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鼠耳病(maize wallaby ear disease,MWED)是近年在我国玉米上新出现的病害,已对四川北部、重庆及贵州等地的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该病在玉米上引起显著矮缩,叶变小,僵硬,叶背面形成白色、扁平的腊泪状瘿瘤等典型症状。玉米鼠耳病毒(Maize Wallaby Ear Virus,MWEV)可能与我国发生的玉米鼠耳病有关,国外报道MWEV的昆虫介体有3种:二点叶蝉(Cicadula bipunctella)、斑翅二室叶蝉(Balclutha punctata)及Nephotettix pallida,但研究表明我国发生的MWEV仅与二点叶蝉及斑翅二室叶蝉有关。更新栽培技术、改变生态条件及传播介体暴发是引起MWED流行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MWED的分布与危害、病原致病因子的鉴定、病害流行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大麝香鼠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鼠害是藏北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护藏北脆弱的生态环境,选择比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更安全的增效敌鼠钠盐在藏北草场实施不同浓度灭鼠试验。本试验以0.01%、0.025%和0.037 5%青稞毒饵防除高原鼠兔,校正灭鼠效果分别为90.85%、99.12%和97.68%。适口性及安全性佳,有效控制期在8个月以上。可作为C、D型肉毒素梭菌生物灭鼠剂的替换产品。  相似文献   

4.
张宜绪 《植物保护》1999,25(6):44-45
福建是农田害鼠重发区,黄毛鼠RattusloseaSwinhoe是优势种。因受气候、地理地貌、耕作、栽培等因子影响,境内黄毛鼠发生危害差异很大,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1989年以来,我们在黄毛鼠发生规律调查基础上,进行防治试验,经示范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的黄毛鼠综合治理技术,在大面积毒鼠中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危害调查选择代表性地点以及主要农作物受害点进行定点观察和抽样调查,每样点按平行跳跃法查100丛计算危害率。1-2 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系统监测点,样方10~15…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害鼠种类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鼠害是融水县当前农业的一大灾害,经调查,发现有黄毛鼠、田小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居民住宅点褐家鼠最多,占调查总数的90.32%。农田害鼠以黄毛鼠居多,是融水县农田害鼠的主要优势种群。田小鼠次之,调查结果发现农田害鼠活动时间是停晚19时开始,21-22时活动高峰,22-零时活动渐减弱。为防治鼠害,灭鼠工作要常抓不懈,特别抓好3-4月的害鼠繁殖高峰期。合理使用灭鼠药,推广使用敌鼠钠盐、杀鼠类、溴敌隆;发动群众联防,做到统一时间、行动、供药、投药;室内室外、农田坡地、草地全面投毒,则效果持久、显著。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夹鼠法对灵川县农田和住宅区的鼠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田区的优势鼠种为黄毛鼠,住宅区的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在灵川县鼠害的发生有2次高峰,分别为4月上中旬和9月。文章还根据灵川县鼠类的发生和为害规律,提出了害鼠的防治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苏玉秀  李品禄 《广西植保》1996,9(4):16-17,38
调查四塘农场的农作区,果树区,住宅区和家畜饲养区4个生境类型区的害鼠有2科4属9种,种群数量大的是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和板齿鼠,各不同类型生境的鼠种构成中,分别以及3种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监测结果及其分析表明,城乡家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的波形基本相似,即城乡两种生态环境对家鼠的季节性数量变动无明显影响;三种家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的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虽有一些差异甚至特点,但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不足以成为互相区别的可靠标志;通过对褐家鼠和小家鼠的分析还表明,以动物地理区划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条件不是影响家鼠季节性数量变动的主要或重要因素,二者之间无明显关系存在,本文采用的“同步起伏分析法”,对于具有复杂波形的鼠类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的相似性分析,可获得明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近几年,我县草地害鼠猖獗,危害触目惊心。由于黑唇鼠兔等害鼠啃食牧草嫩茎、叶花、种子及根茎,抑制了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导致产草量下降,大批草地被毁,减少了草场可利用面积。同时鼠兔频繁挖洞,局部地区形成大片“黑土滩”,破坏植被,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了草场的退化。199  相似文献   

