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在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上,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等为重点的熟化生土、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应用,使新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新增耕地达到可供耕种的地力水平,土壤严重酸化等有障碍因子的耕地得到明显改善。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力培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等是普遍采用的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设计施用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翻压紫云英、施用化肥等处理进行试验,以期找到适合当地的综合地力培肥方法,为农民高产稳产管理和农田高标准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巩固提升中低产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实施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保护、耕地质量评价等科技项目,通过物化补贴和购买服务补贴方式,引导农民应用农作物秸秆粉碎腐熟还田和商品有机肥施用等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促进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优化了施肥结构,减少秸秆焚烧和污染,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对耕地土壤的培肥改良,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做到养分的投入和消耗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探索有机质提升的有效技术模式,评价有机质提升实施效果,引导农民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培肥地力技术措施,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陕西省岐山县3大生态区域9个耕地质量监测点2017-2019年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定点监测结果发现:岐山县耕地地力总体提升,同一监测点习惯施肥区各种养分增幅更大,不同生态区域地力上升幅度不同,从速效性肥料持续供应、有机肥施入和秸秆还田、夏闲养地等方面分析了耕地地力提高原因,并从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夏闲地管护方面提出今后地力培肥建议。  相似文献   

7.
武彦雨 《河南农业》2023,(22):62-63
<正>近年,南阳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针,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保护耕地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农作物种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耕地地力,缓解土地生态压力,改善耕地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升级。南阳市通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摸清了全市地力现状。本文从改良土壤与培肥地力、耕地资源整合与调整种植结构、耕地质量管理、科学施肥等方面提出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增施商品有机肥和施用土壤调理剂能够提升耕地质量。本试验以农艺、生物、化学综合技术应用为切入点进行玉米种植,探索高台县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有效技术模式,评价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效果,引导农民推广应用增施商品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等地力培肥综合技术,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为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平衡施肥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主要通过对青海耕地及农田土壤养分状况、种植业结构、肥料施用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阐述了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平衡施肥技术研究进展及物化产品在生产中应用.针对青海高原地区农田状况,建议增施有机肥,改良培肥地力,提高有效水分利用,加强施肥技术体系研究,提高耕地质量,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敦煌市农业生产实际和农田耕地质量现状,提出该市地力综合培肥技术要点,并对实施地力综合培肥技术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进行阐述,以期对提高敦煌市农田质量水平起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呼玛县农业生产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主要农作物有大豆、小麦、马铃薯、蔬菜及部分经济作物等.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呼玛县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多年来,呼玛县农民在农田保护、培肥地力方面工作做得不够,致使农田部分沙化、地力降低.应做好培肥地力工作,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呼玛县培肥地力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农业生产后劲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农作物产量、建设高产量农田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2014年江苏省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提出,在全省40多个县各建立1-3个万亩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集成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肥田作物、水肥一体化、应用土壤调理剂等为重点的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生土熟化的综合配套技术。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全年新建高标  相似文献   

13.
一、桐庐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成效 1.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近几年来,桐庐县加大了对地力的培育力度,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推广科学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重要内容,做好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对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夷陵区始终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量质并举,聚焦耕地质量建设提升,2019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12.75万亩,投入各级资金2.34亿元。本文介绍了夷陵区现有耕地质量现状,分析总结了限制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地力保障和升级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做法,供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系统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建瓯市土肥工作以耕地质量提升为主线,围绕地力提升"1112"工程重点工作,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藏粮于地"重大战略,为保障全市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发展有机肥生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峰地区常用的有机肥主要包括沤肥、高温堆肥、厩肥、秸秆还田和绿肥。生产实践表明:农田增施有机肥.对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田间污染,改善田间生态环境都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有机肥生产,不但能改善农田环境,而且可促进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柳州市积极谋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工程手段与农技推广、农机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提出并推广“3+N”的技术集成模式,即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全面普及工程技术标准、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等3项内容,并根据各项目耕地利用情况、当地轮作习惯等实际情况,选择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或农家肥等N项技术措施或N项技术措施组合,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正>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农业部明年将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主要内容,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占补平衡耕地项目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区为实施重点,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夯实长远基础。会议指出,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多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在切实抓好农  相似文献   

19.
选取地形部位、障碍因素、耕层质地、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排水能力、灌溉能力、剖面构型和耕层厚度共10个评定因子,依据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评定技术,对项目区建设前、后的耕地质量指数和粮食产能进行测算,判定项目区的综合建设成效。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项目的实施,项目区耕地质量指数由建设前的0.798提升为0.839,提高了0.041,计算得出项目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82 kg/(667m~2·a)。针对洞口县耕地地力现状,在实施工程措施的同时,应结合农艺措施,如水旱轮作、适度深耕、增施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增加培肥效应。  相似文献   

20.
自2019年以来,福建省福安市在充分进行后备耕地资源调查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并下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开发项目任务,至今已有部分项目通过验收,并交付村委及村民使用。基于福安市2019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对福安市新增耕地后备资源情况、项目当前建设及验收进展、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及耕地交付后使用反馈进行分析,得出提升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的关键在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基于调查实际提出地力培肥的相关建议,如加强施工期表土存放保护、构建有机耕作层、优化耕作模式、科学施肥等,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在保持地力的同时保护耕地,从而达成建设优质耕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