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黎蒴栽培生根难已成为限制黎蒴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选用3种菌根菌进行黎蒴幼苗根系接种试验,结果发现试验所用菌根菌均有较高的感染效率,其感染能显著增加黎蒴根系须根数量和地下生物量。其中彩色豆马勃GZ01菌株的感染率高达100%,诱导黎蒴根系须根数量增加350%,地下生物量增加125%,是黎蒴菌根化育苗的最适宜菌株;另外,育苗基质中增加泥炭土比率以及多施肥多浇水能显著提高菌株的感染率,可分别提高23和20个百分点,黎蒴根系须根数量增加33%和66.7%,提高黎蒴菌根化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黎蒴(Castanopsis fissa)与菌根食药用菌的共生效应,利用7个菌根食药用菌菌种对黎蒴幼苗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48周后,接种粗柄白磨9006菌株、黑孢块菌9004菌株、红根须腹菌9480菌株、黄硬皮马勃0207菌株和彩色豆马勃0003菌株的黎蒴苗高与未接种植株相比增幅大于等于10.48%;黄硬皮马勃0207菌株苗高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P<0.05);红根须腹菌9480菌株生物量表现最优,其次为黄硬皮马勃0207、彩色豆马勃0003和黑孢块菌9004菌株;黎蒴对7个菌根食药用菌种的菌根感染率均在82.6%以上.华南地区珍稀野生菌正红菇0204菌株和鳞盖红菇0005菌株对黎蒴苗高生长促进不明显,但总生物量优于未接种处理,以正红菇0204菌株最优.综合比较,红根须腹菌9480菌株接种黎蒴苗可建立显著促进黎蒴苗期生长的高效共生体,而0204菌株接种黎蒴苗木是营造黎蒴食用菌林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切根、菌根化容器育苗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马尾松切根、菌根化容器育苗效果的试验表明:催芽切根的苗木的主根和高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但地径生长、侧根发育及须根数量均有显著改善,并且避免了畸形根系的产生,从而提高了容器苗的规格质量;切根茵根化的苗木高、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均优于切根未接种菌根的苗木,幼苗造林成活串和幼林生长发育状况也明显比对照要好。  相似文献   

4.
尾叶桉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同其它桉属树种一样,尾叶桉不仅可以形成外生菌根或内生菌根,而且可以同时与这两种类型的菌根真菌形成混合菌根.试验采用优良内生菌根菌苏格兰球囊霉( Glom us caledoniu m) 和外生菌根菌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 tinctorius) 对尾叶按进行接种.根系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均能感染根系并合成相应类型的菌根,在混合菌根合成过程中,两种真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试验苗根系菌根感染率与苗木5 个月时的生物量呈正相关( r2 =079 , P = 005 ) .与未接种对照苗相比,3 种接种处理苗生长量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差异极显著( P = 001) .接种菌根菌还有利于促进苗木根系对基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其中混合接种方式效果更佳.研究证实了尾叶桉苗期菌根依赖性较大,其中对混合菌根的依赖性最大.  相似文献   

5.
桃棕苗期接种丛枝菌根菌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桃棕哥斯达黎加San Carlos种源及14152号家系幼苗为宿主,开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苏格兰球囊霉和木薯球囊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3个丛枝菌根真菌均可在桃棕San Carlos种源和14152号家系上形成感染,感染率26.7%~50.0%,感染指数13.3~37.5.尽管形成了菌根感染,但接种后7个月时,对桃棕San Carlos种源和14152号家系的地上部分的生长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菌根接种对14152号家系根系的生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木薯球囊霉G3008菌株接种处理下,14152号家系幼苗根系生物量和主根长分别比不接种(对照)提高了80.0%和51.4%.3个丛枝菌根菌中,木薯球囊霉G3008菌株对桃棕家系苗期根系发育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外生菌根菌接种对红椎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接种 11种外生菌根菌株对红椎苗期生长产生了影响。试验苗 2 6周时测定的各生长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接种处理间在干质量、苗高、地径、须根数等指标上均有极显著或显著差异 (P<0 .0 1) ;与未接种对照苗相比 ,接种苗平均高增加 2 0 %~ 75 % ,地径增加 5 0 %~ 10 5 % ,须根数增加4 1%~ 2 4 5 % ,干质量增加 10 0 %以上。试验表明 ,菌根菌接种不仅显著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 ,且有利于根系的发展。另外 ,不同菌株对红椎根系亲和力的差异性 ,反映出宿主对各菌根菌株的不同依赖性。菌根菌接种还对试验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光合耗水量等有一定的影响。菌株 Pisolithus C9132、MH72 7、C92 16,Rhizopogon 94 80 ,Tricholoma 9810等对红椎苗期生长效果较好 ,为优良菌株 ,可用于红椎苗期接种  相似文献   

7.
