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农业》2021,(15)
正玉米多品种混种栽培是指在玉米清种过程中,把普通玉米品种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玉米杂交种,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后进行播种的栽培模式。这种栽培模式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玉米田间群体结构,通过不同玉米品种间授粉而充分发挥F0代杂交优势,实现田间群体结构内玉米多品种间的优势互补,确保玉米稳产与增产。据调查统计,玉米多品种混种栽培可增产10%以上。由于这种技术不需要额外增加种植管理成本,操作相对简便易行,增产效果显著,应大面积推广这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玉米品种间种、混种增产的理论与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不同品种混种、间种是指特定的两个或多个玉米单交种.将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播种或以一定行比相间种植的栽培方式。它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大田群体结构,通过F0代杂交优势与实现群体内多个品种间的抗性互补.确保稳产与增产.由于该技术不需要增加成本.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近几年来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据研究.玉米不同品种间种可比单种平均增加10%以上:混种可比单种平均增产15%左右.比高产品种单种时的产量高到8%左右。现将该技术增产的理论与方法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玉米不同品种间种栽培能增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玉米不同品种间种栽培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玉米品种以一定行比相间种植的方式,是一项简单的增产新措施。这种新型大田群体结构形成,解决了  相似文献   

4.
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灌水)对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的影响,筛选出了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的较优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保证青贮玉米原高产的种植密度下,随着龙引扁豆1号密度的增加,其混种生物产量显著增加,当龙引扁豆1号的种植密度与青贮玉米的种植密度相一致时,二者混种的生物产量最高,过密则造成严重倒伏;追施(尿素)的施用量在225~300kg·hm-2时增产显著;灌水处理则能显著提高混种产量,最佳的灌水时期分别在苗期和拔节期,灌水量为30mm.次-1。通过对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灌水水平等栽培模式搭配组合筛选出了龙引扁豆1号与玉米混种的较优栽培模式,龙引1号扁豆播种密度47 000株.hm-2+施肥(尿素)225g·hm-2+灌水2次的栽培模式组合混种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组合增产23.28%。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高产、高蛋白的牲畜粗饲料,通过研究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该地区的较优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随着龙引扁豆1号密度的增加,其混种生物产量显著增加,当龙引扁豆1号的种植密度与青贮玉米的种植密度均为60000株?hm‐2时,混种生物产量最高,平均为53359.99和56933.20 kg?hm‐2;追施尿素的施用量在300~375 kg?hm‐2增产显著;通过对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搭配组合筛选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龙引扁豆1号与玉米混种的较优栽培模式,龙引扁豆1号播种密度60000株?hm‐2+施肥(尿素)375 kg?hm‐2的栽培模式组合混种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组合平均增产16.76%。  相似文献   

6.
水稻品种混合种植方式及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不同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中熟及中晚熟水稻品种混合种植的试验,提出了高秆大穗型品种与中矮秆多蘖、多穗型品种混播、混插;多品种以不同比例混插;多品种1:1混播混插等最优混种、混插方式;并得出了不同品种混种、混插方式的增产效果与增产比例;明确了混种、混插群体的抗病、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的栽培模式,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是以抗性互补,育性互补,当代优势为理论基础,构建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复合群体,提高玉米抗逆减灾和节本增效,加快玉米由单产向籽粒生产效率转变。利用选择吉单27和金博士813两个品种进行混种处理,选择先玉335和金科玉3308两个品种进行间作处理,探究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吉单27+金博士813)比CK增产比例是19.23%,比金博士813增产比例是8.95%,在667 m~2产量、出籽率、千粒重三方面都好于吉单27和金博士813单种。间作(先玉335+金科玉3308)比CK增产比例是4.21%,比金科玉3308增产比例是18.78%,在亩产量均好于先玉335和金科玉3308单种,在出籽率、千粒重两方面差异不明显。针对定边区域玉米生产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迫切需要为缓解产量损失和提高玉米的稳产性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议,继续试验示范吉单27+金博士813(1+1)混作,加大其他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组配示范。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的增产机理及效果,以保山市大面积推广的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二棱品种82-1为材料,设5个处理,连续2年进行单种和混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混种能充分利用空间、利用光能,使群体合理分布,具有充足的"源",比单种增产1.0%~13.9%;混种能减轻倒伏;二棱品种82-1与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混种基本苗最佳比例为6∶4(折合种子质量约为7∶3)。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按不同比例混种,研究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效果,以期为利用品种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甘肃省甘谷县和北京市上庄镇当地对条锈病具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按照不同混种比例布局了25个混种处理和7个单种处理,比较了品种混种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相对抗病性指数(RRI)把品种抗性加以分类,并以相对混种效果参数(REM)比较各混种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混种处理相对于感病品种单种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0.5;混种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25个小麦品种混种处理中,有14个处理有增产效果(REM>1),占56%,在甘谷试验地抗病(R)品种和高感(HS)品种按质量比5∶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而在上庄试验地,高抗(HR)、中感(MS)和感病(S)按质量比1∶1∶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品种混种作为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措施之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11.
国内文摘     
榆树县大豆混种玉米增产技术调查报告——榆树县农林局(吉林农业科学1965年2卷1期)大豆与王米混种,是当前一项重要增产措施。不仅增加粮食产量,又增加经济收益,既保粮食又保大豆。混种的大豆虽然受玉米的影响比清种的大豆减产10~20%,而大豆与王米的综合单产可增产2.0~  相似文献   

