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一项传统项目,回顾和反思近几年蚕桑生产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对于正在出现恢复性生机的蚕桑生产确定今后的发展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要使我市蚕桑生产走上稳定协调发展的健康轨道,必须以建设高效蚕业为目标,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化进程.一、产业化经营是发展蚕桑业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前言蚕桑生产是我市农村的传统骨干付业.无论从发展的广度或是经济效益上看、蚕桑生产都是我市经济腾飞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商品性生产.当前,世界正酝酿着"新的产业革命",向着信息社会的时代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稳定蚕桑生产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已取得的地位,如何继续利用和开拓我市优越的自然资源,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进而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农业的两个转化,搞好蚕桑战略发  相似文献   

3.
蚕桑生产经营主体是现代蚕业的核心,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自贯彻实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浙政办发[2009]105号)以来,我市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蚕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比其他农业产业,仍存在经营主体弱、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足,蚕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运作欠规范等诸多问题,蚕桑对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吸引力不强,经营主体弱质化趋势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为了稳定我市蚕桑产业,对经济、生态及社会再作贡献,通过调研摸清我市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并对其影响培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培育和提升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总体思路、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的传统项目,桑园面积、年发种量历史上最高达到11万亩、28万张。近几年因受茧丝绸市场的冲击,蚕桑生产严重滑坡,桑园面积下降到4万亩,年发种不足10万张。造成蚕桑下滑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茧丝市场的疲软,另一方面主要是蚕桑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低、效益差、缺乏竞争能力。近两年来我市从加强基地建设着手,积极推进蚕桑生产产业化进程,较好地稳定发展蚕桑  相似文献   

5.
三、措施和对策实现我市蚕桑发展的战略目标,总的应进一步深化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水平。主要是: 1.稳定桑园面积,建设稳产高产的桑园基地。这是发展蚕桑生产的基础根据我市农业结构的总体设想,到“七五”期末,粮食播种面积必须稳定在610万亩,复种指数在230%,通过30万亩旱粮的改制、部分水  相似文献   

6.
建设蚕桑生产基地,是我市发展蚕桑生产的必经之路,是我市蚕桑生产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市政府从去年起,把建设蚕桑生产基地镇(乡)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作为我市今后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任务.市政府同意在去年建设六个蚕桑生产基地镇(乡),并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决定今年新增加六个蚕桑生产基地镇(乡),扩大基地建设规模.  相似文献   

7.
蚕桑生产是我市广大农村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解放四十年来,我市蚕桑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全市年发种130余万张,产茧2500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达2.3亿元,出口创汇7000余万美元。蚕桑生产在我市具备了一定规模,在农业生产值中占相当比重,当前,它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我市农村顺利奔小康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蚕桑是我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我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是"4231"产业培育计划中的稳定提升产业。目前我市蚕桑产业生产规模位列全省第二,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在我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蚕桑产业受到市场行情、比较效益、收购体制、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在稳定提升中困难和问题仍然较突出。其中现行蚕茧收烘体制对蚕桑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蚕茧一直实行统收统购,优质优价政策难于落实,  相似文献   

9.
桐乡市是全国优质蚕茧重点生产基地,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种桑养蚕优越条件,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由于茧丝行情的不稳定、从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及生产环境的日益恶化等因素,直接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蚕桑生产呈下滑趋势.为稳定我市蚕桑生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现就产业萎缩现状,制约因素及稳定措施进行初步剖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种桑养蚕在杭嘉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蚕桑生产历来是主要的传统农业,养蚕收入历来是杭嘉湖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产业——蚕桑生产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农业生产资料、人工工资等生产成本的提高,蚕茧收购价格的不稳、蚕桑比较效益的下降以及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等问题更是稳定杭嘉湖地区蚕桑生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蚕桑生产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蚕桑大户(年饲养普通蚕种8张以上)的生产稳定与否,对于稳定杭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盐城市的蚕桑生产,近几年来发展较快。1989年收购蚕茧2.385万吨,为1980年的(?).9倍,平均每年递增2265吨;比1988年增产(?)350吨,增长36.3%。我市蚕桑生产发展较迅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注重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则是我市蚕桑生产能够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蚕桑生产是我市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蚕桑产值占农业产值的第二位,年产茧量占全国的10%,占全省的40%,是全国的蚕茧重点产区。丝绸是我市出口创汇的骨干商品,1986年出口创汇额5873万美元,占全省丝绸出口额的24.7%。发展蚕桑生产对振兴嘉兴经济起着积极作用。一、蚕桑生产的历史与发展据史料记载,我市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  相似文献   

