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用颗粒饲料(0~2周龄为粗屑饲料,3~8周龄为直径2.5mm的颗粒饲料)和粉料饲喂肉仔鸡,观察饲料形态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消化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组肉仔鸡的增重及耗料量(分别为2042.8g和5209.6g)明显(P<0.05)高于料粉组(分别为1787.1g和4714.1g)、单位增重的耗料量明显低于粉料组(耗料比分别为2.55和2.64);8周龄时,颗粒组肉仔鸡的肌胃重和腺胃重明显低于粉料组(P<0.05),但肝重明显高于粉料组(P<0.05)。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高、低腹脂双向选择品系第9世代肉仔鸡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法对鸡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鸡生长和胴体组成性状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822G>A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肉仔鸡5周龄、7周龄体重和屠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出生重、1周龄和3周龄体重有一定的影响(P<0.2)。AA基因型个体的5周龄、7周龄体重和屠体重显著高于AG和GG基因型个体(P<0.05)。本研究首次推测I-FABP基因可能是影响鸡体重的主效基因或与影响该性状的主效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3.
贵州兴义矮脚鸡与矮脚黄鸡早期生长及屠宰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试验对贵州兴义矮脚鸡与矮脚黄鸡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及屠宰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兴义矮脚鸡初生及2周龄时体重显著低于矮脚黄鸡(p<0.05),而在10~12周龄后显著高于矮脚黄鸡(p<0.05);胫长在初生到2周龄时极显著低于矮脚黄鸡(p<0.01),在10、12周龄时极显著高于矮脚黄鸡(p<0.01),12周龄胫长分别为6.51 cm和5.79 cm.兴义矮脚鸡的屠宰率显著高于矮脚黄鸡(p<0.05),但它的胸肌率极显著低于矮脚黄鸡(p<0.01),表明兴义矮脚鸡产肉性能不及矮脚黄鸡.兴义矮脚鸡和矮脚黄鸡0~12周龄全期的料肉比分别为3.34与3.71,表明前者具有较高的饲料报酬,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用36只零日龄云南屏边大围山微型鸡进行为期14周饲养试验,对相关的种质特性进行了测定。从体形和毛色来看大围山微型鸡具有典型东南亚原鸡的外表特征。14周龄公母鸡体重分别为778.81g和712.50g;母鸡的胸宽、胸肌率、脂肪重和脂肪率显著地比公鸡的高(P<0.05),公鸡体尺和屠宰的其它指标均显著地比母鸡高(P<0.05)。公母鸡屠宰率平均分别为88.23%及90.23%,全净膛率平均分别为66.16%及59.58%。母鸡有较高的法氏囊、胸腺重量及其指数。大围山微型鸡的生长速度比其它生态类型鸡种较慢,均属于目前所报道的我国地方鸡种中体重较轻的地方鸡种。尽管大围山微型鸡的体重较小,但从屠宰性能指标显示,该鸡具有较高的屠宰率。  相似文献   

5.
