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苹果树腐烂病拮抗细菌鉴定及其抑菌作用效果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开发一种高效低毒的苹果树腐烂病生防制剂,通过对峙培养法、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了苹果树腐烂病菌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采用离体枝条法测定了拮抗菌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并采用显微观察和液体培养法分别研究了拮抗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菌机理和无菌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生长的影响。分离筛选结果表明,从甘肃省各苹果产区果园土壤和苹果树枝条上分离得到23株细菌,2株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分别为LZ-1201和TS-1203,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00%和85.00%。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Z-1201和TS-1203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离体枝条防效测定表明,拮抗菌无菌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随着稀释倍数增大而降低,原液防效最高,分别为74.43%和77.07%。抑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株拮抗菌均可导致苹果树腐烂病菌丝膨大畸形、原生质浓缩、释放及溶解。拮抗菌无菌滤液对腐烂病菌生长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无菌滤液对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量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其无菌滤液稀释40倍时对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量的抑制率均高于60%,表明该拮抗菌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生防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BRF-1和枯草芽孢杆菌BRF-2不同稀释倍数的代谢产物抑制黄瓜尖孢镰刀菌、番茄枯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试验结果表明,当两菌株代谢产物稀释5倍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两菌株代谢产物在稀释2倍和5倍时,对2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40%-80%之间,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盆栽试验表明,BRF-1和BRF-2生防细菌菌悬液及其无菌代谢物对黄瓜和番茄枯萎病不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大中型沼气工程猪沼和牛沼两种沼液原液及其离心上清液对大豆尖孢镰刀菌、大豆菌核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等7种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猪沼原液和牛沼原液对其中的大豆尖孢镰刀菌、大豆菌核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5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72%以上,但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基本没有抑制作用;相比之下,猪沼和牛沼离心上清液对以上5种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减弱,除猪沼离心上清液对大豆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70%以外,试验中猪沼和牛沼离心上清液对实验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基本都在60%以下。试验结果显示猪沼液和牛沼液对农作物病原真菌具有潜在的植物病害防治作用,为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液应用新技术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牛场沼液对几种蔬菜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条件下,用不同贮存时间的牛场沼液原液和滤液对7种蔬菜病原菌(番茄叶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疫病病菌、辣椒绵腐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茄子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进行试验研究,为沼液应用于蔬菜病害农田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新鲜沼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疫病病菌、辣椒绵腐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沼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的抑菌率没有显著变化,对辣椒疫病病菌和辣椒绵腐病菌的抑菌率显著下降;新鲜沼液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其他5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率没有显著变化,对茄子灰霉病的抑制率表现出先显著下降而后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蜡质芽孢杆菌“BC98-Ⅰ”发酵液与抑菌粗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可降低孢子萌发率,使菌丝生长形态异常,且抑菌特性稳定,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iumf.sp.niveum)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长温度范围10~35℃,适宜生长温度25~28℃;分生孢子在饱和相对湿度下萌发率为72.6%,在水滴中达85.2%;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在2.38~11.45,最适pH值为6.65~9.69。室内药效测定结果表明:70%代森锰锌300倍,40%灭病威300倍和500倍,25%多菌灵300倍和抗枯灵500倍对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以嫁接苗的防治效果最好,达91.2%;其次为15%粉锈宁1000倍和50%DT600倍,防效分别为68.47%和65.05%。  相似文献   

7.
红树内生细菌AiL3菌株鉴定及其胞外抗菌活性物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树(Acanthus ilicifolius)内生细菌AiL3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培养滤液经有机溶剂萃取和硫酸铵沉淀分析发现,硫酸铵沉淀物具有抑菌活性,说明AiL3菌株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可能是蛋白类物质。该蛋白粗提液对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等8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对芒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9.32和5.81μg/mL,当提取物浓度为20.33μg/mL时,可导致芒果炭疽病菌分子孢子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平板培养、气候箱内土壤处理及盆栽和大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以腐熟中药渣堆肥为原料制备的液体肥料在强化了拮抗微生物前后对草莓枯萎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普通液肥和两种强化液肥对两种草莓病原真菌的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三种液肥经辐照灭菌后均丧失了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两种强化液肥处理土壤10~15d后能显著抑制土壤中草莓枯萎病菌的生长繁殖而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盆栽试验表明:普通液肥辅照灭菌后对草莓枯萎病仍有一定的防效,但显著低于没灭菌的液肥;两种强化液肥对草莓的盆栽防效显著高于普通液肥。大棚小区试验显示:施用有机液肥的三个处理的草莓产量显著高于常规对照,而发病率显著低于常规对照;分别强化了两种拮抗菌的液肥对病害的防效均好于未强化的液肥;施用液肥对根际土壤酸化和盐分积累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使小区草莓增产达93~110%,畸形果率降低23.5%,并对草莓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强化了拮抗菌的有机液肥对草莓连作障碍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生防菌株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作用,深化对生防菌抗菌机制的认识,本研究从玉米(Zea mays)植株体内分离拮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内生细菌,对其抗菌物质及其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内生菌株YY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YY1发酵液的硫酸铵沉淀物具有抑菌活性,且在硫酸铵50%饱和度时抑菌活性最强,说明YY1菌株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可能是蛋白类物质。