th级保护的26种,省重点保护的30多种。如天鹅、白鹤、白锦、鸳鸯等鸟类,形态神彩特异、羽毛绚丽、飞翔姿态美丽。内有夏繁经20万只以上.小白额雁3万多只,越冬水鸟50万只以…  相似文献   

10.
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指数4个指标,从景观的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3个方面,对安凯乡旅游开发过程中森林景观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斑块中,马尾松林斑块所占面积以及斑块平均面积最大;经济果林、木麻黄林破碎化程度较高;马尾松林保持完好,分离度也最小,木麻黄林分离度最大;各景观类型比例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西溪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03年的IKONOS和2006年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获取西溪湿地景观数据,研究和分析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显示,各类湿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上升,连通性有所增强;优势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西溪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改造和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0~2015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从景观整体格局和景观单一格局两个方面探讨了普者黑岩溶湿地不同时空尺度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5年来林地、农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湿地、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2005~2010年湿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减少率达到39.2%;整体景观类型破碎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小,蔓延度指数增加,景观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3.
以2000、2002、2004、2009年4个时期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其他辅助资料,利用ArcGIS及其扩展模块patch analyst、ERDAS 9.2提取了4个时期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变化信息,选取斑块数(NumP)、平均斑块面积(MedPS)、平均形状指数(MSI)、周长面积比(MPAR)、平均斑块分形维数(MPFD)、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维数(AWMPFD)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南四湖湿地补水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及原因。研究表明:补水前,南四湖湿地景观破碎,湖水域及裸露滩地面积所占比例比较大,补水后,景观格局得到明显改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国家补水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大庆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庆地区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获取20 a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信息,以G 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选取面积比重、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数量等来分析大庆地区的景观结构变化特征;采用破碎化指数、形状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分析大庆地区的景观异质性变化;引用特定转移过程贡献率计算研究区内各时段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组分转移贡献率,分析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和功能减退,沙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等生态过程,是大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过程响应,恢复与建设生态脆弱的资源型城市的景观生态系统,须对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重要的用地类型之一,滨水湿地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资源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景观。笔者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滨水湿地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对南昌市主要滨水湿地景观进行现状调查,提出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方法、措施等,以期为我国滨水湿地景观的营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990年、2000年和2009年三期TM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3S技术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探寻了近20年来若尔盖县湿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斑块数总体减少,湿地景观面积呈不断萎缩的态势,湿地景观多样性呈均衡化发展,各斑块类型面积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若尔盖湿地的保护,控制景观格局变化,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以江苏盐城海岸带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江苏盐城海岸带湿地近15a来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探讨了其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2~2006年,盐城海岸带自然湿地呈萎缩状态;湿地斑块数量亦在减少,由1992年的748个减少到2006年的466个;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992年的1.8085和0.8231降至2006年的1.5806和0.7194,而优势度呈上升趋势,由1992年的0.3887增长为2006年的0.6165。在盐城海岸带,大规模围垦养殖和米草的入侵是其海岸湿地景观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晚,对其功能评价体系、健康评价体系不完善,综述了我国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为建立科学的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1974、1994和2000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提取湿地景观信息,通过权重排序选取核心景观指数,研究了滇西北纳帕海湿地近30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并以其为评价指标就景观层次上湿地环境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基质景观改变,1974、1994年为湿地类型,2000年成为非湿地类型,以草甸景观占主导地位;(2)景观格局变化明显,1974~1994年景观呈分离、破碎、形状复杂的格局,多样性略有增加,2000年呈现紧密结合、破碎化略有降低、形状简单的格局,多样性大幅降低;(3)定量评价表明,1974年为Ⅱ级,湿地环境质量良好,1994年与2000年同为Ⅳ级,湿地环境质量较差,在景观层次上体现出湿地退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