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索鲁中地区不同肥料配施根瘤菌时大豆的生长情况,本研究以该地区主栽品种齐黄34为材料,设置了6个不同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根瘤菌处理,研究其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显示:株高、底荚高度均在T2(100%有机肥+根瘤菌拌种)处理下最高,主茎节数在T6(100%复合肥+根瘤菌拌种)处理下最多,而单株荚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均在T4(50%复合肥+50%有机肥+根瘤菌拌种)处理下最高.施用有机肥与复合肥处理的大豆产量均高于不施肥对照组,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比为1∶1时大豆产量显著提高,比单施有机肥提高2.22%,比单施复合肥提高23.37%.因此,在鲁中地区50%复合肥+50%有机肥+根瘤菌拌种为大豆生产合理肥料配比,可以促进节肥增产.  相似文献   

2.
长期配施有机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君  陈旭  邹文秀  邹狮 《大豆科学》2019,38(6):943-948
为了明确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该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不施肥、施化肥、化肥配施不同量有机肥处理,对比研究不同处理对大豆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只施化肥和化肥配施不同量有机肥均增加大豆产量、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百粒重。大豆单株荚数对大豆产量的贡献最大。大豆产量和单株荚数均随着配施有机肥量增加而增加,增加的幅度逐渐下降。随着配施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大豆产量较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12.8%、25.6%和30.5%,有机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分别达11.35%、20.36%和23.36%,对大豆单株荚数的贡献逐渐增加,分别为24.61%、40.68%和47.81%。本研究结果表明化肥对大豆产量贡献大小取决于有机肥的施用量,在低量有机肥施用条件下,化肥作用比较显著,反之化肥作用下降,但有机肥并不能完全取代化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大豆节约化生产,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海藻寡糖增效尿素配施4种有机肥(精致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海藻有机肥和炭基肥)对大豆光合特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普通尿素相比,同等施氮量条件下,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处理可提高大豆生育前期功能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总干物质累积量及产量分别显著增加22.5%和9.7%,根瘤数、氮素累积量及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80%施氮量处理,单株氮素累积量较全量处理显著下降7.3%,但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5.3%、12.6%和5.4%。此外,80%施氮量条件下,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和4种有机肥配施的大豆主茎节数、单株总荚数和根瘤数均显著高于单施海藻寡糖增效肥;与腐殖酸有机肥配施还可提高籽粒和荚皮干物质所占比率,降低秸秆所占比率,提高其产量3.6%;与海藻肥配施可提高大豆开花期净光合速率、根瘤数和氮素利用效率;与炭基肥配施可提高生育前期功能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促进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综合而言,本试验条件下,海藻寡糖增效尿素与腐殖酸有机肥和炭基肥配施对大豆的节肥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长期培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朱平  彭畅  高洪军  李强  刘春光  张林 《玉米科学》2009,17(6):105-108
在吉林省中部重点产粮区的黑土上进行了近30年的土壤定位培肥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0年不施肥料,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减少0.1 g/kg左右,单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年平均矿化率约为0.38%,施入不同数量有机肥及与化肥配合施用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年增加0.3 g/kg左右,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趋势相同。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容重,下降幅度在0~0.06 g/cm3,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区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施用高量有机肥,耕层土壤总孔隙、田间持水孔隙增加。长年施用有机肥的玉米产量与单施化肥的处理基本相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玉米产量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5.
旱地玉米施用有机肥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玉涛 《玉米科学》2003,11(2):086-088
7年定位研究在旱地土壤进行.结果表明:连年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增强保水性能,改善土壤结构;连年施用化肥,土壤有机质逐年减少;玉米根茬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施用化肥配施有机肥并根茬还田,对增强旱地土壤供肥、保水能力、提高玉米产量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秀芝  高洪军  彭畅  李强  朱平 《玉米科学》2012,20(6):123-127
以1989年建立的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氮磷钾肥配施(NPK)及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牛粪+NPK、秸秆+NPK)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与不施肥(CK)相比,分别提高192.0%、218.3%和192.6%。NPK、牛粪+NPK及秸秆+NPK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处理。经18年长期定位试验,与试验初期相比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碱解氮含量,以牛粪+NPK处理效果最好,分别增加46.6%、28.6%和36.8%。施用牛粪及秸秆后土壤pH值年纪间变化不大,长期施用化肥土壤pH值降低。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细菌数量、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处理间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高,对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因肥料和生育时期而异;土壤脲酶活性均为有机肥+NPK>NPK>有机肥>CK;转化酶活性表现为有机肥+NPK>有机肥>NPK>CK.  相似文献   

