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3种新型杀虫剂5%吡虫啉颗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开展田间咖啡根粉蚧防治试验。调查发现,药后1~7 d,各施药处理的防效逐渐升高,第7天时防效达最高;药后7~14 d防效维持稳定;药后14~21 d防效逐渐降低;药效持续期可达21 d。各施药处理中,以5%吡虫啉颗粒剂4 500 g/hm2+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 mL/hm2混施处理对咖啡根粉蚧的防效最高,药后7 d达最高防效90.70%,药后21 d防效仍保持在7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25%咪唑烟酸水剂对滩涂互花米草的防除效果,采用茎叶喷雾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咪唑烟酸、高效氟吡甲禾灵对滩涂互花米草的防除效果。结果显示,25%咪唑烟酸水剂3 750、5 625 g a.i./hm2处理药后30 d对滩涂互花米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1.31%、93.79%,显著高于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45.8 g a.i./hm2株防效(89.84%);25%咪唑烟酸水剂5 625 g a.i./hm2药后60 d对滩涂互花米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显著高于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45.8 g a.i./hm2,且不易返青。说明25%咪唑烟酸水剂3 750、5 625 g a.i./hm2处理能够有效防除滩涂互花米草,持效期更长。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开展了10.5%三氟甲吡醚EC、15000IU/mg苏云金杆菌不同剂量配比及20亿/m 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对玉米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三氟甲吡醚EC常规用量(47.62g/667m2)药后7d防效和三氟甲吡醚EC减药1/3与苏云金杆菌常规用量(26.67g/667m2)复配、三氟甲吡醚EC减药1/3与苏云金杆菌常规加药1/3复配药后7d防效无显著性差异,防效在95%左右;20亿/m 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 100mL/667m2药后7d防效最差,只有80.49%。推荐用三氟甲吡醚EC减药1/3和苏云金杆菌复配防治草地贪夜蛾,防效好且可以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相似文献   

4.
参照除草剂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准则,在温室中测定了14种除草剂对野稷的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评价。生测结果表明,土壤处理药剂中,异噁唑草酮、氟噻草胺、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异噁草松对野稷的活性较高,其ED90分别为43.08、47.14、137.09、209.93、583.74 g/hm2(有效成分用量);茎叶处理药剂中,苯唑草酮、高效氟吡甲禾灵、烟嘧磺隆和苯唑氟草酮对野稷的活性较高,其ED90分别为22.21、35.95、95.64、111.43 g/hm2。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野稷出苗前,土壤喷雾40%氟噻草胺SC (810 g/hm2)、900 g/L乙草胺EC (1 620 g/hm2)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 (2 160 g/hm2)对野稷防效较高,药后40 d对野稷的株防效均在86.0%以上,鲜重防效在88.4%以上,其次是75%异噁唑草酮WG (90 g/hm2),防效...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生物农药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减量的化学农药联用防控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增效作用,设计并开展了田间组合施药试验。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减量50%的氯虫苯甲酰胺或甲维盐单次混施后,第1天防效均达60%以上,显著高于参试的生物农药单施处理,与化学农药常量单施处理的防效接近,至药后7 d各处理防效均持续上升,仍以混施处理及化学农药常量单施处理防效较高,第14天混施处理防效维持在88%以上,已略高于化学农药常量单施处理但无显著差异。混施处理在减少了化学农药50%用量的情况下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表现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固氮绿肥紫云英种植过程中阔叶杂草防除难题,进行了7种除草剂对稻茬紫云英杂草防除效果及作物安全性评价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返青起身期,采用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WG) 75 g/hm2、56%2甲4氯钠盐可溶粉剂(SP)2 145 g/hm2、480 g/L灭草松水剂(AS)3 000 mL/hm2进行茎叶喷雾,能有效防除多种阔叶草,且对紫云英安全。