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分析了外源硒(Na2SeO3)处理条件下发芽大豆总硒、有机硒含量以及脂肪酸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评价发芽大豆蛋白质营养。试验设置5个Na2SeO3浓度处理[0μg/ml(CK2)、9μg/ml、12μg/ml、15μg/ml、18μg/ml),以不发芽大豆为对照(CK1),培养3 d测定发芽大豆的各...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锌源叶面肥喷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及锌、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开展不同叶面肥喷施试验。小麦季设置去离子水(CK1)、尿素(CK2)、尿素+纳米氧化锌(U+ZnO)、尿素+壳聚糖纳米锌(U+ZnCNP)、尿素+普通七水硫酸锌(U+Zn)5种叶面肥处理;玉米季增加尿素与锌铁硒多元混合喷施处理(U+Zn/Fe/Se)。结果表明:各叶面肥喷施处理对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同锌源与尿素混合叶面肥对小麦籽粒锌含量强化效果由弱到强依次为U+ZnCNP-1增加至40.52 mg·kg-1)、籽粒植酸与锌(PA/Zn)摩尔比显著下降42.1%,使籽粒锌生物有效性(TAZ)显著提高74.5%。对于玉米,与CK2处理相比,处理U+Zn/Fe/Se使籽粒锌含量提高32.3%(从14.93 mg·kg-1增加至19.60 mg·kg  相似文献   

3.
在NaCl胁迫下,于大豆发芽期间添加亚精胺(Spd),探究其对常规发芽大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检测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外源Spd可显著缓解NaCl对发芽大豆生长抑制效应,相对于单独NaCl处理,联合Spd处理2、4 d时发芽大豆芽长分别增加22%和25%, GABA含量分别增加16%和92%。与对照相比, NaCl处理及其联合Spd处理发芽大豆中GABA合成关键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从而促进GABA富集。添加氨基胍后,经NaCl、Spd和NaCl+Spd处理4 d时发芽大豆中GABA支路贡献分别占GABA总量的19.4%、42.7%和44.0%,发芽大豆经Spd处理其GABA支路途径对GABA积累的贡献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张雪  杨洪坤  郑亭  肖云  莫飘  樊高琼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3):4750-4763
【目的】西南麦区收获季多阴雨导致籽粒易穗发芽是造成该区域小麦品质变劣和商品性差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脱落酸(ABA)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对小麦穗发芽抑制效果及其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该区域的ABA喷施组合技术模式,为生产上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穗发芽和改善小麦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易穗发芽白皮小麦品种中科麦138和抗穗发芽红皮小麦品种绵麦367为试验材料,在灌浆初期(15 DAA)、灌浆后期(30 DAA)以及生理成熟期(35DAA),喷施不同浓度ABA(0、50、100 mg·L -1),研究其对两粒色小麦品种穗发芽表型,灌浆期间α-淀粉酶活性、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动态,收获后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沉淀值,淀粉组分及RVA特征值的影响。【结果】(1)花后喷施不同浓度ABA对小麦穗发芽均有抑制作用,2个年度均以花后30 d喷施抑制发芽效果最好;收获期雨水较少年份(2018年)施用50 mg·L -1喷施浓度即可,中科麦138生理成熟期及蜡熟期的粒发芽率较对照下降13.8和3.8个百分点,绵麦367则较对照下降23.5和9.7个百分点;收获期雨水较多年份(2019年)则以100 mg·L -1喷施浓度抑制作用更优,中科麦138生理成熟期及蜡熟期的粒发芽率较对照下降22.5和19.6个百分点,绵麦367则较对照下降10.0和12.0个百分点;同时,不同时期不同浓度ABA处理后对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均在收获后60 d得以解除,不影响后续正常发芽。(2)外源喷施ABA后可降低α-淀粉酶活性,对穗发芽敏感期(花后35—45 d)α-淀粉酶活性抑制作用显著,以花后30 d喷施抑制效应最好,该时期喷施100 mg·L -1ABA,花后45 d籽粒α-淀粉酶活性较对照下降30.1%,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下降41.9%,而淀粉含量较对照提高10.2个百分点,淀粉水解受到抑制。(3)喷施ABA后可提高蛋白质质量,100 mg·L -1喷施浓度处理的沉淀值较CK提高4.3%—8.8%;外源喷施ABA对籽粒淀粉组分及面粉糊化特性影响更大,处理后支链淀粉含量增加进而总淀粉含量增加;100 mg·L -1喷施浓度处理的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分别较CK增加8.1和7.6个百分点,直/支比下降18.2%,面粉糊化特性进一步改善,降落值、峰值粘度和崩解值提升,随浓度增大呈增加趋势,100 mg·L -1喷施浓度处理的降落值、峰值粘度和崩解值较CK提高幅度分别为20.9%—24.2%、26.5%—51.4%和12.4%—43.4%。