早期限饲对肉仔鸡生产性能与肥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 2 2 0只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5 5只 ,分别为限饲组 R1 ,R2 ,R3 和对照组 R0 。 4组鸡1~ 7日龄均为自由采食 ,从 8日龄起 R1 ,R2 和 R3组分别饲喂自由采食量约 5 0 %的饲粮 ,分别限饲 1,2 ,3d后恢复自由采食。结果表明 ,R1 组鸡 6周龄体重、平均日增重、料肉比、胴体产量和腹脂量略低于 R0 组 (P>0 .0 5 ) ;R2 和R3 组 6周龄体重、平均日增重、腹脂量及腹脂率均显著低于 R0 组 (P<0 .0 5 ) ,料肉比、胴体产量略低于 R0 组(P>0 .0 5 ) ;早期限饲可降低一些代谢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饲养试验,研究2种新品系优质鸡(母鸡)E1、E2在0~16周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相同日粮下6周时E1体重>E2(P<0.05),12周体重无差异,16周时分别为1 048和1 253 g(P<0.01);全程料重比分别为3.42和3.74(P<0.05)。E1、E2体重曲线与Gompertz模型高度拟合,但拟合参数、特征值间差异极显著。E1极限体重、拐点周龄、16周体重百分率依次为1 250 g,7.0周和82%,E2依次为1 894 g,9.4周和67%。相比之下,E1早期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成年体型小,用作优质鸡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益生素对贵妃鸡生产性能及其肉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益生素对不同育龄贵妃鸡生产性能和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4周龄两种益生素处理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35%(P<0.05)和6.05%(P<0.05),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7.92%(P<0.05)和8.12%(P<0.05);5~8周龄日增重分别提高28.59%(P<0.05)和21.89%(P<0.05),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0.06%(P<0.05)和11.01%(P<0.05);9~17周龄各处理间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益生素均有提高贵妃鸡肌肉pH和降低滴水损失的趋势。加酶益生素显著提高贵妃鸡肌肉蛋白质、粗灰分和Ca的含量(P<0.05)及降低肌肉粗脂肪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8.
5~8周龄肉鹅能量和蛋白质营养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商品代豁眼鹅为供试动物,日粮的代谢能(M E)含量设置5个水平,分别为9.61,10.45,11.29,12.12和12.96 M J/kg,粗蛋白(CP)含量分别设为140,160,180和200 g/kg 4个水平,采用5×4因子设计进行饲养实验,研究了日粮能量和粗蛋白水平对肉鹅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M E水平对5~8周龄肉鹅平均日增重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平均日耗料量和料重比影响极显著(P<0.01);日粮CP水平对5~8周龄肉鹅平均日耗料量和平均日增重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对料重比影响显著(P<0.05);日粮M E水平为12.12 M J/kg,CP水平为160 g/kg时可获得理想的生产性能;(2)日粮M E和CP水平对肉鹅全净膛率,胸肌率,相对肝重和腿肌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M E对腹脂率和皮脂率影响极显著(P<0.01),CP对腹脂率影响显著(P<0.05),对皮脂率影响不显著(P>0.05),M E水平与腹脂率和皮脂率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本试验并结合生产实际认为,5~8周龄肉鹅适宜的能量和粗蛋白营养需要量分别为12.12 M J/kg和160 g/kg。  相似文献   

9.
综合指数法在番鸭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综合指数选择法对白番鸭父系、母系进行继代选育.结果表明:第3世代父系10周龄公母鸭体重比母系公母鸭分别重280.18g(P<0.05)和242.91g(P<0.05).父系经2世代选择,公母鸭26周龄体重比0世代分别增加330和80g;而母系经2世代选择,公母鸭26周龄体重增加不显著(P>0.05).父系经2世代选择,其母鸭56周龄蛋重比0世代重3.41g,每只母鸭平均产蛋量增加3.86枚.母系经2世代选择,其56周龄产蛋量比0世代增加8枚,蛋重增加0.45g.可见应用综合指数选择法连续2世代选育能明显提高白番鸭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0.
