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进行外来有害杂草薇甘菊的防除以后,热带亚热带经济园林和林地中的薇甘菊容易再次发生危害,成为薇甘菊防除的一大难题,防除后及时种植其他覆盖植物是减少薇甘菊再次发生的有效措施.为寻找在经济园林和山林等荫蔽或半荫蔽环境下,能有效覆盖地面并且减少薇甘菊发生的植物,分别选择果树下的阴地和光照充足的阳地2种类型地块,用薇甘菊和甘薯进行1∶1人工混种,比较薇甘菊和甘薯在不同光照地块上的生长优势.结果表明,阴地上甘薯的长势超过薇甘菊,阳地上薇甘菊的长势则强于甘薯,因此在具有荫蔽条件的地块上栽种甘薯,能起到抑制薇甘菊危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属菊科假泽兰属,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杂草之一。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在中国香港、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发生,危害严重。德宏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经过观察、走访,初步分析认为薇甘菊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从境外传入。目前,在全州5县(市)46个乡(镇)均有发生,占全州乡(镇)数的92%。多在山林、荒地、道路旁、沟渠边及园地发生,发生面积2.9万hm2,给德宏州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称为“植物杀手”。2008年镇康县首次发现薇甘菊危害,目前已蔓延至7个乡镇,危害面积达1.8万亩,对橡胶、坚果、咖啡、甘蔗、玉米、柑橘等农作物和经济林木造成较大的损失。本文作者对镇康县薇甘菊发生现状和危害蔓延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薇甘菊生长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襄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襄阳市中心城区城乡土地规划(2010—2020)中公园绿地变化统计数据,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体系计算其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时结合该市空气质量指数多年变化特征评价其中心城区的绿色发展进度。结果表明:襄阳市中心城区2010—2020年城区城市公园规划效果良好,规划前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4 320 hm~2,绿地生态服务价值为6 258.04万元,2010—2020年城区城市公园规划过程中新建公园绿地面积4 140 hm~2,新增公园绿地生态服务价值为5 997.30万元,规划后公园绿地总面积为8 460 hm~2,公园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2 255.34万元;但城区间公园绿地增长不均匀,樊城区增量最大,新建公园面积2 340 hm~2,占樊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的95.9%,襄城区增量最少,新建公园面积675 hm~2,占襄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的19.1%;结合襄阳市空气质量指数多年变化特征可以看出,襄阳市城市绿色发展已初具成效。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染料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珍  宋晓静  李化  李华民  张呈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698-11700
[目的]为薇甘菊作为天然植物染料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提取法提取薇甘菊中的色素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化合物在水提取物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116个峰中的59种化合物,占提取物总含量的95.34%,主要化合物为植物甾类(44.58%)、酯类(26.22%)、胺类(9.45%),另外,还含有杂环化合物(5.34%)和醚类化合物(4.87%)等。[结论]薇甘菊可以作为天然植物染料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广东地区是我国大陆薇甘菊入侵的首发区,同时也是薇甘菊危害最为严重地区,分布较广,入侵范围较大。至今,薇甘菊几乎覆盖广东全省各地区,对广东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巨大的危害。薇甘菊的防治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3种手段。化学防治是现今防治薇甘菊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的化学药剂有森草净、草甘膦、2,4-D、灭薇净等。在生物防治方面,常用防治薇甘菊的主要天敌有薇甘菊蓟马、艳婀珍蝶、安婀珍蝶、小衰蛾、紫红短须螨、菟丝子等。在利用方面,至今我国对薇甘菊的利用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梁河县薇甘菊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有害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在云南省德宏州蔓延成灾,梁河县隶属德宏州,地理位置在德宏边境一线和内地交界处,薇甘菊传人德宏州,梁河县也深受其害,全县发生面积1640hm^2,危害甘蔗、林木、竹子、人工草场、香蕉、橘子、水稻等,并存在扩大发生危害和向省内传播扩散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
高旭华  陈勇  张海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25-5927,5980
