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典型“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为从转录后调控水平解析此独特的果实发育现象,本文应用small RNA测序技术研究荚果发育11个时期果壳及种子中的microRNA及其靶基因。通过测序分别获得212个已知的microRNA和112个新microRNA,其中,已知microRNA包括197个保守microRNA和15个花生特异microRNA,新microRNA来自62个新的microRNA前体序列。表达分析发现,67个microRNA及其靶基因在荚果发育的11个时期存在时空特异性表达,部分microRNA的表达量积累阶段性调节果壳与种子的发育,表明microRNA参与了花生荚果暗发育的整个过程。此外,对28个microRNA与30个靶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microRNA和靶基因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对花生荚果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壳和种子进行small RNA测序,鉴定参与调控花生荚果膨大相关的microRNA,为研究黑暗条件下植物果实发育的调控机制与花生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讨麦后夏直播花生的适宜栽培方式及其作用效果,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可矮化株高,主茎高度较地膜覆盖的减少15.7%,防止徒长和倒伏;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开花数、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单株结果数较其他处理增加0.8~2.0个,公斤果数减少23.8~66.5个;显著增加干物质向荚果中分配的比例,经济系数提高0.08~0.17,荚果产量提高5.5%~29.2%。地膜覆盖的植株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露地栽培的,秸秆还田的优于不还田的。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是取得夏直播花生高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条斑紫菜TPS基因( PyTPS)对花生种子耐盐性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带条斑紫菜PyTPS基因的pCAMBIA2300-PyTPS重组载体导入花生,获得了T0转基因植株。利用PCR对T0植株进行了检测,PCR阳性率为34.7%。将部分转基因植株的T2种子进行耐盐试验,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了PyTPS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情况,并用近红外技术测定了T2种子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花生种子在盐溶液中的发芽率显著提高,PyTPS基因可在有些转基因植株中表达,有的转基因植株的蛋白质、油酸、亚油酸或脂肪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之,条斑紫菜PyTPS基因导入花生后,既可提高转基因花生种子的耐盐性,又对部分后代种子的品质性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期断根对花生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明断根时期对花生植株生长的影响,为确定适宜的断根时期提供依据。在大田覆膜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期断根对花生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根可降低花生株高,减少主茎叶片数、分枝数、单株开花数和果针数,且随断根时间的提前而影响明显;适期断根有利于延缓花生叶片衰老,使适宜叶面积系数维持较长时间,增加有效分枝数和有效果针数,并可较少干物质的无益消耗、减少过多的冗余生长,有利于荚果形成;断根过晚基本不影响植株生长。本试验以开花后15~20天进行断根处理对植株生长的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曲杰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7):31-35
为探讨夏花生单粒播种条件下开花结实规律,探索夏花生生长发育规律及高产机理。以高油酸花生品种‘菏花1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密度单粒播种随机区组试验,田间开花、下针规律连续标记10株,每隔10天调查1次、采用排水法测行荚果体积的数据、采用烘干法测得荚果干物质重量数据。结果表明开花持续时间随密度增加而缩短,果针的形成受开花数的影响,结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先增后降。密度为21万株/hm2的秕果数最少,百仁重最高,产量最高。因此,夏花生单粒播种应适当增加密度,密度过高单株开花结实少,密度过低则影响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6.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成熟花生的出仁率不仅与花生的产油量相关,还与果壳厚度及脱壳难易程度相关,是花生遗传改良的重要性状。本研究以远杂9102×徐州68-4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的188个家系为材料,2013—2014年连续2年考察出仁率和荚果表型,发现有29份材料的出仁率稳定高于高值亲本远杂9102。出仁率与荚果长、荚果宽、荚果厚和百果重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利用已构建的包含365个标记22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采用Win 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出仁率进行QTL定位和效应估计,2年共检测到22个出仁率QTL,表型贡献率为2.75%~13.49%,其中2年重复检测到的区间有5个(AHGS0344–AGGS2438、AGGS0957–AHGA7048、AGGS0058–AHGA72558、AHTE0446–AHGA363492和AGGS0311–AGGS2287),分布在连锁群LG02、LG03和LG10上,表型贡献率为3.61%~13.49%。结合前期对该群体荚果大小QTL定位分析结果,有4个与出仁率相关的区间同时存在荚果大小QTL,其遗传效应均相反。在2年能检测到的出仁率QTL中,LG02上的区间AHGS0344–AGGS2438有与荚果长相关的QTL。在1年能检测到的出仁率QTL中,LG13上的区间AHTE0470–AGGS1233有与荚果长、百果重相关的QTL,LG06上的区间AGGS1363–AHGA24894有与荚果长相关的QTL,LG18上的区间AHTE0381–AGGS0100有与荚果宽、荚果厚相关的QTL。  相似文献   

