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DEHP对土壤蚯蚓氧化胁迫及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环境中的酞酸酯污染日益严重,为了探讨和分析典型酞酸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对土壤动物的生态毒理效应,以赤子爱胜蚓为指示生物,暴露于DEHP浓度为CK、0.1、1、10、50 mg kg~(-1)人工土壤中,并于染毒后的7、14、21、28d取样测定。通过蚯蚓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P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等指标反映DEHP对蚯蚓的氧化激活程度,通过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含量反映DEHP对蚯蚓的细胞毒性,通过丙二醛(MDA)含量和Olive尾矩反映DEHP对蚯蚓的遗传毒性,从多个角度评价DEHP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1)在DEHP的刺激下,各浓度组蚯蚓的SOD、CAT、POD、GST活性均呈激活状态,表明DEHP对蚯蚓的抗氧化酶有诱导作用;(2)DEHP影响蚯蚓的ROS含量,各染毒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且差异性明显,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3)对比各染毒处理组之间的数据,DEHP对蚯蚓MDA含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4)DEHP可使蚯蚓GST呈激活状态,表明中高浓度的DEHP对蚯蚓GST具有诱导作用;(5)DEHP能够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且随着浓度的增加,Olive尾矩值随之增加,说明DNA损伤程度与DEHP浓度之间具有剂量-效应关系。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DEHP可以对蚯蚓机体和DNA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表现出较强的生态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2.
用彗星试验检测土壤污染对蚯蚓活体基因损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颖  王子健 《土壤学报》2005,42(4):577-583
彗星试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因其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灵敏地检验DNA链断裂,成为研究遗传毒性效应的新技术,近年来得到重要应用。比较而言,如何利用该技术来检验土壤无脊椎动物活体基因损伤的报道则很少。本研究以丝裂霉素C(MitomycinC)为遗传毒性阳性物质,研究了用彗星试验检验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活体基因损伤的实验方法,对尾长、“彗尾”DNA含量和尾矩三个指标定量表达实验结果的敏感性进行讨论,并以污水灌溉土壤样品为例研究了污染土壤导致的蚯蚓体内DNA单链断裂。结果表明,采用彗星试验检测蚯蚓体内DNA单链断裂的基因损伤效应可以作为生物效应标志终点,尾矩和尾长作为敏感指标可以更好地表达遗传毒性物质基因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赤子爱胜蚓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毒性的指示作用,在试验室模拟条件下,利用人工土壤和自然土壤,研究了重金属含量与蚯蚓GSH和MDA含量变化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显示,在人工土壤试验中,Cu可诱导蚯蚓GSH和MDA含量上升,暴露2 d、7 d、14 d后,Cu浓度与蚯蚓GSH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6、0.807和0.775,与MDA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0.672和0.544,均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自然土壤试验结果显示,赤子爱胜蚓的GSH和MDA含量与土壤Cu全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p<0.001)和-0.599(p<0.05),与Cd全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p<0.05)和-0.690(p<0.05)。同时发现,赤子爱胜蚓GSH含量变化对土壤重金属响应的敏感性要高于MDA。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土壤法测定了不同浓度莫能菌素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和对蚯蚓生长、生存、繁殖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腺三磷酸酶(ATPase)、乙酰胆碱酯酶(T-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莫能菌素对蚯蚓14d的LC50为75.883mg·kg-1;当莫能菌素含量达到50mg·kg-1时显著影响蚯蚓的生存(P〈0.05),死亡率达到20%;当莫能菌素含量达到25mg·kg-1时显著影响蚯蚓的生长(P〈0.05);药物的染毒浓度与对蚯蚓生存和繁殖的抑制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染毒21d后,低浓度的兽药莫能菌素就能显著影响蚯蚓体内SOD、GSH-S、ATPase、T-CHE的活性,药物浓度和酶活性间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莫能菌素对土壤动物蚯蚓显示有毒性作用,对土壤环境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活型蚯蚓蚓粪化学组成及其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斌  李根  刘满强  蒋洋杨  焦加国  陈欢  胡锋  李辉信 《土壤》2013,45(2):313-318