12.
正一、我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1、品种选用不对路,耐密高产品种推广不力。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玉米品种利用的是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利用是玉米增产的一大优势。玉米植株高大,单株生产能力高,合理密植增产潜力大。同时,合理密植是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基础。众所周知,玉米子粒产量的高低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千粒重)3个因素组成。在生产上种植密度太稀,单株生长良好,可以形成大穗,每穗的粒数多,但由于每亩穗数少,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玉米在黔东南州的增产增收提供参考.[方法]进行品种筛选和栽培密度试验,确定适宜的主推品种和规范栽培密度.[结果]供试的品种中,除顺单6号外,其余均比对照增产,适当增大种植密度可提高玉米产量.[结论]应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合理设置种植密度等提高群体产量,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4.
正玉米是单株生产力较高的作物,密度是玉米群体结构的主要因素;合适的种植密度是协调单株和群体生产力矛盾的关键,是实现高产高效的保证。种植密度是玉米栽培技术的主要措施,是易于调控又比较经济的增产措施。为此2015年做试验研究玉米品种38P05不同栽培密度的种植,旨在找出该品种适宜黑龙江省八  相似文献   

15.
浅议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促进我国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从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主要措施、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栽培增产技术表现出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到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方向发展。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玉米栽培增产的基本趋势由提高单株生产力,到改善株型增大群体生产量,向提高群体整齐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与转移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玉米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近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多,因此玉米栽培增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应该从玉米栽培的主要措施与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目前增产技术已经从之前的增加单株产量转移到通过改善株型增加群体生产量上。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豆摘心就是打去大豆主茎的顶尖(生长点),所以也叫打尖。它是大豆栽培上一项新的增产措施。锦西县中部女儿河两岸及东南部沈山线两侧的沿海平原地区,有玉米大豆混种的习惯。但由于土地肥沃,氮肥过多,阳光不足,通气不佳,造成混种的大豆贪青徒长,茎成蔓状,分枝减少,倒伏严重,(?)花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高矮杆混播间种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生育期可满足同期收获而株高相差较大的不同春小麦品种按设计比例混种或间种,4年12点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混、间种群体具显著增产效果,比单一品种群体对照稳定增产76%~15.0%,增产机理为,改变群体常处于超光饱和点的旗叶层"受光面"为可逐层利用透射光及衍射光的旗叶"受光体",同时,由于改良群体打破了单一群体旗叶层的郁闭状态,使下部各叶层通风透光状况显著改善,进一步发掘了下部叶片可利用的同化潜力。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次加入上述其余6个品种分别形成组分为2~7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后,条锈病的发生程度。【结果】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的条锈病病情指数与其组分单种病情指数的平均数相比,平均减少57.7%,减少幅度为37.2%~72.2%。在2003~2004年,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显著性都不高,但在2004~2005年,包含4、6、7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均为显著(P<0.05),包含3、5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也比较显著(P<0.10)。对于2005年试验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有随组分数目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利用品种混种可以使小麦条锈病的病情指数降至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20.
玉米定向栽植模式下冠层结构及光能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栽植模式下玉米冠层光能利用情况的差异和定向栽植方式的增产机理,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半紧凑型玉米品种吉单50为试验材料,设置定向播种、随机播种、定向移栽、随机移栽4种栽植模式,测定其玉米冠层结构参数、群体内不同高度不同时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等参数。结果表明:吐丝期最大冠层形成时两个品种叶片垂直分布比例存在差异,且不随栽植方式改变而改变。其中,上午时段(10:00~10:15)定向播种和定向移栽的群体有效光能截获率分别比随机种植模式增加10.60和23.50个百分点,但定向种植模式玉米群体的中部光合有效辐射下降快,而群体底部可保证一定的透光率;在机械许可的情况下,定向栽植能够建立合理冠层结构,有效利用光能,为高产栽培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