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高阳  毛彦哲  赵辉  田丽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6):661-663,674
通过对COM-3200PRO空气离子检测仪数据接收方式的改造,使得数据监测与接收空间分离,实现了野外试验24 h不间断的监测。主要监测了杨树林、白蜡林、核桃林、侧柏林4种河南省常见林分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均表现出了相同的日变化规律,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最高值出现在14:00左右,4种林分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均值差异明显,其大小排序为杨树林>白蜡林>侧柏林>核桃林。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腹地千阳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TC-201A型空气负离子测量仪,在千阳地区森林主要生长季节(4-9月),对千阳县城以南的6个人工林和1个荒地内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进行了测定、分析,进而评价空气质量。结果表明,各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很大的时空差异性,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不尽相同,大致呈双峰和单峰曲线变化。在不同林分的主要生长季节(4-9月),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值也有很大差异。各林分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阴坡刺槐林(928个.cm-3)(阳坡刺槐林(792个.cm-3)(幼龄杨树林(745个.cm-3)(幼龄刺槐林(682个.cm-3)(幼龄杨树侧柏混交林(610个.cm-3)(荒地(522个.cm-3)(幼龄侧柏林(467个.cm-3)。不同季节各林分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趋势不同,春季林分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的稳定性最差。在主要生长季节(4-9月),各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日变异系数大小不同,幼龄侧柏林(0.281)最大,幼龄刺槐林(0.275)次之,幼龄杨树林(0.187)最小。不同林分的空气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阴坡刺槐林空气质量最好,幼龄杨树林次之,幼龄侧柏林和荒地空气质量最差。  相似文献   

3.
苏北沿海防护林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常规方法测定各模式林带生物量、各树种生长规律、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各林带疏透度 ,从而对江苏省北部沿海 4种防护林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地上部分生物量年平均增长量以杨树林最大 ,水杉林、柳杉林次之 ,刺槐林最低 ;4种模式造林树种的生长快慢顺序是杨树 >水杉 >柳杉 >刺槐 ;由于树种不同、造林时间不等 ,4种模式沿海防护林对各林地土壤的改良效果也不同 ,表现出林龄大的较林龄小的强 ,刺槐为豆科乔木树种 ,对土壤性状的改良效应明显较水杉和杨树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地表火是最常见的林火类型,直接影响植被更新和生态系统的养分配置与循环。反映林火行为的常见指标有火蔓延速度、单位面积发热量、火强度和火焰高度。根据实际林分和立地条件进行火行为模拟,可以揭示林火发生条件,并有效判断树冠火发生的可能性,为林火的预防和扑救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典型林分(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为调查对象,每个林分设置5块样地,共计15块样地。通过野外调查获取可燃物载量(灌木可燃物、草本可燃物、1时滞可燃物、10时滞可燃物、100时滞可燃物)、林分因子(第一活枝下高、第一死枝下高、树高、胸径、郁闭度)和立地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数据,使用BehavePlus6软件,基于气象参数和可燃物参数,模拟不同燃烧条件下不同林分类型的火行为指标,分别为地表火蔓延速度、单位面积发热量、火线强度和火焰长度;使用R语言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贡献率探讨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可燃物因子对火行为的潜在影响。  结果  侧柏林、刺槐林和油松林的可燃物总载量分别为15.35、17.59、15.28 t/hm2,其中易燃可燃物载量(即上层枯叶、易燃草本、1 时滞可燃物)分别是4.55、4.41、6.18 t/hm2,分别占林分总可燃物载量的29.6%、25.1%、40.4%。防火期内门头沟区的平均风速为2.2 m/s(7.9 km/h),地表火蔓延速度油松林 > 侧柏林 > 刺槐林,速度分别达11.5、11.1、8.0 m/min。单位面积发热量油松林 > 侧柏林 > 刺槐林,分别为23 091、21 155、18 413 kJ/m2;火强度油松林 > 侧柏林 > 刺槐林,分别为4 426、3 882、2 468 kW/m;油松林火焰高度变化范围分别是0.89 ~ 3.40 m、1.34 ~ 2.91 m、1.78 ~ 3.88 m,同等条件下火焰高度油松林 > 侧柏林 > 刺槐林;8级大风天气下(风速17.9 m/s,64.4 km/h),地表火行为的模拟结果会略有改变,侧柏林的火蔓延速度更快、火强度更高,油松林、刺槐林次之。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因子贡献度,分别得出影响3种林分火行为的主成分,侧柏林、刺槐林与油松林的第1与第2主成分分别为可燃物构成(可燃物载量及影响其分布的地形因素)与林分因子、可燃物构成与可燃物含水率、林分因子与可燃物含水率。  结论  (1)易燃可燃物载量是影响林分火行为的关键因子。(2)可燃物含水率对火行为指标的数值起决定作用,可燃物含水率的临界值影响林火发生类型。可燃物湿润时无论风速大小,林地难以起火;可燃物干燥时处于易燃状态,大风天气时容易发生蔓延快、强度高的地表火。