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冬小麦品种中糖及氨基酸含量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有为害加重趋势。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以扬花一灌浆期蚜量最大,约占总蚜量的84%,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关键时期(杨奇华等,1982)。迄今为止,化学防治仍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方法,这对麦田主要天敌杀伤甚大,也不利于粮棉混作区棉花害虫、粘虫等害虫的综合防治。为了减少用药,必须考虑与其他防治方法协调应用。据本室1978—1981年对3516份品种(系)材料进行抗蚜性筛选的结果,不同冬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存在  相似文献   

2.
麦蚜重寄生蜂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麦蚜重寄生蜂的种类 在山东临清,寄生麦蚜茧蜂的5种寄生蜂中,以蚜虫跳小蜂Aphidencyrths aphidivorus为主,占67.3%;环腹瘿蜂Figites sp.第二位,占13.5%;黄足分盾细蜂Dendrocerus(Atritomellus)laticeps占9.6%,还有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sp.,短腹柄腹金小蜂Asaphes sp.。在小麦灌浆前期以瘿蜂多见;小麦黄熟期以跳小蜂为主要种类。它们是蚜茧蜂僵蚜期的主要寄生天敌、麦蚜的重寄生蜂,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麦蚜俗称腻虫、油汗.在河南许昌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在干旱坡岭地以麦二叉蚜为害较重:平原灌溉区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尤其在小麦穗期麦长管蚜猖獗发生.许昌市位于河南中部,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近年来,麦蚜在本市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4.
王凤葵 《植物保护》1986,12(1):36-37
种类及为害特点 据1982年以来在陕西关中及陕南等地的调查,发现为害芹菜的蚜虫有柳二尾蚜Cavariella salicicola(Matsumura)、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Takahaghi)、桃赤蚜Myzss persicae(Suizer),和甘兰蚜Brevicoryne brassica(Linnaeus)4种。有时以某一种为主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5.
《植物保护》1981,7(5):7-7
我县为害小麦的五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占总量的92.4—94.7%。在麦长管蚜天敌群落中,数量最多、控制能力最大的是“麦蚜茧蜂”。为了探求生物治蚜的途径,自1978年开始进行了观察,初步认为“以蜂治蚜”是有  相似文献   

6.
新疆喀什地区麦蚜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多年来,麦蚜在我区年年发生,1962年和1971年特大发生,1964年冬小麦秋苗大发生,为害严重。1971年,全区276万亩小麦普遍遭受蚜,仅伽师县夏粮减产678万斤。一般年份麦二叉蚜还为害高粱,减产5—30%,严重的损失50%以上。1976—1977年,莎车、叶城、泽普和英吉沙县100余万亩小麦因蚜害严重进行了飞机防治。 我区麦蚜的种类有麦二又蚜Schizaphisgraminum(Rond.)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两种。前者为优势种,在各类田块中占89—92%。现将我区麦蚜的发生和防治措施作简要的介绍,以供参考。 生物学特性 1.寄主植物:冬小麦是两种麦蚜的第一寄主,卵绝大部分产在冬麦田。春小麦、大麦、自生麦苗和高粱是最好的侨居寄主,在气温适宜时,可形成庞大的蚜群,造成严重为害。在水稻、糜子上生活的麦二叉蚜,发育较差,个体小,繁殖力低,为害甚微。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证明,玉米是麦二蚜的偶然寄主。成蚜取食玉米,繁殖力低,寿命短;若蚜取食玉米不能存活。 2.个体发育:通过盆栽麦苗分组饲养证  相似文献   

7.
1996年陕西省二代粘虫偏重发生粘虫是一种暴发性害虫,在我省一般年份发生3代。第一代为害小麦,第二代为害玉米、谷子等,第三代仍在秋田为害,以二代为主要为害代,三代在局部地方造成为害。80年代中期以后,粘虫连续多年发生较轻,但1996年其发生明显回升,...  相似文献   