30%草除灵悬浮剂(SC)975 mL/hm2对紫云英安全,对繁缕、猪殃殃防效优异;对碎米荠株防效一般,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对野老鹳草基本无效。288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EC)1 050 mL/hm2可有效防除繁缕、猪殃殃、野老鹳草,对碎米荠防效不佳,该处理药后早期对紫云英有一定药害,后期可恢复,不影响紫云英地上部分鲜草产量。250 g/L氟磺胺草醚AS 1 200 mL/hm2、10%乙羧氟草醚EC 900 mL/hm2安全性很差,严禁使用。为实现一次用药就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双稃草和乱草在稻田的发生程度与抗药性均呈加重趋势。为有效防除这两种杂草,在温室盆栽试验中采用茎叶喷雾法施药,测定了经敌稗、噁唑酰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混施处理后双稃草和乱草的鲜重,并用Colby法判断药剂间的相互作用类型。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混用防除双稃草时以增效作用为主,防除乱草时则以相加作用为主;在田间可考虑使用有效成分用量为敌稗1 020~2 040 g/hm2+噁唑酰草胺60 g/hm2+氯氟吡氧乙酸30~60 g/hm2的组合处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6种除草剂对豫南稻区直播再生稻田的除草效果及水稻安全性。结果表明:药后14 d, 40%■草·丁草胺EC 1 875 mL/hm2、39%甲戊·■草酮SC 1 800 mL/hm2、12%二甲戊灵EC+48%丁草胺EC 1 500 mL/hm2对田中多数杂草均有较好的株防效。药后21 d, 40%■草·丁草胺EC 1 875 mL/hm2对稗、莎草科杂草以及部分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均达91.75%~100.00%;39%甲戊·■草酮SC1 800 mL/hm2对莎草科杂草的株防效为75.00%,对其他杂草的株防效均在80.24%~100.00%;12%二甲戊灵EC+48%丁草胺EC 1 500 mL/hm2对稗、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均达100.00%,对莎草科杂草的株防效在67.00%~83.25%之间。以上3个处理鲜重防效均高于其他处理,且三者间差异不显著;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3.21%、10.12%、14.52%;以上3个处理分别比对照...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药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试验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80 g/L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4%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共6种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600 mL/hm2处理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其它药剂处理,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浙西北单季稻区稻飞虱药剂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种药剂防控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30%混灭.噻乳油80mL/667m2、18%吡.噻可湿性粉剂50g/667m2、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g/667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g/667m2、40%毒死蜱乳油100mL/667m2药后7d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均有较好的总体防治效果,分别为97%、95%、96%、93%、90%,5%氟虫腈悬浮剂40mL/667m2的防效仅为63%,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防效;其中,各处理对白背飞虱校正防效分别达97%、96%、97%、96%、90%、59%,以氟虫腈处理效果为显著低;对褐飞虱校正防效分别达97%、94%、96%、70%、92%、91%,以吡虫啉处理防效为显著差。在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发生时,以选用混灭.噻、噻嗪酮、吡.噻、吡虫啉、毒死蜱处理为好,以褐飞虱为主发生时,则以选用混灭.噻、噻嗪酮、吡.噻、毒死蜱、氟虫腈处理为好,不宜使用吡虫啉处理。并且噻嗪酮、混灭.噻、吡.