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植被生态学方法,对1997—1998年在广东内伶仃岛设定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和研究,着重分析了内伶仃岛植被中4个主要典型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揭示了各主要群落15 a来的演替情况。结果显示,马尾松-梅叶冬青+豺皮樟群落、马尾松-檵木+豺皮樟群落、马尾松-银柴-豺皮樟群落以及布渣叶+小叶榕-黄牛木群落4个群落优势种的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马尾松群落中的马尾松衰退明显,优势地位被阔叶种群取代;布渣叶群落的优势种布渣叶优势更加明显。此外,这4个群落的结构更加复杂,主要体现在乔木层、灌木层、林间藤本植物和林下草本植物的组成更加多样化。经过15 a的演替,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提高。3个马尾松群落正朝向更加复杂的南亚热带阔叶林演替,而布渣叶群落也同样向更加复杂的结构演替。  相似文献   

2.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火烧后4a~5a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8a~20a、20a~27a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生物多样性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恢复2a物种数量急剧增加,但均匀度极低,随演替发展,种间激烈竞争,排斥和替代,物种数比恢复2a时有所减少,物种均匀度增加,多样性在恢复6a时达到一高峰。随演替进行,优势度的增加,物种减少,多样性逐渐变小,恢复8a~20a时期是一低谷。随演替的进一步进行,高山松幼苗幼树逐步生长形成乔木层。林地由开敞变为郁闭,物种增加,群落变得复杂,多样性又随演替发展而增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a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在群落各特征指标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的恢复速度高于生物量恢复速度,即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40~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但要达到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时很长。  相似文献   

4.
火干扰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调查方法,分析不同火强度对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林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物种组成影响较大,火烧迹地的演替从喜光、耐旱的草本及灌木开始,形成以草本层占主要优势的白桦灌草林群落;中度火干扰保留了少量的兴安落叶松,白桦萌条形成更新层和演替层,促进森林群落由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演替的过程;轻度火干扰不能改变原有的树种组成,林分群落结构变化只是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一些物种的更替。随着火干扰强度的增加,落叶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而呈现线性下降趋势,优势度呈现乘幂性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有植物92种,隶属于48科71属;用重要值指数分析各演替阶段中的优势种群可知各阶段的优势种没有显著的变化(草丛阶段除外),不少种类在2个或3个演替阶段中均为优势种,优势种的更替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体现了群落演替主要表征为优势层及优势种的更替;对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其多样性指数变化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草丛群落。在物种多样性预测演替顺序的基础上,利用演替指数法及演替度法,从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优势度及相对频度等多方面来论证各阶段演替的顺序,证明各阶段演替顺序为:草丛阶段—灌丛阶段—常绿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  相似文献   

6.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采用群落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重度火干扰后天然次生林结构变化和演替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选择该地区广泛分布2个典型森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即林分类型A和林分类型B。林分类型A是以白桦、山杨为优势树种组成的阔叶纯林或阔叶混交林,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低坡度区域;林分类型B是以蒙古栎、黑桦为优势树种组成的纯林或混交林,分布在坡度大于25。的高坡度区域。对火烧后这2种林分类型不同植被层(草本、灌木、幼树和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重要值和群落相似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干扰后林分类型A各层物种丰富度、盖度大于相应年度林分类型B;这2种林分类型的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盖度都随火后年度的推移呈下降趋势,而乔木层呈上升趋势。通过对各层物种丰富度重要值的比较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确定了林分类型A和林分类型B火烧后植被的演替动态过程。重度火干扰后80年,林分类型A演替趋势为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灌木层以平榛、笃斯越桔为主,草本层以苔草、猴腿蹄盖蕨、红花鹿蹄草为主:林分类型B演替趋势为蒙古栎、黑桦混交林,灌木层以胡枝子、平榛为主,草本层以苔草、天门冬、小花萱草为主。图4表3参33。  相似文献   

