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杂交水稻混播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启升 《作物研究》2004,18(4):204-207
将含水稻除草剂敏感(致死)基因的水稻变异系农林8号M系,采用有性杂交的手段,将其转移到含强恢复基因的架桥系中,进而培育含敏感基因的三系恢复系1m056-1,同步选育与该恢复系播始历期相近的三系不育系绿三A配制杂种,选育成功能混播混栽,可以进行机械化收割的强优势组合2E06.采用混播混栽方法制种,在授粉后喷施9 000mL/hm2苯达松,杀死父本,保留母本.制种产量可达6 690kg/hm2,比常规制种产量提高40%左右;商品代杂交种单产可达10 500kg/hm2左右,比对照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2.
人工诱变突变体库是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基因组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本研究以具有优异农艺性状且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籼稻常规品种93-11(O.sativa ssp.indica cv.93-11)为材料,创建了一个包含3617个家系的辐射诱变突变体库。通过在M2和M3代各生育期的筛选,从该突变体库中获得308个表型稳定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可以分成15类,包括株高、分蘖数、株型、穗型、小穗结构、育性、叶色、叶型、抽穗期、苯达松抗性等,突变频率为0.03%~2.74%。使用反向遗传学策略,鉴定出了2个雄性不育突变体和2个苯达松敏感突变体中的基因突变位点。其中,2个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突变表型是由于CYP704B2分别在第3和第4外显子发生碱基替换和片段缺失造成的,而2个苯达松敏感突变体的突变表型是由于CYP81A6中第1和第2外显子分别缺失了一个7bp和一个23bp的片段造成的。4个突变体家系中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的分离比均符合3∶1,属单基因隐性突变。这一籼稻突变体库将有助于籼稻基因组的功能分析,并且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肖国樱 《作物研究》2012,26(5):527-528
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劳动者减轻劳动强度的愿望日趋强烈,迫切要求杂交水稻制种过程的机械化.在制种过程中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遇到低温、某些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遇到异常高温均会产生自交结实,导致杂种F1代中不育系混杂,从而降低杂交种的纯度、影响大田产量.培育对一种除草剂具有抗性、同时对另外一种除草剂敏感的水稻不育系,即抗/感除草剂水稻不育系,可以一次性解决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和不育系混杂两个问题.苯达松是一种对水稻安全的除草剂,但苯达松敏感隐性突变体对苯达松敏感.草铵膦、草甘膦、咪唑乙烟酸等能杀死水稻,但对具有抗性基因的水稻安全.利用苯达松敏感核不育系185BS、926BS与抗草铵膦的水稻杂交,选育出了抗草铵膦/感苯达松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09F316BS、09F317BS、09F319BS和09F320BS.利用苯达松敏感核不育系185BS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抗草铵膦和草甘膦/感苯达松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EB185BS.由于这些不育系具有抗除草剂的特点,而恢复系不具备,制种时不育系与恢复系可以混播,待授粉完成后喷施除草剂杀死恢复系,成熟后机械化收割不育系上所结杂交种子,而不需要提前人工割刈恢复系;而且恢复系在不育系中均匀分布也可以提高异交率.如果在制种过程中遇到异常低气温,造成不育系少量自交结实而混杂在杂种F1代中,可以通过在杂种F1代秧田喷施苯达松杀死混杂的苯达松敏感不育系,杂交种由于野生基因的显性作用而不受伤害,从而可以保证大田F1代的纯度;此外,秧苗期喷施除草剂可以代替田间种植鉴定杂交种纯度,减少了种植鉴定中的土地占用和人工费用.本设想也可以运用到其它作物,通过培育一种抗/感除草剂的不育系来一次性解决机械化制种和清除不育系混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W6154S辐射诱变获得了水稻化学致死突变体8077。从M3代至M5代,该突变体的自交苗在苗期能被300 mg/L以上浓度的苯达松(bentazone)杀死,而以其为母本的杂交F1代则对苯达松表现安全。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表现为隐性单基因(bel)遗传,且对农艺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应用该突变体建立了一种针对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标记技术,能够简便而有效地除去两系杂交稻秧苗中可能混入的不育系自交种苗,从而保证了两系杂交稻田间种植的纯度,避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因育性波动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水稻除草剂敏感基因导入恢复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以农林8号m为主体亲本与优良恢复系杂交,成功地将除草剂(苯达松)敏感基因转育到恢复系中,携带该基因的恢复系不但对苯达松敏感(抽穗期用1800 ̄2700ml/hm^2苯达松喷施可使整穗或整株死亡),而且所配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广占63S为母本,与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的农林8号M系为父本杂交后,择优回交一次,育成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绿敏S。该不育系表型与广占63相似,但对苯达松敏感,故其种子纯度较易保证。此外,它还具有育性稳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异交特性较好、在海南可繁性较好、配组优势强等特点;2007年8月通过安徽省科学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7.