(3)可燃物连续性是决定地表火发展成为树冠火的关键因素,火焰高度大于第一活/死枝下高,极有可能从地表火发展成为树冠火,扑救难度极大。建议需定期修枝割灌,清理林下可燃物,降低火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情况,为北京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林分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天然更新的8个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人工侧柏林林分中,各树种更新幼苗在≤30cm和>30~≤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均为不良,在>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为中等;林分中阔叶树种的更新能力强于针叶树种,优势树种侧柏幼苗更新密度和频度分别为538株/hm2和13.8%;影响侧柏林更新的8个因子的关联度排序为:海拔>坡向>土壤厚度>坡位>林分密度>坡度>灌草盖度>枯落物厚度。【结论】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更新状况不佳,难以完成天然更新。在一定范围内,海拔越低,更新株数越多;在南和西南坡向上,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林分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九龙山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区域森林抚育及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碱解氮及速效钾6项土壤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0种林分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所有林分的pH值和主要养分指标分别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上升与下降,且表土层与其它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异,pH值介于4.71与6.35之间,而各营养指标的最大值至少约为最小值的4倍; 2)各土层pH值、有机质+氮和磷钾3种主成分得分最低的分别是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侧柏林;3)各土层综合得分排在前2名的都是灌木和白蜡林,而最低的分别是表土层的黄栌林和其余土层的樟子松林;4) 林分土壤质量优劣为:白蜡林>灌木林>糠椴林>栓皮栎林>华北落叶松林>侧柏林>油松林>黄栌林>五角枫林>樟子松林。其中,油松、五角枫和黄栌林的总体质量低且各养分都较缺乏,樟子松林的有机质和氮较缺乏,而侧柏和栓皮栎林磷钾较缺乏。因子分析法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土壤质量,可用于土壤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对比油松和刺槐林在不同密度下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以加强黄土区人工林的林分管理和生态恢复建设。  方法  以油松和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划分为高(2 000 ~ 2 700株/hm2)、中(1 100 ~ 1 600株/hm2)、低(800 ~ 1 100株/hm2)3组林分密度类型,每组挑选4个不同林分密度的林地,分别分层采取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  结果  (1)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林分类型对全磷含量(TP)、碳磷比(C∶P)、氮磷比(N∶P)均有显著影响,林分密度仅对TP有显著影响,林分类型与林分密度的交互作用对有机碳含量(SOC)、全氮含量(TN)、TP、C∶P、N∶P均有显著影响。(2)不同林分密度的油松林和刺槐林的SOC和TN表现为:高密度油松林(油H) > 中密度油松林(油M) > 低密度刺槐林(刺L) > 高密度刺槐林(刺H) > 低密度油松林(油L) > 中密度刺槐林(刺M),全P表现为:刺M > 油H > 刺L > 刺H > 油M > 油L;随林分密度增加,油松林各土层SOC和TN逐渐增加,TP变化相对稳定且无显著性差异,刺槐林各土层SOC和TN先减少后略有增加,TP则是先增加后减少;同一密度在不同林分类型下,油松林土壤养分含量在高密度和中密度时均优于刺槐林,低密度时则相反。(3)不同林分密度的油松和刺槐林的C:N比值表现为:油H > 刺H > 刺L > 油M > 刺M > 油L,C∶P和N∶P比值均表现为:油H > 油M > 刺L > 刺H > 油L > 刺M;随林分密度的增加,油松林土壤C∶P和N∶P逐渐增大,磷的有效性逐渐减小,刺槐林土壤C∶P和N∶P先减小后增大,磷的有效性先升高后降低,油松林土壤磷的有效性在高和中密度下低于同等密度的刺槐林,低密度下则相反;土壤SOC和TN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C∶P和N∶P水平;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C∶N比较稳定,土壤氮含量较缺乏,林分生长过程受氮素的限制。(4)油松和刺槐林在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土壤各养分含量呈现出“表聚现象”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SOC、TN、TP、C∶P、N∶P逐渐减小,C∶N无明显规律;随林分密度增加,油松林土壤属性变异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刺槐林则是缓慢升高;相比于油松林,林分密度对刺槐林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变异影响较小,垂直变异更趋于平稳。(5)林分密度的变化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力度,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密度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大,非毛管孔隙次之。  