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东亚飞蝗的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主要受残蝗面积、密度和降水条件的影响;库、湖蝗区的宜蝗面积主要受库、湖水位的影响。同时,东亚飞蝗的发生期主要受蝗卵发育期温度条件的影响。利用上述因子分别对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及密度、3龄盛期进行预报,简便易行,准确可靠,时效性强,对指导防治工作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东亚飞蝗发生日趋严重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有 5次大发生 ,并且日趋严重。通过对东亚飞蝗近年来严重发生原因的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残蝗面积、残蝗密度、年降雨量、淀泊水位及生态环境是影响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发生严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介绍了东亚飞蝗发生程度及对不同发生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主成分分析选出秋残蝗最高密度、夏蝗达标面积、秋残蝗面积、夏蝗发生面积等4个主因子。这4个因子能在84.56%的程度上反映东亚飞蝗的发生程度。聚类分析将东亚飞蝗20年的资料,在卡方距离近1.68处聚成3大类,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对东亚飞蝗进行分类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济宁滨湖区东亚飞蝗夏蝗发生趋势的长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济宁滨湖区东亚飞蝗的长期预报准确率,用微机以近10年的资料中筛选出上年残蝗密度(X1)、9月份平均气温(X2)等预报因子,建立了东亚飞蝗夏蝗发生密度的预报数学模型:Y=-0.612962121 0.05671876964X1 0.04263729416X2;筛选出上年秋残蝗面积(X1)、10月份湖水位(X3)等预报因子,建立了夏蝗发生面积的预报数学模型:Y=10.03378675 0.6631445638X1-0.24734864468X3。以上预测模型经过资料验证和2007年应用,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无棣县东亚飞蝗蝗区演变研究及其持续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有关历史资料和7次蝗区勘察结果,阐述了无棣县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蝗区的演变过程和结果,东亚飞蝗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可持续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6.
广西的蝗虫种类繁多,已报道的达140余种,许多种类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中,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害虫,在广西亦有800多年的成灾历史.近年来,在广西农区除东亚飞蝗外,尚有印度黄脊蝗、稻蝗、棉蝗等多种蝗虫对农作物造成局部、甚至较大范围的危害.为了掌握南亚热带蝗区的蝗虫发生动态,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蝗害,作者于1990~1991年对广西岩溶内涝蝗区、岩溶泛涝蝗区以及左江、右江、郁江、柳江、红水河等江河流域的历史性蝗区的蝗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总结,并编制简易分类检索表,以其为有关部门的蝗区飞蝗发生动态监测和指导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温在常年发生区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5—2016年采用直接抓取和网捕方法在天津市北大港蝗区捕捉东亚飞蝗的秋蝗和夏蝗,测量其瞬时体温以及周围4类8个环境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东亚飞蝗体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白天体温比夜间高,平均体温高于26.5℃;且体温在白天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上午11点左右的49.0℃和下午14点左右的47.2℃。无论是夏蝗还是秋蝗,其体温均随着龄期增加呈现上升趋势,2~5龄蝗蝻、成虫的平均体温依次为36.9、37.0、37.6、37.2、38.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冠层温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关键因子,飞蝗所处地面温度对其体温影响最大;风速和植株高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重要分因子;植株高度与体温成负相关。表明植被冠层温度与东亚飞蝗的体温变化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上游有 9条河流 ,俗称“九河下梢白洋淀”,现为国家一类蝗区管理县。解放前白洋淀 1 0年 9次决口 ,是历史上的老蝗区。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东亚飞蝗的治理 ,并为控制蝗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由于受白洋淀水位变化和异常气候及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东亚飞蝗在白洋淀蝗区频繁大发生。 1 993年 ,1 995年夏蝗大发生 ,1 998年夏、秋蝗大发生 ,其发生程度是建国 50年来十分罕风的 ,1 999年夏蝗再次大发生 ,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均超过了 1 998年…  相似文献   

9.
广西东亚飞蝗监测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广西属东亚飞蝗偶发区,常年零星发生,但遇条件适宜,仍可暴发成灾。蝗情调查是治蝗工作的关键技术。广西飞蝗监测调查方法强调了监测对于指导防治的实用性功能,将监测的重点放在蝗蝻的调查上。本文还列举了东亚飞蝗蝗卵胚胎发育形态特征、蝗蝻龄期特征、广西常见蝗虫成虫的识别、飞蝗与车蝗若虫的区别、东亚飞蝗在广西的年生活史以及蝗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等蝗情监测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上旬,北海市暴发建国以来首次东亚飞蝗蝗灾,发生面积超7600hm^2,成灾面积达933hm^2。高密度中心小区6处,有蝗蝻1000头/m^2以上。北海蝗区属北部湾沿海稀树草原类型蝗区。文中分析了蝗灾的成因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东亚飞蝗的系统监测工作始于1989年,由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柳州地区植保站以及来宾、武宣、宾阳、贵港、邕宁、象州等6个县(市)植保(测报)站共同组成东亚飞蝗监测网,制定了适用于广西蝗区的“东亚飞蝗监测一般调查方法”。经过三年的实施,基本摸清了东亚飞蝗在广西发生的一般规律,年发生3个世代,主要以卵和少量的成虫及蝗蝻越冬,第2、3代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重叠发生,是当年发生为害的盛期。飞蝗种群在年内的数量变化接近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2.
《植物医生》2007,20(5):22-22
2007年,全国农区蝗虫总体发生程度重于常年。截止7月底,全国飞蝗发生1690万亩,其中东亚飞蝗1350万亩,亚洲飞蝗140万亩,西藏飞蝗200万亩,农区土蝗发生近5000万亩。2007年东亚飞蝗在渤海湾沿海蝗区多处出现高密度蝗群;西藏飞蝗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亚洲飞蝗发生平稳;农区土蝗局部发生严重。面对2007年蝗情,农业部及各级治蝗指挥机构积极开展工作,深入一线指导防治,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飞蝗不二次迁飞"的目标,蝗虫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3.
鲁北地区东亚飞蝗天敌保护利用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鲁北蝗区调查发现东亚飞蝗天敌有81种(隶属5个纲14目),对飞蝗的发生起着重要抑制作用.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保护利用天敌的策略,并因地制宜提出3个方面共11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南省5个重点河泛蝗区1988~2007年东亚飞蝗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分别对飞蝗出土始期、出土盛期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组建了回归预测模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检,符合率均为100%,预报值相对准确率平均达83.9%以上。  相似文献   

