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粮食生产1.1粮食产量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9867亿hm2,比2009年扩大88.6万hm2,增加0.8%;粮食总产5.464亿t,比2009年增加1560万t,增产2.9%。2003年到2010年,连续7年增产,总产由4.307亿t增加到5.464亿t,增加1.156亿t,年均净增3.5%,其中2007年到2010年4年连续保持在5亿t以上。  相似文献   

2.
陕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陕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对象,评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对水源区水土保持功能区进行划分,运用典型推算法建立评价指标,对比一期工程实施前后各分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货币形式评价工程实施后各项措施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由1.67万km2下降到0.90万km2;植被覆盖度由29.73%上升到39.48%;每年可拦蓄径流从68.67亿m3增加到84.59亿m3;保土效益从0.97亿t增加到1.16亿t;每年坡改粮梯为当地增加收入11.02亿元,每年坡改果梯和经济林为当地增加收入1.35亿元。  相似文献   

3.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经过3年的实施,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显著: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9.2%,580 km2的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得到了整治;建成了高标准综合配套的坡改梯工程7 123 hm2,新增保护耕地面积27 370 hm2,增加灌溉面积13 364 hm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粮食总产量比治理前增加6.1%;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13.16亿元提高到17.6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 076元上升到1 369元,农村贫困人口由治理前的13.74万人减少到10.02万人;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社会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抓好"珠治"工程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龙沙河精品小流域建设成效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长治”工程第三期小流域治理和“长治”工程第五期精品小流域建设,龙沙河小流域治理度达100%,林草覆盖率达59. 32%,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3年与1993年相比,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5 335t/km2 降为2 047t/km2,年土壤侵蚀总量由12. 59万t减少到1. 92万t,全流域农业总产值由576. 05万元增加到1 741. 00万元,粮食总产量由323. 5万kg增加到729万kg,年人均产粮由521kg增加到992kg人均纯收入由557元增加到1 800元。介绍了龙沙河小流域的精品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土地总面积1.66万km2,总人口686万人,有水土流失面积1.06万km',年均土壤侵蚀量6 209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期困扰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1989年以来,全市7个县(市、区)相继被国家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开始实施大规模治理。20多年来,共投入工程建设资金8.0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852 km2,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6.76%提高到治理后的53.86%,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 832.6万t;农业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469 kg增加到516 kg,贫困人口由治理前的2.94万  相似文献   

6.
一、去年山东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去年山东省农村通过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清除“左”的影响,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普及,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很快,农村商品流通和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有了改进,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也迈出了新步伐,广大农民群众以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高度热情和极大的积极性,战胜了历史上少有的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夺得了农业丰收。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全省农业总产值已达到235亿元左右,比前年增长5%以上。尽管秋粮因旱减产,但全年总产量仍可突破500亿斤;棉花总产量预计可达到2,000万担,目前已收购1,800多万担;花生因干旱减产较大,总产量为2,600万担左右。林、牧、副、渔业也有新的发展。多种经营总收入可达到185亿元左右,比前年增加20多亿元。总的来看,山东省农业去年仍然是一个好年景。  相似文献   