该菌株及其蛋白粗提液均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等7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用蛋白粗提液处理菌丝、分生孢子、原生质体后经显微观察发现,大斑病菌的基内菌丝由丝状畸变为串珠状,当蛋白粗提液浓度为0.78μg/μL时,可完全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并导致原生质体裂解。通过抑制孢子萌发过程中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和玉米大斑病菌不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突变体的抑制率统计,初步判定该抑菌过程主要通过cAMP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本研究为寻找玉米大斑病菌新的防治方法和途径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7种药剂对红色面孢霉孢子萌发生长试验结果表明,5%的CuSO4和1%复合酚对孢子萌发有完全抑制作用;0.2%新洁尔对孢子萌发无抑制作用,但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的煤油和5%的柴油使孢子不能萌发成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后立即变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链球状,在平在皿上表现颗粒状孢子堆;0.5%的多菌灵和0.5%的高锰酸钾对孢子萌发生长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牛粪发酵沼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牛粪发酵沼液的抑菌机理,以立枯丝核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平皿培养方法:培养基表面分别均匀涂布1mL5种不同处理的沼液,即不作处理沼液、沼液灭菌、离心上清液、无菌膜滤液和菌体溶液,中心接种立枯丝核菌并于生化培养箱中28℃培养96h,每12h测量立枯菌落的生长直径以计算抑制率,同时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了沼液中起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试验结果表明菌体溶液和不作处理沼液对立枯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最高可达74%和53%,离心上清液的抑制效果次之,无菌膜滤液和沼液灭菌处理的抑制作用较弱,一般在20%以下;对沼液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分离、纯化与筛选,获16株菌种,并与立枯丝核菌进行对峙培养试验,其中nfd-9和nfd-16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他菌株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将nfd-9、nfd-16与立枯对峙交界面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这2株微生物通过竞争、拮抗和重寄生等作用来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从而到达防止病害的目的。经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确定了nfd-9和nfd-16分别为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沼液抑制真菌的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牛粪发酵沼液的抑菌机理,以立枯丝核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平皿培养方法:培养基表面分别均匀涂布1 mL 5种不同处理的沼液,即不作处理沼液、沼液灭菌、离心上清液、无菌膜滤液和菌体溶液,中心接种立枯丝核菌并于生化培养箱中28℃培养96 h,每12 h测量立枯菌落的生长直径以计算抑制率,同时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了沼液中起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试验结果表明菌体溶液和不作处理沼液对立枯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最高可达74%和53%,离心上清液的抑制效果次之,无菌膜滤液和沼液灭菌处理的抑制作用较弱,一般在20%以下;对沼液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分离、纯化与筛选,获16株菌种,并与立枯丝核菌进行对峙培养试验,其中nfd-9和nfd-16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他菌株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将nfd-9、nfd-16与立枯对峙交界面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这2株微生物通过竞争、拮抗和重寄生等作用来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从而到达防止病害的目的。经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确定了nfd-9和nfd-16分别为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沼液抑制真菌的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伦隐球酵母对草梅采后灰霉病害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罗伦隐球酵母对草莓采后由灰葡萄孢霉引起的灰霉腐烂的抑制效果。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固体培养基(PDA)体外抑菌实验中,把生长有罗伦隐球酵母的营养酵母葡萄糖固体培养基(NYDA)切块放置在涂布有灰霉孢子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固体培养基上一起培养,罗伦隐球酵母并不能抑制霉菌的生长;而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体外抑菌实验中,罗伦隐球酵母活细胞有效地抑制了灰霉孢子的萌发。酵母细胞菌悬液对灰霉的抑菌效果好于酵母培养液,而酵母热杀死液和滤液没有抑菌作用。酵母菌悬液的细胞浓度对其抑菌作用有显著的影响:无论草莓在20℃条件下贮藏3 d或是在2℃条件下贮藏20 d,应用在草莓上的酵母细胞浓度越高,则草莓的霉变率越低。罗伦隐球酵母菌悬液对草莓整果储藏自然条件下霉变的抑制试验也有类似的结果。因此,罗伦隐球酵母可以代替化学杀菌剂作为草莓采后的霉菌抑制剂。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纳米硅、30% 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和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4种化学药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发现4种化学药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无直接抑制作用。利用4种化学药剂诱导黄瓜幼苗抗枯萎病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30% 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最高为10.93%;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处理不仅没有诱导抗性效果,反而促进了病害的发生;纳米硅与20%病毒A可湿性粉剂的诱导抗性效果处于二者之间,最高分别为4.08%和6.24%。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与作物》2015,(2):91-95
通过SB-24菌株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菌丝形态的影响及对孢子萌发的抑制,SB-24分泌水解酶能力的研究,探索SB-24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SB-24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是通过菌体及其产生的拮抗物质,分泌水解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共同作用的结果;SB-24对尖孢镰刀菌孢子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其产生拮抗物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苦参与百部农药活性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各农药活性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对稻胡麻叶斑病菌、立枯丝核菌、稻恶苗病菌、白菜黑斑病菌、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病菌与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病菌、茄科蔬菜青枯病菌均有不同抑制作用;各提取物抑制效果随提取物浓度的提高而相应增强,最低抑制浓度多<0 .5mg/ mL ,并对白菜黑斑病菌孢子萌发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单一提取物相比,复配物对稻胡麻叶斑病菌和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病菌的抑制效果有所增强,但对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病菌的作用较小,对稻恶苗病菌和茄科蔬菜青枯病菌的作用反而减弱  相似文献   

17.