7.
用GGE双标图分析种植密度对高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花生群体密度直接影响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系统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花生产量和性状差异,可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高油花生冀花4号为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分别为每公顷7.5、10.5、15.0、19.5和24.0万穴,探索种植密度对高产花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形成因素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并用GGE双标图法对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对种植密度的敏感程度表现不一,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和荚果产量表现最敏感,而主茎高、侧枝长、出米率、籽仁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表现相对较稳定。随花生密度增大,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和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荚果产量则逐渐提高,但提高幅度逐渐降低。冀花4号种植密度每公顷10.5~15.0万穴时可获最大经济效益。GGE双标图为研究不同密度下花生生长状况和产量反应提供了更为直观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8.
旱地花生不同土壤类型植株氮素积累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条件下,以砂姜黑土和棕壤为对象,研究了花生生育期内植株氮素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土壤类型花生植株根、茎、叶中氮积累量出苗期都处于较低水平,二者差异不大;出苗后50d到成熟期,砂姜黑土花生根、茎、叶中氮积累量显著高于棕壤.两种土壤类型花生整株氮积累符合Logistic方程,成熟期砂姜黑土整株氮积累量比棕壤分别高55%,子仁中氮积累量高70%.花生荚果中氮积累主要来源于根系吸收,占57.4%~66.0%,来自茎叶转移的占34.0%~42.5%;砂姜黑土花生茎、叶中氮转移到荚果的绝对量大于棕壤,但其所占荚果氮积累比例小于棕壤.进一步提高花生营养体氮素转化率是砂姜黑土花生高效施氮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产量、品质及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田条件下,以"花育22号"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有机无机肥及其配施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肥料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花生根系活力、叶面积系数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延缓花生衰老,提高单株果数、饱果率和荚果产量。特别是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脂肪含量,无机肥可降低棕榈酸含量,提高亚油酸含量;施肥对硬脂酸、油酸、蛋白质及氨基酸等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延缓植株衰老、提高荚果产量和脂肪含量效果优于单独施用其中任何一种肥料。  相似文献   

10.
连作花生田主要微生物类群与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其交互作用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通过连续5年盆栽试验,研究了花生不同连作年限对植株生育、土壤及根际微生物主要类群和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花生连作,主茎变矮,单株结果数减少,荚果变小,总生物产量和荚果产量降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和根际的真菌数量显著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减少.土壤中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逐年  相似文献   

11.
花生施用钾肥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用钾肥试验结果表明:在供给氮、磷一定水平上,增施钾肥可促进地上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改善花生的经济性状,提高荚果产量和经济效益.当施钾量为180kg/hm2时,花生荚果产量最高达4 260.5kg/hm2,利润达9 482.0元/ hm2,产投比达到9.1:1.当施钾量增加到270kg/hm2时,花生的产量和效益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花生根结线虫病广泛发生于我国大部分花生产区,被我国列为检疫对象,除为害花生根部外,还可为害根颈、果柄和荚果,是花生上很难防控的病害。花生田发生此病,一般会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60%~80%,在特重病区,绝产的田块也并不鲜见,因此,进行花生生产时做好该病的防控非常重要。1.为害症状根结线虫喜欢从主根尖端侵入,致根尖长成纺锤形和不确定形虫瘿。根尖受害,初期乳白色,  相似文献   

13.
地膜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表明,地膜花生和露地花生全株干物质积累,荚果体积增长和荚果产量形成过程,均可用S曲线数学模型(logistic分布)来描述:①地膜花生全株干物质积累的增长速率转折点出现在出苗后76—82天期间,而露地花生为出苗后69—70天.在其转折点前后是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②地膜花生单株荚果总体积增长速率转折点为结荚期后25天,露地花生为28天.在转折点前后是其荚果体积增长的高峰期.③地膜花生单株荚果干物质积累增长速率在饱果期后28天达到转折点;露地花生为18天达到转折点.转折点前后是其单株荚果总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4.
<正>花生施肥不足或不全面、土壤薄瘦、着果过多等,中后期易出现脱肥,影响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着果多少和果实的饱满度等,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20%~30%,应高度重视。花生中后期是指花生开花下针到部分荚果膨大成熟,是肥水需求高峰期。此时花生已封行,如发现脱肥现象,很难进行土壤施肥,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叶面施肥。花生叶面施肥可增产,低者为7%~10%,高者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普通型和珍珠豆型花生品种地膜覆盖栽培效应进行了研究,从各品种物候特点、植物学特征和经济性状、产量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型与珍珠豆型花生品种荚果产量差异不显著,且普通型品种的饱果数、荚果品质低于珍珠豆型品种,所以在我县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应以珍珠豆型品种为宜。  相似文献   

