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建青冈萌芽林分结构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福建青冈萌芽林分生产力高,Ⅳ类地24年生林分生物量193.7t/hm2,其中乔木层185.6t/hm2;林分年均净生产量9.121t/(hm2·a),其中乔木层7.733t/(hm2·a);林分平均胸径11.4cm,平均树高9.8m,蓄积量155.3m3/hm2,萌芽木占全林株数的74%;林分叶面积指数7.515m2/m2,叶对树干净同化率75.5g/(m2·a).  相似文献   

2.
青钩栲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1994年对三明莘口教学林场小湖工区28年生青钩栲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28年生青钩栲人工林总生物量为255.975t/hm2,乔木层总生物量为247.407t/hm2,净生长量为8.836t/(hm2·a);乔木层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50.5%)>枝(21.0%)>根(19.8%)>皮(4.8%)>叶(3.9%);树干生物量垂直分布呈金字塔形,活技和鲜叶主要分布在8.5m以上,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层30cm以上.青钩栲相对较为速生,是值得推广阔叶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塔河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1993年,采用固定标准地法,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塔河地区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生长。结果表明:幼,中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材积定期平均生长量分别是5.68,3.75m^3/(hm^2.a);成熟林的生长量约1.59m^3/(hm^2.a)。草类-落叶松林的生长量平均值最大(包括溪旁-落叶松林),40年生左右林分的材积定期平均生长量是5.36m^3/(hm^2.a),以下依次为杜鹃-落叶松林,杜香  相似文献   

4.
高海拔地区火炬松人工林生长与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海拔1100~1200m火炬松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21年生火炬松人工林生长良好,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分别达15.8cm、12.8m和252m2/hm2,生长过程表现为速生期早、生长量大、持续期长,其数量成熟龄预计为25~30年,林分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为373.52t/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桂中丘陵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林生物量为32.0t/hm^2,中龄林为10.80t/hm^2,近熟林为186.6t/hm^2,成熟林为197.4t/hm^2;林分平均净生产量分别为4.00t/hm62;a,7.71t/hm^2.a,8.12t/hm^2.a入5.80t/hm62.a。  相似文献   

6.
对湖南省双牌县低海拔地区12年生的黄柏,杜仲和凹叶厚朴药林的产量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材的林分生物量为5.80-20.45t/hm^2·a,净生产量为1.21-2.81t/hm^2·a。林分生物量,净生产量及主要药用部分于皮的策略,均以黄柏为最高,杜仲次之,凹叶厚朴最低,说明在该立地条件下,黄柏的适应性较强,经济效益亦比其他两个树种更佳。  相似文献   

7.
凹叶厚朴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凹叶厚朴杉木混交林各经营模式林分的生物量、生物量组成及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的林分中,以行间混交的生物量及生产力最高, 分别为74.96 t/hm 2 和6.25t/ ( hm 2·a); 混交林各经营模式的营养空间分布均比杉木纯林合理,对林木生长有促进  相似文献   

8.
依据1996年在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设置的50块固定标准地和120块临时 的调查数据,及1993年复查固定标准地的数据,分析塔河林业局的森林生长情况,得出:落叶松天然要生长比较迅速,个别生长良好林分蓄 总平均生长量高达6.6m^3.hm^-1.a^-1(林龄29a);樟子松林生长优于吕松林、林分蓄积总平均生长量的最高值9.7m^3.hm^-2.a^-1(林龄24a);7a中叶松林只定期平均生长最最高  相似文献   

9.
保阔栽针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在人促阔叶林中营造的小块状人工杉木林生长快、蓄积量高、材质好,单位面积蓄积量达496m3/hm2,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18.4m3/(hm2·a);小块状人工杉木林下更新的阔叶林幼树密度达5265株/hm2,能满足天然更新要求,林分皆伐后可天然更新恢复成常绿阔叶林;人促阔叶林中小块状的人工杉木林的面积在1hm2内为宜,若带状其带宽在100m内为宜;在人促阔叶林中小块状或带状营造人工针叶林,这种"保阔栽针"方式是天然阔叶林经营利用的又一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锥栗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Ⅰ.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福建省建瓯市3 ̄10年生锥栗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锥栗Castanea henryi人工林在未结果期,结果初期和盛果初期3个不同的发育时期的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林分生长年龄的增大,生物量呈明显积累,分别为2.7427t/hm^2,8.2064t/hm^2和33.7801t/hm^2;随着锥栗生长发育年龄的增加,地上部分所占的生物量比例也增大;根系主要分布在距地表60cm内的土层中,侧根发达,主根  相似文献   

