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试验针对河西走廊气候特征和以漫灌为主的种植结构,用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3种农田覆盖材料(白色薄膜、黑色薄膜和玉米秸秆)进行了枸杞田间应用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增温效应以黑色薄膜最好,土壤温度比裸地提高4.04℃,玉米秸秆与裸地无显著差异;保墒效应以白色薄膜最好,在饱和灌溉后的62 d旱期里,土壤水分含量分别比黑色薄膜覆盖、玉米秸秆覆盖和裸地提高1.1%、5.75%和12.0%;增产效果方面,鲜果产量无显著差异,干果产量玉米秸秆覆盖增产25.3%,白色薄膜覆盖增产23.2%,黑色薄膜无增产效果;干物质积累以玉米秸秆最高,白色薄膜次之,黑色薄膜与裸地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玉米秸秆覆盖栽培具有增强肥力、促进营养物质积累的作用;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产生了干物质差异,且土壤水分含量作用大于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育和推广适宜云南省高寒地区种植的百脉根品种。【方法】选取野生中甸百脉根和帝国百脉根为材料,对其在云南省迪庆州高寒地区的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和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帝国百脉根自然高度、拉直高度、叶长、叶宽、地上部分以及地下部分的鲜重干重均显著高于中甸(P0.05),而茎叶比显著低于中甸(P0.05)。生理分析表明:帝国百脉根根部丙二醛、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中甸(P0.05),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中甸(P0.05)。二者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综合分析认为帝国百脉根植株更高大,茎叶比小,牧用经济性高,适应性更强。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试验基地或者在与其相似的地域和气候环境中种植,帝国百脉根的产量和适应性优于中甸百脉根。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通过制作薰衣草秸秆与野干草混合青贮、薰衣草与麦秸混合青贮与玉米青贮进行营养成分和育肥牛效果对比试验,观察分析两种薰衣草秸秆混合青贮对育肥牛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体重约340 kg的新疆褐牛或其杂种牛60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含薰衣草秸秆混合青贮和玉米青贮日粮,育肥试验时间为120 d。结果表明,混合薰衣草秸秆青贮DM含量极显著高于玉米青贮(P0.01),薰衣草秸秆与野干草混合青贮CP含量达到10.39%,混合薰衣草秸秆青贮NDF、ADF、Ca和P含量极显著高于玉米青贮(P0.01)。育肥前半期(0~60 d)饲喂薰衣草秸秆与野干草混合青贮组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育肥后半期(60~120 d)饲喂薰衣草秸秆与麦秸混合青贮日增重极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整个试验期(120 d)饲喂薰衣草秸秆与野干草混合青贮日增重极显著高于薰衣草秸秆与麦秸混合青贮,显著高于玉米青贮组(P0.05)。结果表明,薰衣草秸秆混合青贮可作为育肥牛粗饲料,且薰衣草秸秆与野干草混合青贮在育肥牛生长速度上优于薰衣草秸秆与麦秸混合青贮和玉米青贮,可提高育肥牛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干旱胁迫下10份豆科牧草的苗期抗旱性,为抗旱牧草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对牧草进行连续干旱胁迫处理,通过隶属函数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对不同豆科牧草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将10份豆科牧草的苗期抗旱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为红豆草>百脉根>红三叶>早熟沙打旺>白三叶>南方型百脉根>西伯利亚驴食豆>草莓三叶>北方型百脉根>多变小冠花.[结论]建议在新疆干旱区种植推广牧草时,选择抗旱性强的红豆草.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施肥后玉米的镉(Cd)污染风险,为指导Cd污染未超标土壤上玉米合理施肥及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在玉米季分别设不施肥(CK)、施入氮钾肥(NK)及氮钾肥配施不同用量钙镁磷肥(NP1K、NP2K、NP3K、NP4K)等6个处理,研究施肥后玉米产量及秸秆和籽实的Cd吸收累积量,分析其与种植后土壤pH、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效Cd、全Cd等的相关性,并对土壤Cd平衡进行探讨.[结果]氮钾肥施用及氮钾肥配施钙镁磷肥均能显著促进玉米生长(P<0.05,下同).与CK相比,NK处理显著提高玉米秸秆和籽实的Cd含量及其累积量;在氮钾肥配施钙镁磷肥各处理下,尤其当施磷量(P2O5)高于150 kg/ha时,秸秆Cd含量显著低于CK,而籽实Cd含量与CK相当或显著降低;秸秆和籽实的Cd含量及其累积量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实Cd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效Cd、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磷、pH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秸秆Cd含量与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d平衡表明,只有在秸秆全量还田,且高量施用磷肥(P2O5600kg/ha)的情况下,土壤Cd才会累积,且安全年限较长.