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蛤具有迁移习性,滩涂围栏养殖管理不便。为此,进行了筏式吊养初步试验。5月开始投放壳长2.5—3.0cm文蛤苗种2500kg,至10月10日收获壳长4cm以上文蛤7200kg,平均每笼纯收人17.6元,文蛤长势良好。对影响存活率的因素以及放养密度、苗种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鲍鱼是一种大型海洋藻食性贝类,属腹足纲。在我国.主要的养殖品种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养殖方式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筏式养殖和潮间带池塘养殖等。  相似文献   

3.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贝类筏式养殖区的大型海藻种类组成和分布格局及季节变动等群落水平的特征,实验于2018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19年冬季(2月)对枸杞岛贻贝养殖筏架上的附着海藻进行采样和分析。结果显示,全年共采集到49种附着海藻,隶属11目20科33属。在物种数季节变化上,秋季最高(29种),春季最低(20种),平均有23种;平均生物量季节变化上,夏季最高(5 529.40 g/m~2),秋季最低(2 340.45g/m~2),年平均值为(3 455.06±1 480.40) g/m~2;平均物种数和平均生物量在水平分布上均呈现从养殖区内侧至外侧逐渐减少的特点;附着海藻多样性指数(H')最高为秋季(2.30),最低为夏季(1.87),年平均值为2.07±0.18;全年共采集到优势海藻13种,最高是秋季(8种),夏季最低(5种),平均有6种,其中宽角叉珊藻和密毛沙菜是养殖筏架上的全年优势种;优势海藻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与最小值均出现在秋季,分别为密毛沙菜(2.21)和铜藻(0.74);生态位重叠最大值与最小值均出现在秋季,分别是扁江蓠-铜藻(0.86)和带形蜈蚣藻-铜藻(0)。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的存在,延长了舌状蜈蚣藻、密毛沙菜等红藻的生长期,拓宽了铜藻等褐藻的栖息范围,从而改变了养殖区内大型海藻的群落结构,有利于所在海区维持更高的全年初级生产力水平和海藻碎屑产生量,为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海藻场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虾池内混养魁蚶度夏 越冬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隽箕 《水产科学》1992,11(7):8-10
选用14亩虾池,水深1.5m,泥底,投放平均壳长3.8cm的1龄魁蚶苗500kg(每亩2143枚)和平均体长3.0cm的中国对虾苗28万尾(每亩2万尾)。经1990至1991两年试验观察,证明魁蚶能在虾池内顺利度夏和越冬,其成活率分别为74.0%和94.5%,当年(越冬前)魁蚶平均壳长达到4.9cm,平均体重33.0g,至翌年10月收获,平均壳长为6.4cm,平均体重49.2g,快于自然海区筏式养殖。  相似文献   

7.
紫菜升降式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民 《水产养殖》2006,27(4):41-42
从1977年开始,在敖江口、闽江口贝藻养殖区,坛紫菜一直沿用筏架浮水式养殖,到1998年经过官岭村菜农们不断地实践创新,坛紫菜改用定柱悬浮吊调模式的养殖。该养殖模式可向10m深线浅海扩展,能充分利用两江口海域的富营养盐,起到净化优化水质的作用,取得安全生产,而且具有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海水养殖历来是河北省水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步,开始野生中国对虾驯化、人工繁育及海带养殖试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河北省海水养殖品种涵盖鱼、虾、蟹、贝、藻等60多个,养殖方式呈多元化趋势,主要有陆基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底播养殖和筏式养殖等。养殖范围已从最初的单一浅海拓展到潮上带池塘、港湾、近海和滩涂等区域。海水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1 509t增长到2012年的  相似文献   

9.
西伯利亚鲟鱼鱼种养殖是提高成鱼养殖成活率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在故县水库进行了西伯利亚鲟鱼鱼种养殖试验,从卢氏育苗基地购进体长10cm左右的西伯利亚鲟鱼苗,经过3个月的养殖,规格从10cm长到20cm,体重有8g增重到50g。在这期间,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扇贝养殖筏架进行裙带菜海带立体养殖,经5个月的养殖,裙带菜单株均长136.5cm。单产2530kg;海带单株均长175.6cm,单产3750kg,亩产值2.118万元,利润1.618万元。  相似文献   

11.
于2004年1月26日从北京引进太平洋鲑苗种5000尾,采用水泥池微流水方式进行苗种培育试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经过70d的培育,使原来放养规格为平均体长5.8cm,平均体重3.2g,增长到平均体长13.5cm,平均体重35.9g,成活率达98%,饲料效率达74.8%左右。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上海地区低盐度条件下池塘单养和混养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平均体重1.14±0.63g、平均体长3.57±0.88 cm的点篮子鱼,经90d的养殖后,单养点篮子鱼成活率82.86%,平均体重增加到55.08 ±14.21 g,平均体长增加到11.39±1.19 cm,最大规格体重达101.42 g;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混养点篮子鱼成活率85.26%,平均体重增加到56.37 ±4.60 g、平均体长增加到11.60 ±0.42 cm,最大规格达118.71 g,拟穴青蟹平均体重从0.04g增长到209.88 g,最大规格达350.13 g.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养模式中的点篮子鱼的存活率较单养模式高,生长摄食情况好,增重速度快,且摄食率低而饲料转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东海南部鲐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东海南部的鲐鲹鱼类的叉长、体重及性腺成熟度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1999年5月份东海南部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6~28cm,优势体重组为200~300g;7、8月份优势叉长组为24~26cm,优势体重组为100~200g。蓝圆鲹优势叉长组为20~21cm。2000年7、8月份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4~26cm。1999年鲐鱼叉长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2000年鲐鱼叉长组成明显存在两个峰值。2000年相同叉长的鲐鱼体重要略低于1999年,认为跟1999年、2000年海洋环境因子变化有关。从相关系数来看,2000年的曲线更贴近实际情况。并认为5月份北上参加产卵洄游的鲐鱼群体、其性腺已开始发育成熟,并沿途产卵。  相似文献   

