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研究棉铃虫成虫寄主偏好性和幼虫取食后生存表现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在决定寄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交配后的棉铃虫雌成虫对16种植物(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辣椒、茄子、烟草、黄瓜、胡萝卜、西芹、杨树、月季、菠菜、包菜、大葱)的产卵偏好性和幼虫取食这些植物嫩叶后的存活和发育情况。棉铃虫雌成虫选择在烟草、茄子、棉花、胡萝卜、番茄、辣椒、玉米、西芹、大豆和花生等10种植物上产卵,但只有取食西芹、烟草、番茄、大豆、棉花和胡萝卜等6种植物叶片的初孵幼虫能够完成幼虫阶段的生长发育、化蛹并羽化,且取食植物嫩叶的幼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蛹期和蛹重均差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以上结果表明,棉铃虫雌成虫产卵寄主与其幼虫取食寄主之间存在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幼虫的生存表现限定了棉铃虫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2.
巧治棉铃虫     
巧治棉铃虫提起棉铃虫,棉农吃一惊。蚕食蕾花铃、胶落株成空。产卵嫩叶尖、正面多集中。大多产上部,卵粒馒头型。初产乳白色。变黑要出虫。初孵食幼蕾,逐枝钻蕾铃。由上而下害,害后脱落净。一年四五代,三四最严重。‘、一七八月干旱,一可能大发生。加强虫测报。定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植物次生性信息化合物对同种间棉铃虫成虫及幼虫的行为影响,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研究了交配雌蛾对烟草、番茄、萎蔫滇杨不同浓度(0.01、0.1、1.0、10.0 gE/mL)的叶片粗提物的电生理反应,并在室内测定了其对成虫产卵选择行为和对初孵幼虫定向行为的影响。EAG测定结果表明,棉铃虫雌蛾对0.1、1.0、10.0 gE/mL的番茄、萎蔫杨树叶片粗提物均可产生触角电位反应;烟草叶片粗提物仅在10.0 gE/mL时产生EAG反应。产卵选择测定结果表明,番茄叶片粗提物的4个浓度均能显著引诱雌蛾产卵;烟草在1.0、10.0 gE/mL浓度时能显著引诱棉铃虫雌蛾产卵;萎蔫杨树仅在0.1 gE/mL能明显引诱雌蛾落卵。幼虫的行为测定表明,萎蔫滇杨和番茄叶片的粗提物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定向均具有驱避作用,而烟草对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1957—1979年间,根据多次田间调查春小麦品种对麦秆蝇抗性机制研究的结果。麦秆蝇有趋向遮荫较差麦田的习性,卵散产,主要产在叶片正面近基部处。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对麦秆蝇的抗性,主要是由此虫产卵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决定的。影响产卵选择性的特性已证明有生育期、叶面茸毛性、叶片宽度及叶片与茎秆间交角。抽穗愈早、叶面茸毛密而长、叶片狭或叶片与茎秆间交角大,则着卵较少。统计分析这些差异都是显著的。此外,有一年的田间调查表明叶色深的品种着卵较少,叶色深浅与着卵量有显著的负相关。但这需要进一步验证。还有,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与幼虫入茎成活率,已证明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品种生育期也起一定的抗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代棉铃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7年~1998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和江西省彭泽县棉区,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一代棉铃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一代棉铃虫的寄主在我省主要有大豆、棉花、蕃茄、烟草、辣椒等;发育历期以大豆饲养的发育最快,其次为棉花(泗棉三号),抗虫棉、辣椒、蕃茄饲养的发育慢;其存活率也是以大豆、泗棉三号最高,抗虫棉、辣椒、蕃茄极低;选定的五种寄主植物,一代棉铃虫成虫产卵选择依次为大豆、玉米、棉花、烟草、辣椒;饲养过程中前期用寄主叶片,后期用果实作饲料比全期用叶片饲养,棉铃虫发育快、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6.
大发生年二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及防治策略1大发生年二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在一般发生年份,棉铃虫二代卵主要集中在棉株顶尖嫩叶上,且多数在叶子正面,对防治较为有利。1992~1993年我地二代棉铃虫大发生,为了指导防治我们对大发生年棉铃虫卵在棉株...  相似文献   

7.
