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生理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江涛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15,23(1):143-150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的抗性生理机理,测定了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抗蓟马苜蓿无性系R-1、感蓟马苜蓿无性系I-1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1, 3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升高,在高虫口密度(5, 7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先上升后下降;I-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的SOD, GPX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二者各接虫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增加,CAT活性均下降,且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过程中,R-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可溶性蛋白的减少量、游离脯氨酸的增加量及CAT活性的下降速率均小于I-1无性系.说明SOD, GPX活性的升高是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诱导抗性的一种表现,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下其SOD, GPX活性持续升高而表现为抗蓟马,I-1无性系对蓟马为害的诱导抗性反应滞后于R-1无性系而表现为感蓟马.  相似文献   

2.
持续危害下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大田生长特性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田单株筛选、扦插扩繁的抗蓟马无性系R-1和感蓟马无性系I-1为材料,以相邻苜蓿田自然发生的牛角花齿蓟马作为虫源,于第2茬苜蓿生长期间测定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健康株和受害株的生长指标及各指标损失率。结果表明:R-1、I-1无性系受蓟马危害后,株丛的自然高度、绝对高度、再生速率、节间长、茎粗、叶面积、叶片干重、茎秆干重...  相似文献   

3.
温雅洁  周生英  方强恩  胡桂馨 《草地学报》2021,29(12):2703-2710
为了揭示蓟马为害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叶片和茎秆细胞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苜蓿耐害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R-1和I-1,比较蓟马为害后苜蓿叶片和茎秆的显微结构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受害后,R-1和I-1苜蓿的组织结构有明显改变: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锯齿边缘消失,细胞显著隆起,气孔缩小,单位面积细胞和气孔数显著增加。在茎秆中,维管束间距和直径变小,维管束细胞减少,厚角组织宽度下降;表皮细胞变短变窄,细胞和气孔数明显增加。叶片栅栏组织细胞收缩,液泡变小,叶绿体淀粉粒变小或减少,叶绿体片层基粒增加,嗜锇体增多。健康R-1叶片上下表皮单位面积细胞和气孔数均少于I-1。受害后,R-1叶片上下表皮单位面积细胞数分别增加1.75和1.51倍,细胞增加倍数、叶绿体片层和基粒均多于I-1。受蓟马为害后,R-1组织结构的变化较I-1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40个苜蓿品种(系)对蓟马田间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受害指数为标准,在兰州对来自国内外40个苜蓿品种(品系)进行了田间抗蓟马评价试验。田间蓟马种类以牛角花齿蓟马为主,占田间蓟马混合种群数量的80%以上。结果表明,所有苜蓿品种(品系)的受害指数分布范围为65.89%~88.03%,受害指数在70%以下的有天水、Super7、L287、Eureka和豫县;天水苜蓿抗性最强,受害指数最小,为65.89%,与其他品种有显著差异;准葛尔受害指数最高,为88.03%。对不同品种苜蓿的受害指数与株高和虫口数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受害程度与株高及虫量无关。同时,本研究也提出了田间苜蓿受蓟马为害的测定标准及抗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8个苜蓿品种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不同密度成虫为害后的抗性表现,并从株高、分枝数及产量损失率3个方面测定,以揭示各品种对蓟马的耐害性以及苜蓿抗蓟马研究的最适接虫量.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各苜蓿品种植株的为害指数明显上升,M8和HA-3苜蓿均表现为抗牛角花齿蓟马,Ja苜蓿表现为高感蓟马,其他苜蓿品种处于中等水平;产量损失率M8、HA-3最低,Ja最高,在株高和分枝方面呈现相同规律;研究表明M8、HA-3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最高,Ja苜蓿的耐害性最差.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区22个苜蓿品种对蓟马和蚜虫的抗性,试验分别于苜蓿的第1茬孕蕾期、第2茬孕蕾期、第3茬初花期对蓟马和蚜虫的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还调查了苜蓿的株高和受害程度,并用受害指数评价不同苜蓿品种对虫害的抗性,分析了虫口密度与苜蓿株高及受害指数的关系.结果 表明:蚜虫虫口密度为每100枝23....  相似文献   

