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室内培养法和土柱法,研究了2-羟基-1,4-萘醌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和淋溶行为。结果表明,2-羟基-1,4-萘醌在灭菌和非灭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47~6.98d和0.42~0.53d,且随着2-羟基-1,4-萘醌浓度增加,其降解半衰期延长。说明微生物对其降解过程起主导作用。参考POPs国际公约关于化学品持久性的定义,2-羟基-1,4-萘醌在土壤中属于易降解有机物。通过2-羟基-1,4-萘醌在土壤中的淋溶研究发现:当其添加浓度为5mg·kg-1和10mg·kg-1时,各处理土层中均未检出2-羟基-1,4-萘醌;当添加浓度为20mg·kg-1时,仅在0~10cm土层样品中检测到2-羟基-1,4-萘醌。与未老化土壤相比,2-羟基-1,4-萘醌在老化土壤中的淋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光照和硫酸盐对微生物Fe(Ⅲ)还原的影响,在光照和光暗转换条件下,采用厌氧泥浆恒温培育方法分别在四川和天津2种石灰性水稻土中添加不同浓度硫酸盐溶液(20、50、800mmol·kg-1),培养过程中定期测定土壤泥浆的Fe(Ⅱ)、叶绿素a含量和pH值。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添加20mmol·kg-1和50mmol·kg-1硫酸盐能减缓光照培养中因为蓝细菌光合作用放氧引起的Fe(Ⅱ)氧化反应,Fe(Ⅱ)氧化反应启动时间与对照处理相比延迟3~7d;蓝细菌在光照培养5d后开始迅速繁殖生长,叶绿素a增长速率表现为随硫酸盐浓度增大而增加,其最终含量在四川和天津水稻土中分别为20mg·kg-1和16mg·kg-1;800mmol·kg-1硫酸盐则完全抑制了Fe(Ⅱ)的重新氧化,且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没有发现光合细菌存在。pH值变化呈现先微弱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但始终维持在弱碱性范围内。当由光照转入避光培养后,Fe(Ⅱ)累积量又重新回升,增长速率表现为对照〉20mmol·kg-1S处理〉50mmol·kg-1S处理。表明光照并非直接影响铁还原微生物,而是通过光合微生物繁殖间接影响铁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两株对孔雀石绿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孔雀石绿复合型降解菌剂,通过冻干保护剂的种类、预冷冻时间、菌体含量和冻干厚度等因素对降解菌剂进行性能优化,并对降解菌剂在渔业养殖水体及底泥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类的冻干保护剂比单一的保护剂菌体成活率更高,采用冻干保护剂为15 mL·g-1的15%脱脂乳、5 mL·g-1的10%蔗糖和0.25 mL·g-1的甘油,冻干厚度为0.4 cm,预冷冻时间为48 h,真空冷冻干燥16 h,该条件下获得的孔雀石绿降解菌剂外观良好,菌剂细腻,菌体成活率约82.3%。光照条件下,菌剂对渔业养殖水体中浓度为5 mg·L-1孔雀石绿12 h降解率超过90%,对渔业底泥中浓度为2 mg·kg-1孔雀石绿及代谢产物隐性孔雀石绿25 d降解率分别为73.36%和76.80%。避光条件下,环境中孔雀石绿更容易转化为隐性孔雀石绿,添加菌剂可有效降低底泥中隐性孔雀石绿转化为孔雀石绿,增加光照可促进菌剂对两种药物的降解速率,在菌剂和光照的共同作用下,可有效减弱两类药物互相转化,同时提高降解效率。菌剂对养殖环境中的鱼体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获得的孔雀石绿复合型降解菌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液质联用仪比较分析了3个不同种植区域(江苏南京、广西南宁和湖南长沙)露地和大棚两种种植条件下黄瓜和土壤中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的残留动态,同时对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施药后,甲基硫菌灵在黄瓜和土壤中均能很快转化为多菌灵[施药后1 d甲基硫菌灵未检出(〈0.01 mg·kg-1)],多菌灵在露地黄瓜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均低于大棚。3个试验点露地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1.4 d和1.4 d,在大棚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6、1.7 d和2.0 d。在3个试验点露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1.7 d和2.3 d,在大棚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2.0 d和2.3 d。最终残留试验在最后一次施药后1 d采样时,大棚、露地黄瓜中的甲基硫菌灵均未检出(〈0.01 mg·kg-1),多菌灵在3个试验点露地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14~0.162 mg·kg-1,而在3个试验点大棚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121~0.561 mg·kg-1。