结论  综合来看,同一林分类型在不同密度下,油松林在中密度时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垂直变异、磷的有效性发挥、受氮素的限制等方面上均处于较优水平,而刺槐林则是在低密度时;同一密度在不同林分类型下,油松林在高密度和中密度的综合表现优于同等密度的刺槐林,低密度时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防护林热收支特性及蒸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自记综合气象观测塔,对刺槐和油松林进行了以蒸散研究为目的的防护林热收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生长季日平均实际太阳辐射量为7~24MJ·m-2;刺槐林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为15%,油松林的反射率在10%以下,反射率的差异是造成两林分净辐射收支相差1~3MJ·m-2的主要原因.春夏两季林分获取的净辐射均由约70%~80%的太阳辐射转换而来;秋季的转换率约为60%,油松林的转换比刺槐约大1%~5%;防护林地区每天获取的净辐射量中,消耗于蒸散的潜热通量部分,在春夏秋三季分别为65%,82%和85%,油松林比刺槐林偏高1%左右;用于气温变化的显热通量部分在春季约占32%,夏秋为15%左右,其中刺槐林中显热通量部分在春夏两季所占的百分比相对油松要高出4%~5%;刺槐林地用于土壤热流量部分的热量在5~9月约占净辐射的1%~3%,油松林为2%~5%;1994年生长季刺槐林蒸散量为519mm,油松林为597mm.  相似文献   

9.
在收集文献、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安徽省杨树主栽区淮北平原、沿江平原主要的复合经营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选取11种典型的经营模式(包括纯杨树林)进行了总结,运用层次分析法对11种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都高于杨树纯林,其中杨树—姬松茸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最高,杨树—小麦(全周期)模式经济效益虽然不高,但综合效益排名第二。建议在沿江平原采取杨树—小麦(全周期)的复合经营模式;在淮北平原采取林粮(经)+林菌或林药的全周期复合经营模式:林分郁闭前,以小麦、油菜及黄豆等农作物为主;待林分郁闭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展食用菌或中草药的复合经营,以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收集文献、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安徽省杨树主栽区淮北平原、沿江平原主要的复合经营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选取11种典型的经营模式(包括纯杨树林)进行了总结,运用层次分析法对11种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都高于杨树纯林,其中杨树—姬松茸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最高,杨树—小麦(全周期)模式经济效益虽然不高,但综合效益排名第二。建议在沿江平原采取杨树—小麦(全周期)的复合经营模式;在淮北平原采取林粮(经)+林菌或林药的全周期复合经营模式:林分郁闭前,以小麦、油菜及黄豆等农作物为主;待林分郁闭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展食用菌或中草药的复合经营,以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黄土坡地几种退耕植被土壤硝态氮分布特征与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荒坡地为对照,研究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中广泛种植刺槐、柠条、苜蓿、杨树、侧柏的土壤中NO3--N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0~160cm土层中上述不同植被土壤NO3--N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条>刺槐>苜蓿>侧柏、杨树>荒坡地(P<0.05);人工林地土壤NO3--N含量大于荒坡地,豆科植被大于其他植被;从整个土壤剖面看,这几种植被在0~20cm表层土壤中NO3--N含量均高于其底下各土层,以苜蓿最高,达到6.12mg.kg-1,柠条次之,为5.82mg.kg-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20~60cm柠条、苜蓿和刺槐土壤中NO3--N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下降,并于60cm以后趋于稳定,杨树、侧柏与荒坡地NO3--N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变化不大;各植被在140cm以下土层中均存在NO3--N富集现象;不同坡位的NO3--N均呈现坡顶>坡中>坡底的趋势,阴坡土壤的NO3--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P<0.05)。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徐州市次生林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其主要乔灌木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中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的生态位宽度较广,分别达到0.7625,0.4935和0.4184;灌木层中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刺槐的生态位宽度较广,分别达到0.7358和0.5271;群落中黄连木与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侧柏与黄连木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侧柏在灌木层中几乎没有出现幼树,但由于它们在乔木层中的生态位较广且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小,所以侧柏、刺槐与构树仍将是该区荒山造林的主要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3.