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剑  姜东 《农业环境保护》2011,(9):1726-1733
气候变化会对中国冬小麦生产带来深远的影响。CO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暖有利于冬小麦种植区向春麦区扩展,主要表现在辽宁、河北、陕西、内蒙古等种植边界的显著北移和青海、甘肃种植边界的显著西扩;CO2浓度升高还会促进小麦根、茎、叶的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气候变化在中国还表现为太阳辐射的下降,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下降更为显著,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弱光小麦产量降幅可达6.4%-25.8%。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不同生育期降雨量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生育前期降水量增加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而后期则会导致一定的减产。然而,最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高温与低温以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干旱和渍水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的逆境将导致小麦结实粒、千粒重显著下降,造成产量锐减。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病虫草害加剧不仅导致减产,还将显著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趋势下,很多地方的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如长时间干旱高温、暴雨洪涝和大颗粒冰雹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由于地理条件原因,湖南省湘潭市既有湘江等洪水隐患,又处"衡邵干旱走廊"交界处,夏季易受持续干旱高温灾害的影响,对人工影响天气需求迫切。基于此,在分析新型天气雷达工作原理和用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型天气雷达在湘潭人影任务中的地位,最后分析了新型天气雷达在人影任务中应发挥的关键作用,希望能够为地方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气[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生理及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全球大气[CO2]和气温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本文着重介绍了[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产量、品质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随着[CO2]升高,作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有上升趋势,呼吸作用和气孔导度下降,产量有所提高,品质将会降低,但研究仍有不确定性。随着[CO2]变化,不同光合途径(C3、C4)作物的响应不一致且存在短期和长期效应。普遍认为大气温度升高抑制作物光合作用,作物产量下降。现有的研究多采用模型或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但研究发现模型研究结果与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有差异,不同学者对产量的评估结果也不一致。最新研究认为温度对作物产量影响成非线性,当温度高于关键温度后产量会迅速下降。现阶段大部分模拟试验均在气室中研究,与野外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目前尚缺乏对作物模型结果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给东北地区农业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温度升高、热量资源增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期延长、适种区域扩大,为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以及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但由于光照及水资源的限制以及CO2浓度的增加而引发的温室效应,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农作物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盐碱化速度加快,尤其是近几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明显。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分布不均匀,使东北地区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和脆弱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5.
灌浆结实期是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局部地形地貌的影响,我国南方稻区在水稻灌浆结实期频频遭遇高温和伏旱的混合影响,造成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同步下降。本研究选用导入空心莲子草基因组DNA构建的籼稻耐旱变异品系H5,在灌浆结实期于人工温室进行高温干旱复合胁迫试验,测定了不同处理稻米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旨在深入研究高温干旱复合逆境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是适温中度干旱(OT-MD)、适温严重干旱(OT-SD)、高温正常供水(HT-WW)、高温中度干旱(HT-MD)、高温严重干旱(HT-SD)和适温正常供水(OT-WW,CK)。除对照外,其余各处理的胁迫时间设10 d、20 d、30 d和40 d。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会导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高温胁迫10~40 d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CK降低了1.783~5.987个百分点,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增加了1.178~2.741个百分点;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同样会导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在中度干旱条件下,胁迫10~40 d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CK降低了1.956~6.270个百分点,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增加了1.153~2.944个百分点,在严重干旱条件下,胁迫10~40 d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于CK的变异幅度比中度干旱胁迫下的更大;灌浆结实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引起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幅度均超过单一高温胁迫或干旱胁迫,且其变化幅度随胁迫因子的增加、胁迫强度的增强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灌浆结实期的前20 d遭遇高温干旱复合胁迫是稻米品质变差的主要原因;在相同胁迫时间内,各处理对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胁迫效应按升序排列依次为:高温正常供水(HT-WW)、适温中度干旱(OT-MD)、适温严重干旱(OT-SD)、高温中度干旱(HT-MD)、高温严重干旱(HT-SD)。