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我国传统的灌排模式及粗放型水稻种植方式,未经任何处理的稻田排水携带高浓度氮磷元素直接排入下游,引起水质恶化,造成水稻灌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基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构建了由田间水肥综合调控-田间草沟-湿地-骨干生态沟"四道防线"组成的净化农田排水的节水防污型农田水利系统,为验证该系统的净化效果,在广西桂林市青狮潭灌区及桂林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对比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氮磷排放负荷指标沿程逐级下降,通过"四道防线"后,总氮、铵态氮、总磷负荷分别削减了70.4%、83.5%、61.0%,净化效果明显。研究内容不仅丰富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控制方法和管理措施,也对我国南方水稻灌区面源污染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多年的实践和思考,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特点,目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存在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策略、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5月12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在京组织召开农业面源专项管理专家委员会2018年度工作会议,专家委员本着"红红脸、出出汗"的原则,为26个项目梳理把脉,对专项全链条一体化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以及整体目标实现预期进行了评价。据介绍,农业面源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6个重点专项之一,共设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3个层次35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稻田排水其水文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面源污染及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为流域水分管理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芳溪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建的灌区水量转化及农业面源污染分布式模拟模型(SWAT模型),对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等气候因子变化下的芳溪湖流域径流及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分析气候变化对芳溪湖入湖径流及氮磷排放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芳溪湖流域径流量减少,稻田氮磷排放减少,但流域出口氮磷排放有增加趋势;降水量增加,芳溪湖流域出口径流量及氮磷排放负荷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到2050年,芳溪湖流域稻田排水量将增加8.01%,总氮排放将增加8.56%,总磷排放将增加7.30%;流域出口径流量将增加8.14%,总氮排放将增加10.08%,总磷排放将增加9.98%,因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5.
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性耕作项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属于农业大省,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广东省承担的世界银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性耕作项目,通过在省内的项目示范区域进行水稻和甜玉米的示范试验,探索保护性耕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源的作用和方法。项目组设计了免耕和少耕插秧、免耕和少耕直播4种主要模式,投入了50多台套农业机械,经过4个试验点1年的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南方高温潮湿地区水稻和甜玉米生产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有效果的,所选的农机具大多数是适用的,部分北方旱地机械还需要改进。讨论了广东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是我国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该区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特征,提出既能有效控制污染发生,又能使经济投入最小化的控制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结合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库区农户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种植作物等条件,以"水、土、热、气、肥"5要素的综合控制为主线,在农村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消落带生态屏障区3个空间层次构建了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旱坡地—水田—消落带多重拦截与消纳农业面源污染技术体系。该体系已在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实践案例中进行了验证,实践证明,其所涉及的诸多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思想和技术体系对其它类似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潜伏性、广泛性,已成为威胁饮用水水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探讨农业面源对水源的污染风险十分必要。采用指标法,分析污染物的危害性、排放方式、迁移途径等多种因素,开展水源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分级评估。以双峰寺水库水源为例,从农村生活、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分别计算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结合污染排放特征,开展了水库面源污染风险评价,划定了双峰寺水库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区,并提出了污染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8.
, 《农机科技推广》2012,(11):18-18
10月18日,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在京成立。据悉,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是农业部直属的事业单位,业务归口科技教育司管理,主要任务是承担农村可再生能源、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和技术,开展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监测和评价;承担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监测预警和防治方案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揭示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特征,探明其主要污染源和重点污染区。【方法】以林芝市7县为研究区域,以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等3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针对农村生活、农田化肥、畜禽养殖等主要污染源,采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该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结果】2014年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物COD、TN、TP负荷量分别为72 053.57、4 864.50、765.56 t;高污染负荷区集中在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和米林县;不同的污染源类型对面源污染负荷贡献率的大小顺序为:畜禽养殖、农田化肥、农村生活。【结论】畜禽养殖是林芝市的主要污染源;工布江达县和米林县是该地区面源污染的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10.
灌南县农机推广站结合实施"省以上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专项——稻麦减肥增效技术与装备示范应用"项目,开展小麦宽幅精少量播种和一次性施肥免追肥技术与装备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稻麦减肥增效技术与装备,能减少肥料、种子等生产资料投入,节约用工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同时,可减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  相似文献   