7.
33个苜蓿品种对蓟马的田间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33个苜蓿品种对蓟马的抗性,明确苜蓿品种与受害指数、虫口密度,以及苜蓿株高与虫口密度的关系,作者在第2、3茬苜蓿的营养生长期和初花期对单株蓟马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第3茬苜蓿初花期的受害级别、株高进行了调查,用平均受害指数和模糊聚类法比较了苜蓿品种对蓟马的抗性,分析了平均虫口密度与苜蓿株高及受害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苜蓿品种有虫株率均达100%,不同品种单株平均虫口密度范围为3.15~8.55头/株。以受害指数法评价苜蓿品种的抗性,抗性最高的品种为Brarlfa 53HQ,最感虫的品种为5S43;用模糊聚类法得出抗性最强的品种为Baralfa 421Q,感虫的品种包括5S43;虽然两种比较结果有一定的差别,但总体的趋势趋于一致,模糊聚类法考虑的因素较多,能比较全面地评价苜蓿对蓟马的抗性,其评价结果更为可靠。单株虫口密度与受害指数和株高关系表明,它们均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虫口密度与受害指数的曲线方程分别为y=(-113.2563+53.6489x)/x,与株高的曲线方程为y=x/(-0.0104+0.0230x),经χ2检验,这两个方程的拟合程度均很好。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施K后苜蓿对N,P,K吸收利用以及苜蓿(Medicago L.)抗蓟马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于牛角花齿蓟马持续为害14 d和21 d时,评价K0,K1,K2,K3,K4水平下苜蓿的受害指数,测量苜蓿植株叶茎根生物量及N,P,K含量。结果表明:施K后,苜蓿的受害指数显著下降(P<0.05),在K2水平最低;叶茎根生物量显著增加。施K后,叶中的P,K含量呈升高趋势,N含量呈下降趋势。蓟马为害14 d时,根中的N,P,K含量呈升高趋势;为害21 d时,根中N含量显著降低(P<0.05),P,K含量(除K3和K4水平)显著低于K0 (P<0.05)。施K后,苜蓿叶茎根中N,P,K吸收量均呈升高趋势。随着为害时间持续增加,生物量及N,P,K吸收量向根系分配量增加。K促进了苜蓿对N,P,K的吸收利用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合理分配,有效提高了苜蓿的补偿生长,增强了苜蓿对蓟马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以10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为材料,以牛角花齿蓟马初孵若虫为试虫,在苜蓿三叶期和六叶期,接入蓟马若虫任其为害,5d后取样测定苜蓿植株的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各苜蓿品种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三叶期受害后下降,六叶期受害后升高。在三叶期和六叶期,抗性品种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感虫品种和高感品种;各苜蓿品种的丙二醛含量在三叶期和六叶期受害后均显著升高,感虫品种植株体内积累的丙二醛的量显著高于抗虫品种。可能是抗虫品种体内膜脂过氧化作用发生推迟或蓟马为害诱导植株产生的防御性化学物质刺激了植株的酶促反应,从而增强了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苜蓿株高和分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牛角花齿蓟马是我国北方为害苜蓿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与质量,在室内研究了田间筛选出的10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Ta、TS、GN1、DF、Lak和G3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为害在株高增长上具有耐害性,S、DB、XJ、Sa苜蓿在株高生长方面耐害性差;在分枝方面,GN1、Ta、XJ、DF、G3苜蓿表现出较强的耐害性。综合去虫后30d各苜蓿品种的相对株高和分枝生长结果得出,Ta、GN1、DF、G3和XJ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具有生产意义上的耐害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大田蓟马为害评价基础上,对10个不同苜蓿Medicaco sativa抗性品种进行了室内抗性评价及抗性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后,不同抗级品种间总酚、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高抗品种Ta和TS苜蓿的增幅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抗级品种,感虫品种S和DB苜蓿的增加量最低.说明总酚、游离脯氨酸与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相关,或具有诱导抗性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田间采用施药接虫隔离、施药不接虫隔离、不施药隔离、对照(不施药不隔离)4种处理方法,研究了牛角花齿蓟马对苜蓿的传粉作用。结果表明,对照处理苜蓿平均结荚数和平均种子产量均高于其余3个处理,分别为340.33个/10茎枝、0.709 1 g/10茎枝。其次为施药接虫隔离处理,其平均结荚数和平均种子产量分别为57.67个/10茎枝、0.175 7 g/10茎枝,是不施药不隔离处理结荚数和种子产量的16.95%和24.78%,表明牛角花齿蓟马对苜蓿有一定的传粉作用,但是传粉作用很微弱,传粉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3.
以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甘农5号和游客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作为试验材料,从形态学水平对苜蓿的遗传变异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株系间的变异十分丰富,叶面积和叶形指数变异水平最高,分别为31.30%和22.34%;相关性分析表明,节间数与主茎长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节间数、主茎长、节间长与叶形态指标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而叶形态6个指标大多数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叶形指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刈割后病害的现状,对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病害率为95.17%~100.00%,整体呈现西北部低于东南部。其中,苜蓿小光壳病发病率主要在60.42%~87.50%范围之内,病情指数为14.52%~20.97%;苜蓿褐斑病主要发病率为96.13%~100.00%,病情指数为31.11%~38.66%;苜蓿锈病主要发病率在5.97%~23.89%之间,病情指数为2.07%~8.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