VA菌根对黎蒴的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球囊霉属VA菌根菌制成的菌剂接种黎蒴实生苗,与对照相比,株高4个月以后增加52.99%,株高、地径和根部干重8个月以后分别增加75.93%、30.67%和71.75%,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在接种的植株根部可发现VA菌根特有的泡囊和从枝结构。试验结果表明,VA菌根菌对黎蒴的生长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非灭菌条件下)应用VA菌根菌对翻白叶树幼苗进行人工接种,接种苗木3个月后,接种苗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对照苗,3个月时高于对照40.1%,至6个月时接种苗高生长高于对照苗的59.1%,9个月时高于对照53.7%;对苗木根系进行镜检,发现接种苗与对照苗均有VA菌根菌感染,接种苗感染率为100%,对照苗感染率为10%,接种苗的VA菌根菌感染程度远大于对照苗。试验证明,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翻白叶树幼苗接种VA菌根菌,能显著促进其高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与马尾松高效共生的红菇菌根食用菌组合体,利用红菇属7个菌株对马尾松苗木进行苗期接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红菇菌株均可在马尾松苗木根系上形成菌根,菌根感染率达79.6%以上,其中0807菌株达到99.1%,其次0551和07234菌株分别达到96.3%和95.8%。在苗木接种后的苗高生长方面,接种2个月后,接种红菇菌处理的苗高都显著高于对照,接种12个月后,不同菌株对马尾松苗高生长的促进作用有增强也有减弱,其中0807菌株表现最优,苗高达到56.33 cm,其次是0005和07242菌株分别达到52.96 cm和52.88 cm。在生物量方面,来自广东郁南县桂圩镇的0807菌株在苗高、地径、植株地上干重和地下干质量指标中,均优于其他接种处理。综合比较而言,供试的红菇菌株0807接种马尾松苗木,无论在菌根合成还是促进苗木生长方面都表现最优,为7个红菇菌株中对马尾松苗木生长效应最佳的菌株。研究筛选的红菇菌根食用菌与马尾松高效共生组合,可为南方地区马尾松林下经济发展和培育红菇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喜树育苗和接种菌根菌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苏格兰球囊菌 [Glomuscaledonium (Nicol&Gerd .)Trappe&Gerd .]和地表球囊 [Glomusversiforme (Karsten)Berch]菌种接种喜树幼苗。试验结果表明 :喜树幼苗根均可与两种菌种菌形成菌根 ,接种前者的苗木菌根感染率为 5 3% ,接种后者的苗木菌根感染率为 4 0 % ,非接种苗木 (对照 )的感染率 6 .7%。接种菌根菌后的苗木总生物量、根茎比及根系长度和地径有所提高 ,反映了 2个菌种均促进了喜树幼苗的生长 ,但对幼苗高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1.
在黑松容器育苗过程中,接种菌根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根苗比普通苗在苗高和地径上均提高11%以上,菌根化效果好的达66%。接种菌根菌的黑松苗木根系较普通苗木明显发达,侧根总长提高15%以上。  相似文献   

12.