本研究结论可为水稻的抗旱与抗高温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9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夏收夏播期间天气较好,北方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冬小麦收获和夏播顺利;江南、华南晚稻播种-分蘖阶段光、温、水条件总体较为适宜,晚稻长势普遍较好;大部棉区棉花现蕾开花期间热量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棉花长势较好;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东部、黄淮大部、江淮、江汉大部时段光温适宜,土壤墒情较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农业气象灾害,利于一季稻、玉米和大豆等其它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是,夏季北方部分地区旱情发生频繁或持续,东北地区中北部出现低温冷害,玉米、大豆和一季稻等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南方强降水和高温天气交替出现,部分地区早稻灌浆期缩短,一季稻穗分化及抽穗开花和晚稻孕穗抽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局部地区因高温干旱和强降水受灾较重;西南地区、江淮、江汉东部阴雨寡照天气较多,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夏末部分地区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出现暴雨大风天气,造成作物倒伏,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总体来看,2009年夏季气候条件较为有利于农业生产,但部分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对秋收作物产量形成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CO2浓度下羊草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高CO2浓度下羊草对土壤干旱胁迫响应的人工模拟试验分析表明,CO2浓度升高对羊草具有“施肥”效应,羊草生物量增加20%以上,光合速率提高50%左右,气孔阻力增大,蒸腾速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土壤干旱胁迫对羊草的影响为负效应,与此相反,高CO2浓度下发生土壤干旱胁迫一定程度抑制了CO2的施肥效应。  相似文献   

8.
冻融交替对土壤CO2及N2O释放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红露  秦纪洪  孙辉 《土壤》2010,42(4):519-525
在秋冬交替和冬春交替时期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常有冻融交替频繁发生。由于冻融交替作用通过改变土壤水热性质而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产生效应。冻结通常导致土壤团聚体破裂、微生物细胞及细根死亡,释放出活性较高的有机物,增强随后融解的土壤的反硝化和呼吸活性,从而影响土壤生物、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生物地化循环。已有对苔原、泰加林等北极和亚北极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土壤冻融交替次数、冻融极端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团聚体结构变化等对CO2和N2O的释放通量影响较为显著,一般在冻融的最初几个循环温室气体排放会增加,随后会降至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目前,冻融循环变化背景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主要是针对北方高纬度地区,而且对冻融交替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机理研究也不够。我国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带在全球增温背景下,轻微增温会导致季节性冻土表层冻融交替次数增加,甚至冻土季节消失,加强全球增温背景下我国高山亚高山季节性冻土生态系统效应和过程研究,特别是土壤暖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变化通量和变化机理的研究,对揭示全球变化的区域效应以及高海拔生态系统的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主要农区2346个气象台站实时和历史同期观测数据、1920个土壤自动监测站土壤墒情观测数据,利用气候适宜度模型和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等方法,分析了2020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秋收作物生长季内,产区大部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30%~80%,农业用水充足,农业干旱发生范围小、影响轻;产区大部≥10℃积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100~300℃·d,热量较为充足,且高温对玉米、一季稻等作物不利影响偏轻;主要农区日照时数偏多,单日日照时数≤3h的寡照日数少于常年和2019年同期,总体上光温水匹配良好,干旱、高温、阴雨寡照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影响偏轻,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长江流域汛期暴雨洪涝、东北地区西南部夏伏旱和夏末秋初台风、江南中南部和华南夏季持续高温、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秋季连阴雨、江南中西部和华南西北部寒露风天气对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6年8—9月,阿拉尔市棉花生产后期降水天气频发,导致气温偏低,光照条件不足,此期多雨寡照、低温天气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深入田间定点观测调查研究,分析了持续降水和强降水天气对棉花后期生产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省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省份之一,为探索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生产的气候敏感性,该研究以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域为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历史气候变化动态(1980-2012)及其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多年该区域气候变化以温度升高为主,早稻和晚稻全生育期内平均温度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7和0.32℃/(10a),早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呈增加趋势,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有所下降。