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冀棉958为材料,研究适合黄河流域棉区的密度与整枝方式组合。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两种整枝方式的株高、茎粗、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均降低。7.5万株/hm~2密度下精细整枝的籽棉总产最高,4.5万株/hm~2与7.5万株/hm~2密度下简化整枝的籽棉总产高于10.5万株/hm~2密度下的籽棉总产。精细整枝时,建议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简化整枝时建议种植密度为4.5万~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明确密度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的关系,以‘晋杂23号’高粱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试验设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高粱株高显著增高,茎粗显著变细,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重显著下降。在4.5万株/hm2~7.5万株/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密度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随着密度增加,穗粒数显著性增加,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除磷以外,密度对高粱氮和钾吸收总量均无显著影响。密度对籽粒氮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在10.5万株/hm2~13.5万株/hm2范围内,磷和钾吸收量明显下降。与氮和磷不同,钾主要分配在秸秆中,只有少量钾转运到籽粒中。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株高、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干重、经济系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与高粱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息息相关,在高粱高产高效栽培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高粱新品种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行距及密度对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行距:30、50和60cm,每个行距处理设4个密度:4.5万、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结果表明,行距50cm时,晋糯3号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单穗粒数及产量最高,其次为行距60cm,行距30cm处理最低;相同行距时,密度为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但与密度10.5万株/hm 2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密度为4.5万株/hm 2时晋糯3号单穗粒数是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的1.8~2.0倍,产量为同一行距最高产量的72%~88%,这表明晋糯3号具有较强的群体调节能力。行距50cm结合密度4.5万株/hm 2促进了开花后植物对氮的吸收,开花后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是低密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行距50和60cm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异,但行距50cm有利于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为此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为行距50cm结合密度10.5万~13.5万株/hm 2。  相似文献   

4.
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蒜套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棉花抗虫杂交种鲁棉研15号(F1)为材料,在鲁西南3个不同的地点,研究了整枝方式(去叶枝、留叶枝)与种植密度(2.7、3.3、3.9、4.5万株·hm-2)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枝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3.3万株·hm-2×留叶枝、2.7万株·hm-2×留叶枝和3.3万株·hm-2×去叶枝的组合比传统栽培(2.7万株·hm-2×去叶枝)分别增产20.4%、9.2%和10%,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生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3.7%、27.8%和11.6%,而经济系数只降低了5.3%、11.5%和4.5%。在维持较高经济系数和铃重的基础上增加生物产量和铃数是该3个处理组合显著增产的原因,适当提高密度并配合简化整枝是实现蒜套棉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海拔地区玉米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此试验在特定高海拔地区宽窄行栽培模式下,通过选用一个中杆中熟种(元玉3号)和一个高杆中晚熟种(正红311),设计了5.25、6、6.75、7.5、8.25万株/hm2 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茎粗、株高、穗位高、折倒伏率等)和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折倒伏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茎粗、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有效穗数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在此试验条件下及其类似生态区,元玉3号种植密度为7.19万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期望值12430.9 kg/hm2;正红311种植密度为6.84万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期望值12773.39 kg/hm2。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提高玉米单产,为指导绥阳县山区玉米种植,2013年在黄杨镇开展了对中单808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8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9.3t/hm2,进一步作线性分析表明,产量曲线最高值对应的密度是4.8773万株/hm2.建议山区玉米在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种植密度4.5万~4.9万株/hm2株为好;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种植密度4.7万~5万株/hm2为好.  相似文献   

7.
小豆玉米间作行比与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唐山红小豆为主要作物,探讨小豆与玉米间作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小豆的荚长、荚粒数、单株分枝、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单株结荚数和产量变化较大。小豆单作时,植株最矮,在一定范围内,株高随密度的增加面增大;在不同的间作模式下,小豆结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带型配制指数SCI=4∶6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SCI=3∶5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低;小豆单作时,效益最低,当SCI=2∶4且小豆密度为13.5万株/hm2时,两种作物总的经济效益最高,小豆玉米间作最佳的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4行小豆,小豆的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新品种创玉198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方法,共设置5.25万株/hm2、6万株/hm2、6.75万株/hm2、7.5万株/hm2、8.25万株/hm2和9万株/hm26个处理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创玉198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等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倒伏、倒折、空秆及主要病虫害发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渐趋严重,穗部主要农艺性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愈趋降低;其最佳播种密度为6.75万株/hm2,超过7.5万株/hm2要获得高产将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9.
《种子》2018,(10)
以玉米Lancaster衍生系H 1265、H 1475和Reid衍生系H 12166、H 14141等4个自选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密度下茎杆硬皮穿刺强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容重、株高、穗位高、叶向值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对自交系的耐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万~10.5万株/hm2时,H 12166和H 1265茎杆硬皮穿刺强度、产量、穗长、行粒数、单株产量、容重均降低,秃尖严重,籽粒含水量、株高、穗位高增加,说明H 12166和H 1265耐密性较差。H 1475随密度升高茎杆强度降幅小,产量、单株产量、容重、叶向值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9万株/hm2时达到最高值;穗长、行粒数在密度为7.5万~9万株/hm2时变化幅度小,秃尖无变化,当密度增加至10.5万株/hm2时,穗长及行粒数显著减少,秃尖长增加显著,说明H 1475耐密性较好,其适宜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H 14141茎杆强度大,产量高,秃尖小,穗位适中,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茎杆强度、株高及穗位高变化小,叶向值增大,耐密性强。  相似文献   