【结论】西南麦区于花后30 d喷施50—100 mg·L -1ABA,可有效抑制穗发芽敏感期α-淀粉酶活性,抑制淀粉水解,降低穗发芽率和粒发芽率,提高蛋白质质量,并可增加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降低直/支比,改善面粉的糊化特性,可作为西南麦区生育后期增强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减损提质的重要栽培管理措施,建议加大其示范与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氯离子通道抑制剂Zn2 、尼氟灭酸(niflumic acid,NA)对盐胁迫下野生大豆种群BB52(耐盐)和N23227(盐敏感)、栽培大豆品种Lee68(较耐盐)幼苗离子含量、膜透性、渗透势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50 mmol·L-1 NaCl处理6 d后,供试3种材料的幼苗体内K 、叶片NO3-与叶绿素含量和渗透势均显著下降,Cl-含量、相对电解质渗漏率和MDA含量均显著上升.外加20 μmol·L-1 Zn2 处理后,与NaCl单独处理相比,K 、NO3-与叶绿素含量和渗透势均有明显提高,MDA和Cl-含量及相对电解质渗漏率明显下降.外加20 μmol·L-1 NA处理后,情况则相反.就所用大豆材料而言,这种效应在栽培大豆中更明显.可见,NaCl胁迫下Zn2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豆幼苗的氯/盐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施Zn方式对小麦籽粒不同脱皮层次中Zn、植酸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为通过农艺措施提高小麦全粒尤其是可食部分(胚乳)Zn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陕715(Zn高效基因型)和西农889(Zn低效基因型)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锌肥(对照)、土施锌肥(15 kg/hm2)、喷施锌肥(质量浓度为3 g/L,总量为1.5 kg/hm2)、土施+喷施锌肥4个处理,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并利用JNMJ3型碾米机对小麦籽粒进行脱皮分层(从外向内依次为P1、P2、P3、P4、P5、P6,其中P1~P5主要为麸皮部分,P6主要为胚乳部分),分析了小麦籽粒各层中Zn、植酸和蛋白质含量。【结果】在2个喷施Zn肥(土施+喷施、喷施)处理下,P1~P5和P6层的Zn含量均显著增加,P1~P5中Zn平均分别增加53.4%,43.2%,P6层中分别增加61.1%,52.7%,而单纯土施Zn肥效果不明显。Zn、植酸在小麦籽粒P2层含量最高,蛋白质则在P3层含量最高,3种组分含量随着脱皮进程的增加从外层到内层呈现递减趋势;3种施Zn方式对P1~P5植酸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增加了P6层植酸含量;同时降低了籽粒各层蛋白质含量。土施+喷施和喷施Zn肥处理均能显著降低P1~P5和P6层中植酸与Zn的物质的量([植酸]/[Zn2+]),土施Zn肥处理则不能。【结论】Zn、植酸和蛋白质在小麦籽粒中分布不均匀,在籽粒外层含量均很高,尤其是糊粉层,胚乳中最少,且这种分布规律基本不受施Zn方式和小麦品种的影响。喷施Zn肥是提高潜在性缺Zn土壤上小麦全粒Zn尤其是胚乳部分Zn含量和生物有效性较为经济的方式,对缓减人体Zn缺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功能性发芽花生露的制备工艺及花生发芽后功能性物质含量变化情况,以发芽花生为原料,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研究花生的发芽时间、料液比、打浆温度对花生浆感官评分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打浆工艺;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复配乳化剂和稳定剂对功能性发芽花生露的离心沉淀率和透光率的影响,以确定乳化剂和稳定剂的最佳添加比例和添加量;对发芽前和发芽后的花生以及发芽前和发芽后制取的花生露中的多酚和白藜芦醇等功能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最优打浆工艺为料液比1∶10,发芽3d,打浆温度40℃,预测感官评分为86.08,验证结果(88.00±0.40)与模型所预测结果接近;乳化剂的最适复配比为蔗糖酯∶分子蒸馏单甘酯为2∶3,乳化剂的最适添加量为0.4%;稳定剂对花生露稳定性的影响为:海藻酸钠黄原胶卡拉胶,海藻酸钠添加量为0.03%,黄原胶添加量为0.05%,卡拉胶添加量为0.03%。经过3d的发芽,花生中总多酚含量由2.6mg·g~(-1)增加到3.2mg·g~(-1),花生露中的总多酚含量由18.81mg·100mL~(-1)增加到23.75mg·100mL~(-1);花生中的白藜芦醇由1.1μg·g~(-1)增加到2.5μg·g~(-1),花生露中的白藜芦醇在未发芽时未被检出增加至20μg·100mL~(-1)。在此条件下可制备出稳定可口的功能性花生露且其总多酚及白藜芦醇的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应用一定浓度的壳聚糖Fe(Ⅱ)、Zn(Ⅱ)配合物处理玉米种子和在120mmol/LNaCl胁迫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幼苗,探讨壳聚糖Fe(Ⅱ)、Zn(Ⅱ)配合物对玉米种子和盐胁迫下玉米幼苗某些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配合物处理的玉米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及玉米幼苗耐盐指数明显提高。在盐胁迫条件下,经配合物处理后的玉米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增加放慢,叶绿素含量降低放缓,蛋白质含量下降速度减小,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变慢,SOD酶活性增加幅度变大。说明壳聚糖Fe(Ⅱ)、Zn(Ⅱ)配合物可以提高玉米幼苗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锌对两种类型玉米产量、锌含量及其他营养元素的影响,为不同类型玉米科学的叶面喷锌技术提供参考。