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oot additional cohesion on loess slope, this paper takes monospecific stands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and Platycladus orientalis grown on slopes i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China as case study. Root distribution could be described by root area ratio (RAR). Root tensile strength was determined with laboratory mechanical tests. Finally,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oot additional cohesion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 pseudoacacia roo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P. orientalis roots. RAR and root additional cohes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species, slope locations and depth. The analyses of R. pseudoacacia and P. orientalis root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dicated that root reinforcement was not evenly distributed along slope in the Loess Plateau, which could provide a basic theory of afforestation mode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hence control soil erosion and shallow landslide.   相似文献   

14.
人为干扰对徐州石灰岩山地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不同林分类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Patrick指数(dP),Menhinick指数(dMe),Simpson指数(SSP),Shannon-Wiener指数(SSW)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JSP)进行物种多样性测度分析,探讨人为干扰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同一林分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顺序是草本层〉灌木层,但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纯林(对照地)中由于特殊生境影响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②不同林分灌木层植物多样性顺序是侧柏(对照地)〉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侧柏(下坡)〉侧柏(2a)〉侧柏+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侧柏+朴树Celtis sihensis+青桐Firmiana simple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女贞Ligustrum lucidum+雪松Cedrus deodara(2a)〉侧柏+栾树(上坡)〉女贞(2a),草本层植物多样性顺序是侧柏+朴树+青桐+刺槐〉女贞(2a)〉女贞+雪松(2a)〉栾树+侧柏(下坡)〉侧柏+黄连木〉侧柏+栾树(上坡)〉侧柏(2a)〉侧柏(对照地);③不同人为干扰对人工林下植物组成影响不同,结果显示不同林分间相似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560~0.5854,林分间共有种较少,差异大,多样性高。  相似文献   

15.
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评价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并为该地区水土保持林构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的农地为对照,对晋西黄土区5种典型退耕还林林分(包括自然恢复山杨林、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纯林和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连续23年的定位观测。结果(1)所有人工林土壤密度随退耕年限呈现先上升(退耕后前1 ~ 4年)后下降(退耕后4 ~ 23年间)的趋势,在10 ~ 15年下降至一个比初始值更低的值后逐渐趋于平稳;自然恢复林随退耕年限土壤密度呈不断下降趋势,最高下降幅度为11.21%(0 ~ 20 cm土层)。(2)人工林土壤总孔隙度在前10 ~ 15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自然恢复林土壤总孔隙度随恢复年限上升趋势越来越缓慢,0 ~ 20 cm土层和20 ~ 40 cm土层累积变化率为1.4%和0.6%。(3)5种典型林分的毛管孔隙度均随退耕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工林内20 ~ 40 cm土壤层的毛管孔隙度变化大于0 ~ 20 cm土层,自然恢复林0 ~ 20 cm土层和20 ~ 40 cm土层的累积变化率分别为2.5%和1.5%左右。结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显著(P < 0.05),4种人工林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退耕后的前10 ~ 15年内,其中刺槐×侧柏混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更明显,建议该地区人工林恢复类型应以刺槐×侧柏混交林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刺槐对乡土植被的入侵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带法和小样方法于2005年在山东泰山调查刺槐繁殖扩散和对乡土植被的入侵状况。