10.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以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别设置3个密度水平(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和5个氮肥水平(0、75、150、225和300kg/hm 2),对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先随密度的增加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时,高粱的产量达到最高。在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高粱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异较大,千粒重变异较小。密度主要是通过单位面积穗数,氮肥主要是通过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构成。施氮量与高粱产量是非线性关系,氮肥在高密度条件下对产量的调控更加明显。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要高,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施氮量为150kg/hm 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控制氮肥用量是增加高粱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建议晋杂23号在汾阳种植时宜采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耐密植大豆形态性状的影响,设计了不同种植密度(7.5万株/hm2、15.0万株/hm2、22.5万株/hm2、30.0万株/hm2、37.5万株/hm2)对耐密植大豆沈农12和普通大豆辽豆11形态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沈农12株高较矮、结荚高度较低、分枝数较多、节间长度较短,有利于密植栽培;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株高、结荚高度、节间长度均呈增大趋势;不同耐密性品种的结荚高度、节间长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幅度不同,沈农12增幅较小;分枝数、主茎节数也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耐密植沈农12受高密度处理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夏直播棉花在增密、减氮和简化施肥(见花一次性施用)等措施下增密、减氮的适宜范围,2016-2017年在湖北省3个棉花主产区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高密度和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种植密度从7.5万株/hm 2提高至9.0万株/hm 2时,棉株中上部果枝长度在2年中分别变短1.3和1.8cm,中部果枝第一果节长度分别变短0.5和0.6cm,单位面积成铃数增加9.0万/hm 2,生育进程、实收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均无显著差异;氮肥用量在135~255kg/hm 2范围内,棉花理论产量、实收产量、纤维品质和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设置的高密度和低氮肥范围内,简化施肥夏直播棉可获得比较稳定的产量和品质。具体而言,湖北省棉花主产区实施这一种植模式时,密度可增至9.0万株/hm 2,氮肥用量可降至135kg/hm 2。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丹玉40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其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达到最高,为15 523.8kg/hm2;其次是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为13 776.3kg/hm2。叶向值在4比空4.20万株/hm2密度种植和2比空4.95万株/hm2密度种植的条件下达到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均在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条件下达到最高值。说明丹玉405采用2比空或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增加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获得较高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播条件下为了实现‘云荞1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云荞1号’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密度(70万株/hm2、95万株/hm2、120万株/hm2、145万株/hm2),研究了苦荞晚播条件下,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等植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在1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2424.17 kg/hm2。晚播的‘云荞1号’在云南秋播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是1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青贮808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玉米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优点。为提高青贮808制种产量,设置7.5万、9.0万、10.5万株/hm2这3个种植密度处理,观察青贮808制种产量和品质情况。结果表明,青贮808在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制种产量高,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郑单23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郑单23为试验材料,在30000、37500、45000、52500、60000、67500和75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郑单23玉米品种产量及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23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产量在52500株/hm2时最高,达9141.67kg/hm2;在3.0-7.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郑单23的株高、穗位升高,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单株产量明显降低,经济系数表现为减–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大12号’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玉米品种‘正大12号’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5.25万株/hm2(D1)、6.75万株/hm2(D2)、8.25万株/hm2(D3)、9.75万株/hm2(D4)、11.25万株/hm2(D5)],随机排列,3次重复,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D1—D5密度区间,D3密度下产量最高,为15696.0 kg/hm2,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D3>D4>D2>D1>D5。通过玉米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y=6168.905x-373.984x2(R**=0.971614)可知,‘正大12号’最高产量密度为8.2476万株/hm2,最高产量可达25439.18 kg/hm2。因此得出,不同种植密度对‘正大12号’产量影响明显,其种植密度为8.2476万株/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低于或超过这一密度时产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对宁夏玉米高产创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棉花高密度种植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棉花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26.1万株/hm2)的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85%以上,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90%。据此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株距加密(理论株数26.1万株/hm2)的模式进行种植,并加强管理,促进中下部多结玲,可望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玉米/红小豆间作模式中红小豆种植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红小豆间作模式中的红小豆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红小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小豆株高、主茎分枝、主茎节数、荚长、荚粒数以及百粒重变化均不大,而单株荚数和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抛物线变化;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变化不大;红小豆种植密度在8.0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2668.76kg/hm2。说明在仁寿县或者相似生态区,红小豆种植的密度为8.07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