黑杨萎蔫枝叶对棉铃虫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黑杨(Populus nigra)萎蔫枝叶及其气味对棉铃虫成虫的隐藏部位、产卵部位、交配率及产卵量等的影响,并对黑杨萎蔫枝把在田间诱集到的棉铃虫雌蛾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在田间,黑杨萎蔫枝把诱集到的棉铃虫93.3%已经交配。在气候箱中,放置黑杨萎蔫枝叶的环境中配对饲养的棉铃虫,经过1个暗期和2个暗期后,其交配率与对照环境中的均无显著差异。在光期开始时,有51.5%的成虫隐藏在饲养笼内所设置的黑杨叶子圆片下,对照纱布圆片下仅有16.7%。叶子圆片所在区域的日平均落卵量显著大于对照区。黑杨萎蔫枝叶及其气味对棉铃虫的产卵前期、产卵持续期、成虫寿命和产下50%的卵所用的时间无显著影响,但饲养笼内有黑杨枝把或黑杨叶片气味存在时,棉铃虫的产卵量比模拟枝把和对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黄绍岗 《广西植保》2000,13(2):22-23
龙眼角颊木虱(CornegenapsyllasinicaYangetLi)是华南各龙眼产区的重要害虫,近年在广西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加上此虫能够传播龙眼丛枝病等病毒病害,故防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年龙眼产出的丰缺,而且关系到果园的常盛长兴。  角颊木虱的成虫、若虫都能食害。成虫刺吸幼芽、嫩叶、花及幼果汁液,引起芽枯、落花、落果;若虫吸食叶片汁液,被害处叶面向上突起,背面凹陷的疣突,若虫便藏在背面的凹窝之中。被害叶片的正面布满疣状突起,背面布满窝坑,完全失去清新亮丽的色泽,不堪入目。若虫这种独特的为害状,与成虫的产卵习性、产卵时严格选择物候…  相似文献   

9.
1992年棉铃虫特大暴发,发生早,来势猛,属历史罕见,5月30日见卵,6月12日进入蛾、卵初盛期,比常年早8—11天。麦田调查,平均亩有幼虫4749头,约为常年发生量的10-20倍,二代定点百株累计卵卵量12453粒,为前10年百株累计卵量总和的1.76倍。并查到在一棉株中部叶片正面集中产卵达64粒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路定山 《植物保护》1990,16(5):28-28
通常调查棉铃虫累计卵量的方法是:定点定株,自始卵前到产卵终每天调查全棉株的着卵累计得出。但棉铃虫的产卵部位包括心叶、叶片、叶背、叶柄、腋芽、蕾、果枝、主茎等多部位,给调查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且因调查人员的经验不同而误差较大。为了寻求比较简便、快速、准确的调查方法,8年来,我们对二代棉铃虫卵的着落部位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从而测定了心叶及主茎上部4片叶的着卵量与累计卵量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回归式,经F测验和x~2测验理论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可以在测报工作中试用。  相似文献   

11.
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被害率、相对取食量和严重被害率三个指标,对被害棉蕾十二个部位的解剖观测,详细揭示了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取食部位和侵害路径。棉铃虫低龄幼虫对花蕾各部位均取食为害,但取食量不等,嗜食性不同。花药、柱头、花丝、花柱、雄蕊柱和花冠管,相对取食量大,且嗜食性好,是低龄幼虫为害的主要部位;苞叶、花萼和花瓣,相对取食量大,但嗜食性差,是抵抗棉铃虫侵入的主要有效部位,可阻止31%的幼虫进入蕾内,其中以花萼作用最大。低龄幼虫有躲避油腺取食行为,但随着幼虫日龄的增加这种选择取食行为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12.
