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棪,它的成品茶商品名称为黄金桂。在乌龙茶类中具有“一早二奇”的特征。一早,即萌芽早,因而上市早。二奇,即不但形态纤秀,叶色透黄,而且香气浓郁,特别具有优雅的香型,十分引人入胜。怎样采制春茶,充分发挥黄棪的种质特征,笔者根据近年的生产实践,简述于后。 一、抓早采摘 黄棪为早芽品种,鱼叶开展在三月上旬,四月上旬驻芽60—70%开面,即为适时采期,采摘新梢开面的顶叶及二叶、三叶。实践证明,驻芽初开面即行嫩采,单宁含量多,较难做青,容易发酵着红,吃水苦涩 超过三叶的粗采,叶子老化粗纤维多,吃水淡薄。所以掌握采摘的时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二)鲜叶产量1.幼青年期一芽二、三叶嫩梢产量定植后第2年(3龄)茶树打顶采,各轮均留一叶,采摘一芽二叶。4~8龄各轮均留一叶,采摘一芽二、三叶与嫩对夹叶。分轮分批统一标准采摘,比较鉴定的结果看出(表8),黄奇3~8龄六年平均亩产鲜叶261.7公斤,比对照种福鼎大白茶增产13%。  相似文献   

3.
茶树留养叶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茶树留养叶光合速率与新梢生育、采摘、打顶、花蕾发育,以及留养叶的着生部位等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养叶的光合速率随新梢生育而回升,在新梢长到1芽2叶时达到高峰,采摘能促进新梢萌发,扩大库容量,发挥留养叶的光合潜力,但休止前打顶会降低留养叶的光合效率;采摘时留养鱼叶的光合功能与正常叶相近,留2叶与留1叶光合源能力相近,主梢留叶比侧梢留叶光合能力强;着蕾可提高留养叶的光合速率,着蕾越多,增加越大。  相似文献   

4.
合理采摘最关键,关系品质和产量,适度留蓄标;隹采,根深叶茂树势健。要求量质稳步升,采茶技术须革新,纠正扭采不乱摘,养采结合要认真。优势茶梢发顶端,顶茅采后腋茅生,养分转向嫩梢送,再浞新芽快速增。茅叶肥嫩品质高,采秦更望茅头多,分批促进芽多发,及时不让季节过。叶是养分制造厂,注意结合采和养,固时因树固品种,有采有留要把;位。莫采鱼叶要坚持,留叶分别看树龄,幼树老树齐为主,青壮茶树见精神。重视采茶莫粗·3,采中留叶养树身,千万别把鱼叶摘,适当更留一叶真。采面留侧扩树冠,采高养低树整齐,采大养小增产量,采密留稀长枝各。采茶期限…  相似文献   

5.
采茶学间有蛮深,开园时机应看准,幼年茶树养为主,壮年茶树采当家,衰老茶树宜更新,分批多次留叶法,只采一芽二、三叶,对夹叶子冒发头,采高采密采中间,及时采摘及时运,茶农四季靠茶叶,年年增收又增值,只要细心和认真。树龄树势要分清。强采过头树不行。少采不采芽不发。强采春茶再进行。严格标准第一宗。鱼叶、老梗要不得。及时采下不能留。蓄低护边为养蓬。到手之财莫轻心。采摘质量是关键。多为四化作贡献。采茶歌诀(顺口溜)@卢志林 @龙志强~~  相似文献   

6.
一、机械采茶的优越性乌龙茶鲜叶采摘要求新梢形成驻芽,采摘驻芽开面的二三叶。此时叶茎已经有一定的木质化,人工采摘多用刀割、剪刀剪,致使采摘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7.
深修剪与重修剪不同之点,主要体现在修剪程度上,深修剪一般适用于成年茶树,重修剪适用于未老先衰或衰老茶树。茶树经过定型修剪后,具有比较粗壮和一定数量的三、四级分枝,但由于投产前期偏重于采,忽视了养,未注意留叶采摘,导致茶园复盖度小,树冠面分枝稀疏,茶芽萌发不旺,单产小高;或经过多年采摘,树冠面  相似文献   

