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干扰对沉积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是水体中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或释放源,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型底柄动物由于栖息在水体沉积物表面或中间,其摄食、排泄、挖洞或建立管状洞穴结构等途经会改变底质的间隙率、表面组成、沉积能力以及底质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刺激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进而影响沉积物中营养盐通量.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阐述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干扰对沉积物物理结构的影响、对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沉积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大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影响的研究现状、测定和计算方法,以期更好地预测生物干扰作用对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大型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对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设计了沉积物-水微宇宙的实验,模拟太湖梅梁湾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的自然分布特征,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比较了有无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布的沉积物样品中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丝蚓组和对照组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无显著差异(P>O.05),可见太湖梅梁湾目前的水丝蚓生物量引起的生物扰动对表层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明显;实验中后期只在处理组中出现的206bp以及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的370 bpT-RFs都可能是Nitrosomonas属的氨氧化细菌,提示大型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的存在可能为氨氧化细菌提供了适合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颤蚓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的作用,探讨底栖环节动物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和机制。[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对比分析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在有/无颤蚓活动时的差异。[结果]颤蚓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1.3%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9.4cm,垂直迁移率为1.370×10-3(g.cm2.d)。6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25.8%和17.3%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5.2和2.7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8.557×10-4和5.738×10-4(g.m2.d)。[结论]颤蚓通过自身的活动,使水田表层和深层沉积物颗粒在垂直方向上发生运移,改变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孙刚  房岩  汪爱武  丛大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75-20276,20279
[目的]研究颤蚓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的作用,探讨底栖环节动物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和机制。[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对比分析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在有/无颤蚓活动时的差异。[结果]颤蚓扰动10 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1.3%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9.4 cm,垂直迁移率为1.370×10-3/(g.cm2.d)。6 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25.8%和17.3%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5.2 cm和2.7 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8.557×10-4/(g.cm2.d)和5.738×10-4/(g.cm2.d)。[结论]颤蚓通过自身的活动,使水田表层和深层沉积物颗粒在垂直方向上发生运移,改变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
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水田养殖泥鳅于其沉积物颗粒分布的作用。[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探讨底栖鱼类在水层一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结果]泥鳅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3.2%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7.5cm,垂直迁移率为7.676×10^-4g^-1·cm^-2·d^-1。6cm深处的示踪颗粒中,分别有39.7%和9.9%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4.5cm和5.1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7.597×10^-4g^-1·cm^-2·d^-1和1.894×10^-4g^-1·cm^-2·d^-1。[结论]泥鳅扰动能影响水田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促进水/土界面的营养物质循环与转化。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嘉兴河网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关系,2019年3月(平水期)及7月(丰水期)对嘉兴河网的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和沉积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及重金属(Cr、Cu、Ni、Pb、Zn、Cd、Hg、A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水期共检测出18种底栖动物,隶属3门5纲14科,其中环节动物9种、软体动物6种、节肢动物3种,铜锈环棱螺与霍甫水丝蚓为广泛分布物种。通过冗余分析(RDA)可得,表层水总磷[TP(S)]、表层水总氮[TN(S)]和间隙水总磷[TP(J)]是导致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和群落结构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将种群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氮磷及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平水期与TN(J)呈显著正相关,在丰水期与TN(S)呈显著正相关;寡毛类密度与水体中Hg呈正相关;软体动物密度与水体中Pb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沉积物中Ni、Pb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对氮磷、重金属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嘉兴河网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修复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2011年4-11月,对白洋淀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分布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白洋淀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风险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为Zn>Cr>Cu>Pb>As>Cd>Hg,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处于低风险水平,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17.55~62.89;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Hg>Cd>As>Cu>Pb>Cr>Zn;潜在生态风险分布也存在时空差异,就空间分布而言,生境1中最高,依次为生境2和生境3;就时间分布而言,8月最高,依次为4月和11月.同时,对白洋淀的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构指标分布也存在时空差异.就空间分布而言,HBI、PTT、NDT、PC、PDT、CLI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生境1,PIT、PNI、CSI的最大值出现在生境3,TR的最大值出现在生境2;就时间分布而言,HBI、PTT、TR、NDT、PNI、PC、PDT、CLI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PIT、CSI的最大值出现在4月.并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及其与底栖动物生物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Eri Cd、Eri Cr、Eri Cu、Eri Pb,以及RI与NDT的相关性最显著,Eri Hg与CSI的相关性最显著,Eri Zn与CLI的相关性最显著.因此,在白洋淀重金属生态风险的生物监测中,可以考虑运用底栖动物的NDT、CLI、CSI指标.  相似文献   

8.
砷(As)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元素,目前已有很多关于湖泊水体、沉积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及水生植物中As的含量分布与赋存形态的研究报道.As在全球淡水湖泊中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较大;湖泊沉积物中As含量水平对底栖动物的自然生境影响很大,甚至造成底栖物种生物区系的改变;水生植物普遍具有富集As的能力,一般表现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水生动物中As含量一般为底栖动物>浮游动物>鱼类.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对湖泊生态系统环境与生物质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转化的认识还很不足,今后应加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我国重要湖泊As的迁移、富集与转化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型底栖动物生活在水域环境的“底栖区”,是污染检测领域研究的焦点。文中论述了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水层一底栖耦合中的作用,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福建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春季(5月)和秋季(9月)对旧镇湾西岸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环境理化指标测定和大型底栖动物开展调查。旧镇湾潮间带春、秋季共鉴定底栖动物86种,分属6门。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38.13、798.93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8.87、291.03 g·m-2。秋季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eav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都呈现较春季更高的现象。春季和秋季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分别为0.35和-0.36,表明潮间带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轻度污染。研究结果为后续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评价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磷素动态的扰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刚  房岩  汪爱武  严永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71-18172,18189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磷素动态的扰动效应,探讨生物扰动机制。[方法]基于模拟试验,使用离子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对比分析上覆水中磷素含量在有/无泥鳅活动时的差异。[结果]扰动组的TP、DTP和PP浓度在试验开始阶段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试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扰动组的PP/TP高于对照组,扰动组中TP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PP的增加。扰动组的D IP/DTP在试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的磷素产生了扰动作用,增加了水稻生长可利用的磷素养分。  相似文献   

