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辽宁省黑土区位于我国东北黑土区的南部,总面积约1.23×10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3×104km2,占辽宁省黑土区总面积的26.99%。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该区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河床抬高,水库淤积;环境污染严重;灾害频繁,损失加重。依据辽宁省黑土区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航道等级需要提高。通过北江航道整治工程实例,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以延安市为例,剖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在城市化建设与发展进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指出人类城市化建设活动将加剧水土流失,并随之带来多种危害,特别是造成河流泥沙增加、河床淤积抬高,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以致引发洪涝和多种地质灾害等。论文旨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寻求相应的防治对策,减少城市开发建设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特别是在黄土高源丘陵沟壑密布、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为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和服务。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强化对该区的治理是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效果最为明显,通过综合治理,在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也必然要减少入黄水量。但应看到,因减少了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也会减轻下游河床淤积,因而减少了为维持下游"河床不抬高"而消耗的输沙用水量。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程度越高,所节约的输沙水也越多。可以说,加强该区治理,可间接为黄河"增加"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抚河历史洪水位流量关系及大断面等水文情势分析,发现水文情势变化与水充失有着较的联系。水文情势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相同流量状况下,水拉抬高;(2)洪峰时间滞后或提前。而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是引起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料分析表明李家渡水文站测流断面河床自1982年至今,最大淤积达1m以上,断面平均淤积在0.8m临川市以上的河床已抬高2-3m,最高的达4m之多。可见水土流失是导致洪水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雍水河岐山段,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对河床两岸造成极大危害。加上上游冯家山水库灌区瓦岗寨的退水渠道,在近几年冬春夏灌溉季节下泄剩余流量,致使河床两岸遭到淹没,断面冲蚀,不断发生崩塌破坏,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当地干部群众强烈要求整治,但一直无人来管。现在,河床不断扩大,严重威胁着两岸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再次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尽快协助解决。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强化对该区的治理是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效果最为明显,通过综合治理,在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也必然要减少入黄水量。但应看到,因减少了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也会减轻下游河床淤积,因而减少了为维持下游“河床不抬高”而消耗的输沙用水量。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程度越高,所节约的输沙水也越多。可以说,加强该区治理,可间接为黄河“增加”水资源。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各国生态学家都致力于研究环境建设问题,对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首要研究水土流失机理,揭示水土流失规律,从中探索水土保持措施。日本国土交通省关东地方整备局富士川砂防事务所林孝标等人利用断面观测仪研究了河床水土流失的侵蚀形态,相信此项研究对我国研究水土流失侵蚀形态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水土流失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大,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河床和水库淤积,并造成水土资源的大量流失.在介绍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治理水土流失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平原地区河道堤防滩地的水土流失,直接淤积河床,影响行洪安全。堤防滩地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新修堤防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对其防治须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人为预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有限资料的水土流失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多沙河流的非点源污染特点,结合河流床沙中的污染物含量与流域内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有限资料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并以渭河流域华县断面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法简单易行,资料需求程度不高,计算结果合理,可用于水土流失区非点源污染的初步估算;渭河流域华县断面非点源污染总磷负荷与汛期输沙量相关程度最高,达到0.91,而氨氮和硝酸盐氮分别为0.77和0.75,相对较弱;渭河流域华县断面丰沙年输出氨氮53 304 t、硝酸盐氮18 878 t、总磷237 387 t;而平沙年、枯沙年分别输出氨氮26 796 t,9 204 t,硝酸盐氮10 444 t,4 847 t,总磷144 431 t,82 740 t。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关于'98长江洪水灾害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长江中上游植被减少,土层减薄,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造成暴雨径流加速汇集,加之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调蓄和宣泄洪水能力。因此,水土流失是加剧’98长江洪水灾害的重要原因。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固土防蚀的功能,恢复植被是水土保持的措施之一,但其保持水土的作用有限。据观测,就一次降雨而言,森林最大截蓄雨量不超过30mm,随着降雨过程的延续,森林拦蓄降雨的作用基本消失。大江大河的防洪减灾,除搞好干流水库、平原蓄洪区的建设,堤防和河道的整治外,尤其要搞好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13.