对黔Ⅱ、H黔Ⅱ、H系、杂交黑羽鸡各50只进行0~10周龄的试验和测定,依次体重为1 413 g,1 754 g,1 925 g,1 510 g;料肉比2.82,2.57,2.49,2.72;全净膛率68.92%,70.90%,71.64%,68.69%;胸腿肌率36.59%,37.17%,40.24%,34.72%;胸肌纤维直径28.83,30.28,30.1,25.10μm;保水率62.24%,61.25%,48.93%,65.76%;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或在亲本值间,或优于亲本最大值.对10周龄体重进行统计检验,H系极显著大于黑羽和黔Ⅱ(P<0.01),显著大于H黔Ⅱ,而H黔Ⅱ显著大于黔Ⅱ(P<0.05).试验结果说明,三品系杂交的H黔Ⅱ同时保持了母系黔Ⅱ的优良肉质和父系H系生长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生理学年龄下测定并比较了白羽略阳鸡(WL)与ArborAcres(AA)的胴体特性及杂交(F1)效应。结果表明,在1800g体重时,WL的屠宰日龄为126d,约是AA(41d)的3倍;腿肉产量较高,胸肉较低;腹脂量(8.8g)明显低于AA(28.8g),肝、脾、胰及消化道的重量也较低,但胫骨和股骨较重、较长、直径较大。其F1腹脂量、胫骨长和重及一些内脏器官重等性状具有较大的正杂交优势,达一定体重的年龄等表现出较大的负杂交优势,肉产量没有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RFLP技术对琅琊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5′非编码区Pst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琅琊鸡该位点存在2种等位基因(A和B),基因频率分别为61.7%和38.3%,其中A等位基因是有利基因.AA型个体活重、半净膛重和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BB型(P<0.01),其屠体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和胸肌重显著大于AB型和BB型(P<0.05),其剪切力和失水率也高于BB型(P<0.05,P<0.01).结果表明:等位基因A对琅琊鸡的肌肉产量和品质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定生理学年龄下测定并比较了白羽略阳鸡 (WL)与现代肉鸡 Arbor Acres(AA)的产肉性能和体脂沉积能力。结果表明 ,达 1.8kg体重时 ,WL 的胸肉量较低 ,腿肉量较高 ,腹脂量较低 (P<0 .0 5或 P<0 .0 1) ;上市屠宰日龄平均为 132 d,约是 AA(43d)的 3倍多 ;WL 腹脂垫中脂肪细胞数量较多 ,但体积显著较小 ;杂交在显著提高肉鸡早期生长速度的同时 ,也使肉鸡肥度明显提高 ;高蛋白日粮能显著地降低腹脂量及肌肉中脂质含量 ,并存在明显的遗传与日粮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农业大学高、低脂肉鸡双向选择品系第14世代群体(NEAUHLFG14)和AA肉鸡商业随机群体(AA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对鸡腹脂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出6个多态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分析这些位点的多态性与鸡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NEAUHLFG14中KDR基因的rs14483313位点多态性对腹脂重(AFW)和腹脂率(AFP)有显著影响(P<0.05),TUSC3基因的rs13548811位点对鸡后期体重有影响,EXOC1基因的GGaluGA263078位点在两个群体中都对7周龄体重(BW7)有显著影响(P<0.05)。TUSC3、PPAT、EXOC1和KIAA1211基因的突变位点对NEAUHLFG14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6个基因可能是影响鸡腹脂性状的重要基因,但多态位点是否为功能性位点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略阳乌鸡体尺性状指标与体质量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略阳乌鸡体尺性状和体质量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统一饲养条件下,对120只成年略阳乌鸡的体尺性状和体质量7个指标进行测定,选择累计贡献率达92.183 4%的5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年公鸡的体质量、体斜长、胸骨长、胫长、胸角均显著高于母鸡(P<0.05)。体尺指标胸宽、胸深、胫长及体质量在略阳乌鸡群体中的变异系数较大,选育潜力大。体质量与体斜长、胸宽、胸骨长、胫长呈极正显著相关(P<0.01),与胸深、胸角呈显著相关(P<0.05),其他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主成分的特征根分布较广,经统计计算入选的5个主成分所占信息的侧重各不相同,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略阳乌鸡的体型特征及今后选育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6.
以120日龄略阳乌鸡为研究对象,对其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等6项性状指标,公鸡优于母鸡、差异极显著;公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腿肌率分别为89.15% 、82.40%、24.05%,显著高于母鸡,其他性状指标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公、母鸡腿肌肉色OD值、pH值和剪切力均高于胸肌,系水力、熟肉率低于胸肌,差异均显著,各项指标性别间差异不显著;水分、粗脂肪含量腿肌高于胸肌,粗蛋白、粗灰分含量腿肌低于胸肌,差异均显著研究表明,公鸡、母鸡均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优良的肌肉品质,但屠宰性能方面公鸡优于母鸡.  相似文献   

17.