8.
我所于1953—1955年,连续三年进行茶树不同采叶标准经济价值比较试验与不同留叶采摘比较试验。一、不同采叶标准经济价值比较试验:1.不同采叶标准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一芽二叶留鱼叶采的从萌芽到采叶需生长7—8  相似文献   

9.
闽北乌龙茶的制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北乌龙茶主要以武夷山的武夷岩茶、武夷水仙、武夷奇种为代表,制造方法独特,工艺精巧,兼有红、绿茶制造原理。在生产过程中,既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鲜叶,又有严格的采摘标准和精湛的制作技术。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法多达13道工序,现除极品茶仍采用传统制法外,大宗产品均采用机械化生产,其制作工序分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5道工序。一、鲜叶采摘标准闽北乌龙茶鲜叶采摘较粗老,一般标准是芽叶发育成熟形成驻芽时,采3~4叶,俗称开面采。由于老嫩程度不同,开面又可分为“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三种,闽北乌龙茶一般应掌握在中…  相似文献   

10.
八仙乌龙茶的初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忠 《中国茶叶》1994,16(6):26-27
八仙茶是80年代选育成功的乌龙茶新品种,萌芽早(2月下旬),产量高(亩产干毛茶250kg),适制乌龙茶,产品具香高、味浓、回味甘醇、耐冲泡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该品种已在闽、粤茶区广泛推广。八仙茶又是茶名,属乌龙茶,主要选用八仙茶品种的茶树鲜叶制成。此茶以新梢顶芽形成驻芽时,即顶叶展开时(俗称中开面)采摘三叶嫩梢为原料。顶芽未形成驻芽、顶叶未展开时采摘,其制成的茶叶品质不佳,外形瘦小,色泽灰暗,香气低,滋味苦涩。顶叶大展开时采摘,制成的茶叶品质也不佳,外形粗松轻飘,色泽赤燥,香气低,滋味淡。根据实践经验,一日之中以上午9时以后至下午4时以前这段时间采回的鲜叶(俗称午青)制茶品质最好,下午4时以后采回的鲜叶(俗称晚青)制茶品质较差,上午9时以前采回的鲜叶(俗称早青)制茶品质最差。八仙茶初制分10道工序完成,下面按工序介绍其初制方法。 1.凉青。采回的鲜叶及时摊放在直径110cm的竹制水筛内,每筛摊0.5~1kg,放置在凉青架上,以散发热量,保持鲜叶的新鲜。因为鲜叶自茶树上采下后,受到机械损伤,失水快,呼吸作用增强,产生大量热量,如不及时摊凉散热,会使叶温升高,促进叶子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茶树采摘技术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同时也给茶树生长势和持续高产优质带来深刻影响,现就我场多年来的高产优质实践经验,并结合有关观察测定资料,对高产优质茶园的采摘技术作如下探讨。一、正确处理采与养的关系茶树芽叶是收获的对象,其叶片也是茶树初级营养物质的“加工厂”。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合理采摘,做到“采中有养”,“以养促采,采养结合”。总的来说,茶树合理采摘必须通过采摘达到刺激新  相似文献   

12.
茶树每年每公顷生产新梢(干重)1—4吨,比生长在类似条件下的其它营养作物如牧草或森林作物低。部分原因是采摘限制了茶树生物产量,但主要原因是茶树收获指数小。在肯尼亚,采摘茶树每年每公顷生物产量较非采摘茶树低36%,木质枝低64%。采摘的只有每年增长的生物总量的8.3%。或许采摘较老的芽叶,增大茎/根比及降低采摘面以减少木质枝的生产,可提高收获比率。肯尼亚,阿萨姆和马拉维茶树的生物产量只有15—18吨/年,公顷。(Othieno1976. Lagcook1978)。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越来越明显地可以看出,实行合理的春茶留大叶的采养制度,对实现茶叶高产稳产,持续增产,具有重要作用。据调查亩产三、四百斤干茶的二十个生产单位的经验来看,增产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在加强茶园培育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春茶留大叶的采养制度,培养强壮的茶树采摘面,确保春茶稳定  相似文献   

