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系陇薯161—2选育报告王一航,杨树恭,文国宏(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兰州730070)1选育经过1.1育种目标针对目前我省马铃薯生产实际和今后发展趋势,确定了马铃薯选育目标为高抗晚疫、黑胫、环腐病,对病毒病具有田间抗性,亩产一般2000...  相似文献   

2.
用马铃薯环腐菌菌株NCPPB2140和HEC_1免疫家兔得到效价1:2048的抗血清。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和DE52柱层析提取免疫球蛋白(IgG)。应用间接ELISA检测了马铃薯环腐菌及其供试样品。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最适浓度为5~10μg/ml,酶标记羊抗兔结合物的最适稀释度为1:75~100,检测环腐菌的灵敏度为2×10~5CFμ/ml,用NCPPB2140和HEC_1的IgG同马铃薯黑胫病菌、软腐病菌和青枯病菌等不发生反应,用间接ELISA可以检出轻度感病或受其它细菌二次感染腐烂的环腐病薯块。  相似文献   

3.
<正> 1 前言晚疫病、环腐病、黑茎病、青枯病及病毒病是危害我国马铃薯生产的5种主要病害。其中病毒病发生最普遍,自70年代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引起马铃薯的退化,大幅度降低产量,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  相似文献   

4.
春作马铃薯从收获到贮藏,和从秋栽种薯到出芽阶段,由于高温容易腐烂。腐烂的直接原因多为软腐病、干腐病、黑胫病、晚疫病等病菌所致,但有时是黑心病生理障害。本文从栽培角度介绍一般防腐方法。 1.防止春栽生产种薯的腐烂贮藏中的腐烂,固然因贮藏条件有别,而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新品种“互薯202号”贾长盛,郭雄(青海省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810500)1选育经过1978年青海省互助县农科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前身)用抗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和耐低温的野生种(Solanu...  相似文献   

6.
<正>马铃薯黑胫病(Potato Black Leg)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马铃薯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植株发病率轻者2%~5%,严重可达40%~50%,在田间经常造成缺苗断垄及块茎腐烂。贮藏时若管理不善,窖温偏高则易引起烂薯,损失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7.
<正> 马铃薯安薯56号是陕西省安康地区农科所经过品种间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88年经安康地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991年经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991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安薯56号(790056)产量高,抗晚疫病强,轻感环腐病、黑胫病、花叶病和卷叶病毒,淀粉含量17.66%,V_c21.36mg/100g,块茎大而整齐,商品率高,耐涝、耐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8.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检测马铃薯4种细菌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易受到多种细菌病害的侵染,特别是检疫性病害和土传性病害,对马铃薯种薯进行全面的细菌病害检测势在必行。将检测检疫性细菌病害的DNA条形码技术应用在马铃薯4种细菌性病害(环腐病、青枯病、疮痂病和黑胫病)的检测中,探讨该项技术的应用可行性。采用已知菌株以明确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项DNA条形码技术检测马铃薯环腐病和疮痂病的结果良好;检测青枯病可以确定到属;检测黑胫病时配合特异性基因,可获得良好的检测结果。该DNA条形码技术是标准性操作规程与测序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高,同时可以在大规模样品的检测工作中缩减工作量,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新品种‘天薯14号’是以‘陇薯7号’为母本,‘天薯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型新品种,2018年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进行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从播种至块茎成熟125 d,属晚熟品种。薯块椭圆形、皮色为黄色、肉色为黄色、芽眼深度较浅。2015~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 790 kg/667m~2。块茎干物质含量22.40%,淀粉含量15.74%,维生素C含量16.80 mg/100g,粗蛋白含量1.86%,还原糖含量0.26%。抗病毒病、晚疫病、黑胫病和环腐病。该品种在甘肃的天水、陇南、临夏、定西、平凉等地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10.
2009-2010年通过田间5点取样对华北一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害进行普查。结果查得病害有花叶病毒病C表现为花叶症的所有病毒病)、卷叶病毒病、紫顶萎蔫病、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炭疽病、叶枯病、枯萎病、环腐病、黑胫病、疮痂病共计12种。查得害虫10种:金针虫、蛴螬、地老虎、蚜虫、二十八星瓢虫、芫菁、双斑萤叶甲、草地螟、牧草盲蝽、马铃薯跳甲。明确了上述病虫的分布和为害程度,许多病虫是该地区目前严重威胁生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和蔬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以带病种薯为主要传播途径,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后代种薯质量,具有易传播、早期症状不明显、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已经成为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文章对马铃薯环腐病的危害、成因和发病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了病菌的检测方法、防治措施以及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推动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西吉县马铃薯病虫害调查及发病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 言马铃薯是我县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之一 ,由80年代末期的 0 93万hm2 发展到 1999年的 3 65万hm2 。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栽培制度的变更以及品种退化等因素的影响 ,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黑胫病也逐年加重 ,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此 ,1999年我们对全县马铃薯生产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普查。2 现状调查共调查 2 6个乡 (镇 ) ,90个行政村 ,占所有村的 2 9 7%。调查田块 52 0 5个 ,病虫田率10 0 %。调查面积 77 2 3hm2 ,发生面积占调查面积的 10 0 % ,防治面积 0 4 2万hm2 ,占发生面积的 3 74 % …  相似文献   

