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田间试验证实,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效应、温度效应、经济效应显著。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益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玉米播种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覆盖高于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尤其拔节期前最为显著,可提高2.4~2.6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从播种至大喇叭口期比播期半膜平覆平均提高44.0~63.2 mm,增幅达38.00%~39.47%,从而满足了玉米出苗及前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土壤水分,有效缓解了玉米"卡脖子旱"。3种全膜覆盖方式,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降水利用率分别达75.9%、67.9%、66.1%,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6.9%、8.9%、7.1%。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产量最高,达9205.5 kg/hm2,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产54%。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31.8 kg/(mm.hm2),比播期半膜平覆提高5.25 kg/(mm.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好。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经济效益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了42.65%,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高,增幅达59.47%。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均是: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平覆〉早春半膜平覆〉播期半膜平覆。全膜双垄覆盖增加了地积温,使宁夏南部山区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建议在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大力推广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2.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效益与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不同覆膜方式效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温度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0~20cm土壤含水量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产量和效益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比常规半膜覆盖增产25%-30%,优势十分明显。通过玉米不同补灌时期试验、不同海拔玉米品种试验、玉米密度试验、玉米大垄中间套种其他作物示范。初步完善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经多点试验研究证实: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增产效果十分显著。3种全膜覆盖方式平均单产比秋季半膜覆盖增产19.97%,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36.4%。全膜覆盖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增产最为显著,比早春全膜双垄沟播增产9.5%,比播期全膜双垄沟播增产18.16%,比秋季半膜覆盖增产30.42%,比早春半膜覆盖增产36.83%,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48.29%。  相似文献   

4.
隆德县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春夏干旱突出,设计玉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常规半膜覆盖6种覆膜方式,对其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果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秋季全膜双垄覆盖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分别高4.7和3.3个百分点;在玉米每个生育期,特别是玉米生育前期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有较好的增温作用,尤其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最为显著。由于全膜双垄覆盖水分、温度效应明显好于半膜平覆,增产效果显著。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分别较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56.71%、36.29%、31.29‰  相似文献   

5.
进行不同覆膜方式与覆膜时期对旱地玉米增产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较露地种植相比有巨大的增产优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效果显著优于平铺覆盖,全膜覆盖优于半膜覆盖。随着覆膜时期的推迟,产量降低,各项生物、经济指标秋季覆膜明显高于春季覆膜。在会宁县中川乡,玉米种植最佳的栽培方式是全膜双垄沟播秋季覆膜。  相似文献   

6.
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水分及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田间试验证实:旱地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中,秋季全膜双垄覆膜方式效果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膜次之。马铃薯播种至块茎膨大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2.60%~5.30%;早春全膜双垄覆膜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2.06%~4.62%;播期全膜双垄覆膜比播期常规半膜平覆提高1.70%~3.25%。播种至块茎膨大期,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覆膜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加22.62~49.70 mm;早春全膜双垄覆膜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加16.70~32.85mm;播期全膜双垄覆膜比播期常规半膜平覆增加11.83~19.57 mm。由于3种全膜双垄覆膜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显著提高了土壤抑蒸保墒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因干旱无法播种出苗的困难,增加了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膨大期对水分需求的保证率,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秋季全膜双垄覆膜、早春全膜双垄覆膜、播期全膜双垄覆膜的降水利用率分别达88.17%、84.44%、83.06%,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6.23%、12.50%、9.31%;产量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增加55.90%、45.17%、32.65%;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27.38%、23.78%、14.90%;经济效益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37.30%、118.20%、64.99%。  相似文献   