11.
闽粤栲萌芽林分结构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Ⅳ类地14年生闽粤栲萌芽林分生物量(地上部分)58.2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51.7t/hm2;林分年均净生长量5.582t/(hm2·a),其中乔木层年均净生长量3.693t/(hm2·a);林分平均胸径9.7cm,平均树高9.1m,蓄积量111.2m3/hm2,萌芽木株数占全林株数的78%;林分叶面积指数1.67m2/m2,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203.6g/(m2·a).  相似文献   

12.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平均年龄为40a的天然赤松林进行了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密度为1500-2000株/hm^2时,赤松林总生物量为127.389t/hm^2,接近最大值。 木层为127.043t/hm^2,灌木层为0.178t/hm^2;草本层为0.168t/hm^2。此时,乔木层净生产量为17.117t/(hm^2.a)。随着密度梯度的变化,乔木层、灌木怪、草本层生物量以及乔木层净生产量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万木林米槠林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35年生天然米槠林为福建省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类型之一,对其群落学特征及测树学特征调查研究表明:本群落乔木层由21种树种组成,米槠占绝对优势(重要值达147.69);群落处在缓慢演替之中;林分为较典型的复层异龄混交林,生产力高,蓄积量达531.6m3/hm2,蓄积平均生长量达15.2m3/(hm2·a);树干生物量达265.8t/hm2,树干生物量平均生长量达7.594t/(hm2·a).本研究对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经营利用技术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柏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营造建柏人工纯林的生长效果,在三明莘口教学林场小湖工区34年生建柏人工林内设立标准地,以平均木法调查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以样方法调查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建柏人工林生物量为241.614t/hm^2,其中乔木占97.11%,灌木层占0.70%,草本层占0.74%,凋落物层占1.45%。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62.48%〉根系(16.69%)〉枝(10.33%)〉皮  相似文献   

15.
昆嵛山赤松林不同林型结构特征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立地主导因子(坡向、坡位、土层厚度)与混交状况,对山东昆嵛山赤松林划分林型,将其归纳为4个林型组(山脊阳坡薄土赤松林,阳坡中土厚土赤松林,阴坡中土厚土赤松林,阴坡阳坡中厚土松阔混交林)。并对不同林型的群落结构与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松纯林面积较大,林龄多为30~50年生的中龄林、同龄林,混交树种多为栎类(麻栎、栓皮栎等)。林下灌木层与草本层发育较好,样地中常见约20个灌木种,近40种草本。林木与林分生产力较低,立地较好的中龄林林分蓄积量约30~50 m3/hm2,平均材积生长量1~2 m3/hm2;松阔混交林蓄积量超过90 m3/hm2,年均材积生长量达2~3 m3/hm2。   相似文献   

16.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新林、塔河和漠河等地共选取了17块样地,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了所选样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1年生林分的生物量最大,为60.93 t/hm2,其年平均生产力为2.90 t/hm-2 · a-1;乔木生物量和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密度调控对红松人工林碳汇能力的影响。[方法]对辽宁省草河口地区不同间伐强度红松人工林的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各间伐强度红松人工林内红松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和碳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为干、根、枝、叶,不同间伐强度红松人工林乔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碳贮量均存在差异,乔木层碳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弱度间伐区(197.52 t/hm~2)、中度间伐区(197.10 t/hm~2)、对照区(184.75 t/hm~2)、强度间伐区(163.61 t/hm~2)、极强度间伐区(142.30 t/hm~2),土壤碳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度间伐区(151.93 t/hm~2)、对照区(147.18 t/hm~2)、极强间伐区(111.89 t/hm~2)、强度间伐区(91.18 t/hm~2)、弱度间伐区(79.54 t/hm~2),总碳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中度间伐区(351.42 t/hm~2)、对照区(333.63 t/hm~2)、弱度间伐区(279.11 t/hm~2)、强度间伐区(257.22 t/hm~2)、极强间伐区(257.16 t/hm~2);红松人工林内碳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结论]该研究可为科学进行红松林碳汇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3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对乔木层采用平均木法,对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采用收获法获取生物量,同时对样地内的枯落物进行持水量计算。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为59 654.7、1 027.38、02.7和3 393.0 kg/hm2,其中乔木层中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干材>树根>树皮>枝>叶。随着林龄的增加,尾叶桉枯落物的持水能力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9.
蔡清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122-7124
通过对将乐县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生物总量为35.512 t/hm2,其中乔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分别为28.608、3.861、3.043 t/hm2,分别占总生物量的80.56%、10.87%及8.57%;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干(40.90%)〉枝(25.73%)〉根(23.87%)〉叶(9.50%);就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格局而言,马尾松枝和叶主要分布在1~3 m区分段,而干则主要分布在0~2 m区分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