蚓粪已经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而对蚓粪化学成分及性状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本文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生活型蚯蚓蚓粪和对照土壤之间的化学组成及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蚓粪和对照土壤相比,有着更高的pH和电导率值,且差异显著(P<0.05);蚓粪比对照土壤有着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和更少的多酚类物质,差异分别达31.36~ 33.81 mg/kg和4.28 ~ 5.08 mg/kg;同时,蚓粪内酸解氨基酸含量要比对照土壤高出3.84~5.06mg/g;植物激素GA3相对于对照土壤增幅达35%~ 114%,而IAA的增幅则为78%~236%.在相同的环境下,同样生物量的环毛蚓(威廉环毛蚓)和爱胜蚓(赤子爱胜蚓)对蚓粪pH值、碳水化合物和多酚含量的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对蚓粪电导率、植物激素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爱胜蚓要显著大于环毛蚓.总之,蚓粪的pH值、电导率和化学组成与对照土壤相比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生活习性的蚯蚓蚓粪也会有着一定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通过全灭菌环境下的土壤五氯酚(PCP)污染模拟实验,分别测定水提取态、乙醇提取态、腐殖质固定态以及蚯蚓生物累积态PCP的变化,研究添加两种不同蚯蚓品种(赤子爱胜蚓和壮尾环毛蚓)和堆肥对土壤PCP老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42d的培养期内,水提取态PCP在全灭菌土壤对照和添加灭菌堆肥的处理中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存在明显的老化效应。在蚯蚓处理中,水提取态PCP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蚯蚓促进土壤PCP的解吸附,这主要与蚯蚓的生物扰动作用以及调节土壤pH趋向中性的作用直接相关。培养结束时,蚯蚓能够有效促进土壤PCP向腐殖质固定态转化,并进一步促进PCP的去除,这与蚯蚓提高土壤腐殖质的含量,促进PCP的化学还原转化作用以及蚯蚓自身对PCP的消解作用有关。壮尾环毛蚓比赤子爱胜蚓更能有效促进PCP的转化与去除,这与两者的生活习性不同有关。灭菌堆肥对全灭菌土壤PCP向其他形态转化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纳米氧化锌在人体内积蓄产生生物毒性,引起了人们对其安全性的重视.为了评价纳米氧化锌的遗传毒性,设置10、25、50、75和100 mg/L 5个剂量组的纳米氧化锌培养液与人胚肾细胞(HEK293细胞)分别接触培养12、24和48 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试验分析纳米氧化锌对细胞DNA的损伤情况,体外微核试验检测细胞微核率.结果显示,随着培养基中纳米氧化锌浓度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细胞头部DNA含量显著降低,尾部DNA含量、尾矩、Olive尾矩数值显著升高(P<0.05);微核试验发现染毒组的微核率显著升高.研究结果提示,高浓度的纳米氧化锌可引起HEK293胚肾细胞DNA和染色体水平损伤,表现出遗传毒性效应,为纳米氧化锌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水体中低浓度壬基酚(NP)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gargarizans)蝌蚪的毒性效应,采用室内饲养、测定方法,研究了NP在不同暴露时间(8、16、24、32d),不同浓度(0.002、0.005、0.010mg·L-1)条件下,对蝌蚪生长发育、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0.010mg·L-1NP的蝌蚪,其生长发育被极显著抑制(P〈0.01);CAT活性在两个较低浓度组(0.002、0.005mg·L-1)表现为先诱导后恢复,在0.010mg·L-1浓度组表现为诱导-恢复-诱导(P〈0.05);MDA含量在两个较低浓度组(0.002、0.005mg·L-1)持续升高(P〈0.05),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各处理组DNA损伤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总之,即使水体中的NP符合灌溉标准,也可能抑制蝌蚪的生长发育,并对其造成氧化损伤和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9.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为供试生物,草甸棕壤为供试土壤,以蚯蚓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含量、抗氧化酶系以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为指标,进行了土壤中苯并(a)芘[B(a)P]暴露与酶活性的量-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接近沈抚灌区实地污染状况B(a)P(0.1~2.0mg·kg-1)暴露下,第1、3、7以及第14d取样时,P450和SOD有较好的响应:SOD在第1、3d显著升高,而在第7、14d时降低;P450总体表现为低浓度B(a)P诱导下降低,高浓度下升高的趋势。CAT、POD以及GST的敏感性相对较差。比照其他4个指标,蚯蚓P450的敏感性更为优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指标敏感性总体表现为:P450〉SOD〉CAT/POD〉GST。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农村有机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设计了4个不同组分的试验基质,这些基质的主要成分为厨余垃圾,辅料为猪粪、牛粪和土壤。本试验引进"大平二号"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在室内进行盆养试验,同时以未放养蚯蚓处理的试验基质作为对照,培养周期为5周。研究表明,蚯蚓分解新鲜有机生活垃圾的效果最好,其生物降解率达到75.688%,该试样中蚯蚓日增重倍数和日增值倍数也最大。经蚯蚓处理后的各基质肥效都有所增加,试验样基质中有机碳、氮磷含量相对于对照样都有所升高,试验样中碱解氮含量是对照样的3倍左右。新鲜有机生活垃圾基质C/N比最大,其速效磷含量也为最大值。同时,蚯蚓还对各基质的重金属有富集作用,其富集效果都在48%左右。各组之间的试验结果大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供试生物,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为供试土壤,以蚯蚓体重及体内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指标,进行了不同暴露时间(1、3、7、14 d)下场地土壤中氯丹和灭蚁灵污染胁迫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重在氯丹和灭蚁灵作用下受到显著抑制,蚯蚓体内蛋白质、SOD和CAT活性对氯丹和灭蚁灵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CAT〉SOD〉蛋白质;在一定暴露时间内,根据暴露-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氯丹浓度为14.13 mg.kg-1、灭蚁灵浓度为4.14 mg.kg-1可能是使蚯蚓CAT活性达到最大值的临界浓度,同时也是SOD活性受到抑制的临界浓度,超过该临界浓度可能对蚯蚓产生生态毒性效应,这为场地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赤子爱胜蚓处理鸡粪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赤子爱胜蚓”处理鸡粪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在堆肥7d以上鸡粪中的生长和繁殖情况均比干鸡粪中好;堆肥28d的饵料中,蚯蚓日增重倍数最高达0.08;堆肥35d的饵料中,蚯蚓日繁殖倍数最高达0.13。