《安徽林业科技》1995,(A02):22-24
湿地松,马尾松Pt菌根化育苗造林成效揭示,不同菌株处理的菌根化苗木增益远较同一菌株不同菌剂处理的明显;应用菌根生物技术能显著促进1-2年生幼林生长发育,菌根苗造林的远较造林后接菌的当年菌极增益为大,但随着林龄的增长,二者的差异渐近减少。  相似文献   

13.
用球囊霉属VA菌根菌制成的菌剂接种黎蒴实生苗,与对照相比,株高4个月以后增加52.99%。株高、地径和根部干重8个月以后分别增加75.93%、30.67%和71.75%,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在接种的植株根部可发现VA菌根特有的泡囊和从枝结构。试验结果表明,VA菌根菌对黎蒴的生长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板栗幼苗人工接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分析其对板栗幼苗生长指标和根系菌根化的效果,以验证大红菇(菌株编号2014-10)、红绒盖牛肝菌(菌株编号2014-14)和美味牛肝菌(菌株编号50559)这3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作为板栗接种体的有效性及其促生效应,为进一步探索"板栗食用菌根菌新型经济林栽培模式"提供基础。[方法]在板栗播种时分别接种上述3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并设空白作对照。对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根系干质量、侧根数、侧根总长、幼苗侵染率、吸收根侵染率等指标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制作菌根石蜡切片进行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上述3种食用菌根菌在人工接种下均能侵染板栗幼苗根系,平均幼苗菌根化率分别达95.8%、87.0%和96.7%,平均吸收根菌根化率分别达57%、53%和50%,达较高的侵染强度;经微观观察,板栗幼苗根系均形成典型的菌根结构——菌丝套和哈蒂氏网。(2)与对照幼苗相比,3个菌种处理幼苗的平均苗高分别提高32.5%、24.0%和22.7%,平均地径分别提高19.4%、14.1%和5.0%,差异显著(P0.05);平均根系干质量分别提高18.9%、25.3%和14.1%,平均侧根数分别提高16.0%、14.1%和12.1%,平均侧根总长分别提高26.8%、28.9%和44.8%,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1)上述供试食用菌根菌均与板栗根系建立了共生关系,幼苗菌根化效果良好,吸收根菌根化强度高,形成了菌根的典型结构,即菌丝套和哈蒂氏网,验证了上述菌种固体菌剂的有效性,认为其可以作为板栗食用菌根菌栽培的接种体而用于生产实践,为探索"板栗食用菌根菌新型经济林栽培模式"提供了基础。(2)上述供试菌种接种后,对板栗幼苗各项主要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说明上述食用菌根菌对板栗幼苗具有显著的促生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赤松幼苗接种松茸菌进行盆栽和圃地栽培试验,研究菌根菌感染数量和菌根菌对苗木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三种处理根系菌根真菌的感染指数分别为80、50、3,截根接种和不截根接种分别为对照的26.7倍和16.7倍,且截根处理是不截根的1.6倍;幼苗苗高、地径生长量显著提高,干重比对照分别增加33.3%和18.5%。在圃地条件下,截根接种与不截根接种的幼苗苗高、地径生长量比对照分别提高5.4%、4.2%和14.9%、6.9%。  相似文献   

16.