7.
旱地籽瓜降水高效利用覆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利用机理。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能显著增加播前和籽瓜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籽瓜播前至伸蔓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播前全膜垄上沟播0~2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4.1~5.4、3.1~4.4和0~2.8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0.0~50.8、30.2~40.1和0~26.3 mm。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籽瓜水分利用效率,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降水利用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18.9、14.2和6.2个百分点,籽瓜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2.51、1.66和1.42 kg/(mm.hm2),在旱地籽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与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铺穴播、半膜平铺穴播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旱地籽瓜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土壤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与其他覆膜模式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能显著增加籽瓜生育前期土壤温度。籽瓜播种前至开花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较播前半膜平铺0~20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增加2.8~5.4、2.4~4.5和0~2.7℃。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能显著增加籽瓜生育期总积温和平均积温,为籽瓜的增产和扩大种植区域创造了温度条件。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籽瓜生育期总积温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527.1、454.1和258.0℃,平均积温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2、3.6、和2.0℃。与全膜平铺穴播和半膜平铺穴播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籽瓜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覆膜时期和方式对黄土高原春玉米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中南部水资源匮乏和降雨时空错位限制了该区春玉米产量潜力的提升,通过分析不同的覆膜时期和覆膜方式对休闲期土壤蓄水、保墒和春玉米生育期耗水特性、产量的影响,旨在提出适宜于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春玉米高效用水的栽培模式。以‘先玉335'作为供试品种,采用覆膜时期和覆膜方式的双因素设计,随机区组排列,通过设置平地无覆盖(CK)、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AFF)、播前全膜双垄沟覆盖(SFF)、秋季半膜平铺覆盖(ASF)、播前半膜平铺覆盖(SSF)5种处理的对比研究,分析不同覆膜时期和覆膜方式相结合下春玉米耗水规律,以及互作模式下耗水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AFF和SFF集雨、蓄水、保水能力显著高于半膜平铺和平地无覆盖,整个生育期内耗水强度和玉米生长吻合。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AFF)休闲期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减少53.82%,较秋季半膜平铺减少33.89%,最大程度保证春玉米苗期土壤含水量,为出苗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提高出苗率,为后期生长奠定基础。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虽然生育期耗水量相比其他处理增加,但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2016年玉米收获季,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模式0~200cm各土层水分含量较低,但是,经过下一个休闲期处理,土壤含水量从总量上得到完全恢复,2017年播前,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模式0~200cm大多数土层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平地处理。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AFF)产量相比CK、SSF、ASF、SFF分别增产81.88%、34.01%、42.55%、20.60%,达到显著差异。在黄土高原中南部推广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实现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浅议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覆膜保墒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现代意义上的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覆膜时间上包括秋覆膜和早春覆膜,在覆膜方式上包括半膜覆盖和全膜覆盖,在覆盖膜延期利用上包括留膜留茬越冬和一膜两年用。与传统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相比,现代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基本实现了“五改”:一是改作物播期覆膜为秋季或早春覆膜。二是改半膜覆盖为全膜覆盖,三是改一膜一年用为一膜两年用,四是改垄面平播为双垄沟播,五是改几乎全部种植玉米为因地制宜种植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西甜瓜、谷子等各种特色抗旱作物。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不同地膜与不同覆盖方式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不同地膜和不同覆盖方式马铃薯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旱地栽培马铃薯覆膜以秋季黑色全膜沟播抗旱保苗效果最好,出苗率最高,为98%;秋覆黑色全膜与对照相比,出苗期0~60cm土壤水分含量高7.4%,降水利用率高9.8%,水分生产效率高18.0kg/(mm·hm^2),有利于马铃薯出苗,提高了抗旱能力。从不同覆膜方式看,抗旱节水增产的顺序是:秋季全膜〉早春全膜〉秋季半膜〉播期全膜〉早春半膜〉播期半膜〉露地。以秋季黑色全膜产量最高,单产18811.5kg/hm^2.比对照增产55.19%;其次为秋季白全膜,单产17409.96kg/hm2,比对照增产43.63%;产量最低的为播期白半膜,单产13394.1kg/hm^2,比对照增产10.5%。从产值和纯收入来看,马铃薯覆盖黑色地膜的产值和收入明显高于白色膜,全膜覆盖高于半膜覆盖。秋季黑色全膜还和白色全膜别较露地增加纯收入15893.29元/hm^2和12249.17元/hm^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建议在马铃薯覆膜栽培上,重点选用黑色地膜覆盖,促进马铃薯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2.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的增产机理。[方法]试验设在甘肃省环县许旗村,供试品种为承单20号,共设5个处理,即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露地平播,研究5个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处理的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高于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和露地栽培处理,经济产量分别增产4.4%、22.4%、27.5%、46.3%,生物产量分别增产4.1%、22.0%、27.1%、46.7%。[结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效果明显,应在我国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时期、覆膜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处理的自然降水利用率为28.88kg/mm/hm^2,顶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处理的自然降水利用率为27、71kg/mm/hm^2,而露地(CK)穴播处理的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14.35kg/mm/hm^2,全覆膜栽培方式比半覆膜栽培方式降水利用率提高14.17%,而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方式比半覆膜栽培方式降水利用率提高19.83%。因此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尤其是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是今后的重点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探索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种植模式,开展了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与半膜覆盖起垄种植、半膜覆盖平辅种植技术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种植玉米产量为6 969.70 kg/hm~2,明显高于半膜平铺、半膜起垄种植,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宁夏不同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效果均显著高于播期半膜覆盖点播,玉米平均增产27.9%,马铃薯平均增产33.49%。  相似文献   

17.
乌兰浩特市玉米每年播种面积在36万亩左右,很大一部分种植在山坡地上,每年春季、伏季干旱出现后,都会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产。为了进一步提高乌兰浩特市玉米产量,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年乌兰浩特市从赤峰市引入了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引进试验面积140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105亩,半膜栽培技术面积35亩。  相似文献   

18.
摘要:本试验用定薯3号原种作为种薯材料,设5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半膜双垄侧播;(3)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4)全膜双垄侧播;(5)露地播种(CK),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比对照生育期都长,说明地膜覆盖可以保留土壤水分,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不同栽培模式下种植马铃薯,土壤0 cm~30cm 耕层含水量均比露地种植土壤含水量高。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 、10.53%,比对照不覆膜种植(CK)分别高2.49%、2.66%、3.45%;在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个数为7.0个-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重和大中薯率普遍高于露地种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和对照间差异显著。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种植产量最高,为2629.6 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442.6kg,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种植产量第二,为2559.7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372.7kg,增产率为17.0%;对照产量最低,为2187.0kg/667m2。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这两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试验的探讨,结果表明,地膜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极其显著,全膜膜侧播种比对照露地穴播种植增产35.5%;全膜垄上穴播比对照增产27.8%;半膜膜侧播种比对照增产16.8%;半膜穴播比对照增产13.7%,最佳栽培模式为全膜覆盖膜侧种植。  相似文献   

20.
地膜种类和覆膜时期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试验观察了不同地膜和不同覆膜时期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的土壤含水量以黑色地膜秋季全膜覆盖处理保水保墒效果最好,0~30 cm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对照白色地膜播前半膜覆盖分别增加59、37、32 g/kg,折合产量最高,为8 681.8 kg/hm2,较对照增产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