7.
宁都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都县自1998年被列为国家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区以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存面积183.4 km2。项目区年土壤侵蚀量由1997年的108.07万t减少到现在的26.71万t,年拦蓄水量5 090万m3,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植被覆盖率由1997年的48%提高到56.5%,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农民年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1 225元上升到2002年的1 745元,比当地平均水平高30.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黄土区径流调控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山区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的制约,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成为该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据径流调控理论,提出径流调控技术体系的概念,并在九华沟流域水土保持径流调控中具体应用。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径流调控,流域的水资源不仅得到了高效利用,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中林草覆盖率由24.0%提高到57.1%,土壤侵蚀模数由5400 t/(km2.a)降低到15t/(km2.a),土地利用率由63.0%提高到81.7%,流域治理程度由44.9%提高到86.3%;流域年总收入由502.65万元增加到1404.64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757元增加到1 486元,人均年产粮由427 kg增加到654kg;径流调控技术在农业总产值的总增量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占56.71%,对流域内农民的脱贫致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犹县国家农发水土保持项目第一期工程,3年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9.01km2,占项目建设任务的100.38%。治理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4%,年人均粮食增加94.6kg,年农村总产值由10120万元增加到15770万元;年土壤侵蚀量由原来的38.18万t减少到7.15万t,减沙效率达到81.27%,水保工程年保水量由治理前的677.8万m3增加到1254.11万m3;恢复植被5843hm2。治理中重视开发性治理,大力发展林果业,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小流域治理经济,有多种途径:种粮、放蚕、养牛、养羊、发展食用菌以及办厂等,无论哪一项致富措施,都要紧紧围绕本地自然资源,选准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含量。丹东陶李小流域利用荒山资源,发展板栗,一举成为全国板栗第一村,国家级板栗高产优质示范基地,辽宁省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丹东市板栗科技培训基地。预计到2010年,板栗年产量由2004年的600t增加到4500t;板栗销售收入由2004年的600万元增加到4500万元。全村总产值由2004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2亿元;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9200元增加到5万元。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研究了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演替情况。结果表明,曲周农业生态系统年总投入能值和总产出能值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农业投能以系统以外的化石能投入为主,系统环境资源投能的绝对数也在增加,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上;总产出能值先以种植业产出能值占绝对优势后演替为农牧结合同时兼顾林业和渔业发展的能值产出形式,但农牧业系统多样性降低;农业发展在全国居于较好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能值产出效率增加幅度减慢,系统连接网络不佳,优势度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林业和渔业的子系统能值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太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安徽省阜南县农业资金、劳动力及技术进步率在各业的流向结果表明,渔业资金的边际效益最大,畜牧业为劳动力边际产值最大的行业,技术进步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进步率;若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限资金需向林业流动,剩余劳动力需向畜牧业转移,技术进步需注重提高种植业技术进步率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包括黄河河口镇至龙门段沿线的35个县(图1),总面积86378.5km~2,1985年总人口602.6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70人/km~2。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林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该区一直被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遥感应用动态监测的重点研究区。本文通过动态仿真模型模拟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和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优选出能促进该区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西藏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认识与挖掘农牧业生产发展潜力与有效模式,推进农牧业生产建设与可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思想借鉴,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对西藏不同生态发展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采用具体分析与综合评价结合的方法,对西藏农牧业生产中青稞绿色清洁生产种植,农牧林之间内在与产出有机结合,农业与畜牧业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草畜与优势资源综合运用以及渔业与植物共存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总结出西藏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青稞清洁生产型、农牧林种养加结合型、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型、高寒草畜暖棚推进型以及鱼菜共养庭院型5种特色发展模式。分别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青稞清洁生产体系,以"高效生态养殖、科学种植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农牧林种养加结合体系,"资源优化组合与合理利用"的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以"气候特色、草畜平衡与科学养殖"为一体的高寒草畜暖棚体系,"水产养殖与园艺作物共促进"的鱼菜共养庭院体系。上述5种循环模式是西藏不同生态发展区农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具有各自的发展属性与特色,值得借鉴推广与应用,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推进西藏农牧业发展循环模式的4项举措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随着人口的增长,充分合理利用山地资源促进山地农业生态建设成为解决人地矛盾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调查,系统论述了福建山地农业环境特征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调整农林牧业布局、调整林业种群和群落结构及山地合理开发利用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6.
简介了陕甘宁接壤区生态产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发展的6点构想:一是按照不同地貌部位的特殊生态条件具体配置生态农业;二是根据本区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划分出南部旱塬农林区、中部黄土丘陵农牧区、北部长城沿线风沙牧林区、西北部沿黄灌区等4个生态区,提出分区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三是发展草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应用生态技术,保持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强调发挥传统耕作方式优点,减少化学物质施用;五是按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和“3R原则”组织工业生产,形式合理的地域工业循环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六是建立生态产业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海南农牧生产体系氮素养分流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氮素是生命活动必须的元素之一,然而一定区域内过多的氮素输入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研究以热带地区的海南岛为研究对象,明确其农牧生产体系氮素流动过程和特征,分析氮素输入和输出量变化关系及其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以期优化农牧体系养分管理,为制定海南省农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运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并结合Origin和ArcGIS等软件分析海南地区1987-2016年间农牧生产体系氮素养分流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首次对海南省农牧生产体系内部氮素流动在理想与实际情况下的时空变化做出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地区30年间农牧生产体系氮素总输入量由134.15 Gg增长到406.39 Gg,总输出氮素由84.75 Gg增长到307.77 Gg。30年来,农田生产子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由12.39%增长到20.54%,动物生产子系统氮素利用率由6.10%增长到13.88%,农牧结合体系氮素利用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87年的12.84%增加到2016年的21.63%。空间上,农田生产子系统中,氮素总输入与总输出项中增幅最高的分别是澄迈县和琼海市,五指山市两项增长均最低;动物生产子系统中,氮素总输入与总输出项增幅最高的分别是文昌市和儋州市,五指山市两项增长均最低。1987-2016年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氮素投入持续增长,氮素利用率低下,空间差异较大,土壤氮素盈余量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农田生产子系统与动物生产子系统出现较严重的脱节。因而,为提高海南地区氮素流动效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提高本地饲料产量、合理使用肥料、循环利用畜禽粪尿,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发展布局,建立农牧结合的高效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8.
九华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途径与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属干旱半干旱山区的甘肃定西县九华沟流域 ,从上游到下游、从坡面到沟道 ,建成了完整的径流调控体系 ,把导致水土流失的降雨径流变为产业结构调整、侵蚀劣地改造、发展高效农林牧业的有效水资源。通过综合治理、综合开发 ,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治理程度达到 86 3 % ,年土壤侵蚀模数由 5 40 0t/km2 降低到 915t/km2 ,林草覆盖率由 2 4%提高到 5 7 1%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神木试区农村经济现状的分析,得出如下比例,农林牧土地结构为:1:0.79:1.23,而其收入结构为:1:0.02:0.53。高收入户、中收入户、低牧入户其纯收入结构为:1:0.70:0.37。农林牧收入占总收入49%,工副业占51%,针对神木试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土壤侵蚀的严重性,阐明了持续农业的内在涵义,从农业土地和农业经济的损失两个方面,着重叙述了土壤侵蚀对我国持续农业的危害;系统分析了水土保持与发展我国持续农业的内在联系。最后,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持续农业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