参照我国所制定的黄瓜中多菌灵的MRL(0.5 mg·kg-1),露地种植方式下所有处理黄瓜中甲基硫菌灵代谢物多菌灵的最终残留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但大棚种植方式下其残留量有超标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两种环境激素类农药及其混合剂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激素类农药在与其它多种农药同时存在条件下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阐释其机理,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氯氰菊酯、毒死蜱两种农药及其混合剂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及其混合剂在土壤中的降解是微生物主导的过程;灭菌土壤中,混合剂中各农药组分与其单独存在降解过程基本一致,均符合单室模型C=C0e-kt,降解半衰期也与其单独存在相近;但在未灭菌土壤中,混合剂中各农药组分降解特点与其单独存在有所不同。两种农药单独存在时,氯氰菊酯、毒死蜱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方程均符合单室模型,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1.5 d和57.8 d;混合剂中各组分农药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过程符合双室模型C=C1e-αt+C2e-βt,不同阶段降解半衰期不同,氯氰菊酯前期和后期半衰期分别为33.0 d和53.3;而毒死蜱前期和后期的半衰期则分别为63.0 d和86.6 d。在未灭菌土壤中多种农药存在时各种农药降解均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光催化降解沼液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效果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该文采用光催化降解途径探究沼液中四环素类抗生素降解的最佳光源、pH值以及光催化对不同初始质量浓度抗生素的降解效果,同时进行不同初始浓度、pH值条件下抗生素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源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降解效果为:高压汞灯紫外消毒灯长弧氙灯无光。高压汞灯催化2 h后,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1.68%、85.58%、81.18%。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初始质量浓度越低,光催化效果越好。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时,其降解率最高可达94.80%、88.35%和95.39%,沼液初始pH值对四环素、金霉素的降解率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当pH值为6时,四环素的降解率最大为96.16%,反应速率常数为1.5971h-1,半衰期为0.355 3 h;当pH值为10时,金霉素的降解率最大为90.47%,反应速率常数为1.084 4 h-1,半衰期为0.338 3 h。沼液初始pH值对土霉素的降解率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当pH值为10时,3种抗生素的平均降解率最大为89.88%。采用高压汞灯在沼液初始pH值为10时,催化降解5 mg/L四环素类抗生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酵母硒和枣粉饲粮对白羽肉鸡鸡胸肉成熟过程中蛋白质氧化及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酵母硒和枣粉饲喂白羽肉鸡42 d,根据酵母硒和枣粉添加量分为6个处理组,分别为CK(基础日粮)、J组(基础日粮+8%枣粉替换8%玉米)、0.3S(基础日粮+0.3 mg·kg-1酵母硒)、0.6S(基础日粮+0.6 mg...  相似文献   

8.
采用乙腈振荡提取,GC-ECD测定,建立了小麦田土壤中炔草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在0.01~2.0 mg·kg-1质量浓度范围内,气相色谱峰面积与炔草酯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2=0.999 4。外标法定量,土壤中添加炔草酯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1 mg·kg-1和0.5 mg·k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91%、89.50%和75.3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6%、7.64%和4.23%,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1。检测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前处理简便快速、成本低、结果准确,能够满足土壤中炔草酯残留量的分析要求。在山东和湖南开展的2年两地土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炔草酯在土壤中30 d的消解率均超过99%,理论半衰期为2.7~3.9d,属于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9.