13.
我市蚕桑生产不断发展,特别近年来,发展较快,效益较好。这与当地党政的领导和政策等有关,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我市在发展蚕桑生产的同时,坚持办好细蚕共育。使蚕造稳定,养蚕单产较高,蚕桑效益较好,得到当地党政重视,广大蚕户的欢迎。1987年全市桑地面积7974亩,(旧桑6094,亩,新桑1880亩),产茧21000担,发展到1990年桑地面积45380亩(旧桑15614亩,新桑29764亩)产茧97800担。使我市成为全省产茧量最多的市。全  相似文献   

14.
马晓林 《江苏蚕业》2005,27(4):34-37
海安县是江苏省蚕茧生产重点县,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和欣欣向荣的后劲。其主要经验 是:加强蚕桑基地建设,推进蚕桑规模经营;加强蚕桑标准化建设,推进蚕桑现代化进程;加强蚕桑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促进蚕业科技进步;加 强蚕桑生产的组织协调,促进蚕桑生产稳步发展;积极争取项目投入,增强蚕桑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5.
蚕桑文化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蚕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蚕桑文化的起源、蚕桑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分析,认为蚕桑产业是蚕桑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栽体,要确保蚕桑生产稳定、推进茧丝绸业健康发展、促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并针对上述论点分别提出了将蚕桑文化融入到蚕桑生产中、将蚕桑文化融入到茧丝绸业中、将蚕桑文化融入到旅游消费中等促进蚕桑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杂交桑草本化栽培在规模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近年来随着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蚕桑业发生了区域性的转移,出现南桑北移的局面。然而我市地处江苏东南,处在苏南经济发达圈之中,在面对周边县市蚕桑业纷纷日渐萎缩、衰退的状况下,我市蚕桑生产始终能坚守阵地,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在农业生产体系中仍占有重要一席地位,这与我们发展规模生产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近几年生产实践的总结,笔者认为蚕桑生产要摆脱家庭传统生产模式,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生产,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我市在2002年开始引进杂交桑草本化栽培技术,利用其耐剪伐特性实施全年条桑收获,为发展蚕桑规模化生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基础与条件。现结合我市浏河镇一位典型大户的生产情况,探讨杂交桑草本化栽培在规模化生产与经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栽桑养蚕是我市农村一项重要的商品生产。市委、市府及各级领导对蚕桑生产历来都十分重视,解放至今,我市蚕桑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全市产茧达2.6万吨,农民年养蚕收入2.2亿多元,丝绸出口创汇7000多万美元,名列全市出口商品创汇之首。蚕桑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姚李军 《蚕桑通报》2009,40(3):38-39
嘉兴市是全国蚕桑重点产区,长期以来,蚕桑产业作为一项传统主导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在农民增收、出口创汇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桑园是蚕桑生产的基础。桑树病虫害防治是桑园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夺取桑叶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近年来,由于异常气候条件、高效高残留农药的禁止使用等多重因素影响。在桑树病虫害防治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市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为此。对桑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研,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 蚕桑生产是我市农村治穷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主要经济项目,到1992年年底桑园面积已达2.33万公顷(35万亩),生产蚕茧2.5万吨,形成48个年产茧1500吨以上的基地乡镇,产量占全市的89%。同时由于蚕桑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乡镇茧丝绸加工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一个有效途径。但当前我市的蚕桑生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蚕桑生产面临的困难1.供求关系的转变,影响到价格的稳定。近几年国内蚕茧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已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国际上一些经济比较落后但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国家,在生丝主要消费国的大力支持下,也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产  相似文献   

20.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传统的蚕业经济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作为自然生态条件比较优越的山区县(市),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1蚕桑生产在我市农业中的经济地位我市蚕桑生产历史悠久。1933年就有桑园3353hm2,产茧1490t。到解放初期,由于战乱,产量下降到66.5t。1986年产茧恢复历史水平,产茧量达到1501t。50~70年代时期,年均产茧量442t,80~90年代时期,年平均桑园面积1800hm2左右,产茧1871t。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我市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