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理特性及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本试验以玉米‖棉花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单作玉米、单作棉花、玉米‖棉花。通过对作物株高、叶绿素含量、田间温湿度、根系长度变化及产量等的测定,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土地当量比。结果表明:单作玉米功能叶叶片平均SPAD值高于间作6.78%,间作棉花功能叶叶片平均SPAD值高于单作1.12%。玉米间作株高平均增长率为83%,单作平均增长率为82.9%,表明了玉米间作模式更有利于株高的增长;单、间作玉米田间温度分别为30.9℃、32.47℃;单、间作棉花田间温度分别为31.6℃、32.95℃,间作模式在一定程度影响根系分布,不同土层间作作物根长显著增加4.7%。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烟草间作草木樨对持续控制烟草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烟草套种甘薯、烤烟单作相比较,烟草间作草木樨降低了烟草病害的发生。烟草间作草木樨对病毒病的相对防效达44.51%~80%,对真菌类病害相对防效达44.4%~52.9%。  相似文献   

3.
线辣椒/玉米套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套作线辣椒/玉米、单作线辣椒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运用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套作和单作种植模式下线辣椒、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线辣椒/玉米套作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为1.18~1.24。套作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呈现明显的套作品质优势,套作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等品质指标明显高于单作玉米。套作线辣椒与单作线辣椒相比呈现明显的套作品质劣势,套作线辣椒果实的辣椒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抗坏血酸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低于单作线辣椒,有机酸含量和干物质含量高于单作线辣椒。线辣椒果实的品质指标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不同,套作线辣椒果实品质指标的降低幅度在可接受范围内。考虑到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线辣椒/玉米套作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3种辣椒谷子间作模式在辣椒不同生长期对辣椒白粉病和日灼病的防控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辣椒谷子间作模式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效为22.63%~61.03%,对辣椒日灼病的防效为54.73%~76.63%。其中,2垄(4行)辣椒垄间间作1行谷子(P4M1)和3垄(6行)辣椒垄间间作1行谷子(P6M1)两种模式的防效与对照5垄(10行)辣椒间作1垄(2行)玉米(P10C2)相当;同一模式对白粉病的防控效果在辣椒生长后期随白粉病病情的加重而降低,在辣椒生长中期对日灼病的防治效果略高于生长后期。综合考虑间作存在的多种影响因素,建议对P6M1模式进行防控机理研究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芹菜Apium graveolen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防控机理,以盆栽芹菜和辣椒Capsicum annuum为试材,以不同密度进行间作,分析间作芹菜对辣椒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以及辣椒叶片中抗烟粉虱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芹菜对辣椒上烟粉虱若虫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有显著影响,芹菜密度越大,辣椒上烟粉虱若虫的发育历期越长,存活率越低,当辣椒与芹菜以2∶1、2∶2和2∶3的密度间作时,辣椒上烟粉虱从卵到伪蛹的发育历期分别较对照显著延长了5.47%、9.76%和16.64%,存活率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0.85%、16.65%和54.15%。间作芹菜对辣椒体内抗烟粉虱相关生化物质的含量也存在显著影响,芹菜间作密度越大,辣椒叶片中可溶性糖、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越高,脯氨酸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当辣椒与芹菜以2∶1、2∶2和2∶3的密度间作10 d后,辣椒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0.23%、19.72%和29.98%,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对照升高了23.92%、30.20%和37.25%,类黄酮含量分别较对照升高了15.70%、24.92%和27.08%...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由玉米、草带、辣椒构成的不同间作群体对云南山区旱坡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和间作辣椒的草带根际微生物数量均高于其它间作和单作处理,其草带的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平均值分别是玉米顺坡单作和辣椒单作的4.49倍和22.00倍,3.91倍和6.10倍,6.15倍和26.29倍,4.75倍和5.72倍;间作草带的玉米和辣椒其各类根际微生物数量均高于玉米和辣椒单作;玉米间作辣椒行比为4∶4和6∶6模式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2∶2模式。总的来说,玉米间作辣椒、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多于各作物单作,为进一步改善旱坡地土壤根际微生物环境和明确间作群体根际土壤微生物效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对当归质量的影响,寻找能有效缓解当归连作障碍、提高当归内在质量的最佳的间作大蒜种植模式,设置轮作和连作两种种植模式,轮作和连作分别设置当归与大蒜间作密度2∶1(M2)、3∶1(M3)、4∶1(M4)三个处理及单作对照,并对采收阴干当归根内在质量指标总灰分、酸性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阿魏酸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大蒜密度下各指标呈先增后减趋势,各含量在M2处理达到最大值;不同种植模式下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轮作大于连作,总灰分和酸性不溶性灰分含量连作大于轮作,醇溶性浸出物不明显;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下,挥发油、阿魏酸都在轮作种植模式M2处理含量最高,为0.56%、0.084%,分别比单作提高了0.09%、0.032%;总灰分含量在轮作种植模式M4处理含量最低,为4.08%;酸性不溶性灰分在连作种植模式单作处理含量最低,为0.5%;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在连作种植模式M2处理含量最高,为65%;但均符合药典含量规定。综合考虑,轮作种植模式M2处理下,当归质量指标最好,是最佳的间作大蒜种植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当归生长,提高当归质量,有效减缓当归连作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8.