13.
2011年8-9月在江西永修、新干、赣县、宁都、南丰、上饶等6个县进行的农田害鼠种类与密度调查结果表明:江西农田鼠种以啮齿目鼠科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95.3%,食虫目鼩鼱科占4.7%。鼠科鼠种有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5.0%和25.0%,不同区域间差异很大。鼠密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平均4.2%,最高8.6%,赣南赣中高于赣北,水稻田明显高于柑橘园。害鼠雌雄性比褐家鼠为1︰0.82、黑线姬鼠为1︰1.33、黄毛鼠为1︰2.20。害鼠处于繁殖高峰期,雌鼠怀孕率69%~100%,雄鼠睾丸下位率55%~80%,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成体和亚成体、黄毛鼠老体和成体占8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丁世飞 《植物保护》1997,23(3):45-46
以山东曲阜市植保站1983~1993年共11a农田害鼠夏峰期发生量的历史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Bayes则下的多类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5个级别的预测模型。经回报,历史拟合率为100%,对1994年的观察资料进行预报验证,与实际发生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5.
警惕鄱阳湖区滨湖农田害鼠暴发成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6月、9月和12月在鄱阳湖湖滩草洲和滨湖农田进行了鼠类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农田总捕获率为11.22%,湖滩草洲总捕获率为3.98%,其中水稻田鼠密度非常高,6月、9月、12月合计捕获率分别为6.02%、16.73%和14.94%。尤其在本应该鼠密度较低的冬季,恒湖垦殖场水稻田生境的鼠密度却高达33.54%,说明目前鄱阳湖滨湖农田鼠密度已达较高水平,其中优势鼠种黄毛鼠(Rattus losea)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繁殖能力强,在冬季保持了较高的密度,且亚成体以下个体比例较高,如不加控制,有进一步暴发成灾的可能。从鼠种组成看,黑线姬鼠为湖滩生境第一优势种(占比为59.46%),黄毛鼠(32.43%)次之;在滨湖农田黄毛鼠(52.63%)已替代黑线姬鼠(44.41%)成为第一优势种群。由于黄毛鼠体型更大、密度高,其成为第一优势种后的发展动态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6.
廖光亮 《植物医生》1999,12(2):16-16
害鼠不仅毁坏农作物,污染粮食、食品和饲料,咬坏家俱、衣物,破坏建筑物、电缆、电线,危害畜禽饲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般农作物受害减产5%左右,严重的减产15%以上,有的田块甚至绝收);同时还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在市委、市府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农村害鼠发生情况及今后防治意见湖北省植保总站欧阳书文,熊先梅,文叙华,许艳云害鼠是农业生产的大敌,80年代初开始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到80年代中期,各级政府及农业植保部门大力开展农村灭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但近年来...  相似文献   

18.
招鹰控鼠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采用药物(生物农药、化学农药)防治鼠害,对抑制鼠害蔓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单一的防治方法,难以实现鼠害的持续控制。据调查,采取药物灭鼠后,如不采取后续措施,即使灭效达90%以上,经过3~4年的自然繁殖,鼠密度将恢复到灭前水平。1994年从甘肃引进了招鹰控鼠技术在石渠县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2001—2005年应用于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对持续控制鼠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1996~2007年安康市汉滨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本区农田、林区鼠类和家栖鼠类主要种类有7种,黑线姬鼠为农田、林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6.41%;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6.08%;安康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3种害鼠,应将其列为安康市主要的监测对象.同时分析了4种害鼠的分捕率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20.
1989年8月,从新疆和丰县蒿属草原景观捕获3只野生草原兔尾鼠,在室内饲养驯化,现已繁殖5—6代200余只。该鼠具有体型小、性情温和、性成熟早、繁殖力强等特点。此鼠大多数在出生后53—70天可参加繁殖,妊娠期为21—25天,哺乳期约20天左右,每窝平均产仔3.39只,雌性幼鼠一般比雄性幼鼠性成熟早20—30天。在室内用本所研制的小白鼠全价颗粒饲料喂养,隔天加喂一次卷心菜或胡萝卜等蔬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