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L型小麦三系的选育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小麦育种家对T型小麦不育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于T型不育胞质对小麦某些农艺性状仍有不良负效应和恢复源难找,恢复力不够强,且受多基因遗传控制等缺点,使得T型三系一直没能在生产上应用推广。自70年代人们提出“新三系”的概念以来,国内外有许多新的小麦雄性不育胞质被发现。作者从1981年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18个普通小麦品种与 K 型不育系 K149A 和 K80(6)测交,调查杂种 F_1的育性表现和单倍体频率,结果如下:①不同的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频率不同;②同一不育系与不同品种测交所得杂种 F_1产生单倍体频率不同;③K型不育系的恢复源较广,但恢复度高的品种不多,恢复基因除显性单基因,还有微效基因和修饰基因,育种中应当注意恢复基因的累加作用。应用扫描电镜和石腊切片显微技术,从细胞形态学角度,对 K 型、T 型保持系和不育系的花粉结构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①K、T 型小麦不育系花粉败育发生于不同时期,花药壁在败育中所起作用不同,维管束与正常小麦不同。②K型花粉败育发生于双核小孢子期,主要异常有:绒毡层退化方式异常;药室合并;内缘壁周缘细胞均呈次生纤维状增生;维管束鞘细胞排列不规则;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  相似文献   

3.
1988~1991连续四年在黑龙江省对小麦K、Ven型不育系的回交转育,打破了黑龙江省春麦区只有“T”型胞质不育的局面.实现了新“三系”配套,开拓了小麦杂种优势“多胞质”利用的前景;经测恢表明:黑龙江春麦对新型不育系一般都有恢复能力,但品种间有差异,初测恢复度变化在52%~93%之间。说明K、Ven型新不育系具有恢复源广的特点。新“三系”的配套、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小麦粘型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世界各国对雄性不育杂种小麦的研究以提型不育系为主,提型不育系的最大弱点是恢复源少,培育恢复系的时间长。常胁等(1978)报道粘果山羊草(Ae.kotsyi)的胞质除引起小麦雄性不育外,没有其他副作用,也容易为大多数普通小麦品种恢复,认为是很有希望的雄性不育胞质。 为了探索粘型不育系的价值,笔者1982年春用引自中科院遗传所的粘果山羊草作母本,普通  相似文献   

5.
非1B/1R类型和1B/1R类型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非 1B/ 1R类型小麦 K型不育系 KTSP3314A和 1B/ 1R类型小麦 K型不育系 K3314A,分别与10个普通小麦品种 (系 ) 2 5 9,36 6 5 ,TB90 2 ,F10 7,J18,R2 0 5 ,L783,5 0 3,3380和 78115杂交 ,测定和比较其恢复性、单倍体发生频率和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 ,非 1B/ 1R类型小麦 K型不育系比 1B/ 1R类型小麦 K型不育系更易恢复 ;不育系本身不产生单倍体 ,其杂交种 F1 产生极少或不产生单倍体 ;农艺性状除了株高具有明显的优势外 ,其他均无不利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已分别进展到小面积试种和小规模推广阶段,但仍存在几个问题。主要是:1、小麦杂种优势虽然确实存在,但单株优势高于群体优势。因此,冬性和弱冬性组合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0—14万粒左右效果较好。提型不育胞质带来种子瘪瘦、发芽力低、有效穗数优势较低等不良付作用。选择适当的保持系基因型和使恢复源多样化有助于减轻这种不良效应;2、恢复源多样化和恢复基因累加是当前国际上培育恢复系的共同趋向。我国当前已育成的恢复系恢复源过于单一,不利于充分发挥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大花药的恢复系一般具有较高的恢复力。恢复系的恢复力可能要分离到 F_(10)才能稳定;3、培育优良不育系的关键是轮回亲本的选择。为了克服杂交小麦倒伏问题,不育系株高最好在60公分左右(或略高),恢复系在75公分左右(或略高)。抗病性一般表现为显性,所以对杂交小麦育种是一个有利的因素。培育优良新三系是比较彻底解决提型不育系最大弱点恢复系难找和难于培育的途径。有人建议在普通小麦中寻找不育胞质。据报导,山东正在培育密普型新三系;4、当前我国组合选配工作因配合力研究贫乏而常有较大的盲目性。B 系和 R 系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是当前测定配合力比较简易可行的方法。若干生理指标也可作为组合选配的参考。杂交小麦的繁种与制种问题不大,但应注意亲本花期配合适宜。  相似文献   