茼蒿中绿原酸抑制西瓜枯萎病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茼蒿中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的物质,以西瓜枯萎病菌为指示菌株,对从茼蒿茎叶组织中分离纯化并鉴定出的3-O-咖啡酰奎宁酸(绿原酸)的离体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原酸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最不抑菌浓度(MIC)和最不杀菌浓度(MFC)分别为31.25和125 mg·m L~(-1),经室内毒力测定,其对西瓜枯萎病菌的凌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53.05 mg·m L~(-1)。在绿原酸浓度分别为31.25、125、53.05 mg·m L~(-1)时,即MIC、EC_(50)、MFC的绿原酸浓度处理下,西瓜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率分别为64%、33%、12%,而绿原酸浓度为0时的孢子萌发率则达到92%,经邓肯氏差异分析,各处理间孢子萌发率差异均显著。随着绿原酸浓度的增大,西瓜枯萎病菌的菌丝干、鲜重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绿原酸处理能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菌体细胞内电解质外渗速度加快。本研究结果为茼蒿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天然抑菌活性成分的筛选及抑菌机理的研究提供可行的试验方法和理论依据,对研究和开发新的天然植物源杀菌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黄瓜和西芹间作对黄瓜生长及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生长、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及田间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室内不同土壤浸提液培养黄瓜枯萎病菌和田间测定黄瓜生长与枯萎病病情指数的方法,探讨与西芹间作土壤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和田间防病效果。结果表明:与西芹间作促进了黄瓜营养生长,降低了第1雌花节位,增加了1~30节内雌花数;与西芹间作土壤浸提液培养的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直径最小,分别与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达显著性差异(P0.05);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的乙醇、丙酮和蒸馏水浸提液均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一定化感作用,且表现为抑制作用,化感效果可达38.11%~75.90%;且乙醇浸提液培养的枯萎病菌菌落直径最小,与丙酮和蒸馏水浸提液达极显著差异(P0.01)。采用上述3种土壤田间种植黄瓜,在黄瓜第1片真叶期接种黄瓜枯萎病菌,降低了黄瓜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对比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的抑病效果可达57.03%~72.15%。因此,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一定化感抑制效果,能够有效降低田间黄瓜枯萎病的发生,为黄瓜土传病害的化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西芹鲜根中化感物质成分,利用柱层析法对西芹鲜根丙酮浸提液进行4次层析,每次层析后获得的流分与黄瓜枯萎病菌共培养,测定菌落直径与孢子萌发率,以化感抑制效果筛选最佳流分,然后通过GC-MS对第4次层析最佳流分中化感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次层析最佳流分均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有较强抑制作用,第4次层析获得的最佳流分(RA3246、RA3344、RA9889、RA91064)对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化感抑制效果[相对于第4次层析丙酮对照(ACK4)]分别升高至28.69%、37.83%、42.44%、33.83%,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升高至50.72%、50.66%、55.02%、59.37%。通过GC-MS共鉴定出有机酸、酚、醇、酯类、杂环有机物及含氮化合物6类12种化感物质,分别为3-羟基扁桃酸、硫代乙醇酸、2,4-二叔丁基苯酚、十二烷醇、2-甲基-2-丙烯酸十三烷酯、2-丙烯酸十二烷基酯、2-丙稀酸十五烷基酯、二甲基环己酯、3,4-环氧呋喃、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Z)-9-十八烯酸酰胺和二丁氨腈。研究获得结果可为利用西芹提取物防控黄瓜枯萎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茶树油对草莓防腐保鲜的作用效果,对人工接种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的草莓果实进行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茶树油熏蒸处理,测定20℃贮藏下的病害发生情况,并运用体外实验研究该熏蒸处理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接受该处理的果实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茶树油熏蒸处理可降低草莓果实灰霉病和根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抑制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减缓草莓果实在贮藏期间的品质下降。结果表明茶树油熏蒸用于草莓保鲜是可行的,浓度为2000 mg/L熏蒸3 h即可有效延长草莓货架期2-3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