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简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原始社会的畜牧业原始人类的生活资料,主要来源是采集和狩猎。在长达百万年之久的劳动过程中。人们逐渐积累了经验,改进了工具,使人类有捕捉活的动物的可能,创造了驯化野兽的必要前提。人们逐渐将一些暂时吃不完的活的野兽或小动物放在天然地洞内或圈以栅栏养起来,以备捕捉不到野兽时食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洞养圈养的野兽也越来越多,随着岁月的流逝,部分野兽的性情开始渐渐温顺起来,进而驯化为家畜,这样就开始了初期的畜牧业。可见,正是狩猎经济孕育着畜牧业经济的萌芽,原始狩猎开始向畜牧业过渡。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生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语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母,生之本也”。可见,“食”是亘古至今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大事。《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后汉书·食货志》:“食,谓农之嘉谷,可食之物”。这里指出了“可食之物”,以及合理食用各类食物,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可食之物已不是单纯的“嘉谷”和米、面、油、盐、酱、醋、茶了。食品除采获后的生鲜,更包括各类经…  相似文献   

3.
陆羽《茶经·七之事》“茗菜”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1,(4):211-213
陆羽《茶经·七之事》是《茶经》一书中内容最为复杂的部分 ,涉及与饮茶有关的历史人物 ,传说人物、神话传说 ,茶叶产地、风俗掌故等 ,以一人一事为单位 ,分条叙述 ,共约 2 5 0 0来字。其中第二大段第三条引《晏子春秋》的记载 :“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笔者按 :戈应作弋 ,卯应作卵 )。 2 0 0 0年新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茶人之部”根据陆羽的引文 ,以晏婴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人 ,并加按语说 :“按 :《晏子春秋》内篇作 :“苔菜”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 :“茗菜” ,同《茶经》。当时茗 (茶 )作为食…  相似文献   

4.
茶之始为     
茶之始,究竟是如何进入人类社会的?学术界就此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或谓:“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直至成为饮料”;或谓:“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或谓:“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些观点可以归纳为:①充作祭品;②作为药用;③食药同时。笔者试图对这些传统说法,提出一得之见,就教诸学者,权作引玉之砖! 一茶的发现和利用,相传始于神农时代。唐陆羽《茶经·六之饮》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  相似文献   

5.
“牛衣”考     
“牛衣”一词,顾名思义,似是“牛穿之衣”。汉董仲舒论限民名田时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言贫民之穷困而已。然而,“牛衣”究竟为何物?《汉书·王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的报刊、书籍中,在论及茶叶起源的问题时,有相当一些人说:“据《神农本草》(或《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或七十毒),得茶(或荼)而解之。”言之娓娓,颇能乱真!更有甚者,象煞有其事地考证起“日遇七十二毒”的可能性。此风时盛,渐及茶叶界外,延绵于海外,千口一辞,大有翕然景从之势。为此,是以不揣谫陋,为之疏通文字,辨正习风,考评如下,肯望指正。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毒”。首先见于托名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修务训》,原文如下:“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其后,晋·干宝《搜神记》,也有相似记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相似文献   

7.
农业起源生态之推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兆华 《农业考古》2005,(1):4-6,45
农业起源的文献回顾人类怎样从采集果蔬、狩猎禽兽、捕捉鱼蚌为食 ,转变至种植、饲畜、制陶、纺织等所谓攫取经济进入计划经济的动机、过程 ,迄今虽有不少论说 ,传统的中国人相信农业的发明与神氏氏有关。如《周易·系辞》 :“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 ,以利天下。”《逸周书·考德篇》亦曰 :“神农之时 ,天雨粟 ,神农耕而种之 ,作陶冶斤斧 ,破木为耜钅且 ,以垦草莽 ,然后五谷兴。”《孟子·滕文公》则曰 :“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 ,禽兽逃匿。”近代考古学研究则推定至今八千至一万年前 ,进入新石品时代人类开始制作石…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咏稻的诗共六见,其中五见都作“稻”,另一见作“稌”(音徒或杜):“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颂、丰年》)。稌是什么?《毛亨传》说“丰,大也;稌,稻也。”《说文解字》和《尔雅》等亦以稌为稻。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以稌和稻同作大名解,另一是以稌为稻的一种,即稌是小名,属于稻这个大名。《周礼·天官·食医》中也提到稌:“凡会膳食之宜,牛宜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几种特殊的渔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古代除用网等捕捉鱼类之外,还创造各种特殊的渔具、渔法,有些至今还沿用:鸬鹚渔业我国关于鸬鹚的训养,并利用它的特性(爱吃鱼、会捕鱼),来进行捕鱼,早有文字记载。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的时候(约在公元759—768年之间)就写下了“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乌鬼指的就是鸬鹚。鸬鹚,是一种食鱼水鸟.经过人们的驯化,即能指挥其来捕鱼。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及:“《夔州图经》称峡中人(即今四川)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亦四川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相似文献   

10.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这些古老而又带着几分忧伤的诗句,是采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这部书诞生在公元前十一至六世纪之间,不难看出,我国很久以前就有着令人棘手的鼠类之患了。有关鼠害的记载,在我国一些古籍里,屡见不鲜。东汉王充著的《论衡》一书,有“虫堕一器,酒弃不饮;鼠践一筐,饭损不食”的记载。《三国志》有“太祖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太祖指曹操)的故事。唐代曹邺的诗《官仑鼠》这样写着:“官仑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相似文献   

11.
龙虱     
龙虱是一种药食兼用性水生昆虫.具有天然的滋阴壮阳作用。在南方各省已掀起一股食龙虱的热潮,目前龙虱大多依靠捕捉野生资源为主.因近年环境污染加剧以及人们滥捉,致使野生龙虱逐渐减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龙虱的货稀价贵。  相似文献   

