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省乐都县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6 0 .31% ,长期以来 ,高原鼢鼠对全县草地、林地和山区农田危害较为严重 ,对生态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特别是对近几年退耕地种植的苜蓿、沙棘等植物的破坏非常严重 ,对生态建设工程影响较大。为此 ,近几年我们大力开展了草地灭鼠工作 ,现将防治鼠害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1 高原鼢鼠对草原的破坏情况乐都县位于青海省东部 ,属湟水中下游地区。海拔 185 0~4 4 85m。草原类型有高寒草甸类和山地草甸类。据调查 ,全县高原鼢鼠危害草地和退耕还草地面积 5 .0 5万hm2 (危害退耕还草地 0 .30万hm2 )。其…  相似文献   

2.
甘南高寒草原高原鼢鼠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不仅与家畜争夺优良牧草,降低草原载畜量,而且终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推出地表土丘,导致植被盖度降低,地表土裸露,引起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灾难。通过对高原鼢鼠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完善,提出了适合甘南高寒草原高原鼢鼠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禄  李广 《草业科学》2015,32(5):816-822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3个方面客观的分析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对放牧地有益和有害的影响,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对放牧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影响及放牧地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影响,以改变目前人们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传统认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活动对放牧地利害转变的关键在于确定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致灾密度和家畜数量及放牧方式,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持高寒草甸放牧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捕食者气味是具有高度进化性的自然应激源,可提供与捕食者有关的大量信息,并会引起被捕食者广泛的反捕食行为.为分析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对捕食者黄鼬(Mustela sibirica)粪便气味的行为响应及反捕食权衡策略,通过非损伤活捕高原鼢鼠,在行为测试装置中,将其暴露于1 g黄鼬粪便30 min,以蒸馏水为对照,检测其对黄鼬粪便气味的行为响应特征.结果发现,黄鼬粪便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雄性高原鼢鼠取食时间和食物摄入量以及雌性的食物摄入量(P<0.05),雌性高原鼢鼠的取食时间减少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黄鼬粪便存在时,雄性和雌性高原鼢鼠的静止、直立、移动以及躲避行为均显著增加(P<0.05),但隐藏和探头行为的累积时间和频次无显著变化(P>0.05).黄鼬粪便气味显著影响了高原鼢鼠的食物摄入量,并引起反捕食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高原鼢鼠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鼠种,营地下生活,靠采食植物根茎为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区,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有着地面植食性动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上升,打破了原有土-草-畜-鼠的动态平衡,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进而形成草原鼠害。在鼠害严重危害区会形成次生裸地(黑土滩、鼠荒地等),严重威胁着草地生态环境安全。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上升与其栖息地适合度增强密切相关,选择适宜栖息地也是导致高原鼢鼠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破坏栖息地环境来降低高原鼢鼠生境适合度,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是目前取代化学灭鼠的趋势。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影响高原鼢鼠对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以及国外对地下鼠生境选择的研究,并对高原鼢鼠生态防治的研究及新型技术在其研究方面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原鼢鼠危害对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成定 《草业科学》2004,21(10):58-62
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草原的高寒草甸连续6年观测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影响植被的全过程,经一次性抽样并作定量分析后发现,在高原鼢鼠的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危害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植物群落,证明高原鼢鼠活动可引起植被演替,并具有一定的演潜方向和可检验性.  相似文献   