8.
2003年6月2日,在海门市德胜镇水稻育秧基地发现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为害水稻叶片,使秧苗叶色轻度发黄。据调查,当时有蚜株率为62%,平均百株蚜量459.7头,最高百株1135头。麦长管蚜是长江中下游麦区麦蚜的优势种,也能使长江流域部分晚稻受害,但在海门市发现麦长管蚜为害水稻尚属首次。据调查,该田块为麦稻两熟,多年连作,品种为“5566”(安徽),育秧基地四周为成片的蜡熟末期小麦,未防治过蚜虫。分析麦长管蚜转移为害水稻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小麦逐渐成熟,麦长管蚜食料条件恶化,陆续就近迁入水稻育秧基地为害。普查本市其余稻区,…  相似文献   

9.
1992 ̄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春麦区麦长管蚜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优势种群,占张家口坝上、坝下及承德麦蚜发生总量的94.75% ̄100%。有翅蚜迁入麦田的时期和数量是影响春麦黄矮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张家口坝上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以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占绝对优势,张家口坝下及承德地区的株系种类较为复杂,除以GAV株系为主外,存在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及麦二叉  相似文献   

10.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ebricius)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为害小麦,是小麦黄矮病的主要传毒介体之一。它主要以孤雌胎生繁殖,其有性世代在我国未见报道。 我们在河南新乡观察了麦长管蚜的有性  相似文献   

11.
南阳地处江淮流域,是一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常发区。主要为害小麦,常年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华南越冬代成虫迁入该区,经繁殖为害后,其种群数量以数倍甚至数十倍地增加,并于5月底和6月上旬羽化外迁。为了解一代粘虫自然种群消长情况及影响其消长的主要原因,为粘虫的异地测报和当地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作者自1980—1983年对制作麦田粘虫自然种群生命表进行了初步探讨,虽只能代表南阳地区这4年的情况,但作为一个方法,对读者或有参考价值,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2003年至2011年对新疆博州地区棉蚜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发现,自2003年棉蚜暴发为害后,棉田棉蚜由秋蚜为害为主转变为以伏蚜为害为主,秋蚜发生为害减轻;如果棉蚜为害高峰期提前至6月中旬前后,则造成为害损失重.6~7月时晴时雨天气过程利于棉蚜发生,而7月底有少量降雨过程就会导致棉蚜种群数量迅速消退.做好棉蚜系统调查工作,及时预报棉蚜发生高峰期,抓好点片防治及联防统治工作,可有效防控棉蚜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3.
麦蚜与麦株内水分、蔗糖和田间温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蚜在小麦上的发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3个阶段。激增期蚜量最高,百茎平均有蚜734.3头,其次是拔节至灌浆的缓增期,百茎平均有蚜455.8头。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占86.86%,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占11.91%,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i?)只是零星发生,仅为1.23%。在影响穗蚜发生的的诸多因素中,麦株体内的蔗糖是最主要的。蔗糖含量与穗蚜量的关系在3个品种中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其次是田间温度,与穗蚜量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麦株体内水分、田问湿度对穗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警纹地老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玉米蚜已经发展成为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特别是1978和1980两年,我县玉米普遍受害,减产一至二成。 一、蚜虫种类 经观察,为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其次是粟缢蚜。 二、寄主 有小麦、玉米、高梁、谷子。另外,有莠子草、稗子草、蟋蟀草、马唐草及狗尾草。 三、生活周期 玉米蚜在我地以末龄有  相似文献   