8.
大豆施用有机肥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韩秉进  陈渊  赵殿臣 《大豆科学》2001,20(4):305-308
通过化肥 农肥不同用量试验得出 ,大豆产量对土壤的依存率为 74 .9% - 88.6%。施用农肥后明显降低了大豆产量对土壤的依赖程度。单施农肥增产 2 2 .3% - 33.6% ,在施化肥基础上施农肥 ,增产 12 .7% - 17.7%。肥料对大豆的增产作用 ,主要是增加了植株的荚数和粒数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品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效益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选用蕾特、名远、绿盈、邦禾4种品牌的有机肥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够提高小麦产量,4种有机肥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4.9%,其中增产效果最佳的是蕾特有机肥,比常规施肥增产9.1%,达极显著水平,穗粒结构上主要表现在增粒增重。在效益上,除蕾特有机肥比常规施肥增效1.8%外,其余3种有机肥当季效益均不明显。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较为明显,4种有机肥施用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2 g/kg、0.16 g/kg、0.8 mg/kg、2.8 mg/kg。4种有机肥中,蕾特有机肥在产量、效益及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上的表现优于其余3种产品,可在本地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的肥料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探索燕山丘陵区春玉米田化肥减量配施技术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以赤单218为材料,设置常规施肥(NPK)、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20%(RN)、RN基础上有机肥替代总氮量的20%(RN+OM)、RN基础上缓控释肥替代总氮量的20%(RN+CRU)、RN基础上秸秆全量还田(RN+SR)和RN基础上生物炭基肥替代总氮量的20%(RN+BC)等6个施肥处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缓控释肥、秸秆和生物炭对玉米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生物炭与化肥减量配施可以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氮配施有机肥、缓控释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均可增加氮肥利用率,其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40.31%、39.42%和38.24%;水分利用效率以秸秆还田处理最高,其次为减氮处理、减氮配施缓控释肥处理和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增加幅度为6.63%~11.06%。综合分析,化肥减量配施不同肥料可以改良土壤、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长期麦秸还田对暗棕壤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始于1979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据,研究了麦秆长期还田及与化肥配施对暗棕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1)土壤有机质和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麦秸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更有效减缓土壤有机质和pH的降低;(2)土壤碱解氮整体呈现大幅波动,各处理年均含量表现为麦秸+高量化肥(S+ N2P2)>高量化肥...  相似文献   

12.
Farmland soil erosion affects crop productivity.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rom 2005 to 2006 on a typical Chinese Mollisol at a farm in Hailun, Heilongjiang, China, to differentiate the early impact of topsoil removal on corn and soybean yield, an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il amendments for restoring the productivity of eroded soils. The simulated erosion level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autumn of 2004 by removing up to 30 cm of topsoil in 5-cm and 10-cm depth increments. The two soil amendments were: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NPK) chemical fertilizer at the normal farm rate, and NPK chemical fertilizer plus cattle manure. Above-ground dry matter was substantially reduced by topsoil removal at later stages of vegetative growth, while a reduction in root dry mass was observed earlier. Plant height at harvest and photosynthetic rates during reproductive stages were also reduced. Across the 2 years in the normal fertilizer rate, the 5 cm and 10 cm topsoil removal reduced soybean yield by 5% and 9%, and corn yield by 10% and 13% respectively, while 20 cm and 30 cm topsoil removal reduced soybean yield by 37% and 53%, and corn yield by 46% and 73% respectively. Corn was more sensitive to topsoil removal and responded more to application of cattle manure than soybean. The addition of manure did not improve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soybean but greatly increased dry matter in corn in 2006 with a lesser increase in 2005.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oot growth was found with the addi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plus cattle manure in 2006, especially for corn. The addition of cattle manure was an excellent amendment to restore productivity through an enhanced effect on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particularly in corn. Addition of cattle manure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restored crop yield in the slightly eroded soil (5 cm topsoil removal).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with cattle manure for improving crop yields on eroded soils is important in the regions similar to the Chinese Mollisols.  相似文献   

13.
水钾耦合对大豆光合特性及其产物积累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钾耦合对大豆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对光合速率与各器官干物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苗期与花期控水时,土壤水分及水钾互作极显著影响光合速率(Pn);结荚期控水时,水分极显著影响Pn。花期与荚期控水后测定的Pn要高于苗期的Pn。水钾耦合对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影响趋势相似,即水分效应要优于钾肥,且一般而言同一钾肥水平下,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W4>W3、W5>W2>W1。只有当土壤水分供应适宜(W3)时,钾肥的施用提高了植株的Pn、Tr和Gs。水分对植株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要优于钾肥,且水分为正效应。苗期及开花期控水条件下,植株的Pn与根、茎、叶干物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Pn与各器官的相关程度表现为茎>叶>根;结荚期植株Pn与根、茎、叶干物重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荚粒干物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4.
重茬大豆减产与土壤环境变化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计钟程  许文艺 《大豆科学》1995,14(4):321-329
以三江平原主要土壤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并补以农场调查。结果,与小麦、玉米相比,重茬大豆地土壤水分减少相当降水20-40mm;钾、磷、钼等有效养分偏低;固氮菌数减少而真菌和放线菌数增多;要系及根际土壤PH增高;土壤有机质减少;线虫危害严重。,导致重茬大豆减少产的绝不只是线虫一种,尚有土壤环境因素,而水分不足是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在垦区以增加土壤水分为中心的综合技术措施来缓解重大  相似文献   

