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苎6号”系从黑皮蔸种籽繁殖中选出的优良单蔸培育而成的。1993年元月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为“湘苎6号”。三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种芦竹青增产26.10%,三年多点试验,平均比对照种芦竹青增产18.14%,三年生产示范试验,平均比对照种增产33.19%。1990年经湖南省纤维检验所检测,三季麻平均纤维支数为2136支,1992年湖南省种子公司抽样检测,三季麻八个样品的平均纤维支数为2268支,达特优品质指标。花叶病情指数为2.80。该品种以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风和适应性广为其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2.
苎麻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湘苎6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苎6号”系从黑皮蔸种籽繁殖中选出的优良单蔸培育而成的。1993年元月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为“湘苎6号”。三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种芦竹青增产26.10%,三年多点试验,平均比对照种芦竹青增产18.14%,三年生产示范试验,平均比对照种增产33.19%。1990年经湖南省纤维检验所检测,三季麻平均纤维支数为2136支,达特优品质指标。花叶病情指数为2.80。该品种以高产,稳  相似文献   

3.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 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 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4.
苎麻新品种“赣苎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井命名。  相似文献   

5.
对"赣苎三号"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赣苎三号"在纤维产量及其构成的数量性状因子方面,和我国优良苎麻品种"湘苎二号"、"湘苎三号"表现相当,比对照"芦竹青"增产显著,单纤维支数分别比"湘苎二号"、"湘苎三号"和"芦竹青"提高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是一个优质高产苎麻良种。进而对"赣苎三号"的株高、茎粗、鲜皮厚、出麻率和有效株等5个数量性状与纤维产量、质量间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效株和鲜皮厚对赣苎三号纤维产量、质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贡献最大,在大田生产中,适当提高有效株和鲜皮厚的水平是该品种高产优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高产优质新品种湘苎3号,湘苎4号和地方良种芦竹青为材料,对苎麻品种间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季别生态条件下,各品种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存在差异,头麻品种间差异较小,二、三麻差异较大。(2)品种间的比叶重和群体叶面积系数也有差异,其中叶面积系数与光合产物积累速率及产量呈正相关,而比叶重与光合速率和产量无相关性。(3)品种间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差异较大,且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及产量有正相关趋势。(4)品种间功能叶对光强的适应性有一定差异,低光强时,湘苎3号的光合速率比芦竹青稍高,高光强时这种差异较大,功能叶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和相对湿度,品种间差异不明显,但在同一温,湿度条件下,湘苎3号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芦竹青。  相似文献   

7.
作者于1984—1986年选用苎麻品种黄壳早、湘苎一号、芦竹青、雅麻和凤凰青麻,对其叶片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苎麻叶蛋白含量一般在20.0~24.0%,並且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8.
“华苎3 号”是在新余麻与稀节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细叶绿增产21 .44 % ,在区域试验中与高产对照品种华苎2 号产量相当;纤维品质优良, 年均纤维细度在2100 支以上, 且三季麻的纤维细度均达1800 支以上,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头, 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627 、1988 、2175 支,年均2263 支。在区域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492 、1984 和1944 支,平均2140 ;抗逆性强,对炭疽病亚免疫, 不感染花叶病, 抗旱耐渍,抗风性中等。  相似文献   

9.
“华苎3号”是新余麻与稀节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 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细叶绿增产21.44%,在区域试验中与高产对照品种华苎2号产量相当;纤维品质优良,年均纤维细诺2100支以上,且三季麻的纤维细度均达1800支以上,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627、1988、2175支,年年2263支。在区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492、1984和1944支,平  相似文献   

10.
1979~1981年的试验表明,滨湖麻区高产品种为“鸡骨白”、“芦竹青”。在沙质土、肥力中等、行距80厘米,蔸距35厘米,细切种根育苗移栽条件下,三年平均亩产分别为154.35公斤、151.02公斤,比黄壳早(142.35公斤/亩)、湘苎一号(122.6公斤/亩)、黑皮蔸(96.0公斤/亩)、自里子青(59.78公斤/亩)增产。 1979~1981年的试验还表明,滨湖麻区苎麻  相似文献   