[结论]在Cd污染未超标土壤上施人适量氮钾肥或氮钾肥配施钙镁磷肥基本上不会构成玉米地和玉米的Cd污染超标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发酵全株青绿玉米的应用,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其在全价饲料中的添加量以及加水量、次粉添加量、制粒机模孔直径对全株青绿玉米颗粒料的制粒温度、颗粒硬度、含粉率、水分含量4个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株青绿玉米添加量、加水量和模孔直径极显著影响制粒温度和颗粒硬度(P0.01),模孔直径和全株青绿玉米添加量为主要因素,次粉添加量为次要因素;全株青绿玉米添加量和模孔直径极显著影响含粉率(P0.01);全株青绿玉米添加量和加水量极显著影响颗粒料的水分含量(P0.01);全株青绿玉米低温制粒的制粒温度与颗粒硬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含粉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认为:控制全株青绿玉米的添加量和模孔直径有助于降低制粒温度;全株青绿玉米颗粒硬度与其水分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含粉率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在砂姜黑土地上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和秸秆还田方式,试验设置了2因素不同水平组合9个处理,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株高、第四茎节单位茎长干物质量、光合参数、根系数量和干质量、穗部性状、产量等多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3秸秆量深耕翻还田的处理秸秆还田效应最好、产量最高,所有指标高于或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2/3秸秆量浅旋耕还田的处理;全量秸秆直接覆盖还田的处理产量最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砂姜黑土地上2/3秸秆还田量极显著(P0.01)优于1/2秸秆还田量和全量还田量,全量还田量为最差还田量;深耕翻极显著(P0.01)优于浅旋耕和粉碎后直接覆盖还田,直接覆盖还田为最差还田方式。在砂姜黑土地上应推广2/3秸秆量深耕翻还田。  相似文献   

8.
晋南灌溉果园适宜绿肥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二月兰、白三叶、小冠花、百脉根、毛叶苕子和油菜为供试绿肥、以清耕为对照,在晋南灌溉果园进行了连续2 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晋南灌溉果园套种绿肥均能增加果园地面覆盖、抑制杂草的生长,提高0~20 cm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有机质含量,套种二月兰、白三叶、小冠花、百脉根和毛叶苕子后土壤全氮、碱解氮与速效磷含量均有小幅增加,套种油菜后土壤中的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略有降低。综合2 a试验结果,二月兰和白三叶2种绿肥春季返青早、耐阴、生长快,地面覆盖、蓄水保墒和培肥土壤效果好,抑制杂草效果显著,只需一次播种即可自然快速扩繁,管理简便,适合在晋南灌溉果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红壤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大豆根系形态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和大豆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参数、根系分泌物分泌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系形态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玉米抽雄期,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的根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系分泌总糖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分别为15.17%、58.49%、45.67%、34.30%和15.67%;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显著提高了2.64%、3.37%和6.06%(P0.05),土壤分形维数(D)显著降低了0.82%(P0.05)。在大豆结荚期,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的根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系分泌总糖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分别为17.25%、63.91%、54.32%、42.77%、37.21%和28.16%;R0.25、MWD和GMD分别显著提高了1.54%、2.99%和6.78%(P0.05),D显著降低了0.73%(P0.05)。作物根系根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系分泌总糖含量、根系分泌总有机酸含量与R0.25、MWD、GM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改善作物的根系形态和提高作物根系分泌物分泌量,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红壤坡耕地具有肥力提升和减少水土流失的有益效应。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秸秆还田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原理及特点,重点分析玉米秸秆粉碎翻埋、地表覆盖的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翻埋可明显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大量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玉米秸秆覆盖具有显著的保墒、培肥、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1.