8.
辽东栎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典型群落的建群种,也是该地区针阔混交林的重要组成成分,是较为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该文就辽东栎的形态特征、更新、种群结构以及群落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辽东栎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形态建成上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而在生境与动物的共同作用下,种子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直接影响实生苗的形成从而导致栎林实生更新困难以萌生为主的现象;成熟林种群结构稳定,在分布区内处于优势地位;群落的不同层次在反映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辽东栎群落演替过程中多样性指数是波动的。通过辽东栎的个体适应、种群分布格局及群落特征、动态的研究,总结其在暖温带生态系统条件下的适应规律,分析其内在机理,从而为保护和扩大辽东栎种质资源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内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含量及空气CO2浓度变化特征和差异进行了实地小气候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小气候变化明显。裸地和草地阶段群落小气候变化剧烈;在灌木和乔林阶段,变化较平缓。表明从裸地群落阶到乔林群落阶段的恢复过程中,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小气候变化逐渐趋于平稳,揭示乔林和灌木林群落对于小气候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矿区不同区域内的植被群落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植被模式的植被演替进程,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排土场的稳定速度比矸石山快.矿区废弃地植被演替流程图可较清晰地反映矸石山和排土场不同演替年限的优势物种的植被群落组成,在进行植被重建时,运用流程图中对应的先锋植物和适生植物构建植被群落,可大大缩短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11.
城市森林结构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城市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泰安市的主要道路、高校和公园的树木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泰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树木分布情况;同时对每个调查区树木的种类组成结构、胸径分布、树高分布、冠幅分布和树木在碳氧平衡方面的生态经济价值等反应城市森林结构特征的各类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结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锐齿栎天然林群落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用每木定位监测样地重复观测的方法,对甘肃小陇山林区百花林场王安沟营林区内的锐齿栎天然林进行研究,从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构、径级结构、空间结构等几方面分析了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的结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次调查群落树种组成和优势树种的重要值排序变化不大,有2个稀少种退出群落,死亡林木40株,死亡率8.3%;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树种空间多样性下降,优势树种的集中性变大,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下降。林分径级结构由典型的反"J"型分布变化为左偏的单峰状曲线;群落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林木分布格局仍为随机分布,中林层和上林层林木个体增加,垂直结构更趋复杂;树种隔离程度下降,建群种锐齿栎的优势度增强,膀胱果、白桦和青榨槭种群的优势度下降。[结论]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是一个复杂和缓慢的过程,6年间仅发生了一些微小的波动。  相似文献   

13.
包头市城市森林绿地树种选择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包头市东河区、青山区、昆都仑区、九原区、开发区等五个城区中公园、行道、游园、小区、厂区、防护带等景观类型中树种和群落为调查对象,利用植物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重要值等指标对包头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对包头市城市绿化树种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在今后城市绿化树种增加种类增加层片和季相,提高绿化的稳定性及不同时间的观赏要求,加大对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提高适应性,以减少经济造价。    相似文献   

14.
人工-天然杉阔混交林种群生态位及竞争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人工 -天然杉阔混交林中 4个主要种群进行生态位研究 ,定量测定混交林中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叠 ,并分析了各种群生态位的生态学意义 ;同时采用Lotka_V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混交林中主要种群。结果表明 :通过定量的生态位分析 ,结果与自然规律相符合。平衡时 ,杉木和米槠相对优势度分别为87 4 5 %和 12 5 5 % ,即人工 -天然杉阔混交林仍将由杉木、米槠两种种群共优组成 ,杉木种群支配整个群落。  相似文献   