15.
对比试验了北京新禾丰肥料和新疆垦区常规施肥在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方式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新疆垦区,施用新禾丰肥料的膜下滴灌水稻在根系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收获产量以及主要产量构成因子均显著高于目前新疆常规施肥处理。此外,新禾丰肥料施肥量显著低于常规肥料用量,对土壤及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光叶柿属华南地区珍稀树种,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通过分布于湛江的光叶柿母株调查、果实及种子形态测定、苗期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光叶柿花期为1~3月,果实期3~6月,球形果实平均直径1.78 cm,平均单果重6.79 g;种子扁,近长圆形,长约1 cm,宽约5 mm,新鲜种子千粒重157.3 g;直播种子于41 d后发芽出苗,于生长63 d后平均树高9.98 cm,平均地径1.55 mm,生长163 d后平均树高26.11 cm,平均地径3.43 mm。施用肥料相对生长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氮肥>复合肥>有机肥>钾肥>磷肥>未施肥。及格苗率氮肥和复合肥效果最明显。建议进一步加强其野生母树保护和引种育苗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迟凤琴 《大豆科学》2001,20(1):35-40
大豆生育期间能否丰富和积累土壤含N物质是决定大豆肥田机制之一。试验结果表明,1988年大豆、玉米和休闲对比试验,在降雨正常情况下,大豆和玉米秋后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0.461%和0.341%,全N增加1.1%,而玉米却亏损了5.2%。1990年6个处理试验中在深松条件下,各肥料处理的各土壤含N物质皆亏损,而未深松的,虽有夏早,仍使各土壤含N物富集,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区效果明显,所以大豆肥沃土壤是有条件的。大豆落叶尚可归还土壤11.9-18.9kg/hm^2的N素。  相似文献   

18.
施肥和降水年型对土壤供水量和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海伦站内气象数据和中子仪测定的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了丰水年(2006)、平水年(2008)和枯水年(2001和2004)条件下的无肥(CK)、化肥(NP)和化肥+有机肥(NPM)处理对大豆耗水量、土壤供水量和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4 a的平均值分析,大豆耗水强度最大时期为开花-鼓粒期。施肥增加了大豆的耗水量,与CK相比,NP和NPM的耗水量分别增加了0.92%和2.21%,其中施肥增加大豆耗水量的效应在枯水年表现得更为显著。大豆消耗的水分除了大气降水以外,还有土壤供水量,在降水最为缺乏的大豆鼓粒-成熟期,与CK相比,NP和NPM土壤供水量分别增加了11.72%和23.48%。在观测的4 a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CK相似文献   

19.
在东北黑土区中心-中同科学院海伦实验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设5个肥料处理,分别为无肥(CK)、氮磷(NP)、氮钾(NK),氮磷钾(NPK)和化肥有机肥配施(NPK+OM),同时进行相应肥料的无作物处理.结果发现:光合产物的分配趋势表现出分配到地上部的比例逐渐增加,由35%增加到66%,同时地下部所占有的比例相应减少,南65%降低到34%.其中分配到根中的光合产物有4%~20%通过根系呼吸而消耗.碳同化产物的分配受施肥的影响(P<0.05).随着大厦的生长,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加,在培养后的第77天,CK、NP、NK、NPK和NPKOM处理土壤呼吸速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3、164、143、222、274 mg C·cm-2·h-1,然后逐渐降低,到生育末期达到最小值.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存在差异,大小顺序为NPK+OM>NPK>NP>NK>CK,在整个生长季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9~302,25~238,25~185,24~160 and 20~129 mg C·m-2·h-1.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光合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均表现为施有机肥>施蚓粪>减密减氮>当地常规>减氮>氮空白。与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减密减氮、施有机肥和施蚓粪栽培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45%、22.33%和11.02%,而这主要得益于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同步提高。各栽培措施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茎蘖成穗率、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和拔节期至成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了开花期的株高、叶角、透光率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冠层温度。综合来看,在江苏稻茬麦区,扬麦16和扬麦20均在基本苗192×10株·hm-2、施氮量216 kg·hm-2和有机肥施用量1 800 kg·hm-2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群体质量和冠层光合特性,进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