添喂稀土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4只平均体重55 kg的小尾寒羊母羊,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和回肠瘘管,在精粗比1∶1的日粮条件下,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在对照期和试验期分别添喂0或216.5 mg/kg日粮的稀土,研究添喂稀土对绵羊前胃和整体消化代谢、小肠消化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喂稀土使绵羊的自由采食量增加了7.4%~13.0%,前胃消化的干物质(DM)、有机物(OM)、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量分别增加了5.61%(P0.05),6.41%(P0.05),30.09%(P0.01)和27.73%(P0.01)。到达小肠的DM、OM、粗蛋白(CP)、微生物蛋白、过瘤胃蛋白、总氨基酸(TAA)、赖氨酸(Lys)分别增加了22.40%(P0.01),22.40%(P0.01),23.56%(P0.01),34.32%(P0.01),8.19%(P0.05),17.41%(P0.05)和17.30%(P0.01)。小肠消化吸收的DM、OM、CP、TAA和Lys量分别增加了37.42%(P0.05),41.79%(P0.05),37.43%(P0.05),18.96%(P0.05)和12.11%(P0.05)。氮、钙和磷的保留量分别增加了27.04%(P0.05),40.00%(P0.05)和39.44%(P0.05)。由本研究得出结论,给绵羊添喂稀土可以提高采食量、提高前胃营养物质的消化量、增加小肠营养物质特别是氨基酸的消化吸收量、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以己二酸为相变材料,二氧化硅溶胶为基体,采用水热法制备己二酸/二氧化硅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应用X 射线衍射仪(XRD)、外光谱分析(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同步热分析仪(TG)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所制备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结果表明:当反应条件为pH=5、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4 h时,己二酸与二氧化硅之间是简单的物理嵌合关系,复合材料粒径较均匀,平均粒径在1~2μm;当己二酸的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相变温度峰值为139.0℃,相变焓为48.82 J/g;当己二酸的质量分数为50%时,复合材料相变温度峰值为140.5℃,相变焓为71.89 J/g。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冀东矿区种植的植物品种,2010~2011年对引进的8个植物品种(毛叶苕子、草木樨、冬牧70黑麦、紫花苜蓿、白三叶、沙打旺、小冠花和红豆草)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系统测定并分析了与植物生产能力有关的植物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无氮浸出物含量、粗灰分含量和干物质腐解速率等因素。结果表明:多年生植物的生物产量以沙打旺最高,红豆草和小冠花次之;1 a生植物的鲜草产量以草木樨最高,干草产量则以毛叶苕子最高;不同植物品种的粗蛋白质含量以白三叶最高,紫花苜蓿次之,红豆草最低;不同植物品种干物质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初期快、后期慢的特点,干物质腐解速率以白三叶最高,沙打旺最低。在冀东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重建中对于适生植物的选择,若仅考虑生态功能,多年生植物可以选择沙打旺、红豆草和小冠花,1 a生植物可以选择草木樨和毛叶苕子;若考虑种草养畜等经济利用功能,多年生植物可以选择紫花苜蓿、白三叶和小冠花,1 a生植物可以选择毛叶苕子、草木樨和冬牧70黑麦;如果兼顾生态功能和经济利用价值,多年生植物则应该选择紫花苜蓿和小冠花,1 a生植物可以选择毛叶苕子和草木樨。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室内培养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秸秆还田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添加4%不同形态玉米秸秆和根系进行室内培养腐解转化,探讨不同土壤圈对微团聚体的作用。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不同圈数,从内层(0)到外层(7),粒径为0.05~0.02mm和0.02~0.002mm依次增加,而<0.002mm及>0.25mm则表现为依次降低。可知:添加有机物降低了粒径0.05~0.02mm和0.02~0.002mm微团聚体含量,增加了<0.002mm及>0.25mm团聚体含量;相同圈土壤,不同处理间,团聚体变化最为明显的为N2处理,故各处理间比较,添加秸秆粉末对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影响最为明显。由此可知,添加秸秆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具有明显作用,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千烟洲湿地松中幼林树冠生物量及生长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枝条解析法对江西省千烟洲19年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枝条生物量及生长量进行估算,建立了树冠生物量及生长量回归模型。结果如下:枝生物量(WR)与枝径(DB)间呈WB=0.0178DB^3.0061的幂函数相关,r^2为0.8408。分枝断面积合计(ATB)与胸径(DBH)间呈ATB=1、8502DRB^1.5418的幂函数相关,r^2为0.75097树冠生物量(Wc)与胸径间呈WC=7.1059 DBH^2.5965的幂函数相关,r^2为0.9205。树冠生物量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分组检验结果表明:方程的总相对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顸估精度总体在90%左右。树冠生长量(Y)与胸径生长量(x)间呈Y=29.354 lx^2.554的幂函数相关,r^2达0.9566。图3表1参23  相似文献   

16.