水稻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性的遗传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性(BSL)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可在水稻杂交后代中稳定遗传。探讨了BSL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技术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高不下的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已经成为制约杂交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现状,总结机械化制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形势和耕作制度的特点,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通过培育小粒型不育系,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种子粒型(主要是粒厚)的显著差异,实现父母本混播混收、收获后机械分离获得杂交种子的全程机械化制种设想。提出了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小粒不育系应具备的性状特征。按此设想,笔者团队选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南3502S、展998S等,并配组了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组合卓两优581、卓两优141、南两优1998等,成功实现这些杂交稻的高效机械化制种。卓201S等小粒型不育系及其系列杂交组合的育成,是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居高不下的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已经成为制约杂交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现状,总结机械化制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形势和耕作制度的特点,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通过培育小粒型不育系,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种子粒型(主要是粒厚)的显著差异,实现父母本混播混收、收获后机械分离获得杂交种子的全程机械化制种设想。提出了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小粒不育系应具备的性状特征。按此设想,笔者团队选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南3502S、展998S等,并配组了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组合卓两优581、卓两优141、南两优1998等,成功实现这些杂交稻的高效机械化制种。卓201S等小粒型不育系及其系列杂交组合的育成,是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新组合混制1号制种田苯达松残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已建立的苯达松、6-OH-苯达松和8-OH-苯达松高效液相色谱同柱分析方法,对杂交水稻混制1号混播制种田苯达松最终残留和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稻谷和稻秆、制种田土样中苯达松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但是,恢复系稻谷和稻秆中苯达松残留量较大(稻谷10.36~11.71 mg/kg,稻秆3.07~3.53 mg/kg),这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威胁.苯达松在土壤中的消解速度较快,降解半衰期为4.43~7.29 d.  相似文献   

11.
In progenies resulting from crosses involving rice cultivar Norin 8m susceptible to bentazon as the donor of ben gene, SCARs tightly linked to ben were utilized for selection of ben. The homozygous and heterozygous genotypes with ben could be identified with the SCARs. The molecular markers offer a powerful tool for indirect selection of ben and can accelerate the introgression of ben into current ric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2.
SCAR 标记对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辅助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与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对田间以农林8号m为ben基因供体转育的后代进行了PCR检测。利用该标记不仅能鉴别出转育的材料是否含有ben基因,而且能区别它是含ben基因的纯合体还是杂合体,从而有效地指导田间选育,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3.
In progenies resulting from crosses involving rice cultivar Norin 8m susceptible to bentazon as the donor of ben gene, SCARs tightly linked to ben were utilized for selection of ben. The homozygous and heterozygous genotypes with ben could be identified with the SCARs. The molecular markers offer a powerful tool for indirect selection of ben and can accelerate the introgression of ben into current ric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叶色突变体是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还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转绿型叶色突变体是一种叶色突变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绿色的叶色突变类型,目前在水稻中已定位了至少36个转绿型叶色突变基因,其中有8个基因已被成功克隆。本文综述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特性、基因定位与克隆、分子机理及其作为标记性状在育种上的应用情况,以期为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高效遗传转化技术,成功地将Bar基因转入两系杂交稻的不育系培矮64S。转基因植株具有明显的Basta抗性,分子检测进一步证明Bar基因已整合到水稻染色体上。模拟制种的成功,表明机械化制备杂交水稻种子是可行的。讨论了实现机械化制备杂交水稻种子所需解决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认为水稻中可能存在对某些特定环境条件敏感的隐性选择致死基因(slsl),如果将其转育到光温敏核不育系,而将其对应的显性基因(SlSl)转育到其恢复系中,制种时若干敏感期遇到了异常低温,光温敏核不育系将会出现育性反复,而产生一定比例的自交结实种子,此时,即可利用这一特定的环境条件进行处理,不育系自交种子因具备纯合隐性选择致死基因(sls1)而死亡,杂交种子因为是杂合体(Slsl),故能正常存活。如此即可保证杂交种子的纯度。还提出了筛选和利用隐性药剂选择致死基因(csl)和隐性温度选择致死基因(tsl)的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