辣椒是云南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病毒病尤其是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发病严重,影响了辣椒产量和品质。利用RT-PCR技术对从云南辣椒主产区采集的疑似感染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25份辣椒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2份样品检测出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检出率为48.0%,其中6份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 (TSWV),检出率为24.0%;5份是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orthotospovirus (TZSV),检出率为20.0%;有1份是TSWV和TZSV复合侵染,检出率为4.0%,这是在云南辣椒生产上首次发现TSWV和TZSV的复合侵染。通过鉴定,初步了解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在云南辣椒生产中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制定云南地区该属病毒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据田间调查,咸宁市大棚辣椒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疫病、灰霉病、软腐病、青枯病等,影响辣椒的生长,造成辣椒减产。1病毒病1.1症状识别辣椒病毒病发生后,造成辣椒"三落"(落花、落叶、落果),田间症状十分复杂。最常见的症状有两种类型。1.1.1斑驳花叶型该类型在田间所占比例较大,典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在玉米、大豆单作及二者间作下施以标准肥料750 kg/hm~2和减半肥料375 kg/hm~2,于作物生长期调查田间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在收获期对玉米和大豆进行测产。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在施用标准肥料下的百株生物量、百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显著增加78.33%、85.35%和38.71%,而在施用减半肥料下则分别显著增加90.91%、135.73%和33.33%;相同种植模式下,与施用标准肥料相比,减半肥料使单作玉米百株籽粒重显著降低22.45%。与单作大豆相比,在施用标准肥料下,间作大豆的百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显著降低49.47%和11.54%,在施用减半肥料下,间作大豆的百株生物量、百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显著降低73.94%、50.51%和17.39%;相同种植模式下,与施用标准肥料相比,减半肥料使大豆在单作和间作下的百株籽粒重分别显著降低65.02%和65.73%,使间作下大豆的百株生物量和千粒重分别显著降低73.14%和17.39%。与单作相比,间作均显著降低了标准肥料和减半肥料处理下玉米和大豆害虫群落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还显著降低了标准肥料和减半肥料处理下玉米天敌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优势度指数以及大豆天敌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均匀度指数。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降低虫害发生,但对大豆生产不利,而间作条件下减施肥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更小。建议在田间生产中可将夏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更有利于通过生态学方法控制田间害虫发生和增加作物总体产量。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黔单16和大豆品种黔豆2号为材料,开展不同密度下玉米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4.2万~5.55万株/hm~2按1∶1间作大豆对杂草的株抑制率为37.43%~50.30%,鲜质量抑制率47.79%~52.96%,在该密度范围内,抑制效果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单作下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330.07~698.13μmol/(m~2·s);间作模式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73.27~108.33μmol/(m~2·s);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各种植模式田间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降低,间作模式光合有效辐射(PAR)普遍高于玉米单作模式,这可能是抑制田间杂草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产量上,玉米单作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相对稳定,大豆产量随玉米密度增加而增加。在玉米种植高密度下玉米单作产量高于间作模式,但间作模式经济效益高于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以玉米-大豆5.55万株/hm~2密度下田间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最高。因此,作物合理间作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控制杂草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云南省昆明市露地栽培条件下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征,于2014—2015年采用病害系统调查法结合病毒ELISA及RT-PCR检测方法研究露地栽培条件下由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引起的病毒病发生规律及其重要寄主种类,并研究利用防虫网隔离蓟马对番茄斑萎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番茄斑萎病毒病在露地番茄主要种植期3—10月普遍发生,番茄苗期和移栽初期是该病毒病防控的关键期,带毒种苗调运是该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田间多种茄科和菊科植物是TSWV的重要中间寄主。在田间,菊科寄主植物油麦菜、莴苣、鬼针草、牛膝菊上TSWV的检出率均较高,在42.53%~81.63%之间;茄科寄主植物中辣椒上TSWV的检出率最高,为41.99%,其次为马铃薯,TSWV检出率为27.78%,在番茄上TSWV的检出率为19.02%,因此生产中应对这些TSWV重要中间寄主给予更多关注和防控。应用防虫网能有效隔离蓟马,使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了6.44个百分点和5.31,可有效降低番茄苗期及定植期斑萎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桃单作、桃行间间作2行樱桃的不同栽培模式下,对桃细菌性穿孔病(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pruni)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桃/樱桃间作栽培条件下桃细菌性穿孔病发生明显低于桃单作栽培。其中,桃单作栽培细菌性穿孔病叶片、枝条和果实发病率分别为44.50%、68.00%、88.89%,桃/樱桃间作栽培分别为1.50%、4.00%、6.67%;桃单作叶片、枝条和果实病情指数为10.94、13.78和17.78,间作栽培分别为0.17、0.44和0.74。与单作相比,桃/樱桃间作可有效减轻桃细菌性穿孔病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4.