柚木菌根及其对苗期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广西、云南 7个点进行采样调查的结果表明 ,在自然条件下 ,7个柚木根系样品全部感染AM菌 ,感染率达 4 0 %  70 % ,感染指数达 11 6 7  19 17;4个AM菌对 12个不同地理种源柚木苗人工接种的结果表明 ,全部处理均形成感染 ,感染率达 70 %  10 0 % ;利用 3个AM菌对 4个柚木无性系进行人工接种 ,感染率达 86 %  10 0 % ,感染指数达 2 8 33  5 2 5 0 ;接种株苗高比对照增加 5 4 0 % 4 0 8% ,地径增加 5 %  4 30 % ,生物量增加 116 4 %  2 5 74 8% ;统计结果表明 ,无论无性系、菌种或无性系×菌种在苗木高、地径及生物量上与对照的差异均为极显著 ;综合比较 ,3个菌种对柚木生长均有接种效果 ,以G90 0 4效果最好 ,G6 0 0 8菌株次之 ,再次是G30 0 6菌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桉树响应从枝菌根真菌和青枯菌的生长和生理特征,为应用菌根化育苗技术防控桉树青枯病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巨桉幼苗为对象,研究摩西管柄囊霉菌根化和青枯菌侵染进程对寄主生长和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摩西管柄囊霉能与巨桉根系良好共生,菌根化桉树株高、地径、干质量、根冠比分别为非菌根化处理的2.30、4.38、2.75和1.71倍。与非菌根化处理相比,菌根化巨桉幼苗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冠比、根系和叶片中氮、磷和钾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2)随青枯菌侵染时间的增加,菌根化桉树叶片中的防御相关酶活性显著高于对应的非菌根化处理,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菌根化桉树组织中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青枯菌侵染48、24、144 hpi时达到峰值;菌根化桉树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几丁质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青枯菌侵染96 hpi后达到峰值。3)接种摩西管柄囊霉对桉树青枯病的防控效果为81.67%。【结论】接种摩西管柄囊霉显著促进桉树幼苗健壮生长,受青枯菌侵染后,菌根化桉树幼苗快速和...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细粉绒牛肝菌(Xerocomus pulverulentus)、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和灰鹅膏菌(Amanita vaginata)3种外生菌根真菌对红松苗木的接种效应。结果表明:菌株X.pulverulentus能够与红松苗木形成良好的菌根共生体,侵染率高达61.5%,能够显著提高红松的苗高、地径和干生物量,菌根贡献率分别是50.39%、40%和69.94%;X.pulverulentus能够显著提高苗木根际土壤磷酸酶的活性,积极促进土壤全磷转化为速效磷,从而提高根际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X.pulverulentus菌株对红松菌根化苗木培育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的优良菌种,对油松人工林进行菌剂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林接菌,能使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接菌后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比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真菌增加558.7%。接菌后的油松菌根侵染率为75%,对照为20%;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林接菌,能够提高其抗病力,增强抗旱性,促进林木的生长。对连续2年接种菌剂的油松幼林调查表明,施用菌剂的油松与对照相比,其地径、树高均有显著增加,树高增长46.1%,地径增长41.3%。所以说外生菌根真菌作为一项生物接种技术,对提高油松林的抗病力,增强抗旱性,促进林木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桉树人工林菌根合成及其多样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桉树人工林菌根真菌资源和菌根类型进行了调查 .对采自广东、云南 15个桉树林地的根系样品进行了显微观察 ,结果证实了在自然土壤中桉树能形成不同类型的菌根 ,检查的根样在不同程度上均有菌根菌的感染 .其中 ,有 4个人工林的根系样品AM感染率在 50 %以上 ,另有 4个根样ECM感染根段长超过 50m .调查发现林分年龄大小对菌根形成及菌根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表现在幼林及过熟林菌根感染率均较低 ,而 4~ 7年生按树林菌根感染率相对较高 ,在同一根系上AM与ECM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 .在菌根菌资源方面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南方菌根菌资源较少 ,尤其是ECM菌 .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南方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有AM菌 2 8种 ,隶属于 4个属 ,其中以球囊霉属真菌最多 ,占 6 4 % ;地球囊霉在所采集的土样中出现的频度最高 .南方 15个桉树人工林中发现有 17种ECM菌 ,隶属 10个属 ,其中彩色豆马勃、多根硬皮马勃、光硬皮马勃等菌种在两广地区许多桉林中较常见 ,云南地区则多以黄须腹菌、硬皮马勃等菌较多 .这些ECM菌通常生长于松树林中 ,能否与引进的桉属树种形成较好的菌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文对自然条件下混合菌根的形成及真菌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