与饵料相比,蚓粪C/N值降低,NH4-N含量显著下降,而NO3-N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3.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螺肝组织中的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s)浓度分别为:蓝藻组(36.34±4.12)μg·L-1;混合藻组(18.69±2.12)μg·L-1;对照组未检出。在喂食暴露的前6h内,混合藻组和蓝藻组螺肝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持续增长,而后出现下降趋势;第12h更换藻液并将微藻浓度调整至初始值后,肝组织中MCs含量又迅速回升。同期螺肝细胞DNA损伤指标彗星尾长(TL)、彗星尾距(TM)和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ail DNA%)也随螺肝组织中MCs含量发生相应变化,各项DNA损伤指标均在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6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各项指标值有所回落,但第12h更换藻液后,DNA损伤再次加剧。整个实验期间(24h),混合藻组和蓝藻组的DNA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藻组均显著高于蓝藻组。说明铜锈环棱螺经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后,其肝组织细胞的DNA受到损伤,且螺肝组织MCs积累越多,DNA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蚯蚓作用下土壤化学组成和性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土壤化学组成和性状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pH和电导率;蚯蚓作用49 d后土壤化学组成也发生明显变化,接种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处理的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3.22,44.76 mg/kg,酸解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15.34,12.52 g/kg,植物激素GA3含量分别增加11.21,13.68mg/kg,IAA含量分别增加8.99,8.81mg/kg,而多酚含量却显著降低了7.79,7.48mg/kg.不同处理土壤化学组成和性状随时间变化趋势各有不同,2种蚯蚓作用下,土壤pH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在前7d急剧增加,之后变化趋于平缓;而土壤多酚含量在前7d显著降低,此后也趋于平缓;土壤植物激素GA3含量在前35 d持续增加,而后无显著变化;土壤植物激素IAA、电导率和氨基酸含量随培养时间增加而持续增长,直至培养结束(49 d).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酰胺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聚丙烯酰胺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水处理剂,而其排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形成潜在的威胁。该研究在人工土壤条件下,通过急性和亚急性暴露试验研究了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对赤子爱胜蚓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旨在评价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对蚯蚓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大于2000和164.01?mg/kg,聚丙烯酰胺比丙烯酰胺毒性低;在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暴露期内,聚丙烯酰胺对蚯蚓的存活和生长无显著影响;而当丙烯酰胺浓度大于100?mg/kg时即对蚯蚓的存活和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均对蚯蚓的繁殖能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残留于污泥中的聚丙烯酰胺对环境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铅浓度对茶叶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升高,夏茶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并有失绿现象,茶树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春茶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夏茶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铅浓度为100mg·kg-1时,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2.93mg·g-1;铅浓度为1500mg·kg-1时,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小值2.28mg·g-1;随铅浓度增加,叶片中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两者与铅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春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2(P〈0.01)和0.880(P〈0.01),夏茶的相关系数为0.871(P〈0.05)和0.971(P〈0.01),且夏茶中的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大于春茶。铅对春茶、夏茶中可溶性糖的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P〈0.01)和-0.912(P〈0.01)。在铅浓度为0~200mg·kg-1时,春茶可溶性糖有小幅度增加;在铅浓度为200mg·kg-1时,春茶、夏茶可溶性糖含量都同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以赤子爱胜蚓为生物载体,在蚯蚓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进行富硒蚯蚓培养试验,利用蚯蚓的生物富集作用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以存活率、硒含量为优化指标,研究5种硒浓度(20、40、60、80、100 mg·kg-1)和4种培养时间(第15、30、45、60 d)对蚯蚓生长和硒含量的影响规律,筛选存活率高、硒含量高、培养时间短的富硒蚯蚓培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蚯蚓饲料中亚硒酸钠含量越高、培养时间越长,蚯蚓的存活率越低,硒含量越高,且当硒添加量为80 mg·kg-1,培养时间为45 d时,培养条件最优,此时蚯蚓体内硒含量可达33.25 mg·kg-1。  相似文献   

18.