油松不同种源种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结果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油松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厚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球果鲜质量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达到最大。油松球果3个性状间相关紧密(P〈0.05),种子性状间两两相关显著(P〈0.01),而球果性状与种子性状之间相关多数未达显著水平。海拔和年降水与球果宽度和种子宽度正相关显著;年均温与种实性状呈负相关,与种子的性状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达到5%的显著水平;地理纬度、≥10℃积温和无霜期与种实性状的相关性弱,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7参1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物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推广花生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花生主栽品种泉花7号、泉花8号为材料,研究普通膜、光解膜、稻草3种覆盖物栽培和未覆盖(裸地)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普通地膜、光解膜或稻草覆盖均能缩短花生生育期,提高株高、茎叶干物重;覆盖普通地膜和光解膜均能提高花生出苗率、单株生产力、百仁重、单株结果数、饱果数,而覆盖稻草降低出苗率、根系干物重、单株生产力、百仁重、单株结果数和饱果数。不同覆盖处理中,泉花7号和8号产量以光解膜覆盖最高,极显著增产34.20%和19.10%(P〈0.01),其次为普通膜覆盖,极显著或显著增产27.47%(P〈0.01)和16.54%(P〈0.05);稻草覆盖分别降低产量4.29%和11.19%。与对照相比,覆盖光解膜、普通膜处理可增加产值分别为6455-11025元/ha和5575-8790元/ha,而覆盖稻草经济效益减少1640-4430元/ha。【结论】不同覆盖物栽培方式各有优缺点,在花生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环境采用适宜的方式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肥料增效剂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肥料增效剂与化肥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玉米生产节本增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每1kg土中N、P、K肥施用量分别为:0.368、0.235和0.350g,设常规施肥处理(T1),另设5个增施处理(T2-T6),按在常规施肥处理基础上分别增施2mL不同肥料增效剂(F1-F5),收获期测定玉米籽粒、苞叶、秸秆、根系等全N、P、K养分含量及玉米的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利用率。【结果】与常规施肥T1处理相比,增施增效剂处理玉米鲜苞重增加12.0~17.50g/盆,增重4.3%~6.2%,玉米籽粒重增加3.9%~6.9%;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增幅为4.97%~6.65%。玉米植株各器官(秸秆、籽粒、苞叶+穗轴和根)氮养分吸收量均显示施用增效剂处理优于对照,增幅为:秸秆20.60%~37.00%;籽粒7.20%~13.15%;苞叶+穗轴12.43%~30.94%;根3.13%~37.75%。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与单施用化肥处理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5.0%~7.2%。【结论】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肥料增效剂能显著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及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汪建中  柯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48-6751
[目的]研究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并探讨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方法]以酵母种类(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酵母接种量和酵母接种时间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同时研究了各培养条件组合下木质素酶系、滤纸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探讨了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A3B2C1组合培养条件下发酵基质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3.36%;在此发酵条件下,培养的第5~15天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最高,而各组合培养条件下基质滤纸酶和羧甲纤维素酶的活性则无规律可循。[结论]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为:在接种平菇的同时接种10%的产朊假丝酵母液体菌种。木质素酶系的活性与发酵基质的粗蛋白含量可能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温度变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下,旱地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呈现出差异性。在0~25 cm土层范围内,夏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土壤日均温度比裸地要低,而地膜覆盖土壤日均温度要高于裸地,到了生育后期,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日均差异明显降低,其中以地膜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目平均温度变化最小;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且不同覆盖方式下的温度变化逐渐趋于一致,其中地膜覆盖的增温缓温作用优于秸秆覆盖;土壤温度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函数均呈正向相关性,但随土壤深度增加,相关性减弱;最后通过比较产量数据,得出稳定的土壤温度有利于提高夏玉米产量,且地膜覆盖方式在增产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