九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与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龙江流域(漳州段)水土流失面积956.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13%。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旱涝灾害频繁、河床抬高、水利设施被毁等严重问题,日益引起九龙江流域群众及各级政府的重视。根据漳州段水土流失现状,规划"十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2006—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km2,2016—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治理上,要推广成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特别重视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14.
辽西地区土壤侵蚀严重,一直是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大凌河是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对大凌河流域水沙关系进行分析,可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朝阳水文站为大凌河中游控制站,采用1960-2016年大凌河朝阳水文站实测水沙数据,结合主要气象站汛期(6-9月)逐日降雨量,应用滑动平均和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大凌河中上游近60年水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20世纪60年代,大凌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大,输沙量变化极为显著,径流量在2010-2016年变化极为显著;(2) 流域水沙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径流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丰-枯-丰-枯4个阶段;输沙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上升期-动荡期-上升期-下降期,且动荡期内下降时段持续时间较长;(3) 从线性趋势来看,径流量和输沙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4) 自1993年大凌河中上游流域实施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开始,该段流域1993-2016年径流减少总量为51.47亿m3,平均每年减少2.14亿m3;输沙减少总量为9 703.15万t,平均每年减少约404.23万t。说明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柳河上游流域面积4257.4km2,水土流失面积3766.7km2,年平均侵蚀模数5000~10000t/km2。重点治理前,柳河上游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强烈的水土流失使柳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造成下游河段淤积严重。重点治理后,柳河上游现治理程度达60.7%。1994年7月13日柳河流域平均降雨量255.7mm,达到百生一遇暴雨标准。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这次降雨所产生的洪峰、洪量尚不足20年一遇标准。在这次降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巨大的蓄水保土作用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71亿元,减少的洪水灾害损失可达数十亿元。  相似文献   

16.
大通江、平洛河水保措施减水减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长治”工程首批治理的四大片区中,嘉陵江上游的陕南陇南地区和中下游土石山区两大片区名列其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水土保持治理以来,对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现象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选择了分别位于两大片区的大通江和平洛河两条典型河流,以实测水沙资料为依据,采用水文学方法,着重分析研究两个典型流域水保措施实施以来的水沙变化。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邓贤贵 《水土保持通报》1998,18(2):68-70,88
嘉陵江中下游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该文通过典型流域李子溪的径流,泥沙等资料分析得出:近10年,该流域的由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水土流失呈下降趋势,多年平均输沙量1985-1994年较1965-1984年减少58.3%。因此,若将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和措施推广嘉陵江中下游其它地区,该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定将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延河流域 1997—2006 年林草植被减洪减沙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延河流域长系列水文资料,对1997-2006年林草植被减洪减沙效应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1)与基准期的1956-1969年相比,延河流域1997-2006年汛期降水、径流、输沙量分别减少了15.1%、45.6%和67.2%.截至2006年底,延河流域(含未控区)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37万1 751 hm2,其中林草措施保存面积30万7 412hm2,占82.7%;2)延河流域1997-2006年林草植被年均减少洪水量2 885万m 3,年均减沙量1 695万t,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洪减沙总量的63.6%和58.2%,其中林地减洪减沙效应最为明显,其减洪减沙量分别是草地和封禁治理措施减洪减沙量之和的4.9和4.7倍;3)1997-2006年延河流域林草植被减洪减沙上升趋势明显,林草植被与工程措施减洪量之比约为64%∶36%,减沙量之比约为58%∶42%.  相似文献   

19.
渭河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渭河是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支流 ,1970年之前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 1 85亿t。渭河具有水沙异源的特点 ,泥沙主要来自南河川站以上地区 ,径流主要来自南河川站至咸阳站区间流域。 1970~ 1996年 ,流域内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水2 5 5亿m3 ,年均减沙 0 6792亿t,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拦沙和削洪作用。流域内人类活动有使泥沙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20.
赣州市水土流失面积1964-1988年呈增长趋势,1988年以后呈减少趋势,章、贡两江输沙量1988年以后逐渐减少,尤其是1998年以来显著减少。事实证明,人为破坏、重治轻防是水土流失加剧的根本原因,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市水土保持的成功之路。40年来水土流失与章、贡两江水沙变化态势是赣州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