12.
亩字在先秦时期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土地面积单位,所谓“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一亩为“广一步、长百步”,亦即一百方步的面积;二是田间种庄稼的长垄,如《书·归禾·序》“异亩同颖”传云:“亩,垄也。”比较起来,先秦文献中出现的亩字多释为后一义,如《尚书·大诰》之“子曷敢不终朕亩”、《诗·甫田》之“禾易长亩”、《诗·信南山》之“南东其亩”,《左传》成公四年之“尽东其亩”等等都是垄亩之义。亩与畎是相对的。《国语·周语》“或在畎亩”韦昭注云:“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为畎,百步为亩。昭谓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亩既为种庄稼的长垄,畎则为亩(垄)间利水溉田的小沟。  相似文献   

13.
一、藏族茶文化历史意蕴及形态唐朝,当饮茶之风盛行中原大地之时,随着文成公主进藏时,佛教也从尼泊尔传入吐蕃,从此,饮茶与藏传佛教更进一步结合。至今,西藏甘丹、扎什伦布、哲蚌、色拉等寺院在举行重大佛事活动上必布茶文化之内容。据《新唐书·物产类》中载:“西藏番民多食糌粑,牛羊肉、奶子、奶渣等。其性暴,而茶所急需,故不拘贵贱饮食,以茶为主。其茶熬极红,入酥油,盐揽之,饮茶食糌粑,或,肉米粥,名土巴汤。”清朝《西藏图考》中载:“按西藏天文,星之次井,鬼之分野,明号乌斯藏,唐之吐蕃地,其纵横连属者,南界云南怒江,北界西宁河源,西极后…  相似文献   

14.
粒食是人类最早的食用粮食的方法,也是我国人民现今的主食方法之一,因此,从古今粒食可以看出粮食加工业发展的脉络。粒食始于何时《天工开物》中说:“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白虎通义》中说:“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五蠹篇》中说,上古之世,“民食果  相似文献   

15.
武夷岩茶神奇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炎 《农业考古》2001,(4):343-345
武夷岩茶不仅有令人神往的“岩韵” ,而且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其药理作用和营养价值是显著的。堪称万物之甘露 ,神奇之药物。自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距今约 2 4 0 0年 )问世以来 ,该书首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 (即茶 )而解之”。此后历代有关典籍 ,对茶的药理功能 ,从各个方面多有记载。如 :东汉华佗《食论》(约在 1 96 - 2 1 9年 )载 :“苦荼久食 ,益意思”。东汉增广的《神农本草经》载 :“荼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  相似文献   

16.
金代的瓠种     
瓠,一名(月葵)姑,俗日葫芦。甘者为瓠,味美可食,利水道,止消渴。苦者为匏,有毒,不宜食。瓠,至少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对它有了认识。《尔雅》:“瓠栖瓣”。《卫》诗:“匏有苦叶”。《豳风》曰:“八月断壶”,注曰壶即瓠也。《汜胜之书》和《齐民要术》都有关于瓠的种植和秋后八月摘瓠作酒器和剖开为瓢以盛水的记载。但不管是食用和盛装饮料都莫过于“瓠种”和人们的生产关系最为密切。所谓“瓠种”就是用葫芦作为播种器点种谷物。瓠种的起源只少在汉代。《农政全书》引《齐民要术》”两耧重构。窍瓠下之。以批契维腰泄之。此旧制”耧车是从汉武帝时期就盛行的一种播种器,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这里耧、瓠并提,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播种工具互为配伍的使用情况。耧车适用于大面积播种,所谓“一人将之,日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天然水体中鱼类资源的利用,在原始人类时期已经开始,早在《山海经》中已有记载。当时有一种长臂人,最善于抓鱼,能一只手抓住一条大鱼。但这种徒手捉鱼的原始行为,其捕捉鱼类的数量终属有限。随着渔猎生产的发展,由徒手捉鱼发展为“干坑”、用钩或网来捕鱼,如用石、骨和铜制的渔具(鱼钩、鱼镖、鱼枪之类)提高了捕鱼能力。由于渔猎技术的改进,鱼类资源的利用超过了天然增殖率,出现了鱼产量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0,(4):286-287
最近《川菜天地》(1999年第四期),刊出有全书先生撰写的“漫谈台湾茶食”一文,对打开茶叶的销路,颇有启发。今市场上易拉罐乌龙茶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考其原因,作为上品的乌龙茶,经特殊加工后,免受残茶叶之苦,又过足了乌龙茶茶味之瘾,虽然贵了点,也比铺天盖地的矿泉水和各种饮料要好多。台湾茶商也瞄准了这情势,利用现代食品科技,将乌龙茶的原汁原味提炼出来,制成“罐装乌龙茶”,这种“即饮式”的中国饮料,便以“质纯、甘美、无污染、有益健康”的特点,迎合人们消费转向选择天然食品的观念,很多台湾同胞外出口渴时,都愿…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对生物间相生相克现象早有观察,如《礼记·郊特牲》所载的“八腊”祭典中有“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的说法。《尔雅·释鸟》中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民对绿色食品和天然保健食品的追求,天然野味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喜受,而野兔以其特有的清香,让人百吃不腻,是理想的保健、美容、滋补食品,堪称肉中之王。国外,尤其是日本和欧洲各国素有食兔肉的传统习惯,我国民间历来将野兔肉作为病人康复及产妇的滋补佳品,《本草纲目》记载:“野兔肉性寒,味甘,具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凉血解热毒,利大肠之功效。”宋朝苏东坡称兔肉为“食品之上味”。野兔肉不仅蛋白质、矿物质含量比其他肉都高,而且脂肪、胆固醇含量低,故有“健美肉”之称,博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