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探讨目前主要的栽培方式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宝陵农场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设置机插、撤播、条播、穴播、等距手栽、精量手栽和循环手栽7种栽培方式,比较各种栽培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进程、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穗型和株型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精量手栽、机插、等距手栽、撒播、循环手栽、穴播、条播.手栽高产的优势在于穗型较大,颖花数多;直播稻的劣势是每穗粒数少,颖花数较少;机插每穗粒数和颖花数介于手栽与直播之间.3种手栽方式相比较,循环手栽方式每穗粒数与颖花数明显不足,而等距手栽每穗粒数相对较少,精量手栽方式优势明显.直播方式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少,穗型较小,顶4叶叶片短小,产量较低.相对撒播,条播与穴播方式穗粒数较高,通过适宜的密度配置,增加穗数,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与精量手栽相比,机插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少,穗型小,提高前期干物质积累,主攻大穗,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安徽沿江地区双季早稻适宜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引进“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通过设置工厂化育秧机插试验,并与软盘育秧人工抛秧和常规育秧人工栽插进行比较研究,集成了沿江双季早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示范结果验证了双季早稻机插技术的优势.该项技术较后两种栽插方式相比能在稳定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同时,显著增加双季早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同时节本增效明显.在安徽沿江双季稻地区为较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有着重大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瓜后茬直播稻播期晚、抽穗迟、穗型小,扬花灌浆期易受低温影响,产量不高不稳。为提高金瓜后茬机插水稻产量,201 0~201 1年在崇明县庙镇联益村开展了金瓜后茬机插稻栽培示范,获得了高产。介绍了金瓜后茬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品种选择、育秧、机插技术要求、肥水管理等方面,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产量表现及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穗数型、穗粒并重型、大穗型等3组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机插水稻取得高产的适宜类型粳稻品种以及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高产途径,同时设常规手栽稻对照.结果表明,在苏中地区,大穗型粳稻品种最适宜应用于机插稻,其次为穗粒并重型品种,穗数型品种不宜应用于机插稻.大面积生产上,在选用大穗型或穗粒并重型品种的基础上,拿足适宜穗数,主攻大穗增产效果最好.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不论是机插稻还是手栽稻,其高产途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凌励 《江苏农业科学》2005,(3):14-19,126
通过多点专题试验和高产示范,分析归纳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具有大田分蘖节位多、栽后缓苗期长、始蘖后发蘖势猛等特点,指出机插水稻中部3~4个蘖位是适宜高效分蘖利用区段,具有发蘖率高、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的特点,提出了机插水稻分蘖合理利用的依据和方法。研究探讨了密度、肥水、播量、秧龄对机插稻分蘖发生利用的影响,明确了适宜播量和秧龄是合理利用分蘖的前提,确定适宜基本苗是关键,改进肥水运筹技术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利用。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大面积高产实践,明确了量化确定播量和基本苗,改进机插稻肥水运筹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机插稻高产叶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双季稻机插栽培高产重点应提高连晚产量,走多穗技术路线。提出早稻机插产量7.125~8.250 t·hm-2,晚稻机插产量7.875~6.750 t·hm-2,双季产量15 t·hm-2的品种搭配和配套栽培技术。品种搭配采用中早熟早籼+中熟晚粳,配套技术有旱(基质)育秧,适期早播抢栽,提高插种质量,插足基本苗,肥水定量管理促早发等。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中籼Y两优17为材料,选择噁草酮作"播喷同步"封闭除草剂。以手工栽插超高产栽培的Y两优17为对照,研究"播喷同步"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在安徽沿江稻区杂交中籼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具有播种精度高、播种均匀、播种与封闭除草同时进行、田间操作方便、劳动力用工和强度较低等优点,而且能省种省水、提高产量,在安徽沿江稻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Y两优17全生育期131 d,有效穗278.00万/hm~2,每穗总粒数203.83粒,结实率90.53%,千粒重23.34 g。与手插栽培相比,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技术Y两优17的生育期缩短、有效穗较多而穗型略小,其产量12.05 t/hm~2,比手工栽插技术增产5.2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浙粳88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方法]提出浙粳88机插栽培的目标产量与构成,从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和适时收获3个方面详细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浙粳88(浙审稻2011008)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中熟高产粳稻新品种,2011年2月通过审定。