对惠阳区不同生境下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盖度、附近水源、周围植物和防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在沟渠边、果园、田边和荒废地等生境发生严重,盖度范围从10%~90%,有水源的地方发生严重,防治后易复发;惠阳区薇甘菊的发生对当地农业、林业和渔业等都有危害;不同生境应选择人工防除、化学防除、生物防治和生态防除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该研究为给薇甘菊的综合防治和入侵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替代控制技术是当前具有生态、安全、经济优势的一种防治措施,根据物种相似的生长需要,利用红薯生长优势覆盖薇甘菊生长空间,使其不能正常生长,达到减轻薇甘菊危害及避免迹地薇甘菊残根再生的目的。本文在介绍红薯和薇甘菊生育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栽培技术,以期为薇甘菊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属菊科假泽兰属,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杂草之一.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我国香港、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发生且为害严重.云南省德宏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经过观察、走访,初步分析认为薇甘菊是1990年前后从境外传入.目前,德宏州5县市、39个乡镇均有发生,占全州乡镇数的78%,多在山林、荒地、道路旁、沟渠边及园地发生,发生面积2.9万hm2,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从福建省(1998—2014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范围和程度3个方面建立风险概率模型。分别分析森林病害和虫害的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并选取年发生总面积和发生率2个指标对森林病虫害发生风险的范围和程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森林病害与虫害发生严重,其中森林虫害发生面积较大,发生程度较高;(2)轻度和中度森林病害年发生面积之和的平均值为3.1万hm~2,年发生面积在平均值以上的概率为50%左右,重度森林病害年发生面积1 910~2 300 hm~2的周期为3~5 a,重度森林虫害年发生面积超过1万hm~2的概率为72.508%;(3)森林病虫害的各指标波动与其发生总面积的波动趋势和频率不一定完全一致,其中重度森林病害年发生面积所占比例波动较大且具有上升趋势;(4)森林病虫害年发生总面积和发生率在各自平均值以上的概率均为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与高、中、低产田在各乡镇的分布,探究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完成杜集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杜集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58级,高产田主要分布在朔里镇、石台镇和段园镇,面积1 547.93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9.34%;中产田分布范围较广,包括矿山集街道、朔里镇、高岳街道、段园镇和石台镇,面积6 455.68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66%。依据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初步判断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并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浙江省部分地区森林蜘蛛种类、分布、发生量以及生态环境,阐述影响森林蜘蛛种群数量的因素和蜘蛛对林木害虫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保蛛治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森林景观动态监测是识别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功能与结构变化驱动机制的基础。以典型旅游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黄山市为例,以1988、1997、2006、201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黄山市森林景观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为黄山市主要景观类型,有林地为优势景观,1988-2018年,有林地面积占比逐渐上升;空间上形成林地亚类镶嵌分布格局;不同年份林地亚类转移以有林地与疏林地之间相互转移为主。2)不同年份海拔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黄山市大多数乡镇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森林覆盖率<50%的乡镇聚集在以屯溪区、徽州区为核心的中部偏东南区域;1997-2006、2006-2018年林地变化核密度密集区分布广泛,而1988-1997、1988-2018年林地变化分布较为聚集。3)景观水平上,1997、2006年聚合指数呈下降趋势,景观分裂指数呈现升高趋势,景观破碎度增加。类型水平上,有林地1988-2006年破碎度增加,2018年有所下降;疏林地较有林地破碎度更高,且斑块边缘形状复杂化;灌木林地斑块密度较小,斑块凝聚度林地景观类型中最低,分离度最高,1997年后分布区域破碎化、零散化;近30 a非林地中建设用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布更加集聚。多期森林景观时空变化分析可为黄山市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四川农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四川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发生在东部盆地的紫色丘陵农区,泥土流失主要来自坡度≥6°的坡土。全省坡土面积316-6 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48 % ,坡土中坡度≥25°的陡坡土占17% 。