早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晚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温度相关性显著(P0.05)。温度升高是水稻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要素,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产量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范围在-4.38%~2.07%之间。历史气候变化对早稻和晚稻产量的影响分别可能达到2.59%和-6.02%。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增加了该区域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对水稻生产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可以为针对区域特点进行农业技术措施调整,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较高相对湿度使苎麻茎粗,皮厚,单位面积有效株数,鲜皮出麻率,原麻产量和单终结以数提高,原麻含胶率下降,生长中后期总日照射较多则利于苎麻茎粗,皮厚,和原麻产量提高并降低原麻含胶率;雨日和雨量较多能增加有效株数,提高纤维支数。高温,强江和高蒸发量增加株高却减少有效株数,造成低产劣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两年对水稻新品种“奇选42”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温度和太阳辐射对其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偏高,太阳辐射偏强,其生育速度加快。在产量形成时期,特别是在抽穗前20d至成熟期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产量降低。并提出该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和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提高太阳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跟踪精度,需要考虑外界环境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及选择适当的跟踪方式。目前,太阳自动跟踪系统普遍采用光电跟踪和程序跟踪相结合的混合跟踪方式,将光强值与光强阈值的差值作为切换跟踪方式的依据。当光强值趋近光强阈值时,会造成跟踪方式频繁的切换,该文针对该问题,以外界光强大小、光强变化和风速大小为特征目标,利用MATLAB中的模糊识别方法归类总结了天气情况和系统运行情况,建立了一种基于环境因素判断的模糊识别系统,通过仿真验证,得到了天气类型和系统的运行情况,仿真结果完全符合推理条件,并与计算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太阳自动跟踪系统的启停和跟踪方式的切换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大棚型日光温室设计及光效应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棚型温室是针对目前北方高寒地区日光温室春夏秋主要生产季节光照条件差的问题而设计的.通过实验测试、分析及建造成本比较认为大棚型温室的建造成本比土打墙日光温室稍高,而显著低于砖墙日光温室.大棚型温室内光照条件在5、6、7月份,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均优于日光温室,特别在温室的北部表现更为突出.良好的光照条件为温室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未来气候变化时南京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估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代有关于CO2甑上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小麦影响的研究均忽略了太阳紫外辐射变化及其对小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来太阳紫外辐射增加对小麦产生很大影响,导致小麦植株变矮、长势变差、生理活动受阻、产量下降,在考虑了太阳紫外辐射主其对小麦影响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了气候对小麦的影响,提出了CO2地南京地区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不同区域地表太阳总辐射模型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94−2016年四川省7个辐射站气象数据,在3个辐射区(川西高原I区、川东盆地II区和川西南山地III区)中评价了6种地表太阳总辐射(Rs)估算模型在3种天气类型(晴、多云、阴)下的适用性,并分析基于天气类型的组合模型在不同区域的模拟效果,以探寻最适宜全省不同区域的Rs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各经验模型在四川省整体表现良好(决定系数R2介于0.554~0.934,P <0. 001),I区(甘孜和红原站)模拟效果最好的为日照时数模型A−P(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210±0.714MJ∙m−2∙d−1),II区(成都、绵阳和泸州站)、III区(峨眉山和攀枝花站)模拟效果最佳的均为混合模型Chen(II区MAE为1.510±0.027MJ∙m−2∙d−1,III区为1.930±0.006MJ∙m−2∙d−1);(2)6个模型在四川省3种天气类型下的模拟效果呈晴天>多云>阴天的规律,日照时数模型(A−P和Ba模型)能更好地模拟晴天时的Rs,混合模型(Chen和Ab模型)则在多云和阴天时模拟效果更佳,I区在晴天、多云、阴天3种天气下模拟效果最好的模型分别是A−P(整体评价指标GPI为0.850)、Ab(1.294)、Ba(0.862),II区分别为A−P(0.381)、Chen(1.358)、Chen(1.742),III区分别为Chen(0.204)、Chen(0.857)、Chen(0.526);(3)基于天气类型的组合模型(M新)模拟各区Rs的效果均比未组合前各模型的效果好(3个区GPI分别为0.558、0.582、0.134)。因此,推荐使用基于天气类型的组合模型来估算四川省Rs。  相似文献   

19.
大棚型温室是针对目前北方高寒地区日光温室春夏秋主要生产季节光照条件差的问题而设计的。通过实验测试、分析及建造成本比较认为:大棚型温室的建造成本比土打墙日光温室稍高,而显著低于砖墙日光温室。大棚型温室内光照条件在5、6、7月份,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均优于日光温室,特别在温室的北部表现更为突出。良好的光照条件为温室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