7.
用6个提型不育系和6个相应保持系为母本,4个恢复源为父本配成24个杂交小麦组合和24个相应系保持系杂种。大多数杂交小麦在单株产量上比相应保持系杂种F_1减产。但一些以6172(普里美皮恢复源)为父本和以mst九兰39为母本的组合却表现增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源间,母本基因型间及两者互作对增减产的效应差异显著。因恢复源增产的杂交小麦每小穗平均粒数增多,因母本基因型效应增产的则每株穗数增多。提型胞质杂交小麦比相应保持系杂种增产可能是核质互作的结果。它表明,如果亲本选配得当,杂交小麦不但可以充分发挥由核基因互作产生的杂种优势,而且还可能得到核质杂种的有利效应。提型胞质杂交小麦的株高和穗数普遍比相应保持系杂种降低。各个不育系对不同恢复源的易恢复性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只要掌握恢复源多样化,在未转育不育系前似可不必先对轮回亲本作易恢复性测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92-18雄性不育系和T型不育系花器进行比较、对92-18A的恢保关系、回交代的育性表现、细胞质效应分析及其对光温条件的反应等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92-18A是普通小麦92-18经细胞质变异产生的新的不育类型。它的保持系比较多,恢复源比T型不育系广泛,比光温敏不育系有明显的优越性,更有利于广泛组配杂交组合,成为有生产应用价值的新不育系,可以利用它选育出符合大田生产要求的小麦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日本科学工作者发现了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随后,美国科学工作者发现了另一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从而奠定了以后二十多年来杂种小麦研究工作的基础.我国的杂种小麦研究工作始于1963年,即潍型不育系的发现。自1965年北京农业大  相似文献   

10.
在小麦不育细胞质源的研究方面,从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已对包括小麦属在内的5个小麦亲缘属的大约25个种的细胞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指出,在小麦属中的不育细胞质有提莫菲维小麦、茹可夫斯基小麦、阿拉拉特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和野生一粒小麦。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提莫菲维细胞质,虽然表现在不育系的不育性上比较稳定,对不育系和杂种的生长发育也很少产生不利的副作用,但因其恢复源太少,特别是在普通小麦中较难找到理想的恢复系,因而有必要发掘新的不育细胞质源。根据我们近几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1993年-1995年对10份V型不育系及保持系的观察与测定表明,有9份不育系的不育度为100%,且年际间不育性彻底、稳定,最高异交率可达85%以上,保持系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基本满足V型不育系的要求;并对杂种F1代进行了恢复度的测定,结果在100个杂交组合中,对V型不育系,约有45%的普通小麦可以保持,有55%的普通小麦可以不同程度的恢复其育性,恢复度最高可达98%。  相似文献   

12.
我所小麦不育系研究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的推动和党的“九大”精神鼓舞下深入开展的。以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为武器,科技人员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与贫下中农共同试验,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对小麦不育系的认识开始“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一、潍型小麦不育系的研究1.潍型材料:一九六三年在我所的地方品种“平度紫秸白”中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小麦,特征是穗型蓬松,颖片开张,花药很小,不开裂,开花时花药露于颖外,花药尖端是紫红色,花粉囊多数空瘪,而雌蕊完全正常。茎秆和穗上无腊质。成熟时,茎鞘、叶片都变紫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西藏半野生小麦为母本,普通小麦06186为父本杂交,再从 F_1中选不育度高的单株为母本,用06186连续回交四次,育成了西藏半野生小走不育系。用 T 型恢复系和普通小麦对其测交,结果表明原恢3号、L-344/5-4等 T 型恢复系对西藏半野生小麦不育系表现较高而稳定的恢复力;普通小麦成矮一号、昌交7222-5-5-9和多年生小麦对西藏半野生小麦表现不同程度的恢复。我们认为西藏丰野生小麦不育系可能成为一种有利用价值的新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14.
对3份生态核雄性不育小麦、20份不同生态型父本及68份两系杂种在长沙进行一个年度或连续两个年度的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其育性表现及杂种双亲恢保关系.结果表明:3个不育系均属短日低温敏感型雄性核不育小麦,ES-9,ES-11属“浅不育”类型,ES-10属“深不育”类型;父本和杂种育性程度不同地受温度影响,年度内及年际间育性均有较大差异;3个不育系恢复源范围大小顺序依次为ES-11,ES-9,ES-10;南方麦区春性品种(系)具有较高的恢复能力,是3个不育系的共同恢复源.  相似文献   