15.
时间(年)发生面积(万hm2)防治面积(万hm2)平均密度(头/m2)最高密度(头/hm2)19902.570.500.37219912.500.650.22119922.520.630.300.819932.380.700.34119942.331.080.69519952.601.161.16100019962.280.970.635019972.671.270.916019984.503.564.531000019993.893.011.7615020005.623.531.7110020014.684.422.05110020025.435.132.78600020035.433.601.2335020044.533.531.1770表1滨州市东亚飞蝗发生情况滨州市地处山东北部、渤海南岸,历史上是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常发区,发生类型属沿海蝗区。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16.
白洋淀东亚飞蝗暴发原因及持续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气候变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雨季少雨等气候异常及白洋淀严重脱水、生态环境恶化、秋残蝗种群密度大 和监测防治手段落后,是近年河北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持续大暴发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监测预警,将地理信息 系统和遥感技术引入到防治决策的整体系统中。重视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注意应急防治手段、改进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 158年至公元 1948年的 2 106年间,东亚飞蝗在河北省曾发生蝗灾 486次。蝗害给人们造成“蝗食禾稼,草木皆尽,饿殍遍野,则人相食”的悲惨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大力除治蝗害,仅仅用 4 a的时间,便于 1953年基本控制了东亚飞蝗的为害。蝗区经过治理,在内涝、河泛、湖淀、水库等蝗区,蝗虫的虫口密度已很稀少。但是,近年来东亚飞蝗群居型蝗群显著回升。为此,作者对其发生原因和治理对策进行了调查分析。 1东亚飞蝗群居型蝗群回升的原因分析   1)大水 (包括沥涝 )和干旱,为飞蝗产卵繁…  相似文献   

18.
谢光瑜 《广西植保》2004,17(2):15-15
受气候异常、农田区生产条件改变及耕作栽培方式多样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广西蝗虫发生呈上升趋势,暴发频率高。以土蝗发生为主,东亚飞蝗间歇性暴发。其发生为害特点:稻蝗、绵蝗、竹蝗等发生范围广,呈点、片为害;东亚飞蝗则呈区域间歇性暴发,其来势猛、成灾快。2 0 0 3年广西蝗虫发生为近2 0年来最重的一年,其中9月上、中旬北海东亚飞蝗暴发为害,发生面积达11.4万亩,成灾面积1.4万亩,蝗蝻种群虫口密度高的达10 0 0头/ m2 ,为建国以来广西第4次蝗虫暴发灾害年。去冬今春,我区蝗虫残虫面积、虫口密度为近2 0年来的最大值。去秋今春我区又呈连…  相似文献   

19.
信息荟萃     
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农业部发布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测分析 ,2 0 0 3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东亚飞蝗夏蝗预计今年发生面积 10 0万hm2东亚飞蝗夏蝗 ,达到防治指标面积 80万hm2 ,接近近几年发生水平。其中冀、鲁、豫的渤海湾蝗区、黄河滩蝗区及部分湖库蝗区发生 5级 ,津、陕、辽、晋、苏、皖蝗区发生 4级 ,琼、粤蝗区发生 3级。北方土蝗受干旱影响 ,发生范围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南方土蝗将出现小范围的突发。草地螟发生面积接近 1996年以来平均水平预计 2 0 0 3年草地螟发生面积 2 0 0多万hm2 ,接近1996…  相似文献   

20.
孙嵬 《湖北植保》2023,(2):51-54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是造成我国蝗灾的主要蝗虫种类,也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昆虫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相应的养殖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对于东亚飞蝗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因东亚飞蝗的生长受季节和外界环境限制,以野外采取的方法无法为相关试验提供稳定的虫源。本文介绍了利用人工气候箱养殖东亚飞蝗的方法;明确了东亚飞蝗蝗蝻期、成虫期适宜的养殖温度、湿度及光照条件;对于用来饲喂东亚飞蝗的饲料、蝗蝻期的管理方法、成虫的养殖、成虫最佳产卵条件、蝗卵孵化以及保存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提出了养殖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