双草醚在稻田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双草醚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在未灭菌的土壤中,双草醚三种浓度(2.0、10.0、50.0mg kg-1)处理的半衰期为7.6~10.3d,远远小于在灭菌土壤中3种添加浓度处理的半衰期(43.3~61.9 d);双草醚在偏酸土壤中降解较快,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和环境温度的增高,双草醚降解速度加快。4种试验因子中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双草醚降解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偏酸的土壤、较高的温度和土壤湿度等,也能促进土壤中双草醚的降解。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土霉素在土霉素单一及土霉素-锌复合体系中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在4 ℃和25 ℃时,土霉素在单一及复合体系中的降解速率均随培养时间增加而降低,随土霉素添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4 ℃相比,土霉素在25 ℃环境条件下降解速率显著提高,半衰期明显缩短。与单一污染相比,在中、高浓度锌胁迫条件下,土霉素的降解速率明显降低,半衰期明显延长。参考POPs国际公约关于化学品持久性的定义,土霉素在单一及复合体系中均属易降解有机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不同养殖场鸡、猪、牛粪便自然堆放条件下粪便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吉林省部分养殖场不同类型畜禽粪便Cu、Zn含量,以及粪便自然堆放对土壤Cu、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猪粪和牛粪中Cu的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7.12~26.04mg·kg-(1风干样,下同)(均值18.24mg·kg-1)、87.99~463.7mg·kg-(1均值243.6mg·kg-1)、3.95~27.63mg·kg-(1均值12.28mg·kg-1);Zn的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179.2~340.8mg·kg-(1均值276.9mg·kg-1)、140.5~455.8mg·kg-(1均值381.8mg·kg-1)、150.5~292.3mg·kg-(1均值188.1mg·kg-1)。不同类型粪便中Cu、Zn含量均是猪粪〉鸡粪〉牛粪,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均是Zn〉Cu。在自然堆放条件下,鸡粪和猪粪中的Cu可从粪便向底土迁移,迁移量随粪便中C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主要积累在土壤表层,而牛粪在自然堆放过程中对底土的Cu含量影响不显著,粪底土Cu含量分布规律为猪粪底土〉鸡粪底土〉牛粪底土;鸡粪、猪粪和牛粪中的Zn也可向底土迁移,使粪底土Zn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主要积累在粪底土的表层,且不同类型粪便底土Zn含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针对集约化养殖中大量使用含Zn饲料添加剂及其在畜禽粪便中的残留问题,采集北京6个郊区县集约化养殖场208个猪、奶牛、鸡饲料样品和204个粪便样品,分析测定了其中Zn含量。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集约化养殖饲料和粪便中Zn含量差异很大,猪饲料和猪粪中Zn含量远高于奶牛和鸡。猪、奶牛、鸡饲料中Z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72.77~3170.37mg·kg^-1、13.63—471.39mg·kg^-1、32.64—344.67mg·kg^-1,平均含量分别为347.57、86.44、138.76mg·kg^-1;猪、奶牛、鸡粪便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33.97、119.41、391.01mg·kg^-1,含量范围分别在458.21—14031.79、10.36~502.39、73.15~678.91mg·kg^-1之间。猪饲料和猪粪Zn超标率分别为9.3%和15.0%,奶牛、鸡的饲料和粪便均未超标。畜禽粪便中Zn含量与其饲料中zn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猪、奶牛、鸡粪便中Zn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其饲料的6.7倍、1.4倍、2.8倍,表现出一定的“浓缩”效应,其中断奶仔猪饲料和粪便中zn的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645.37和5133.64mg·kg^-1,“浓缩系数”高达6.61。高Zn含量的畜禽粪便在土地利用时可能会带来土壤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畜禽废物中的抗生素可造成土壤及水体的抗生素污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了广州市代表性养殖场畜禽废物、施用畜禽粪土壤和鱼塘水中尼卡巴嗪、喹乙醇、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抗生素的含量。结果发现:猪粪、鸡粪中抗生素含量最高的均为四环素类,分别为123.76、14.59 mg.kg-1;含量最低的均为氯霉素类,分别为2.35μg.kg-1、0.08 mg.kg-1;小猪猪粪中抗生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大猪。鱼塘水中抗生素含量较高的是四环素(5.16μg.L-1)与磺胺对甲氧嘧啶(4.78μg.L-1),土霉素在所有样点中均未被检出。