随机选取相同环境下饲养的90日龄汶上芦花鸡和寿光鸡各30只,测定其肉用性能,并进行品种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0日龄的活体重汶上芦花鸡为939.35 g,寿光鸡为1 504 g;寿光鸡在活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和翅比率性状上极显著高于芦花鸡(P0.01),而芦花鸡在屠体率和腿比率性状上极显著优于寿光鸡(P0.01),半净膛率显著优于寿光鸡(P0.05)。两个地方鸡种的胸肌pH值在宰后15 min至宰后24 h内均呈下降趋势,各时期pH值均符合正常肌肉要求范围。芦花鸡在腹脂重、腹脂率和肌内脂肪性状上高于寿光鸡,但只在腹脂率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8.
以AA肉鸡和皖江黄鸡(公鸡)为对象,探讨了日粮中添加150 mg/kg、250 mg/kg、350 mg/kg的姜黄素对其体脂沉积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添加250 mg/kg、350 mg/kg姜黄素显著地降低了AA肉鸡和皖江黄鸡腹脂率(P〈0.05)、肝脂率(P〈0.05),皮下脂肪厚度(P〈0.05);腹脂中激素敏感脂酶活性增强(P〈0.05),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降低(P〈0.05);肝脏中PPARαmRNA水平呈增加的趋势(P〉0.05),PPARγ和MDH mRNA水平呈降低的趋势(P〉0.05)。上述结果提示姜黄素可能通过调控PPARα、PPARγ、MDHmRNA表达来影响肉鸡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19.
21~42日龄肉鸡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商品代艾维茵肉鸡为供试动物,设置3个日粮代谢能(ME)水平,分别为12.55、12.97和13.38 MJ/kg;4个粗蛋白(CP)水平,分别为18.5%、19.0%、19.5%和20.0%.采用3×4因子设计进行饲养试验, 研究日粮ME和CP水平对22~42日龄肉鸡生产性能、胴体性能以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ME水平对22~42日龄肉鸡的日均采食量、平均日增体质量、料重比和21日体质量影响极显著(P<0.01);日粮CP水平对22~42日龄肉鸡的日均采食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平均日增体质量、42日体质量和料重比影响极显著(P<0.01).日粮ME和CP的互作对22~42日龄肉鸡料重比影响极显著(P<0.01);较高的日粮ME水平和CP水平可获得理想的生产性能;(2)日粮ME水平对22~42日龄肉鸡半净膛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影响极显著(P<0.01),对屠宰率影响显著(P<0.05),对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影响都不显著(P>0.05);日粮CP水平与22~42日龄肉鸡的胸肌率呈正相关,对其他胴体性能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3)随日粮ME水平增加,腿肌的红度(a*)先降低后增加,但对胸肌红度(a*)影响不显著(P>0.05);胸肌和腿肌的黄色度值(b*)都与日粮ME和CP水平呈正相关;日粮ME水平对胸肌的亮度(L*)影响不显著(P>0.05);(4)胸肌的PH值与日粮ME水平呈负相关,腿肌的pH值随日粮CP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腿肌的持水率与日粮ME水平呈正相关.通过本试验并结合生产实际认为: 22~42日龄肉鸡适宜的ME水平为12.97MJ/kg,CP水平为19.0%~20.0%之间.  相似文献   

20.
北京油鸡肉品质优良,但饲料转化率低.本试验旨在探讨鸡肉风味物质选择对北京油鸡的饲料转化率及生产相关性状的影响.试验选用9周龄北京油鸡公鸡肌苷酸(5'-Inosinic Acid,IMP)上选系和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双向选择系共510只,饲养8周,每周测定每个个体的采食量和体重,17周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