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前  初梦苑  康熙  刘刚 《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5):159-169
奶牛跛行严重降低奶牛福利及潜在产奶量,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准确高效识别奶牛跛行,有助于奶牛肢蹄病的及早发现与治疗,促进奶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人工观察法识别奶牛跛行存在识别效率低、成本高、主观性强等问题。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无应激、无接触地采集奶牛行走视频数据,准确高效识别奶牛跛行。该研究从可见光相机、深度相机以及热红外相机3种视频采集手段出发,概述了当前奶牛跛行自动识别的主要研究方法、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对比分析了各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指出个体差异性、跛行特征的优选以及早期跛行识别等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同时,该研究从数据获取、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等方面,分析了奶牛跛行识别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挑战,展望了未来奶牛跛行识别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为奶牛跛行的精准高效识别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奶牛自动饲喂技术在国外如欧洲、北美、前苏联等国家很早就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我国却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开发和研究此技术是十分必要,也是很迫切的任务。该文分析了国内外奶牛自动饲喂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现状,结合我国奶牛生产的特点,进行了奶牛自动饲喂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就系统的功能、总体设计思路、结构、软硬件设计以及系统抗干扰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总结了设备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该系统每套自动饲喂机可供10-30头奶牛使用,每条总线可为640~1920头奶牛服务,适合大规模牛场应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热红外视频的奶牛跛行运动特征提取与检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基于可见光视频的奶牛跛行检测系统易受光线、环境变化因素影响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热红外视频的奶牛跛行运动特征获取与检测的方法。该研究利用深度学习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分别对热红外相机与可见光相机所拍摄的奶牛行走视频进行了奶牛跛行运动特征的提取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分析可知,相较于可见光图像,算法对于热红外图像中的奶牛跛行运动特征检测效果更好、准确率更高并且热红外图像可以有效减少光线等外界因素对特征提取的影响,利用深度学习与传统图像处理对运动特征检测的平均精度达到了90.84%与74.26%。研究利用弓背曲率分别针对热红外视频与可见光视频中的行走奶牛进行跛行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针对热红外视频中的奶牛跛行检测精度为90.0%,Macro-F1为0.90;针对可见光视频中的奶牛跛行检测精度为83.3%,Macro-F1为0.83。研究表明热红外相机应用于计算机视觉奶牛跛行检测系统可以更好的实现奶牛跛行运动特征获取与跛行检测,有效提高检测准确性与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测定牛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后的怀孕率和双胎率,本研究共进行了3个胚胎移植试验。试验1,测定新鲜胚胎移植后的怀孕效果。将160枚新鲜胚胎移植到80头受体母牛(每头受体接受2枚胚胎),移植后60~90d的怀孕率为65%(52/80),其中双胎率为50%(2/52)。试验2,测定经室温保存4~18h的胚胎移植后的怀孕效果。供试验用的68头受体母牛均于移植前7d(即发情当天)进行人工授精。移植时每头受体牛接受1枚胚胎。移植后40~65d的怀孕率为76.5%(52/68),其中双胎率为65.4%(34/52)。试验3,测定冷冻胚胎移植后的怀孕效果。将454枚冷冻胚胎移植到227头受体母牛,每头接受2枚冻胚。移植后50~60d的怀孕率为61.7%(140/227),其中双胎率为25%(35/140)。本研究结果表明,用完全体外化技术生产的牛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后可获得满意的怀孕率和双胎率,这一技术将为加速向用牛生产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奶牛疫病监测数据特点,提出了利用GIS技术实现奶牛疫病信息监测的设计思想,给出了典型的与奶牛疾病相关的分析评价模型,确定了疫情监测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以设计的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运用C#与MapObjects完成了系统功能的实现。应用实例表明,研究开发的系统对及时了解奶牛疫病信息、防范和控制疫病蔓延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Wi-Fi无线感知技术的奶牛爬跨行为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发情和爬跨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及时发现奶牛的爬跨行为是检测奶牛发情、提高养殖收益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在自然环境下可靠地检测奶牛的爬跨行为,同时避免引起应激反应,研究并提出基于Wi-Fi信号的奶牛爬跨行为检测与识别方法。首先,应用部署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通用的Wi-Fi设备捕获奶牛的运动状态数据;其次,通过载波聚集、移动加权平均滤波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第三,基于局部离群因子LOF算法,实现信号跳变检测并以此为基础获取包含奶牛动作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序列片段;第四,设计并提取CSI序列片段的特征,构建了包含3类奶牛动作,共计8 127个样本的数据集;最后,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构建奶牛行为识别模型。通过使用数据集中2 497个样本作为测试集检验提出的网络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可靠地捕获包含奶牛动作的CSI序列片段,并以较高的准确率识别奶牛的爬跨行为。模型在测试集上对3类样本的总体分类准确率为96.67%,其Kappa系数为0.943 1,获得了较高的性能。研究结果将基于Wi-Fi信号的无线感知技术引入农业信息化领域,扩展了动物行为监控的技术手段,为无线传感技术在农业智能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中国各地奶牛养殖小区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系统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现行奶牛养殖小区组织构成及发展趋势,界定了4种主要组织模式,并对这4种主要组织模式的特征及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了未来奶牛养殖小区组织模式演化的方向,并探讨了不同演化方向所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奶牛饲养工艺改革及新技术应用刘文奇(北京奶牛中心,100085)近年来,在奶牛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与尝试,并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所进行的工艺改革及应用新技术是把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它包括从犊牛出生到产奶的全过程。紧...  相似文献   