15.
F型小麦不育系育性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8):1219-1224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山西省选育的新型小麦不育系。为研究F型不育系的生态适应性和选育强恢复系,采用分期播种和花粉粒染色方法研究了育性表现,同时利用380个小麦品种(系)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测定其育性恢复性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受品系、播期影响,即使是相同的品系单株之间、相同单株不同分蘖间育性也有一定差异。F型不育系恢复源广,具有易恢复性。以晋麦47、临汾615,太5293、晋太182、晋太170、太629-8、扬麦12、太113、小凡12、普冰701、轮选1697、航麦247、济南17、太712以及14F54921-38,4522,15品43和V89作亲本配制的18个组合表现育性恢复度高,具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雄性不百类型的性质如何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国内所利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多属 T 型,为细胞质雄性不育.从地方品种平度紫秸白不育株所选育的潍型不育系,属核不育.为探索这两类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具体状况,以进一步了解其相应的遗传机理,1978年以来我们曾先后对两种不育系小孢子发生和成熟花粉的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区域分布及恢复材料的1BL/1RS情况,为黏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优良恢复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推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三系"强优势组合的选配能不断得到新的材料保障。【方法】以8个黏类不育系和国内外一批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结合分子和细胞学技术,进行1BL/1RS易位系鉴定,并利用中国国内法对其育性恢复程度进行分类。【结果】在参试的256份材料中,初步鉴定约20%的小麦品种(系)属于1BL/1RS易位系;育性表现半不育、高可育和全可育的品种(系)分别有86.15%、91.67%和100%为非1BL/1RS易位系,表现全不育和高不育的品种(系)中均有40%左右属于1BL/1RS易位系;恢复能力在50%以上的品种(系)在中国春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的比例依次为60%、65.85%、68.42%和71.43%。【结论】黏类不育系优良恢复源大都为非1BL/1RS易位系,主要集中在中国春麦区和南方冬麦区。  相似文献   

18.
兰考906对小麦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K型不育系豫麦 3号和S4 3为母本 ,对兰考 90 6的 2 0个品系的恢复力进行了研究 ,并对兰考 90 6组配的组合杂种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可以从兰考 90 6中筛选出对小麦K型不育系具有较强恢复力的品系 ;兰考 90 6各品系对不同K型不育系的恢复度不同 ,用兰考 90 6品系作为对K型不育系的恢复系 ,应该选用易恢性好的K型不育系 ;兰考 90 6的衍生系对K型不育系的恢复度较低 ,应选用对K型不育系的恢复度高的亲本对兰考 90 6品系进行改良 ;兰考 90 6与K型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组合既具有其优点 ,又能克服其本身的缺陷 ,是杂交小麦研究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开始于1965年,当时蔡旭教授从匈牙利引进美国的 T型不育系,掀起了全国性小麦杂优热潮,但由于 T 型恢复源窄、籽粒不饱满等原因,研究进展缓慢。K、Ven 等一些新型不育系的育成,又把该项研究从低谷推上了高潮。目前全国不少单位加入了小麦杂优利用的行例,其中大多致力于冬小麦杂优利用研究,但春小麦上进行杂  相似文献   

20.
用74个小麦品种(系)对AL型雄性不育系的测交结果表明,AL型不育系的恢复源狭窄,绝大多数四川小麦品种(系)都是其保持系。黔型恢复系QR3的恢复度最高,国内法计算的为62.1%,国际法计算的为105.8%。研究结果认为,小麦中可能存在着广谱恢复力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