11.
湘饲纤兼用苎1号是从地方品种咸丰大叶绿的自然变异单株中系统选育的新品种,既可以作为饲用苎麻栽培也可以作为常规纤维用苎麻栽培。2年5点饲用区域试验结果显示:鲜产量为123148.9~138624.7kg/hm^2,平均鲜产量131936.9kg/hm^2,比对照增产17.15%~20.34%,且丰产稳产性好;粗蛋白含量在22.5%,优于对照,粗纤维含量18.5%、粗脂肪含量6.5%、灰分含量13.6%、钙含量3.6%,均低于对照,磷含量0.4%左右,与对照无差异。纤维用区域试验结果显示:平均纤维产量2599.5kg/hm2,比对照平均值低5.2%左右;生产试验平均纤维产量为2676kg/hm2,减产6.5%以内;平均纤维支数2394.8支,比对照湘苎3号和中苎1号分别提高15.22%、22.06%。表明湘饲纤兼用苎1号是一个高产优质的饲纤兼用苎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湘苎5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听从“湘苎1号”自交种子~(60)Co—γ射线辐射后代中选育出来的优质高产苎麻新品种,我们于1990年引进“湘苎5号”进行试种,两年结果表现“湘苎5号”在桃江麻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川苎4号是从大红皮自交后代中筛选出的优良单株,经过多年培育而成的新品种。1987—1989年连续三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比对照红皮小麻增产50.8%,平均单纤支数1941m/g;1989—1991年连续三年五县七点生产试验表明,平均比对照增产24.78%,平均单纤支数为1970m/g。该品种属中根散生型,在长江流域表现为中熟,头、二、三麻工艺生长天数分别为80~85天,45~50天,60~65天,且有较强的抗旱、抗花叶病特性。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我们把苎麻快速繁殖方法和高产栽培技术与新品种的推广相结合,不但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大大促进了苎麻生产发展和植麻水平的提高。1983年至1983年实行苎麻品种改良,芦竹青良种面积由19.2%增加到67.6%,平均单产提高30%左右;1989年开始引种推广湘苎2号、湘苎3号,亩平增产22.9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苎麻叶蛋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苎麻资源优势,寻找新的蛋白质源和苎麻叶饲用提供依据,我们对苎麻叶片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现将1985——1986年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黄壳早、湘苎一号、芦竹青、雅麻和凤凰青麻。 粗蛋白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简单蛋白质种类分析采用考马斯亮兰比色法。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采用盐酸水解法。用日立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  相似文献   

16.
“圆叶青”(又名湘苎二号)系本所首次应用核诱变高新技术选育成功的集高产、优质、抗性强和区域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为一体的芝麻新品种。继198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命名“湘苎二号”后,又于1989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圆叶青”的选育与推广获199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品种大面积栽培,亩产量为158.7-168.6公斤,比各地主栽品种亩产128.9-130.0公斤,平均增产22.07-30.6%,原麻锈脚极短,风伤斑及病斑少,公制单纤维支数平均1984支左右,精干麻制成率高达71.0%,各项理化指标达到纺织高档产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们把苎麻快速繁殖方法和高产栽培技术与新品种的推广相结合,不但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大大促进了苎麻生产发展和植麻水平的提高。1983年至1985年实行苎麻品种改良,芦竹青良种面积由19.2%增加到67.6%,平均单产提高30%左右;1989年开始引种推广湘苎2号、湘苎3号,亩平增产22.9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继选育出“湘苎一号”新品种后,采用~(60)Coγ射线辐照“湘苎一号”种子选育出新品种“75—10”,于1984年9月在湖南长沙通过评定。应用辐射育种法育成苎麻新品种为国内外首例。诱变后经定向选择和培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于2012年、2013年以主栽苎麻品种"湘苎2号"为对照,比较分析了4个苎麻新品种在重庆三峡库区的原麻产量及纤维品质。结果表明:中苎2号原麻产量最高,年原麻产量达3187.20kg/hm2,比对照湘苎2号增产17.0%,且纤维品质优良,抗逆性较强,适宜在重庆三峡库区种植,可作为主栽品种进行推广;中苎1号原麻产量居第二位,比对照增产1.7%,纤维品质良好,抗逆性强,可作为配套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湘苎二号"苎麻良种在我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性状表现,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多年跟踪观测试验.试验表明该品种随海拔升高,头季麻出苗期推迟,末季麻生长终止期提早,季生育期延长,年生育期缩短,收麻次数减少.海拔 300米区域可收四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达 252天;海拔 600- 800米区域只能收三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为 225和 207天;作为丘陵山区高产苎麻产量均比一般投产麻大为提高,提高的幅度以头麻小,二、三麻大,而季产量则以头麻 >二麻 >三麻.并以黑杆 1/2- 2/3收获,其产量质量均达最佳指标.试验观测还表明,该品种在我区表现出适生性强,产量高(低海拔区平均达 256.3kg/667m2,高海拔区平均达 191.0kg/667m2,),品质优(平均纤维细度达 1970Nm,最高达 2304Nm)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