结果表明,刺槐主要以根蘖繁殖进行扩散入侵,并且根蘖繁殖能力与根系是否受伤或是否被砍伐有密切关系;刺槐通过根蘖扩散进入已有高大乔木的林内,如油松人工林和侧柏人工林;在密闭均匀的林分内,刺槐只是伴生下木,很难形成优势群体,但在林隙处可以迅速生长而成为上层木,与乡土树种形成混交林;刺槐能扩散进入灌木丛,说明耐瘠薄能力很强。调查还发现有6种乡土木本植物能在刺槐林下天然更新并且正常生长。分析比较发现,刺槐目前能与泰山低山分布的许多乡土树种形成混交林,不会侵占掉乡土树种。由于刺槐寿命短,推测刺槐混交林会被乡土植被群落替代。刺槐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只要造林前合理设计树种配置,造林后加强管理,可以减少对自然、半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危害。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刺槐的引种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林木根系单根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17年生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和17年生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单根拉伸试验研究了根系的抗拉强度和杨氏模量.结果表明,刺槐根与侧柏根的生物力学特性表现出显著的尺度效应.根系的抗拉强度与杨氏模量都随直径的增大而减小,且刺槐根的强度约是侧柏根的2倍.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连云港沙质海岸刺槐纯林、杨树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美国白蜡×桑混交林、苦楝×桑混交林5种模式防护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以附近未造林的草地为对照,分析了各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对5种模式防护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聚类分类。结果表明:防护林能减少土壤密度,增大孔隙,改善土壤颗粒组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降低pH值;不同林龄和树种改土能力不同;表层(0刺槐×杨树混交林>杨树纯林>新造林和对照地。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现地调查和试验林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次生林和次生林改造后林地鼢鼠的发生规律。结果证明,次生林鼢鼠发生类型分为灌草群落类型、乔灌草疏林群落类型和乔木密林群落类型。次生林乔木郁被度与灌木分布数量是影响林地鼢鼠分布的主要因子。乔木和灌木的郁被度、沙棘和草本植被的权重、直根系草本植被的覆盖度等指标与林地鼢鼠密度呈负相关;而灌木权重、沙棘郁被度、直根系草本植被的权重、须根系草本植被的权重和覆盖度等指标与林地鼢鼠密度呈正相关。次生林改造后林地鼢鼠密度逐渐增大,达到最高以后随着林分郁被度的加大,鼢鼠密度逐渐降低。不同改造模式林地鼢鼠发生强度依次为全面清坡造林、坡向清坡带状造林、块状清坡造林、水平带状清坡造林和林下更新造林,油松林地大于侧柏林地,侧柏林地大于刺槐林地。  相似文献   

20.
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为筛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构建与管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的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油松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刺槐人工林4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进行测定,采用熵权法(EWM)对各林分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种林分类型植被层的持水能力依次为:油松人工林(17.79 t/hm2) > 侧柏人工林(13.55 t/hm2) > 刺槐人工林(12.81 t/hm2) > 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6.71 t/hm2)。油松人工林、侧柏人工林的主要持水层为乔木层;刺槐人工林中乔灌草的持水量相近;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中主要持水层为草本层。(2)4种林分类型中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分别为: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23.02 t/hm2) > 侧柏人工林(13.00 t/hm2) > 刺槐人工林(10.36 t/hm2) > 油松人工林(2.81 t/hm2)。(3)4种林地土壤最大蓄水能力分别为: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地(3 182.43 t/hm2) > 油松人工林地(3 176.67 t/hm2) > 侧柏人工林地(2 995.3 t/hm2) > 刺槐人工林地(2 803.5 t/hm2)。其中除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地与油松人工林地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林地持水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4)4种典型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的综合排序为: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 > 侧柏人工林 > 油松人工林 > 刺槐人工林,影响水源涵养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林下草本层与枯落物。结论从涵养水源的角度出发,晋西黄土区应采用仿拟自然植被技术、封山育林等加强次生植被的建设与管护,营造林下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丰富的植物群落,以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