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法,以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郑单958(济南试验点)与京科糯2000(乐陵试验点)为材料,在玉米吐丝期及10天后喷施0、3、6、15、30 g/L浓度梯度(Zn0、Zn1、Zn2、Zn3、Zn4)的七水硫酸锌(ZnSO_4·7H_2O),分析叶面喷锌对两种类型玉米产量、农艺性状、锌及其他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面喷施适量锌显著增加两品种玉米生物量和产量,明显降低秃尖长,但对百粒重无显著影响,京科糯2000与郑单958叶面喷锌6 g/L处理(LZn2、JZn2)较对照分别增产14.28%、8.18%;过量喷锌会抑制玉米生长,京科糯2000与郑单958叶面喷锌30 g/L处理(LZn4、JZn4)较对照减产33.57%、42.58%。(2)叶面喷锌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秸秆Zn、Fe含量,京科糯2000叶面喷锌15 g/L处理(LZn3)与郑单958叶面喷锌6 g/L处理(JZn2)籽粒锌含量最高,分别为42.24 mg/kg和38.09 mg/kg,达到玉米籽粒锌强化目标值。(3)叶面喷锌后显著降低两种类型玉米籽粒Cu含量,对Se、Na、B、P、Mg含量影响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喷施适量外源锌可促进玉米生长,显著提高郑单958、京科糯2000玉米籽粒产量、籽粒Zn、Fe含量,对改善玉米的营养品质起到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经PEG4000、PEG6000、PEG8000、PEG10000 4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95、140、170、221、250、301g·L-1和345g·L-17种质量浓度处理的云南松种子为材料,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质量浓度PEG处理对云南松种子发芽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PEG处理的云南松种子,在发芽率,萌发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幼苗胚根长、胚轴长等方面都比对照组的云南松种子和幼苗有所提高,而萌发种子电导率低于对照。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发芽率与对照组相比,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PEG6000处理总体效果好,F检验极显著;各质量浓度之间140g·L-1处理总体效果好,F检验极显著。通过发芽能力、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综合比较分析,PEG6000质量浓度170g·L-1处理总体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探讨3株抗Zn菌(Flavobacterium FCZ05E、Pseudomonas PCZ05B、Pseudomonas PCZ05H)对大豆抵抗Zn胁迫能力的影响.在没有添加外源Zn的土壤中,接种FCZ05H的大豆生物量高于该土壤中的对照处理,而接种FCZ05E、PCZ05B的大豆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Zn添加量为200和500mg/kg的人工模拟Zn污染土壤中,接种PCZ05B的大豆生物量均比同一Zn添加量的对照高,植株Zn含量、地下部分丙二醛含量比对照低,地下部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高,但叶片叶绿素含量仅在Zn添加量为500mg/kg时才显著高于该Zn添加量的对照处理;接种FCZ05E、PCZ05H的大豆生物量、Zn含量、地下部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与同一Zn添加量的对照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探讨3株抗Zn菌(Flavobacterium FCZ05E、Pseudomonas PCZ05B、Pseudomonas PCZ05H)对大豆抵抗Zn胁迫能力的影响.在没有添加外源Zn的土壤中,接种FCZ05H的大豆生物量高于该土壤中的对照处理,而接种FCZ05E、PCZ05B的大豆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Zn添加量为200和500 mg/kg的人工模拟Zn污染土壤中,接种PCZ05B的大豆生物量均比同一Zn添加量的对照高,植株Zn含量、地下部分丙二醛含量比对照低,地下部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高,但叶片叶绿素含量仅在Zn添加量为500 mg/kg时才显著高于该Zn添加量的对照处理;接种FCZ05E、PCZ05H的大豆生物量、Zn含量、地下部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与同一Zn添加量的对照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刚收割的中早25早稻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33h、40℃烘干处理,在发芽前进行浸泡处理,以发芽前湿润处理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探讨中早25早稻种子在不同浸泡处理下的发芽情况.结果表明:收割后2d,未烘干种子浸泡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收割后5d,烘干种子的浸泡处理发芽势显著高于对照,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收割后8d,无论是未烘干种子还是烘干种子,浸泡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浓度的H2O2,Ca Cl2和KNO3溶液处理冬瓜种子,研究其发芽力。结果表明,不同的药剂处理对冬瓜种子发芽影响不一。3种药剂中,2 g·L-1的KNO3溶液对提高种子发芽力最为明显,发芽率高达78.33%,比对照提高26.66%。