15.
粘虫季节性迁飞为害假说及标记回收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粘虫发生为害資料的分析及其种羣数量变动規律的研究,指出了粘虫发生在我国东半部地区有五种类型的发生区。各发生区之間,粘虫种羣数量的变动似有密切关系。据此提出了粘虫季节性南北接力式往返迁飞为害規律的假说。这一假说指出粘虫迁飞为害具有春、夏季从南向北飞迁;以及秋季由北返南的季节性規律。在一、五代及五代多发区,春季第一代或前一年末一世代的成虫于2—4月间羽化,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向北迁飞,集中到一代多发区繁殖为害;另一部分可能继續北迁以至二、三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春季世代的外来虫源。在一代、三代及五代多发区,第一代粘虫发生于3—6月,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各区第一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分继續向北迁飞,集中在二代多发区(以一代多发区为主,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繁殖为害,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的(外来)虫源。7月中、下旬二代成虫羽化后除部分保留在原区繁殖为害外,大部向南迁飞,集中在三代多发区繁殖为害,成为該区主要为害世代卽第三代的外来虫源。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外,絕大部分继續南迁,至五代多发区或一、五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第五代(按迁飞概念应为第四代)的外来虫源。标記回收試驗的結果,使假設初步获得了証实。为进一步探索粘虫大发生世代虫源;提高預测預报技术与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麦蚜是我县沿江圩田三麦上重要害虫,尤以晚小麦受害更重。对其发生危害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沿江圩田三麦上蚜虫有二种:禾谷缢管蚜(又名黍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及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定点田系统观察结果:前期以麦长管蚜较多,后期禾谷缢管蚜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最高可占到99%以上(见表1)。 大田调查,禾谷缢管蚜比例占59.2—96.4%。禾谷缢管蚜所以能占绝对优势,主要因为这种蚜虫生长势强,繁殖速度快,5月下旬单个蚜虫繁殖平均达45只,而麦长管蚜虫只有4.2只。  相似文献   

17.
粗绿黄丽金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绿黄丽金龟(Rhombonyx holoserieea Fabricius.)是武威地区金龟类的优势种,成虫取食榆树、马铃薯、苹果、葡萄叶片。幼虫为害马铃薯种苗,薯块(被害率9-15.6%),发芽的玉米种子及小麦(被害率8%-25.9%)。在武威地区常年发生30万亩,严重面积10万亩,除高寒山区外,沿山灌区、平川灌区及沙漠干旱区均有分布。1986-1991年20  相似文献   

18.
为更有效地将耐害性用于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该文就小麦对麦长管蚜的耐蚜性及其评估方法进行总结。具有耐蚜性的小麦受到一定数量蚜虫为害时,田间产量损失不明显,或能够通过生理生态途径补偿产量损失。耐蚜性不影响蚜虫的取食及生物学参数,对蚜虫进化压力小,因此田间表现更稳定。耐蚜小麦可以允许田间存在一定数量的蚜虫,这不仅可以减轻防治压力,还可以为天敌提供食物,有利于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更符合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理念的核心。然而,目前抗麦长管蚜的小麦抗源鉴选主要是以蚜量为基础的抗生性和不选择性,耐害性被忽视。鉴于麦长管蚜田间蚜量与小麦产量(千粒重)损失率正相关,且峰值蚜量和小麦千粒重受损敏感期在小麦灌浆期重合,因此提出了以耐蚜值(千粒重损失率和灌浆期蚜情指标的比值)为依据计算耐蚜指数来评估小麦耐害性的方法,该方法可弥补抗源鉴选中忽视耐害性的不足,也能克服以田间千粒重损失率为依据评估耐害性时很难实现蚜量统一的不足,同时消除抗生性和不选择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小麦黑点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黑点病在河南省主要麦区发生比较普遍,其病原菌以细交链孢菌为主,发生频率为76.3%,其次是极细交链孢菌和麦根腐离蠕孢菌,其发生频率分别为14.1%和7.0%,其它病原菌仅为2.8%。3种病原菌所致黑胚率、产生的症状和病粒的严重度均有明显的差异。B.sorokiniana的致病力最强,A.tenuissima在我国也是较强的致病菌。作者分析了病原菌存在地区性差异的原因,首次发现穗蚜为害能加重小麦  相似文献   

20.
水稻纹枯病与白背飞虱同田发生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穗蚜是我市小麦上一种主要害虫,近年来频繁大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为了探索一种防治小麦穗蚜的新药剂,1991—1992年我们对新近开发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抗蚜威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设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江阴市中港有机化工厂生产),每亩10、15和20克;40%氧化乐果(江苏海门农药厂生产)每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