9.
奶源基地建设是我国奶业发展的基础,奶牛养殖小区是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可行模式。该文依据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约有72.7%为农户养殖的现状,立足奶牛养殖小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奶牛养殖小区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提出了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相应的技术参数,目的在于为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单位提供参考,改变我国庭院式奶牛饲养方式,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改善奶源质量。在平面布局上,应该有管理生活区、奶牛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等4个功能区域。管理生活区和辅助生产区应建在小区的地势较高,上风向处;而粪污处理区设在地势低、下风向处;奶牛生产区设在小区中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NUPR1基因在奶牛乳房炎中的表达及分布规律,通过构建脂磷壁酸(LTA)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体外炎症模型,以奶牛核蛋白1(Nucleus Protein 1,NUPR1)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测定NUPR1在患病奶牛乳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炎症相关因子、NUPR1基因及其上下游基因在奶牛乳腺炎组织及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中的表达规律。qRT-PCR和WB结果显示,IL-1β、IL-6、IL-8和TNF-α在乳腺病理组织及细胞炎症模型中均极显著上调表达(P<0.01),NUPR1在奶牛乳房炎病理乳腺组织及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中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表达(P<0.05,P<0.01),同时,DNMT1下调表达,KLF4、SESN2和SOCS3基因上调极显著表达(P<0.01)。IHC结果显示,NUPR1主要表达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并且在奶牛患病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NUPR1基因在乳房炎病理进程中的调控机理提供了试验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旨在建立高效的性成熟前奶牛幼畜繁殖(JIVET)技术体系.建立了有效的对性成熟前犊牛进行促性腺激素处理的方法,平均每只犊牛可获得卵母细胞31枚: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过程中,受精率达到63.2%,与成年牛(59.7%)差异不显著.胚胎体外培养后犊牛胚胎囊胚率达到31.6%,仍显著低于成年牛(48.0%).对3头同期发情受体母牛进行胚胎移植,其中2头受孕,1头完成全程妊娠,受孕率达到66.7%.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不同季节利用西门塔尔牛进行超数排卵及重复超数排卵,并利用广西本地黄牛和杂交黄牛作受体进行胚胎移植。结果表明:超排平均每头次获可用胚胎7.1枚,鲜胚移植受胎率50%,冻胚移植受胎率44.4%。  相似文献   

13.
不同因素对葡萄次生胚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欧洲葡萄霞多丽 (Vitis Vinifera (L.) Chardonnay)体胚细胞为研究材料,经过成功诱导初生胚后,摸索了不同因素对初生胚诱导产生次生胚的诱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初生胚培养基中添加终浓度为1µM的6-BA,能够达到85.61%的次生胚诱导率;含高浓度蔗糖的培养基有利于次生胚的保存和重复胚的诱导。而活性炭的加入虽然增加次生胚的诱导率,但同时降低了胚的活力。本实验还成功完成了初生胚的脱分化过程。这些实验为进一步的葡萄遗传转化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玉米单倍体种子胚部特征提取及动态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基于机器视觉方法的玉米单倍体种子识别,该文研究了一种玉米单倍体种子胚部特征提取及动态识别方法。采用一种基于B通道平均像素值的胚部特征提取方法,提取了具有Navajo标记的玉米种子的胚部图像,基于此在RGB颜色空间内提取了样本的Navajo标记图像,从而得到一套玉米单倍体种子快速识别RGB组合算法。在玉米分选试验台上进行了动态分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LC09124-UH400品种玉米单倍体的识别正确率为98.04%,对杂合体的识别正确率为94.44%。该文提出的玉米单倍体种子RGB组合快速识别算法与玉米分选试验台结合形成的动态分选系统,有助于实现玉米单倍体种子的自动化分选。  相似文献   