生产表现为高产稳产、米质较优、抗性较强、生育期适中、青秆黄熟。10 500 kg/hm2产量结构为:有效穗330万~360万穗/hm2,每穗总粒135~14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6 g。浙粳88高产机插栽培技术中,育秧技术包括5个方面,分别为药剂浸种、控制虫传病害,催芽机催芽、确保整齐露白,整平秧板、确保秧苗平衡生长,精细播种、做到定量匀播,苗床管理;大田管理技术包括7个方面,分别为整平大田、短龄早栽、少本稀植、前氮后移、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及早搁田、薄水养胎、防止早衰)、病虫草害防治、喷施"爱苗"和"拿敌稳"等防病保健药剂。[结论]浙粳88机插生产技术可概括为基质育秧培育壮苗、短龄早栽小苗机插、科学管水防止早衰、统防统治适时收获。该技术可为浙粳88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如东县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稻—麦品种搭配不合理,茬口衔接紧张,导致适期播栽、精确定量栽培、高产稳产等技术目标难以实现,制约了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的提升。近几年重点开展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试验,集成了水稻旱育壮秧机插/小麦适期机条播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亩产水稻800 kg、小麦500 kg以上,稻—麦周年超1 300 kg,并在全县大面积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进行武运粳24号水稻机插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武运粳24号水稻应用机插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能够取得高产、节本、增效的效果,产量可达到10 565.3 kg/hm~2;且武运粳24号具有高产稳产、茎秆粗壮、分蘖性强等特点,是目前水稻高产栽培较理想的选用品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武运粳30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总结2012、2013年试验的基础上,从提出高产技术指标、实施具体的栽培措施、试验结果3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武运粳30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武运粳30号是2014年江苏省新审定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具有穗型大、米饭食味品质优等特点。在麦茬或油菜茬中等偏上地力上,培育壮秧,高质量移栽;施纯氮292.5 kg/hm2左右,基蘖肥∶穗肥=5∶5;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个叶位够苗,茎蘖数达到穗数的70%~80%时及时自然断水搁田,把拔节期高峰苗控制在345万~375万株/hm2,使茎蘖成穗率达75%以上。[结论]武运粳30号是一个极具产量潜力的大穗型早熟晚粳新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和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从生育期来看,也同时适合安徽皖南和沿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秧普遍存在秧龄弹性小、秧苗素质差、机械栽插植伤重、缓苗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机插水稻群体生育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杂交中籼水稻产量潜力发挥和机插技术的推广。通过对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械化育栽技术连续8年的技术攻关,总结制定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介绍了平衡栽培的定义,规定了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的品种选用、育秧、整地、机插等技术指标、产量及其结构指标和不同目标产量施肥量,提出了平衡栽培的育秧技术、整地和机插技术和大田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旨在阐明“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并从栽培角度系统研究其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方法】2010—2011年,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江苏扬州、兴化、东海),以当地代表性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徐稻3号、连粳7号、徐优733等)和籼稻品种(两优培九、Ⅱ优084、新两优6380、扬两优6号等)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籼粳稻的生育安全性、产量、品质、温光资源利用、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和倒伏性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机插和摆栽两种轻简栽培条件下,粳稻生育安全性优于籼稻,后期耐低温,灌浆持续时间长。两年粳稻的平均产量,扬州分别为10.90和10.87 t•hm-2,兴化分别为10.93和10.65 t•hm-2,东海分别为10.49和10.41 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粳稻群体颖花量与籼稻相当或略少于籼稻,但籽粒的充实性状优于籼稻,这也是粳稻获得较高产量的关键。粳稻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籼稻,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稍逊于籼稻。“籼改粳”生产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为:粳稻全生育期较籼稻明显延长,灌浆后期粳稻更能适应温凉天气,增加水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使得粳稻能够安全成熟;粳稻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能够增加群体光合物质积累量,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同时,粳稻后期能够适应低温天气而不早衰,维持强壮根系和较高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抗倒伏能力,保证较大库容的安全充实与支撑。