1988年,作者在实验中发现,以96%乙醇抽提棉铃虫半人工饲料后饲喂棉铃虫,该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受到不利影响,而在作上述处理的饲料中加入棉铃中性成分(见图1),则不利影响消失。1992年,作者重复了该实验结果,并比较了麦胚粉、黄豆粉和另几个品系棉花中性成分的作用,发现中性成分可消除乙醇抽提人工饲料对棉铃虫产生的不利影响。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棉花品种抗蚜性的生化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研究了不同品种类型的棉苗因棉蚜为害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及由此对抗蚜性表现及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棉株在棉蚜为害条件下,体内抗蚜物质如单宁,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大幅度上升,且其增长幅度,扰蚜品种明显高于感蚜品种,同时叶片颜色明显加深。讨论分析了这种生理反应即诱导抗蚜性对棉蚜种群动态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影响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我国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Bt棉)品系CK595-1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对棉铃虫1~5龄幼虫存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Bt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和体重抑制率有明显的器官和幼虫龄期间差异,其活性顺序为叶>蕾>铃>花,其作用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棉铃虫1~4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叶片和棉蕾不能正常化蛹,5龄幼虫可部分化蛹及羽化;1~4龄幼虫取食Bt棉的花及2~5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铃后均可部分化蛹及羽化,化蛹率随龄期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棉苗病害在我國所有植棉地區普遍發生[2,3,7,8,9,10,12],發病率一般為30-80%。每逢陰冷多雨之春,死苗常達三成,局部地區甚至被迫改種其他作物。  相似文献   

16.
用ELISA法和室内生测法研究分析了3个转Bt基因棉花株系新棉33B、GK12、GK2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校正死亡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杀虫蛋白表达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苗期和蕾期杀虫蛋白表达量较高,花期呈下降趋势,花铃期下降最为明显,到铃期和吐絮期含量略有回升.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其顺序为叶>铃、花心、花萼、蕾>花瓣>苞叶.室内生物测定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与其杀虫蛋白表达量高度一致.转Bt基因棉花应加强中后期对棉铃虫的监测和补充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7.
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相对取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动穿刺记录技术(EPG)对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测定,结果记录到棉蚜的6种取食行为基本波型。棉花的多毛、红叶性状及抗、感水平对棉蚜的取食都有显著的影响。与CK非洲E40相比,多毛可以显著降低棉蚜的取食周期E2,并可显著延长第1非取食周期和增加蚜虫口针的刺探频率。棉蚜在多毛品种上的取食周期占总时间的6.0%,仅为CK品种的1/2。棉蚜在红叶棉上取食周期E2占总时间的百分率(10%)要显著低于黄叶棉品种(15%)(P<0.01)。而棉蚜在抗、感品种间的取食周期E2及取食前期波型C的周期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用同位素液闪技术测定了棉蚜在抗、感品种上的相对取食量,结果显示棉蚜在抗蚜品种上相对取食量也明显低于感蚜品种,并且随着取食周期的增长,抗、感品种之间比值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8.
棉花蚜螨繁殖率及棉蚜再猖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氰戊菊酯曾对棉蚜有极好的防治效果,而对棉叶螨防治效果极差。棉蚜抗药性的发展使药效发生了变化,近来的试验表明,该药对蚜虫药效很差,对伏蚜根本无效,100和200ppm对棉蚜已属低浓度,可使其繁殖率增加4-8倍,在田间使用氰戊菊酯可形成大的棉蚜群体。在相同浓度下一般可抑制棉叶蚜群体,使药后存活很少的棉叶螨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使群体越来越小。氰戊菊酯的复配剂-丰收菊酯弥补了氰戊菊酯的不足,可同时控制蚜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棉田主要线虫类群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发现我省棉田的主要线虫类群有:植物外寄生线虫;小杆目线虫;具有吻针非植物寄生线虫等3种大类群。1985-1987年田间及温室盆栽试验,证明外寄生加洲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califormicus)可加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tium f.vasinfectum)对棉花的为害程度;小杆目线虫和具有吻针的非植物寄生线虫同棉花枯萎病菌无复合侵染作用。田间防治试验表明,杀线剂通过降低田间寄生线虫的数量,减轻棉花枯萎病的为害,而对棉花枯萎病菌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麦棉花套种对棉花害虫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1990年在四个县进行了小麦棉花套种对棉花害虫的生态效应调查。结果是棉花主要害虫苗蚜基本得到了控制,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37.8%,伏蚜发生期晚4天,卷叶历期短2.5天。次要害虫棉红蜘蛛、四代棉铃虫、一代小地老虎、一代玉米螟重于单作棉田。主要生态原因是麦套棉田天敌多69.6%,控害效果好,套作棉行气温低1.3-1.6℃,相对湿度高20%-23%,再加麦行的其他作用,抑制了主要害虫,有利于次要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