13.
株系选是马铃薯生产无病种薯的一种易行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 ,经三年株系选繁殖的种薯田黑胫病和环腐病的发病率均为 0 ,经两年株系选繁殖的种薯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97%和 96 %,防治PVX和PVY的效果亦好 ,经一年选择的株系圃对PVX的防治效果为 82 %,两年株系选的种薯繁殖田的防治效果为 99%。株系选生产的种薯增产 14 5 5 %~ 2 1 17%,并且三年株系选生产的种薯比两年株系选生产的种薯增产效果大 ,株系选生产的种薯应用于大田生产 ,平均产量逐年在提高 ,每年增产 5 5 5 %~ 13 6 8% 6 6 7m2 。  相似文献   

14.
定西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谭伟军 《中国马铃薯》2009,23(5):306-307
<正>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是目前防治马铃薯病毒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利用此方法开展了无病毒马铃薯种薯生产,解决了马铃薯因病毒病造成优良性状退化而减产的问题,使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近几年我市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总结了一整套先进适用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5.
牛志敏 《中国马铃薯》2002,16(2):116-117
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重要的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是以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命名的 ,因此又称“黑脚病”、“黑腿子病”。此病危害程度随着马铃薯生产年份的不同而有差异。近年来 ,该病害在黑龙江省北部马铃薯生产区有上升趋势 ,严重的可造成2 0 %~ 4 0 %的减产。1 黑胫病的发生1 1 症状马铃薯黑胫病可发生在植株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 ,表现出多种症状 ,主要危害地上茎、匍匐茎和块茎。被侵染的植株 ,茎呈现一种典型的墨黑色腐烂 ,病斑发展往往是从块茎开始经由匍匐茎传至茎基部 ,继而可发展到地上茎或扩展至全株。茎部发病往往使植株生长不良 ,…  相似文献   

16.
稀土旱地宝浸种对马铃薯防病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土壤墒情差的地区,用稀土旱地宝浸种,马铃薯显示出极强的抗旱抗病能力,并使生育期提前;马铃薯环腐病、黑胫病减轻,晚疫病发病迟,严重度降低;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环腐病是最易传染、威胁最大的马铃薯病害之一,对种薯生产来说更是如此。它被称做细菌性环腐病,简称环腐病。它曾一度被叫做细菌性萎蔫环腐病,但这易和南方细菌性萎蔫病相混淆,所以就去掉了萎蔫一词(虽然它的确是一种细菌性萎蔫病)。1分布和危害1906年在德国首次记载了环腐病。以后,在其它许多地方也发现了该病害。目前,它发生于亚洲、欧洲、北美、中美、南美。在我国,该病害于50年代最先于黑龙江发现。随着育种材料的变换和种薯的调运,病区不断扩大。现在它已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在北方一作区发生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为了马铃薯的稳产,使用优良种薯是首要条件。其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马铃薯品种不同,收获后大约有50~120天的休眠期,做为种薯必须是经过休眠后仍具有强壮的发芽能力。但是在日本除了北海道以外,由于气候关系不能生产出上述生理状态良好的种薯。二是象病毒病、环腐病之类的病薯,从外观上看无异于健薯,而  相似文献   

19.
在作者先前(1984)的报告中曾描述过一种薯块切片法,用来测定不同马铃薯品种在15℃下对由马铃薯黑胫病欧氏杆菌(Frwinia carotovora subspp.atroseplica)和胡萝卜软腐病欧氏杆菌(E.carotovora)引起黑胫病的感病程度。每一重复的薯片切成三片,每片接种上述两种病原体,使之部分愈合或造成新伤痕。病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铃薯》2016,(3):169-174
由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a引起的马铃薯黑胫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种薯传播细菌病害,从种薯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为构建马铃薯黑胫病菌的分离、鉴定技术体系,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大水坑马铃薯基地采集了疑似感染马铃薯黑胫病植株,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得到7株病菌,利用引物Eca 1 g/Eca 2 g对其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测序并将所测定序列递交Gen Bank数据库,使用Blast软件进行比对确定目标菌株。结果表明,其中一株菌株能扩增出长度大约688 bp的特异性条带,其DNA序列符合Eca 3762序列,鉴定为马铃薯黑胫病菌。此方法可以成功地从发病植株中分离出黑胫病菌,成本较低廉,为广东省建立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