【结论】在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条件下,粳稻更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生育后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不仅能够安全成熟,而且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综合生产力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插秧方式对中稻两迁害虫和中稻产量的影响,特采取裂区试验设计的方法在黄州区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牛耕与机耕2种耕作方式对稻飞虱发生量影响不大,但牛耕方式下稻纵卷叶螟发生重;人插秧方式下稻飞虱发生量显著高于机插、抛秧2种方式,而人插秧方式稻纵卷叶螟反而危害轻一些。机耕方式产量显著高于牛耕:机插秧方式平均产量极显著地高于人插秧和抛秧。在黄州区中稻生产中推荐机耕机插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7.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氮肥运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技术模式。[方法]2007和2008年,分别以两优6326和丰两优3号为试材,在机插和相同磷钾肥(底肥)条件下,设置3种施氮量(165、210和255 kg/hm2)和2种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6.0∶4.0和7.5∶2.5),进行田间裂区试验。[结果]在中小苗机插条件下,杂交中籼水稻丰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10 kg/hm2 减少基蘖肥施氮比例、相应适当增加穗肥施氮量,并在倒2叶期追施40%的穗肥,更有利于机插杂交中籼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并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蘖肥∶穗肥比例以6.0∶4.0为佳。[结论]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的氮肥运筹不同于常规粳稻机插栽培 在9750 kg/hm2目标产量水平下,推荐的施氮方案是大田总用氮210 kg/hm2。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年来水稻机插秧优势的充分体现,总结出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使水稻高产栽培与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在大屯镇得以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根据促分蘖早生快发创造高产群体结构、促穗足穗大籽粒充实优化产量结构因素等水稻高产栽培原理,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各个生产环节总结了山区中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高产农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水稻种植机械化是中国作物机械化生产的难点。论文在回顾中国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与阐述水稻3种机械化种植方式下的高产规律与栽培农艺。(1)系统归纳了盘育毯苗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重点阐述了毯苗机插稻的高产形成规律,即以合理的茎蘖动态与LAI动态,提高群体中后期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以合理增加生育中期有效与高效生长量,提高抽穗后物质生产积累量与最终生物学产量;以足量穗数与较大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并保持通常的结实率与粒重。同时介绍了相配套的高产栽培农艺:①培育标准化壮秧,提供构建高产群体起点的生物基础;②机械精确栽插,形成高质量群体起点;③前期及早促进,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稍前群体茎蘖数够到高产适宜穗数值;④及早适度搁田,把群体高峰苗控制为适宜穗数值的1.4-1.5倍,为及早重施壮秆促花肥创造条件;⑤主攻中期优化生长,增加有效与高效生长量,以适量壮秆大穗构成高光效群体;⑥强化后期物质生产与积累,提高群体库容充实量。(2)系统介绍了钵苗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具有的诸多优势:利于精确培育大秧龄带土钵壮秧;几乎无植伤地精确机插;可精确实现高产栽培设计的基本苗;利于培育适宜数量的壮秆大穗,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植株抗倒性;源库较协调,群体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利于稳定高产与创造超高产;同时可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利于多熟制周年高产。实施高产栽培的关键农艺为:①精确培育加大秧龄的壮秧;②精确定量机插;③适当重施分蘖肥与促花肥。(3)阐述了机直播稻生长发育特点与产量形成特征,介绍了合理确定机直播稻种植范围、选用相适生育期的抗倒大穗型品种、抢早机械精播、切实加强化学除草与肥水管理等增产增效的农艺措施。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紧贴国情,明确提出专业化培育标准化壮秧与机械精确移栽,并配套稳定高产高效农艺,应是中国多数稻区栽培机械化的基本方向,机械化直播可在稻季热量丰裕的部分地区应用。接着,指明了相应的研发重点与关键:①强调把毯苗机插高产栽培列为中国水稻主产区机械化主体方向加以重点研发,认为必须加强研发的重点是:增强毯苗秧龄弹性与秧苗素质;秸秆机械高质量还田整地与精确栽插秧苗;促进大田稳靠早发,培育适量壮秆大穗,增加群体总库容量。②降低机具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以及稳定超高产高效农艺的构建,则是水稻钵苗机插栽培研究的重点。③机直播稻高产栽培农艺发展应重点研究以高效的机械作业提高前茬秸秆还田质量与整地质量,提高机械精确播种质量与全苗早发的技术。文章最后还强调各水稻主产区,应据本区特点切实搞好当地主体机械化种植方式高产栽培全程机械化模式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