14.
乌龙茶鲜叶采摘是茶树栽培管理的最终收获,也是茶叶制造的开始。鲜叶原料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内在物质基础。适时合理的采摘方法,又是决定乌龙茶鲜叶品质的关键。乌龙茶对鲜叶原料有特定的要求,即以新梢顶芽形成驻芽,顶叶中开面,第二、三叶成熟度适当的完整二、三叶为优质原料。过嫩成茶香低,味苦涩,过老味淡、香粗劣。因此,在茶季开采前,首先  相似文献   

15.
乌龙茶区的采摘标准为新消生长将成熟、叶片开度达80%~90%时,采摘驻芽带2~3片嫩叶。按这种采摘标准采摘,俗称开面采,很适合于机械采摘。地处闽南乌龙茶区的惠安茶果示范场,自1992年起采用机采,与手工采茶相比,每百亩茶园的采工由30个降至5个,每天工作时间从12h减至8h。工效的提高,不但可以避开采摘洪峰,还能多采午青、少采早晚青,提高鲜叶品质。每500g鲜叶的采摘成本也由0.12元降到0.08元。单位面积产量,机采后的头5年可以增加 15%~30%,其中国减少漏采而直接增产达10%。 采用机械…  相似文献   

16.
一、试验的动机采制乌龙茶,掌握不同嫩度采摘,对茶叶产量与质量,具有直接的关系。但在生产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采制乌龙茶要掌握嫩些采摘,芽梢小开面即得采,甚至还以芽梢顶叶未开面当作优质茶菁的标准,他们的理由是掌握幼嫩采摘,可减少茶树养分消耗,增加采摘轮次,这样能增产茶叶又能提高制茶质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品质的形成,鲜叶适宜的嫩度是其基础。它以芽梢顶叶展开4—7天后采摘最好(茶农称中开面采)。如何保证适时采摘,为初制厂提供优良的原料?是制好茶首要的关键。这个问题除了做好技术指导外,在经营管理上,必须有一套验收、分级计值的规定。而这个规定又不能繁琐复杂,应尽可能简单通俗,使群众都能掌握,验收时简便快捷。根据我场几年  相似文献   

18.
茶树幼嫩芽叶是采收利用的对象,又是茶树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器官。因而嫩梢的采摘与留养是极其复杂的,也是茶叶采摘制度的中心,采养好坏,关系到茶叶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回顾我省茶叶采摘制度有这样情况:解放初期,以“一把抓”、“捋采”为主,采多留少,茶叶产量低,质量差,树势弱,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闽北水仙发展很快,伴随着产量的增长,出现了采制高峰突出,劳力、机械、场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采制质量日趋下降,优质茶明显减少。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多生产优质水仙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一、适当提前采 建瓯县80%以上为水仙品种,若等全部驻芽中开面时进行采摘,势必造成采摘高峰期过于突出,被迫粗采滥制的局面。为平仰高峰期,可以提前在茶园中55~65%茶树新梢呈驻芽小开面时开采,为中期制作优质茶提供合于标准的原料和必要的技术条件。实际生产表明,对品种单一采制乌龙茶区, “适当提前采”的做法能收到“中期刚刚好,后期不粗老”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前言茶作为多年生作物,周年均可以从树冠上采摘鲜叶。通常,带茎的一芽二叶是标准的采摘新梢。采摘与修剪是与新梢萌发有紧密联系的两项重要栽培措施(Wight 1955,Rahman和Baruah 1980)留鳞片和留鱼叶采摘是两种主要的采摘系统,即分别采摘鳞片和鱼叶以上的芽叶。经过修剪后,节间的休眠芽即行萌发。首先,最外面的芽包片打开再形成鳞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