12.
在盐城自然保护区选取11个典型断面,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按照食性类型、摄食方式,结合物种在相关的生态系统过程中的功能,将底栖动物功划分为食碎屑者,食悬浮者/滤食者,切碎者、生物扰动者、次级生产者5个关键功能群,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1个断面共有食碎屑者11种,食悬浮者24种,切碎者26种,生物扰动者26种,次级生产者26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18.0%、39.3%、42.6%、42.6%和42.6%,物种在各功能群中分布比较均匀,在整个苏北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尺度上,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完整;食悬浮者和切碎者个体数量占据明显优势,在相关生态系统过程中发挥优势作用;中路港断面生物扰动者、次级生产者、食碎屑者、食悬浮者、切碎者物种数分别占所有断面物种数的22.0%、22.0%、20.0%、20.0%、20.3%,个体数分别占各功能群个体总数的60.0%、60.0%、52.2%、31.1%、26.9%,5个功能群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目均在所有断面中占最大优势,对苏北潮间带生态系统相关功能有更大贡献。竹港断面功能群数、功能群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目均在所有断面中占最低比例,功能群结构缺失,相关生态系统功能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池玉林  陈正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01-11405,11458
介绍了生物监测的意义与发展概况,概括了底栖动物的概念,并列举出常见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在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的主要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底栖动物在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丁字湾盐沼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于2020年10月对盐沼植物芦苇、碱蓬、大米草及互花米草4种生境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7种,隶属于5门7纲35科,以多毛纲(17种)和软甲纲(13种)种类较多。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芦苇生境最高,大米草生境最低,平均生物量则反之。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示大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高于其他生境。4种盐沼植物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程度较低,互花米草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率先聚类到一起,且与芦苇生境差异较大,芦苇生境以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占优势,互花米草生境多为碎屑食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植被、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沉积物粒度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瑞 《热带农业科学》2016,(10):109-11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目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次级生产力和污染生态学等方面。同时提出今后还应该更深入地进行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针对栖息地受损,河流生态完整性受到严重威胁的现状,以MesoHABSIM模型为基础,选取易采集、分布广且能较好反映栖息地条件的大型底栖动物为目标水生生物,对其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探索。针对缺乏反映河道底部特征的水文形态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分析两方面的不足,为实现定量化表征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地适宜度的目标,改进了水文形态模型和生物模型,建立了改进的大型底栖动物中尺度栖息地适宜度模型。水文形态模型中增加了反映河道底部条件的底部剪切力参数;生物模型中,除单一目标物种外,增加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研究偏好不同流速、基质条件的底栖动物,主要包含撕食者、牧食收集者、滤食收集者、刮食者、捕食者等。  相似文献   

17.
赵广孺  王军广  赵志忠  王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97-16099,16138
以自然条件复杂的海南岛北部红树林区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红树林区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垂直变化特征,探讨了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排序为:Zn〉Cr〉N i〉Cu〉Pb〉Co〉As〉Mo〉Hg,微量元素在不同的区域含量不同,东寨港红树林区和清澜港红树林区中表层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而新盈港红树林区的相对较低。新盈港红树林区除了As元素外,几乎所有的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都高于下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这说明微量元素在新盈港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富集;东寨港红树林区,下层沉积物中6种微量元素高于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说明表层沉积物受淋溶作用影响大,微量元素在其下层富集;清澜港红树林区,Cd、Cr、Zn在沉积物下层富集,As、Co、Cu、Hg、Ni、Pb等元素在沉积物表层富集。  相似文献   

18.
对湖北省秭归县童庄河网箱养殖鲢、鳙鱼的区域与未进行网箱养殖的空旷区的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内外共采集到12个物种,包括双壳类、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其中优势种类为摇蚊幼虫。网箱内外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差别不大,但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与网箱外相比,网箱内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这表明网箱养殖降低了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潭江下游及黄茅海入海口底栖动物现状及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汇娟  厉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32-10033
通过对2003年8—12月潭江下游及黄茅海入海口16个采样点采集的17种底栖动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调查站住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范围为0—440ind/m^2,平均栖息密度为143.44ind/m^2。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范围为0—91.08g/m^2,平均生物量为21.71g/m^2。生物多样性在0—1.61,说明该调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具有种类少,数量大,生物多样性指数不高的特点。如果按照多样性指数评价水体水质的标准,则该水体基本属于中污染到重污染类型,但同时软体动物高的生物量和密度指示该水体水体水质尚清洁。因此,在以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来评价水质时,还要结合环境指示种及优势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文对2004年1月在南黄海28个站位所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自由生活线虫、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双壳类、介形类等2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186.12±486.07)ind/10cm2和(1120.72±487.21)μg/10cm2,其中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其平均丰度为(1063.97±469.98)ind/10cm2,占小型动物总丰度的89.702%;其次是底栖桡足类,占4.193%.小型底栖动物的水平分布呈镶嵌式分布,沿岸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较高;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分布于沉积物0~2、2~5 cm和5~8 cm的数量比例分别为74.33%、22.31%和3.36%.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Ch1-a的含量是影响南黄海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