15.
鸭源新城疫病毒 ( NDV D10 )和减蛋综合征病毒 ( EDSV)可以在鸭胚中同时良好增殖 ,两种病毒的血凝价分别与单独接种时一致 ;同胚增殖病毒对鸭胚或 SPF鸡胚的感染能力和致病性分别与单独接种组无显著差异 ;利用同鸭胚增殖病毒的尿囊液制备的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免疫鸡可以分别抵抗 NDV强毒和 EDSV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16.
巨胚功能稻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测定了巨胚稻和相应非巨胚稻(对照)糙米的粗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等4种主要营养成分,17种氨基酸、9种矿物质、5种维生素和γ-氨基丁酸含量。结果表明:(1)同对照相比,巨胚稻糙米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均有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1.14%、106.09%、42.21%和10.17%;(2)较对照,巨胚稻的17种氨基酸含量普遍提高,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2.52%-35.62%,氨基酸总量提高4.77%~37.09%;(3)巨胚稻的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相比非巨胚对照,其Ca、Fe、Zn、Mn、Mg、P、K、Na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提高了42.89%、47.96%、38.08%、37.75%、1.75%、5.51%、13.88%、16.13%和36.69%;(4)巨胚稻的VB1、VB2、VPP、VE和叶酸含量均高于相应非巨胚对照,增幅为2.50%~214.81%;(5)巨胚稻糙米的功能成分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比相应非巨胚对照增加,平均增幅达286.58%。巨胚稻富含各种营养成分,是一种高营养功能型的稻米品系。  相似文献   

17.
用γ射线辐照中间偃麦草散粉期的穗,用其花粉授予普通小麦“J-11”和“中国春”,研究不同剂量辐照花粉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结实率、杂交种子含胚率、杂种幼胚培养和杂种幼苗获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9Gy低剂量γ射线略提高了中国春×中间偃麦草的结实率,表现出低剂量辐射的刺激效应,但对J-11×中间偃麦草却未表现出刺激效应。所有剂量的辐射对杂种幼胚均有伤害作用,杂交种子含胚率、杂种幼胚成苗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30Gy处理时有12.9%~14.5%的杂种幼胚发育成了植株,但该剂量应用到小麦中难以获得后代。在50~100Gy高剂量γ射线处理杂交种子胚发育不良,通过幼胚培养未能得到植株。将花粉辐照技术与幼胚拯救技术、花药培养技术有效结合,可以快速获得突变体,提高诱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再生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再生率的因素,本试验以3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影响幼胚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克隆指数和分化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玉米自交系幼胚的愈伤诱导率差异极显著。 生长环境对975-12影响显著,对18-599和416051影响不显著。18-599和416051的胚大小为2mm时II型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而975-12在胚大小为2.5mm时II型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3个自交系的克隆指数和分化率一般在第3或第4代时达到最大值。综合分析表明,18-599和416051这2个自交系具有愈伤组织诱导率高、克隆能力强、易分化的优点,是玉米转基因研究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优良自交系。  相似文献   

19.
诸葛菲  洪彬  徐胤  沈琦超  林新春 《核农学报》2019,33(12):2319-2327
为建立马来甜龙竹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本研究以马来甜龙竹种胚培养增殖芽的芽尖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激素、有机添加物以及弱光处理对其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来甜龙竹芽尖愈伤组织诱导较适宜培养基为添加0.5~1.0 mg·L-1 NAA和3 mg·L-1 2,4-D的MS培养基,致密颗粒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61.7%;较适宜的分化培养基为添加1 mg·L-1 6-BA、1 mg·L-1 KT和0.25 mg·L-1 NAA的MS培养基,10 μmol·m-2·s-1弱光处理6 d,分化率达46.67%,再生苗伸长生长良好;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添加3 mg·L-1 IBA的1/2 MS培养基,生根率为55%,根较粗,其中部分根长有侧根。试管苗移植到混合基质中,成活率为83.33%。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马来甜龙竹种胚培养增殖芽芽尖再生体系,为马来甜龙竹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齿形玉米种子尖端激光定向与胚面识别装置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玉米种子的尖端定向与胚面识别,该文以现有尖端定向装置输出的马齿型玉米种子为对象,基于激光开关和测距原理,提出了一种尖端定向与胚面识别方法:依据马齿形玉米种子尖端窄大头宽的轮廓特征,利用激光开关传感器等部件对玉米种子的尖端朝向进行识别,并将大头朝前的玉米种子进行剔除;依据马齿形玉米种子胚面上有胚沟而反面较为平整的表面特征,利用激光测距传感器等部件对尖端朝前的玉米种子进行胚面识别。设计并搭建了玉米种子尖端定向与胚面识别装置,配合现有的尖端定向装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尖端定向与胚面识别装置的尖端定向成功率达到99.1%,相比现有的尖端定向装置提升了9.5个百分点,胚面识别准确率为96.4%。该方法基本可以实现玉米种子的尖端定向,同时保证胚面识别准确率达到较高水准。该文提出的玉米种子尖端定向与胚面识别方法可为后续玉米种子的自动化定向包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