11.
日前,"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下设的"水稻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稻麦跨区收获机械化技术研究","高效施药技术研究与示范"、"营林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和"牧草生产及草场生态恢复机械化技术研发与示范"等六个课题在北京通过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的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12.
降雨对灌区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规律的分布式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漳河灌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改进的SWAT模型,针对不同水文年型,模拟灌区氮磷面源负荷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降雨是氮磷负荷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降雨的大小与年氮磷流失量的相关关系十分密切。在年内,氮磷流失量也随降雨的波动而变化,并与降雨同步达到峰值,同时,氮磷流失还受到施肥措施的影响。因此,在灌区,需加强汛期田间水肥管理,以减少氮磷的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轻氮磷面源污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海河流域农田氮磷面源污染及对水质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关键源区,以期为该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InVEST营养物传输率模型和产水量模型,估算了海河流域农田氮磷入河负荷、河流断面氮磷入河通量和潜在氮磷径流质量浓度,结合GIS空间热点分析、水文网络分析识别面源污染关键源区。【结果】海河流域2015年氮磷入河负荷分别为2.41 kg/hm2和0.56 kg/hm2,入河总量达3.4934万t和0.8077万t,潜在氮、磷径流质量浓度分别为5.97、1.47 mg/L,约55%的河段超过地表V类水质TN、TP标准。农田氮磷污染呈明显的沿西北部山区向中南部平原方向上升的分布特征;农田氮磷入河负荷和潜在氮磷径流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前者高值分布在徒骇马颊河水系、漳卫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后者高值分布在徒骇马颊河全线、黑龙港运东河中下游、大清河支流和子牙河上游部分河段;流域水系上游或支流的潜在氮磷径流质量浓度普遍高于干流。热点区面积分别占14.45%、16.02%,贡献入河总量的23.39%、27.71%。【结论】海河流域农田氮磷面源污染较严重,西北部山区地区的污染程度低于中南部平原地区,以流域中南部、石家庄和秦皇岛的周边地区为关键源区。  相似文献   

14.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觉模糊-熵权-TOPSIS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方法,在TOPSIS技术框架基础上,耦合直觉模糊集理论和直觉模糊熵权法,同时实现了对定性指标的定量转换和客观赋权;以典型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为例,开展方法应用验证,分别从源头类、过程类、末端类和全过程类技术中,筛选出综合效益较高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从环境、经济、技术性能等不同维度深入剖析了各项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克服定性数据和主观赋权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综合考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性能,实现技术综合评价与优选,并为技术未来的改进方向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堪重负。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布广泛的特点,从种植业和养殖业入手,探讨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期为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控制与保护已成为区域农业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宁夏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定点监测,全面掌握宁夏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定量评估和预测农业面源污染强度和潜在威胁,确定面源污染产生的敏感区域,掌握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和发展趋势,为宁夏乃至国家制定防治对策措施及相关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耕地污染防治尤其是重金属污染修复日益受到关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近日,有机硅功能肥防控农田镉污染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评价会在京举行,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农业分会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等7位专家,经讨论认为有机硅功能肥实现了科学施肥与农田重金属污  相似文献   

18.
陈晓东  寇传和 《节水灌溉》2006,(4):32-33,36
稻田排水是南方地区氮磷损失和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农田氮磷通过降雨击溅侵蚀、排水沟坡面和沟底冲刷进入地表径流。控制排水可减少地面排水量和排水中氮磷浓度,尤其是降低径流中氮磷浓度,从而减少稻田氮磷损失。土壤颗粒沉淀、硝化、反硝化反应以及作物吸收是排水中氮磷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涝水在稻田和排水沟中的滞留时间,增加排水沟口溢流堰高度,降低径流水力坡度和抉沙能力是控制排水的主要手段。最后提出了稻田控制排水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浦江县利用沼气综合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群芳 《中国沼气》2005,23(2):49-5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工作势在必行.利用沼气技术开展"猪-沼-果、渔"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将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丘陵区稻田排放的氮磷面源污染,在田间试验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水生经济作物(茭白、莲藕、荸荠)、不同湿地配置比例(1∶5、1∶10、1∶20)对其的净化效果。综合2年的试验结果,针对丘陵区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研究提出了适宜的生态治理技术模式,即构建1∶20配置比例的茭白湿地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