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不同小麦品种潜在穗发芽能力存在的差异,分别对豫麦34、豫麦18、豫麦70和豫麦49等4个河南主栽小麦品种在籽粒发育后期的潜在发芽势、可溶性糖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所有品种在开花20 d后均有一定的发芽能力,其中豫麦34潜在发芽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参试品种;②豫麦34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而豫麦18最低,且4个品种在花后20 d的可溶性糖含量都略有升高的趋势,而在花后25~30 d又开始下降;③α-淀粉酶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大体呈一致趋势;④穗发芽率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及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豫麦34和豫麦49的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达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小麦穗发芽现象与籽粒内较长时间维持高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富铁发芽糙米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富铁发芽糙米的最佳生产工艺。[方法]以江西产糙米为原料,首先确定糙米发芽的最适浸泡条件与培养条件,然后在糙米发芽过程中以不同浓度硫酸亚铁(稀释浓度为0.25、0.50、1.00、2.50和5.00 g/L)处理,考察硫酸亚铁浓度对糙米发芽率及发芽糙米中铁含量的影响及铁元素富集情况,优化富铁发芽糙米的生产工艺条件。[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发芽糙米中铁元素含量随硫酸亚铁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最佳的富铁发芽糙米生产工艺为:以浓度为0.25 g/L的硫酸亚铁作为浸泡液,在28℃下浸泡糙米9 h,再转入30℃恒温恒湿培养箱培养20 h。在此条件下可得到铁元素含量为100 mg/kg,发芽率大于80%的富铁发芽糙米。[结论]在生产富铁发芽糙米时浸泡液中硫酸亚铁浓度不宜超过1.0 g/L。  相似文献   

17.
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分别是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和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的干燥成熟果实。北五味子用GA3、6-BA、KT和ABA不同浓度间、不同天数间的处理后发芽数量对比不是很明显,是低温处理后的正常出苗。南五味子几乎没有发芽。北五味子总酸含量245.52 g/kg显著高于南五味子总酸含量23.98 g/kg。但南五味子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酯甲含量(3.66 mg/g、2.04 mg/g)高于北五味子(0.60 mg/g、0.20 mg/g)。表明秦岭地带南五味子品种相比东北引进的北五味子有一定优势,开展南五味子规范化栽培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DTA-6浸种对水稻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发芽培养试验与土培试验,研究了DTA-6(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浸种对水稻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TA-6浸种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出苗)率、发芽(出苗)指数和幼苗鲜重,调节根冠比,促进根系生长,并增加冷害水稻幼苗的SOD、CAT酶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冷性;在浸种24 h的设定下,10.20 m·L-1浓度为最佳处理水平区间.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穗发芽与籽粒内可溶性糖和α-淀粉酶活性的品种差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四个穗发芽能力不同的水稻品种籽粒潜在发芽势,可溶性糖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所有供试品种在始穗10天后均有部分籽粒可以发芽。其中易穗发芽的珍汕97B的潜在发芽能力明显地高于不易穗发芽的协优64,加系758;(2)易穗发芽品种籽粒发育前期(始穗后5~20天)可溶性糖含量高,维持时间长,其峰值出现迟于不易穗发芽的品种,而且始穗后30天又出现第二峰值;(3)籽粒成熟后期易穗发芽品种α-淀粉酶活性为不易穗发芽品种的2~5倍。抑制剂2号时珍汕97B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相应降低籽粒内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因此,水稻穗上发芽现象与籽粒内较长时间维持高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复合护色液对马铃薯切片的防褐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不同配方组合的复合护色液对马铃薯切片的防褐变效果,并通过测定复合护色液处理后马铃薯切片的褐变度、总多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筛选复合护色液的最佳组合配方.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切片复合护色液最佳配方组合为0.20% L-半胱氨酸(L-Cys) 0.10%植酸(PA) 2.00%柠檬酸(CA) 0.10%山梨酸钾(PS),用此复合护色液处理马铃薯切片,结合保鲜膜密封和7 ℃贮藏,可有效地抑制马铃薯切片的褐变以及褐变相关酶的活性,处理后12 d褐变度(2.533 μg/g)仅为同期对照的40.0%,PPO活性(16.694 U/g)仅为同期对照的3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