9.
高原鼢鼠繁殖指数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高原鼢鼠的性比,妊娠率,平均胎仔数的综合分析,对高原鼢鼠的繁殖指数作出了估计,认为高原鼢鼠的繁殖能力较强。种群密度调节问题作为阐明种群量变动的重要方面,现已引起生态学界很大关注,并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探讨。密度调节作用首先反映于繁殖调节,对于高原鼢鼠来说,雌雌鼠性比,妊娠率,胚胎数及繁殖指数等又成为反映种群繁殖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并被认为是决定种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根据四川省若尔盖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鼢鼠的最适生境及其活动规律研究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年实地调查,总结出了高原鼢鼠在甘南地区的最适生境特点,以及通过对高原鼢鼠活动规律的研究,提出高原鼢鼠防治的时机、方法和机理,用以指导鼠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鼢鼠历来是草原的主要杀手,该鼠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而且严重制约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恢复。为此,我们针对高原鼢鼠对青藏高原天然草地的危害程度,从基本概述、试验目的、试验方法等几个方面着手,以囊谦县天然草地为试验基地,以“高原鼢鼠”为试验对象,以“溴敌隆和大隆母液”为试验药物,通过试验,详细掌握了高原鼢鼠的危害程度及分布范围,为科学考量高原鼢鼠的危害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穴居动物之一,量化高原鼢鼠的洞道结构可以为深入研究其扰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而探地雷达方法可以无损、高效地获取地下洞道的结构特征。本研究借助探地雷达方法获得了高原鼢鼠洞道的深度、直径和走向,并与传统挖掘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探地雷达所得洞道位置与开挖样方所得洞道位置相符,两种方法得到的洞道直径和深度没有显著差别(P 0.05),表明探地雷达方法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高原鼢鼠洞道的深度介于1.6~19.8 cm,平均值为11.9 cm;直径介于2.1~14.4 cm,平均为9.1 cm;地下洞道略有起伏,但整体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地下洞道所处位置与地表鼠丘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新鼠丘下方洞道较连续,旧鼠丘下方洞道较破碎。本研究通过探地雷达成功获取了高原鼢鼠洞道的结构特征,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扰动对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的影响机制,全面评估高原鼢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鼢鼠与高原鼠兔共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原鼢鼠与高原鼠兔在同一栖息地中的种群数量、领地重叠强度和种间距离的动态变化作了为时3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栖境下的一定时期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随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与此同时,种间领地重叠强度随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间距离则随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增加而缩小。两种鼠在同一生境下的共栖可以认为是高原鼠兔对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性迁入的结果。高原鼠兔对高原鼢鼠具有强烈的侵扰性,并可导致高原鼢鼠因竞争失利而被迫外迁,最终在原栖息地消失。因此,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的共栖只是一个种间竞争过程的外在表象,这一过程大约持续3年时间。  相似文献   

14.
跨种扩增是微卫星DNA标记获取的快捷有效途径之一。为了筛选出高原鼢鼠微卫星多态性位点,从已开发微卫星信息的鼹形鼠科和甘肃鼢鼠物种中进行了高原鼢鼠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及其通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87对微卫星位点中,只有54对进行了成功扩增,多态位点仅有9个,27个鼹形鼠科物种的微卫星在高原鼢鼠中并没有多态性,9个多态位点全来自于同属的甘肃鼢鼠。基于获得的9个多态位点,检测到高原鼢鼠的等位基因数在4~12,其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44,期望杂合度(He)为0.671,多态信息含量为0.551,研究为高原鼢鼠的微卫星标记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终生生活在封闭的地下洞道中,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究高原鼢鼠适应严重缺氧地下生境的策略,在高原鼢鼠的生境现场,测定高原鼢鼠洞道O2、CO2的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同时测定不同海拔与模拟地下洞道气体体积分数条件下高原鼢鼠的血液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大气相比,不同海拔高原鼢鼠洞道中O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下降,而CO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增加;与海拔2 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相比,海拔3 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中O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下降,CO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上升。洞道气体模拟组和3 700 m组的高原鼢鼠血常规参数无显著差异;2 700 m组高原鼢鼠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数目均显著低于3 700 m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高于3 700 m组。2 700 m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分压(Pa...  相似文献   

16.
取得成效乜林德  近几年来,同德县在大力防治高原鼠兔的同时积极防治高原鼢鼠取得成效。高原鼢鼠常年在地下生息繁衍,主要以牧草的根系为食,由于它的挖掘能力强,形成洞道纵横交错,洞外土堆密布,严重地段洞道坍塌,表土裸露,形成次生裸地,遇降水土壤严重侵蚀,引起水土流失,遇大风造成风蚀、沙化,严重毁坏了牧草的生草层,影响着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据2000年及2001年草地鼠虫害及毒杂草普查,同德县草地高原鼢鼠分布广,危害严重,危害面积逐年扩大。为了有效地保护草地资源,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改变生态环境,县委、县政…  相似文献   

17.
高原鼢鼠的活动特点与草地退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高原鼢鼠(Mycspalaxbaileyi)当地牧民群众叫瞎老鼠、地拱子,藏语叫“西隆”,属啮齿目(Rodentia)鼢鼠科(Spalacidae)鼢鼠属(Myospalax)是川西北草地优势种害鼠。高原鼢鼠如何促使草地退化,它在加速草地退化的诸因素中所起的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45.30%)、唇形科(Lamiaceae,26.40%)和蔷薇科(Rosaceae,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鼢害是我国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高原鼢鼠是营地下生活的一种草原鼠类,在高原鼢鼠严重危害地,草原植被沦为黑土滩,当其密度达到8只/公项以上即达到了国家农业部规定的防治标准.人工弓箭捕捉法防治高原鼢鼠从20世纪80年代沿用至今,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弓箭法灭鼠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弊端结合实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 45.30%)、唇形科(Lamiaceae, 26.40%)和蔷薇科(Rosaceae, 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 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 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