噻、吡虫啉处理区蜘蛛量相对较高,对稻飞虱的持续控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赤·吲乙·芸薹与除草剂氯氟吡啶酯混用对水稻安全性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以籼稻明恢63为研究对象,设置清水对照、0.136%赤·吲乙·芸薹可湿性粉剂(WP)45 g/hm2、3%氯氟吡啶酯乳油(EC) 1 200 mL/hm2和0.136%赤·吲乙·芸薹WP 45 g/hm2+3%氯氟吡啶酯EC 1 200 mL/hm2混用4个处理,观察药后水稻的生长状况,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糖代谢、氮代谢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尽管不同处理的水稻均无药害症状,但与氯氟吡啶酯单用相比,氯氟吡啶酯+赤·吲乙·芸薹混用处理后5 d,水稻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糖代谢和氮代谢等指标均明显提高;水稻体内激素IAA、BR含量提高,ABA含量显著降低。表明赤·吲乙·芸薹与氯氟吡啶酯混用后,能有效缓解氯氟吡啶酯对水稻光合生理的影响,提高叶片光能转化率,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提高体内抗氧化水平,增强抗逆性;有利于水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合成与运输,从而调...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简便、高效、低成本地防控云南干旱山区玉米田草地贪夜蛾为害,并兼顾化学农药减量,选择6种生物农药为试验药剂,以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为对照药剂,统一实施药剂拌砂撒入玉米心叶卷筒的处理,调查防效发现,10亿PIB/mL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900 mL/hm2、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 800mL/hm2均拌砂45 kg/hm2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7 d防效分别为89.32%~95.57%、75.89%~92.14%,药后21 d防效仍分别维持在76.97%、73.60%,显著高于同期其余生物农药处理,比对照药剂的持效性更优或持平。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藜芦根茎提取物可溶液剂(藜芦胺)对防治茶绿盲蝽的效果,进行了不同浓度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 d,各处理防效和对照药剂防效均达最高值,0.5%藜芦根茎提取物可溶液剂600倍液处理的防效最高,为80.43%,各处理与0.3%苦参碱水剂无显著差异。本试验结果总体来看,0.5%藜芦根茎提取物可溶液剂防治茶绿盲蝽速效性、持效性相对较好,对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也有较好的兼治作用;同时,对茶园主要益虫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植保无人机喷施26%噻酮·异■唑悬浮剂与38%莠去津悬浮剂混配剂对春玉米田杂草的防效,并筛选出植保无人机防治玉米田杂草的最佳作业参数,2021年在辽宁东港开展了植保无人机喷施除草剂防除春玉米田杂草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喷施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均显著高于人工喷雾处理;无人机用水量由15 L/hm2增加到30 L/hm2时,防效显著增加;雾滴直径对防效的影响不明显;减药20%并使用1%迈飞飞防助剂处理的防效与正常剂量处理防效相当。与空白对照相比,植保无人机喷雾处理玉米增产17.96%~20.42%,与人工喷雾处理无显著差异。推荐在春玉米2.5~3.0叶期、杂草子叶至2叶期,采用植保无人机施用26%噻酮·异■唑悬浮剂117 mL/hm2和38%莠去津悬浮剂1 140 mL/hm2(或减药20%+1%迈飞助剂),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设置为作业高度2.0 m,作业间距3.0 m,流速1.08 L/min,速度2.0 m/s,用水量30 L/hm2,雾滴直径150μm,能有效防除...  相似文献   

15.
于2021年在浙江省桐庐县施用不同药剂组合在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若虫(幼虫)高峰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喷施1次10%三氟苯嘧啶SC 16 mL/667m2 +6%阿维·氯苯酰SC 50 mL/667m2和喷施1次60%吡蚜·呋虫胺WG 18 g/667m2 +30%茚虫威WG 10 g/667m2,对五(3)代稻飞虱的速效、控效均较好,药后3 d校正防效分别达90%和88%,药后7 d~14 d校正防效均达97%以上;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幼虫、保叶效果也均较好,药后6 d对幼虫校正防效分别达75%和83%,对虫苞校正防效分别达82%和73%,药后13 d对虫苞校正防效仍分别达80%和81%;且均对稻飞虱主要天敌蜘蛛较安全。