15.
以米槠及其伴生树种在正常纯林和伴生树种为优势种组成的阔叶林中的优势度为环境容纳量,用重要值百分数求取种间竞争系数,采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米槠林的共优种群(米槠与其伴生树种)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平衡时,米槠与其伴生树种相对优势度分别为56.84%和43.16%,说明未来米槠仍将处于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城市鸟类及蜂蝶类群落结构多样性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了解城市园林绿地食源树种的应用,探讨食源树种的生态特性及其景观特征。【方法】调查了广州市12处城市绿地食源树种的应用,观察鸟类及蜂蝶类的取食情况,记录绿地中食源树种的种类、应用频次、配置方式及生长状况,归纳分析食源树种群落构成、观赏特性、生态性等。【结果】广州园林绿地常见食源树种有23科33属45种,其中鸟类食源树种25种,蜂蝶类食源树种20种,以桃金娘科、桑科、大戟科为主,并以乡土种为主、外来驯化种为辅;食源树种的观赏与被取食时间主要集中于春夏季(31种),秋冬季的相对较少(16种)。【结论】广州市绿地的食源树种资源丰富,约300种,但常见鸟类及蜂蝶类食源树种仅占18%,结合良好适应性、抗逆性、取食性、观赏性,归纳出20种优势乡土食源树种;同时对食源树种群落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在兼顾食源树种的观赏性与生态性的基础上,设计出6组可在广州城市园林绿地推广应用的生态配置群落,采用树种混交与立体复合栽植的形式,乔、灌、草结合,形成丰富的水平与垂直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绿地生境异质性,增加食源树种的数量及丰富度,提供丰富稳定的食物来源,为鸟类及蜂蝶类提供多样的稳定栖息地。研究结果将对城市园林绿地食源树种的合理选择与科学配置应用,以及营造鸟类及蜂蝶类昆虫生态景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succession after severe logging forestry practice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avian communities, we investigated how forest bird composition and guild structure change as a function of structural properties along a successional gradient, including a climax mature forest (>400 years), a rehabilitated mixed forest (50-70 years), and a disturbed Masson pine forest (70 years) of the Dinghushan Nature Reserve,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Of a total of 51 resident species recorded, mixed forests hosted the highest numbers of individuals and species, reflecting the high species richness of both forest and non-forest species. For forest-dependent species, however, mature stands had the highest observed and estimated species richness. Of 6 habitat-use guilds identified, vertical-profile generalists and understory-birds formed the two dominant guilds, accounting for 54.0% and 38.7% of all individual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clearly showed that most forest-dependent spec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 proportions of native canopy cover and the mean density of dead trees and large tree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of old-growth mature forests (horizontal heterogeneity) at stand level. Accordingly, conservation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the specialized requirements of the most habitat-restricted species in the future, especially for understory insectivores (Babblers) and large-tree users in mature subtropical monsoon forests of southern China. Moreover, since regenerating mixed forests are very similar to mature forests in both vegetation structure and bird community composition, we recommend that logging cycles (>50 years) be increased to a minimum of 50 years in southern China, so that a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nterest can be re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8.
The laurel forest of Anaga is the most emblematic community of the Canarian Archipelago. Restoration programs are being developed to increase laurel forest area on the island of Tenerife. Structu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many aspects of the community, including regeneration patterns, disturbance level, stand history. In spit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nformation for restoration, few quantitative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laurel forest dynamics. We analyzed two stands of the Anaga laurel forest of different aspect.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tes was the wind exposure, one leeward and the other windward. Regener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eneration,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asexual regen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in three 50 × 50 m plots at each site. Both sites differ in important aspects such as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composition, asexual regeneration and dead tree composition, while they are not different in basal area, density, density of regeneration and density of dead trees. Both sites have had similar management in the last century. Asexual regeneration is able to maintain the present species composition, while sexual regeneration is able to offer future changes in the canopy composition.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effect of som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restoration programs.  相似文献   

19.
对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腹地和林缘区的锐齿栎群落的大小分布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区腹地分布区锐齿栎群落的个体较多,锐齿栎成年林木树高频度分布的峰值出现在7 - 19 m间,占总数的73.54%, 3 m以下的幼苗幼树占总数的18.43%,锐齿栎幼苗的萌发受中成林木、灌木的影响较大。在林缘分布区内,小于3 m以下的幼苗幼树与林区腹地分布相类似,但3 m以上各树高阶的数量都很少,特别是成熟林木较少,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林区腹地锐齿栎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组成丰富,物种数均高于林缘区,林区腹地锐齿栎群落多样性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林缘区锐齿栎群落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了 解杏树林 害虫的 为害与 发生 规 律, 给 防 治提 供依 据, 采用 标 准地 方法 对 不同类型的 杏扁林进 行了系 统调查。 结果表明 , 杏树林 害虫群 落共有6 目25 科55 种, 优势 种集中于蚧虫 、蚜虫、卷 叶蛾等 类群及天 幕毛虫、 舞毒 蛾等 。树 木 年龄 可 影响 害 虫 群落 的 组 成、优势种数 量及危害 程度 。管 理水 平 对 害虫 发 生 有明 显 影响 , 一 般 管理 水 平高 者, 害 虫 种类 少、危害较轻 。杏树林 害虫的 年发生规 律 是发 生周 期 短、优 势 种高 峰期 出 现早 、为 害期 集 中、群落凋落 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