因此,坡土的水土流失治理是我省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坡土水土流失治理,除陡坡土退耕还林种草外,还有83% 的坡土不仅要继续耕种,而且要持续稳定高产,治理难度大且任务艰巨。坡土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以集雨拦洪(地表径流) 蓄水即治水为中心,旱、洪兼治;主要治理途径是:充分开发土壤、工程( 以小微型蓄水工程为主) 、生物( 森林) 三大“水库”的拦洪蓄水功能,有效集蓄和利用天然雨水资源,兴利除害,为持续农业创造良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 ,探讨该区土地潜力 ,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 ,并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 .依据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 ,将该流域分为 177个地块 ,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建立其属性数据库 ,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土地潜力等级进行了评价 ,结果为 :Ⅰ等地面积为 78 2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8 16 % ;Ⅱ等地面积为 10 7 33hm2 ,占 11 2 1% ;Ⅲ等地面积为 179hm2 ,占 18 6 8% ;Ⅳ等地面积为 5 76 8hm2 ,占 6 0 2 0 % ;Ⅴ等地面积为 9 2hm2 ,占 0 96 % .流域内土地主要是质量较差的Ⅲ、Ⅳ等地 ,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发展林、牧业有很大的潜力 ,这一部分土地的充分利用是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  相似文献   

17.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等领域作为重要参数输入.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的1993、2005和2009年3个时期TM遥感影像,对遥感影像进行了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提取.并根据像元二分模型原理求得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对该区的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定西安定区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深圳福田红树林海榄雌瘤斑螟的形态特征及为害情况。[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监测样带(沙嘴码头、凤塘河口、观鸟亭、基围鱼塘),调查海榄雌瘤斑螟对白骨壤的为害情况,并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海榄雌瘤斑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结果]海榄雌瘤斑螟为害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受害率大小为:嫩梢受害率叶片受害率果实受害率,嫩梢和叶片的受害率均在5月上旬至7月中旬出现高峰期,嫩梢受害率最高达100%,叶片受害率最高达55.2%;7月下旬至9月上旬,海榄雌瘤斑螟幼虫蛀入果实为害。[结论]调查结果为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曹春雷  李门楼  罗赟莹  孙占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10-2011,2013
以山西省西北部地质灾害较为典型的地区兴县为例,应用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建立山西兴县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并在GIS软件平台上将调查结果数字化,得到兴县现状地质灾害分布图,再利用对已矢量化的图层以及灾害点文件的叠加得到兴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将其分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3个区,其中高易发区又可进一步划分成2个二级区.分区的结果还揭示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背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江津区2007、2010、2015、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景观干扰度指数,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江津区不同土地分区景观干扰度时空变化,旨在为江津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 2007-2018年江津区景观干扰度先增加后减小,2015年是干扰度变化的转折点;2007-2015年中、高景观干扰度范围持续扩张,景观干扰度呈增加趋势;2015-2018年中、高景观干扰度范围缩减,景观干扰度呈下降趋势。2) 研究期内江津区景观干扰度北部城镇高度发展区(Ⅰ区)>中部传统农业发展区(Ⅱ区)>南部农林生态涵养区(Ⅲ区),Ⅰ区主要以低、中干扰度为主,面积总比例达67.65%,干扰度变化最大,Ⅱ区低干扰度占优势,面积占比达56.75%,Ⅲ区是极低干扰度占比最大的区域,总比例接近30%。3)景观干扰度空间分布受坡度影响,低干扰度在各坡度范围内面积占比均较大,中干扰度主要在Ⅰ区和Ⅱ区S≤15°的范围内,面积占比均接近30%,高干扰度在Ⅰ区2°<S≤25°的区域分布广泛,总比例近30%,在Ⅱ区和Ⅲ区所占比重较小,均在10%以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Ⅰ区和Ⅱ区应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Ⅲ区应重点实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