以上说明杀虫剂混施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和稻纵稻纵卷叶螟主害代适期防治一次,具有较好的综合防控效果,可因地制宜在单季稻区轮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以常规化学农药防治为对照,研究了柑橘病虫害“八字诀(剪、肥、放、疏、草、诱、捕、治)”绿色防控模式的田间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八字诀”模式对柑橘叶螨的有效控制时间在180 d以上;对潜叶蛾、锈壁虱的防控效果持效性显著优于化学农药对照;对蚜虫、叶甲、柑橘粉虱的防控效果与常规化学农药防治无显著差异;频振式杀虫灯主要诱杀吸果夜蛾、斜纹夜蛾、凤蝶等鳞翅目害虫,其次是半翅目害虫。对疮痂病和黑点病两种重要病害的防效均极显著优于常规化学防治对照。“八字诀”模式应用后柑橘的产值高、成本低,平均用药量从15 750 g/hm2减少到9 375 g/hm2,节本增效11 700元/hm2。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研75%嗪草酮水分散粒剂对大豆田阔叶草的除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在夏大豆播后苗前喷施土壤处理75%嗪草酮水分散粒剂506.26、562.50、618.75 g/hm2,对杂草的鲜重总防效分别为89.2%、93.3%、94.7%,对马齿苋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9.1%、91.3%、95.0%,对反枝苋的鲜重防效分别为98.1%、98.9%、95.4%,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对酸浆的鲜重防效分别为46.4%、80.6%、88.6%,562.50 g/hm2与618.75 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均与506.26 g/hm2处理差异显著。75%嗪草酮水分散粒剂处理后,夏大豆出苗正常,苗后表现出轻微的药害症状,测产结果显示,各剂量处理与人工除草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5%嗪草酮水分散粒剂在夏大豆田中的推荐使用剂量为562.50~618.75 g/hm2,该剂量下药后45 d对阔叶草的鲜重防效为93.3%~94.7%,且对夏大豆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适用于紫花苜蓿田防除春季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了对紫花苜蓿安全且对春季阔叶杂草防效好的除草剂。室内试验表明,供试的11种除草剂中仅有唑草酮、吡草醚、乙羧氟草醚等3种除草剂对紫花苜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发现,40%唑草酮WG 30~66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和10%乙羧氟草醚ME 75~90 g/hm2处理对春季阔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株防效为83.68%~97.32%,鲜重防效为73.18%~95.62%,且对紫花苜蓿有较好的安全性,增产12%以上。综上所述,在紫花苜蓿返青期进行唑草酮和乙羧氟草醚处理可用于紫花苜蓿田春季阔叶杂草防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了吡虫啉微囊悬浮种衣剂在土壤和小麦植株组织内的剂量动态及对拔节期、灌浆期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微囊化剂型可以显著延缓吡虫啉在小麦根际土壤中的降解。种子包衣处理相同有效成分用量4 g/kg,小麦播种后175 d,微囊悬浮种衣剂处理区小麦根际土壤与小麦组织内的吡虫啉含量分别为0.80 mg/kg和0.099 mg/kg,均分别显著高于吡虫啉常规剂型处理区(0.21 mg/kg、0.035 mg/kg)。吡虫啉微囊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用量2、4 g/kg种子处理,对小麦拔节期蚜虫(药后175 d)的防效分别为92.46%、95.32%,对小麦灌浆期蚜虫(药后205 d)的防效分别为84.00%、85.07%;相同有效成分用量下,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区对小麦拔节期蚜虫的防效分别为78.01%、85.01%,对小麦灌浆期蚜虫防效分别为60.10%、65.47%;相同用量下比常规种衣剂对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蚜虫防效分别提高10%和20%。  相似文献   

20.
闫锋 《湖北植保》2023,(1):6-7+18
为明确常用杀虫剂对谷子生长的安全性及粟凹胫跳甲的防治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氯氰菊酯·吡虫啉、吡虫啉、氯氰菊酯等3种杀虫剂对粟凹胫跳甲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氯氰菊酯·吡虫啉乳油在40 mL/667m2和50 mL/667m2施用剂量下对谷子粟凹胫跳甲具有良好的防控作用;施药后7 d防效分别达91.71%、95.49%,显著高于单剂5%吡虫啉乳油40 mL/667m2剂量下和10%氯氰菊酯乳油20 mL/667m2剂量下的防效。5%氯氰菊酯·吡虫啉乳油对谷子生长无显著不良影响,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