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承担的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综合控制技术》、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保护性耕作玉米、小麦田间杂草综合防除技术研究》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立题准确、实验数据翔实可靠、技术成果可操作性强、应用前景广阔。为解决同类地区保护性耕作玉米、小麦田间杂草防除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保护土壤、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小麦的试验数据与常规耕作技术的试验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小麦的增温、保墒作用更为明显.麦田含水率较常规耕作的多2.52%,小麦个体发育健壮,平均增产1.6%,节约耕作费用450元/hm2,新增经济效益570元/hm2.  相似文献   

3.
麦收告罄,喜讯频传,记者从省农机技术推广站获悉,我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省免耕播种的16.3万亩小麦在今年喜获丰收。据多点测产和实收统计,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栽培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幅度大都在5%~10%。昌邑市柳疃镇刘家道村今年小麦免耕播种面积96hm2,在只浇一遍水的情况下,小麦实收平均亩产532.5公斤,比传统播种多收43.5公斤,增产8.9%。高青县水浇地小麦保护性耕作单产达到7987.5kg/hm2,比传统耕作对照田增产8.4%。淄川区无水浇条件的小麦保护性耕作单产达到5748kg/hm2,比传统耕作对照田增产25.9%。惠民县…  相似文献   

4.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从1991年开始进行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在黄土高原、华北、东北、西北、农牧交错区、绿洲农业区建立了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开发了适合不同技术模式的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199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保护性耕作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目前,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共有专职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人;另有非固定研究人员8人.拥有降雨模拟试验装置、田间风蚀测试装置、土壤测试仪器等固定资产约800万元,与国内数家农机企业、研究院所、高校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从1991年开始进行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在黄土高原、华北、东北、西北、农牧交错区、绿洲农业区建立了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开发了适合不同技术模式的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199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保护性耕作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目前,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共有专职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人;另有非固定研究人员8人。拥有降雨模拟试验装置、田间风蚀测试装置、土壤测试仪器等固定资产约800万元,与国内数家农机企业、研究院所、高校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阜城县从2004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几年来累计推广实施面积达37.07万亩,2009年度推广10万亩,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27.03%。小麦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幅度大都在5~10%,亩均降低作业成本30~40元,亩均增收节支1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化学除草、机械除草、农业轮作等综合除草进行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玉米田杂草控制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以解决该地区由于少耕或免耕而引发的油菜田杂草增多,严重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重大难题。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技术上的有力保障,促进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2002年至2004年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承担了农业部第一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分别在藁城市、青县、唐山市丰润区、张北县、涿鹿县、丰宁县、滦平县等7个县市区组织实施,7个项目县区3年共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面积3.71万hm^2,辐射面积9.4万hm^2。在项目实施区连续三年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免耕覆盖播种比常规播种增产150~33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运城市盐湖区一年两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入手,通过对作物秸秆覆盖、化学除草、免耕播种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关键环节的试验、研究与分析,阐明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增产机理及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农机化宣传引领临汾保护性耕作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低碳、环保、高效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技术革命.新旧技术变更,舆论宣传先行.农机化宣传工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供了理论知识、扶持政策、技术培训、典型经验等信息传播平台,服务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全过程,引领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到目前为止,全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3.3万hm2,实现增收节支效益2805~2895元/hm2,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临汾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亮点,经济效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外啮合齿轮泵困油面积和卸荷面积计算式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利于后续困油现象的定量分析,基于泵齿轮传动的几何关系及它与卸荷槽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解析和过渡曲线的适当简化,以啮合点与节点之间的距离为变量,建立了困油面积的计算公式和卸荷面积的拟合公式,并对计算结果与由精确的虚拟模型获得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困油面积和卸荷面积均可采用不同指数的抛物线线型表示,过渡曲线的简化是可行的,提供的拟合常数可直接使用.得出的两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可靠,可直接用于后续困油压力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以右江灌区的统计数据为例预测该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结果表明模型有较强非线性处理能力和逼近能力,具有学习时间短,预测精度高,适应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庆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各个要素,指出了目前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措施,为重庆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棉花冠层叶面积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资料,在系统分析棉花冠层叶面积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叶面积空间垂直分布的异质性,以生育期内累积的每日相对热效应为预报因子,构建了棉花叶面积垂直分布和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拟模型。利用不同年份不同播期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累积叶面积指数L(z)的模拟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2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69和0.257,叶面积指数LAI的模拟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2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36和0.305。结果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模型的模拟结果可作为冠层结构参数,用于冠层辐射传输模型和光合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农机化配套项目”的调查基础上,对绿兴市现代农业园区农机化服务形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在我国加入WTO、农业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新形势下,农机化的组织结构、服务形式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可有效控制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保证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安全。阐述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的主要方法与注意事项,以期为岫岩地区保护地蔬菜的安全生产与品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建三江分局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均衡法确定出建三法分局地下水资源计算参数,从而计算出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补给及可开采量和调节诸量,并对该分局地下水补给量与调节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保证该分局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及今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水田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叶片为例,介绍了一种提取叶片有效点计算叶片特征参数的新方法.该方法用Matlab编程来识别象素点颜色,进而求出叶片特征区域包含的象素点数及对应的特征值.通过理论分析及对比可以证明,利用象素点计数的方法来求特征值不仅简单,而且也是对原始模拟区域的无偏和一致的最好估计.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叶面积检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叶面积检测法.从单片叶面积检测、病虫害损伤叶分析与面积检测、植株总叶面积检测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图像处理技术在叶面积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了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检测叶面积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FAO推荐的Peh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石河子垦区ET0。结果表明,50年来ET0整体呈上升趋势,按照气候变化的特点划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ET0的相关性弱于第二阶段,1987年后ET0递增趋势明显。ET0与棉花单产的关系在第二阶段明显强于第一阶段,ET0与灌溉水量也呈正相关。结合Thornthwa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