赤字爱胜蚓对土壤中镉富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赤字爱胜蚓放在镉浓度分别为0、200、300、400、500、600、700mg·kg-1的土壤中培养60d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镉在蚯蚓不同部位的分布、蚓粪中镉的含量。结果表明,赤字爱胜蚓对土壤中的镉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当土壤中镉浓度为200mg·kg-1时,蚯蚓体内镉浓度为305mg·kg-1,相当于蚯蚓体重的0.03%;土壤镉浓度200~500mg·kg-1,蚯蚓对镉的富集系数在5以上;蚯蚓第XV体节后的肠道部是镉的主要吸收部位。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对于中轻度镉污染的土壤修复治理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蚯蚓金属硫蛋白(MT)是指示土壤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为揭示土壤镉(Cd)、锌(Zn)污染的生态效应,采用土壤染毒法,研究了Cd、Zn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赤子爱胜蚓体内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污染,Cd都明显诱导了蚯蚓MT的合成,随着Cd胁迫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蚯蚓MT的含量均显著上升。与Cd相比,单一Zn污染对MT的影响要小得多,胁迫28 d后MT含量才有升高。Cd、Zn复合污染的效应在不同的Cd、Zn浓度组合下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与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当Cd处理为100 mg·kg^-1时,Zn完全表现为拮抗作用;而在300 mg·kg^-1 Cd胁迫浓度下,Cd、Zn复合对MT的影响随Zn浓度和暴露时间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效应:当Zn为100 mg·kg^-1时,MT表现出协同-拮抗-无影响的趋势,而在500 mg·kg^-1的Zn处理下,MT含量在28 d后显著下降。研究结果显示,蚯蚓MT是指示土壤Cd污染的有效指标,而Zn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Cd对蚯蚓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潮泥田和红黄泥为供试土壤,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类型钙化合物(CaO、CaCO3、CaSO4)对水稻吸收累积Cd、Pb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潮泥田施用CaO和CaCO3后,土壤pH值明显升高。当CaO施用量达到0.36gCa·kg-1时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降低,水稻糙米Cd含量也随之显著下降,降幅达26.3%;施用CaCO(30.24gCa·kg-1)和CaSO(40.24gCa·kg-1)后水稻糙米Cd含量降幅分别为23.7%(P〈0.05)和18.4%(P〈0.05)。红黄泥施用CaO、CaCO3和CaSO4后,土壤pH值变化趋势与潮泥田相同。当CaO施用量达到0.24gCa·kg-1时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降低,但水稻糙米Cd含量反而上升,当CaO施用量达到0.36gCa·kg-1时,与对照相比水稻糙米Cd含量增加34.5%(P〈0.05);当CaO施用量增至0.48gCa·kg-1时土壤有效态Pb含量明显增加,水稻糙米Pb含量也随之显著增加,增幅达41.7%。在等钙(0.24gCa·kg-1)条件下,潮泥田及红黄泥施用CaO、CaCO3和CaSO4后因pH变幅较小导致水稻糙米Cd、Pb含量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认为,利用钙化合物控制污染土壤上水稻对cd、Pb的吸收累积时,需要根据土壤Cd、Pb含量和pH综合考虑合理的钙化合物类型和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