14.
海水网箱养殖长鳍篮子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对海水网箱养殖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的摄食与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鳍篮子鱼主要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喜结群,易受惊,活动能力较强,具有争抢食物的习性,喜摄食网衣上附着的藻类。初始体重17.8±3.2 g的长鳍篮子鱼经187 d养殖,平均体重达68.4 g,日均增重0.27 g,平均瞬时增重率为0.72%。长鳍篮子鱼的生长速度受水温影响明显,采样阶段平均水温23.0℃时瞬时增重率达到最高值2.10%,当水温降到16.0℃以下时,瞬时增重率出现最低值0.22%。长鳍篮子鱼的全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相关方程式为:LT=0.7228LB+5.6424;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相关方程式为:W=0.00002L3.0559,其生长属于等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15.
绿鳍马面鲀工厂化养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生长情况,在海水温度11.08℃~26.32℃条件下,以1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实验样本,进行为期9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样本初始平均体质量(0.07±0.02)g、平均全长(1.59±0.33)cm增长到(143.20±10.32)g、(20.31±0.67)cm,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44.15±5.74)g/月,平均日增重量(0.48±0.04)g/d;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为:L=0.069 3 x+0.301 7(R~2=0.946 8),平均全长瞬时增长率为0.008;全长与体质量呈指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4 L3.047 9(R~2=0.996 8),幂指数约等于3.0,为等比生长类型,第一背鳍长、体高都与全长呈线性关系;实验样本的生长状况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水温18.52℃~26.32℃时增重较快。研究表明,绿鳍马面鲀适合温水养殖,且生长速度快,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幼鱼的生长特性,在水温9.0~22.5℃时,对圆斑星鲽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进行了近1年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平均体长为(9.29±0.16)cm、平均体质量为(22.11±1.03)g的5月龄左右的圆斑星鲽幼鱼,经1年的人工饲养后平均体长为(36.15±0.36)cm、平均体质量为(647.97±12.54)g,体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L=1.492x+2.350,R2=0.966,其体长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12,体长平均月增长量为2.44 cm;体质量与日龄之间呈指数关系Wgc=9.380 e0.264x,R2=0.960,其体质量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31,体质量平均月增长量为56.92 g;体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曲线Wwl=0.030x2.971,R2=0967,幂指数约等于3,表明体质量与体长的立方呈正相关系,为等比生长类型。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幼鱼的体质量增长量、体质量相对生长率、体质量瞬时生长率与水温变化大体一致,16~18℃时增重较快;反映幼鱼生长阶段的生长指标、生长系数波动较大,没有显示出规律性;体质量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处于负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可控生态精养技术在内陆养殖大黄鱼幼苗,经过166 d养殖,大黄鱼平均体重由0.1 g增至48.1 g,平均体长由1.5 cm增至16.5 cm,饲料系数0.97,存活率44.1%,养殖过程实现零换水,零用药。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池塘养殖条件下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特性,在池塘自然水温(18.5~30.6℃)条件下,对体长(4.53±0.18)cm、体质量(2.73±0.17)g的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经过125 d培育,异育银鲫“中科3号”体长增长237.53%,体质量增长3312.45%;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356L2.8885(R2=0.985),属等速生长型;体质量日增长量从试验开始到100 d始终呈增高态势,75~100 d的平均体质量日增长量为最高值(1.346 g/d),之后随着水温下降而降低;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在0~25 d为最高(269.60%),而后逐渐降低,至125 d试验结束时为30.37%;生长指数(0.1054~0.4647)和生长常数(1.318~5.809)随着试验的进行逐渐降低;肥满度为2.6062~2.9480 g/cm^3,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小幅波动;生长离散逐渐小幅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盐度对九孔鲍摄食_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昌生 《水产学报》2000,24(1):41-45
九孔鲍摄食人工饲料的盐度范围为20 ̄38,其中较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5 ̄35,在此盐度范围内,小规格鲍(平均壳长1.30cm,平均体重0.37g)的壳长日增长为91.5 ̄102.3μm,日增重为8.60 ̄12.55mg;大规格鲍(平均壳长2.7cm,平均体重2.3g)的壳长日增长为56.30 ̄81.80μm,日增重为12.68 ̄22.48mg,其最适生长的盐度为30 ̄35,存活率为97% ̄100%。  相似文献   

20.
黄海北部口虾蛄体长及体质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连近海渔获口虾蛄头胸甲长、体长、全长、体质量及关系进行了研究.头胸甲长1.29~3.51 cm,体长5.87~16.91 cm,体质量2.8~68.0 g,体长、体质量和肥满度年变化总体趋势均为先减小再增加.体质量-体长、体长-头胸甲长的关系分别为m=0.0156L2.9864b和Lb=4.218Lc+1.0783.口虾蛄肥满度最小值出现在7月,雌性为1.38,雄性为1.40,肥满度性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