辣椒病毒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辣椒为我国一种重要蔬菜。但因辣椒病毒病危害严重,对辣椒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已知在世界上危害辣椒的病毒种类有36种,我国的辣椒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以及马铃薯Y病毒(PVY)等引起。病毒侵染辣椒后破坏了植物养分在植株体内的输导,抑制植物生长,造成辣椒植株落叶、落花和落果,一般年份减产20%~40%,严重的年份减产达60%,甚至绝产。辣椒病毒病已经阻碍了辣椒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了防治辣椒病毒病,人们研究了许多防治方法。如选用辣椒抗病品种及种子脱毒等措施预防病毒病的发生;利用病毒弱毒株系和卫星RNA…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豆类间作复合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缓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本试验于2020年3―10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单作蚕豆(IB)、单作大豆(IS)、单作马铃薯(IP)、马铃薯间作大豆(PS)、马铃薯间作蚕豆(PB)5种不同种植模式,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氮素含量、土壤氮素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宁南山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6.
韭菜和辣椒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化感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韭菜和辣椒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化感机理,比较了韭菜和辣椒不同行比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测定了韭菜茎、叶挥发物与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并分析了韭菜根系对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侵染和传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与辣椒行比为3∶1间作能显著控制辣椒疫病的扩展与传播;2.0 g/皿韭菜茎挥发物及0.15 m L/m L茎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可达33.33%和88.75%;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对韭菜根系具有明显的趋化活性,且于根围迅速休止并萌发,丧失在土壤中继续寻找寄主的能力,其传播侵染行为受到干扰。研究表明,韭菜和辣椒间作可以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的扩展蔓延,实现对辣椒疫病的生态防控。  相似文献   

17.
新疆枣棉间作下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枣棉间作模式中棉花的光合特性及产量,通过在棉花的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利用Li-6400光合仪测量单作、间作下棉花的光合特性,分析比较单作、间作产量及经济产值。结果表明:单作、间作光合特性差异在花铃期最大,间作棉花在花铃期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比单作棉花分别低31.33%、15.13%、22.39%,而胞间CO2浓度(Ci)比单作棉花高8.90%;产量上间作棉花的收获株数、总成铃数、皮棉产量比单作棉花分别低28.26%、32.7%、41.61%;枣棉间作在土地利用率和总经济产值上具有明显优势,表现在枣棉间作模式提高了35%的土地利用率,比同面积单作棉花提高了41.27%的经济产值,比同面积单作枣树提高了30.63%的经济产值。枣棉间作下,间作对棉花光合的不利影响随着枣树和棉花的共进生长逐渐增大,间作造成棉花的减产,但是具有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作物间信息化学物质对烟粉虱的寄主选择作用,进行了模拟田间条件的黄瓜植株喷施芹菜汁、芹菜植株喷施黄瓜汁,黄瓜与芹菜间作以及田间辣椒与黄瓜间作等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上喷施芹菜汁液对烟粉虱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在芹菜上喷施黄瓜汁对烟粉虱有显著的吸引作用;在黄瓜行内间作芹菜对烟粉虱有显著的驱避作用。黄瓜地里间作辣椒,在黄瓜生长期能有效地控制烟粉虱。该研究为烟粉虱寄主选择机理深入研究及非化学防治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广西烟草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和病原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1年对广西百色市、河池市和贺州市的主要烤烟产区进行烟草病毒病发生情况和种类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烟草病毒病以由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花叶类型症状为主,一般发病率1.0%~10.0%,个别严重发病田块发病率达到82.0%~100.0%;马铃薯Y病毒病、番茄斑萎病毒病和曲叶病则为局部发生病害,其中马铃薯Y病毒病在靖西县、南丹县、富川县和钟山县零星发生,发病率0.1%~5.0%,个别田块达到20.0%;番茄斑萎病毒病主要在靖西县、隆林县、田林县和南丹县发生;曲叶病仅在靖西县、隆林县、田林县和乐业县等百色市烟区发现。采用间接ELISA、PCR和RT-PCR等方法对田间采集的185个各类疑似病毒病样进行病毒种类检测,其中145个样品检测出病毒,分别是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番茄环纹斑点病毒、中国番茄曲叶病毒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以及分别由上述2种病毒与云南辣椒曲叶病毒重组而来的2种重组病毒,其中以TMV的检出率最高,占检出样品的86.7%,是广西烟草病毒病的优势病原病毒。  相似文献   

20.
张磊  吕坤 《湖北植保》2012,(5):10-11
为验证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以及为供试药剂提供田间最佳使用剂量和使用技术的药效资料,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