施用禽畜粪土壤中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含量较高,分别为70.40、49.77μg.kg-1;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甲噁唑、甲砜霉素、氯霉素、喹乙醇均未被检出。粪样中的抗生素可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抗生素污染,TCs、QNs和NCZ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的威胁更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长于Cd2+污染条件下的小麦苗喂养中华稻蝗的慢性染毒方法,研究了Cd2+胁迫对中华稻蝗SOD、CAT、GPx活性和H2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2+的作用下,中华稻蝗体内SOD、CAT、GPx活性和H2O2浓度均发生变化,表明Cd2+可导致中华稻蝗体内产生ROS。SOD、CAT、GPx3种酶对Cd2+有一定的耐受性:当Cd2+浓度在这3种酶的耐受范围内,酶活性提高,反之酶活性降低。Cd2+与抗氧化系统间的关系复杂,SOD、CAT、GPx共同承担清除ROS、保护中华稻蝗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蛋鸡养殖场粪便产生量及处理利用现状等基本资料,选点采集养殖场配套龙眼园的土壤样品,通过分析测定有机质、全氮、全磷、铜、锌等指标,探讨了施用蛋鸡粪对龙眼园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对龙眼园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养殖场龙眼园土壤粪便当量负荷为19.14t·hm-2,未超过以氮计的土壤粪便当量负荷警戒值。四个季节施用蛋鸡粪的龙眼园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铜、锌等指标均高于未施用蛋鸡粪的橡胶园土壤,但无显著差异;施用过蛋鸡粪的龙眼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铜、锌全年平均含量分别为18.71g·kg-1、0.97g·kg-1、0.79g·kg-1、19.65mg·kg-1和43.05mg·kg-1,均显著高于未施用过蛋鸡粪的橡胶园土壤。四个季节龙眼园土壤和橡胶园土壤铜、锌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属于安全级别。由于龙眼园施用的蛋鸡粪仅占养殖场蛋鸡粪产生总量的2%,而且采用直接施用鲜鸡粪的方式,因此仍存在环境污染的隐患。本文所得结果可为评估蛋鸡养殖场环境污染风险及与果园结合的蛋鸡养殖模式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铅胁迫对紫穗槐光合作用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穗槐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0、100、300、600 mg·kg~(-1))铅(Pb)胁迫条件下,紫穗槐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等生理指标和光合作用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对Pb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紫穗槐叶片中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随着Pb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Pb胁迫提高了紫穗槐叶片中抗氧化酶SOD、POD的活性;100 mg·kg~(-1)Pb胁迫处理下,紫穗槐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对照组;Pb胁迫浓度达到300 mg·kg~(-1)时,紫穗槐抗氧化酶活性、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显著升高;600 mg·kg~(-1)Pb胁迫下CAT活性开始有所降低,光合作用降低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对紫穗槐叶绿素荧光特性未造成严重损伤。说明紫穗槐对环境中Pb(600 mg·kg~(-1))污染的耐受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水稻土中铁还原与无机磷有效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宁  曲东 《土壤通报》2007,38(3):504-507
采集我国吉林省吉林市(1号)、四川省邛崃市(2号)、江西省安福县(3号)及广东省雷州半岛(4号)等地区的四种典型水稻土,通过模拟厌氧培养试验,研究在厌氧还原条件下不同水稻土中Fe(II)产生量、有效性磷浓度及A l-P、Fe-P和O-P等无机磷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淹水后四种水稻土中Fe(II)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效磷浓度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淹水60天后在1、2、3、4号土壤中,Fe(II)的净增加量分别为5.5mg g-1,4.3mg g-1,2.1mg g-1和3.7mg g-1;有效磷的增加量分别为50 mg kg-1,18.6 mg kg-1,23 mg kg-1和12.4 mg kg-1。厌氧培养30天内土壤Fe(II)产生量与有效磷浓度的变化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1、2、3、4号土壤中,Fe(II)与有效磷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679、0.9744、0.8949和0.75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