16.
夏花生开花结实性及提高饱果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豫审8159夏花生品种的研究发现,其单株开花量为75~95朵,受精率45·1%,结果率33·0%,饱果率52·0%,且第1、第2对侧枝荚果量占产量的大部分。试验证明:在6月1~21日播期范围内,适期早播可提高夏花生饱果率和产量,同时增施肥料、花荚期灌水、适期化控、根外施肥等栽培措施,可使饱果率提高3·5%~14·6%,荚果产量增加255·9~812·7kg/hm2。  相似文献   

17.
花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花生病害 1.1青枯病 又叫“青症”、“死苗”、“花生瘟”等,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细菌性病害。为害花生的维管束,在短期内能使大量植株迅速枯死。花生青枯病从苗期至收获的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一般多在开花前后开始发病,盛花期为发病盛期。  相似文献   

18.
施钙对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荚果产量及生理特性对钙肥的响应,在玉米‖花生3∶4间作与花生单作种植模式下,选用花育25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4个施钙量处理(Ca0:0 kg/hm~2,Ca1:150 kg/hm~2,Ca2:300 kg/hm~2,Ca3:450 kg/hm~2),系统研究施钙对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叶片光合特性、荚果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2 a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施钙条件下,间作降低了花生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CAT、POD和SOD的活性,增加了花生叶片的MDA含量,荚果产量亦有不同程度降低。相同种植模式下,花生施钙处理较不施钙对照均有不同幅度的增产,且间作中间行花生的增产幅度高于单作花生的增产幅度;此外,间作和单作花生荚果产量随施钙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a2处理获得最高荚果产量;结果与从回归方程推算出的单作和间作中间行花生适宜施钙量基本相符。施钙亦增强了单作和间作花生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其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3.1%~23.7%,8.9%~21.8%。与不施钙处理比较,Ca2处理提高了单作和间作花生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CAT、POD和SOD的活性,降低了花生叶片的MDA含量,利于提高间作花生对遮荫的适应能力,利于间作花生产量的提高。Ca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单作和间作遮荫条件下适宜的施钙量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为拓宽花生的耐盐基因资源,前期以平阳霉素为诱变剂进行了花生离体诱变,并在培养基中添加Na Cl进行定向筛选,获得了一批Na Cl耐性苗及其后代。对Na Cl耐性植株M3个体的荚果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有5个原始再生植株产生了3个以上大于60 g荚果重的M3单株。用近红外仪对M4种子的各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其在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及脂肪含量发生了广泛变异,有7份变异材料的蛋白质含量超过30%,11份变异材料的脂肪含量超过55%。结合M4种子在0.7%盐溶液中的发芽情况,筛选出几个综合了高产、高油、耐盐多个优良性状的个体。证明PYM离体诱变、Na Cl定向筛选与近红外技术的有效结合,在花生中是一条新的有效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控释肥对坡耕地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艳华  董元杰  邱现奎  胡国庆 《作物学报》2010,36(11):1974-1980
选用山东省大面积种植的花生品种小白沙,在不同坡度、相同降雨侵蚀条件下,以普通复合肥为对照,研究了控释复合肥对大田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坡度、相同施肥水平下,与相同坡度普通肥料相比,控释肥能提高花生生长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有效地降低气孔限制值(Ls);改善花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和养分当季利用效率;单株结果数提高7.1%~36.0%,百仁重提高5.8%~9.7%,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都有增加,其中坡度为10°时,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7.1%和3.8%,15°时分别提高15.7%和15.7%;花生籽粒的粗脂肪、蛋白质含量都高于对照。同时,随着坡度的增大,控释复合肥和普通复合肥处理的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花生体内氮、磷、钾积累量、肥料养分当季利用效率、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同种肥料不同坡度处理间花生籽粒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