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桂林公园桂花芳香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采集桂花中四季桂、丹桂、银桂和金桂4个品种群的8个品种盛花期的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对GC-MS总离子色谱进行定量分析。四季桂、金桂和丹桂品种群的每个桂花品种都鉴定出了39种芳香成分,银桂品种群鉴定出了38种成分。4个品种群的桂花品种挥发油都含有罗勒烯、3-蒈烯、反式芳樟醇氧化物、顺式芳樟醇化合物、芳樟醇、壬醛、β-紫罗酮、α-紫罗酮和γ-癸内酯等9种化合物。结果表明,4个品种群的桂花芳香成分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西藏普通小麦地方品种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28份来源于西藏堆龙德庆、工布江达、江孜、墨竹工卡、曲水、日喀则、拉萨、贡嘎、乃东、琼结和泽当等地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材料的醇溶蛋白共有112种不同的带纹组合类型,根据迁移率的不同,可分为40条不同的谱带,有4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每个材料可出现11~23条带。40条醇溶蛋白带可分为α、β、γ和ω4个区,绝大多数品种在α、β、γ和ω4个区均存在差异,α区共有7条谱带,24种不同带型;β区共7条谱带,11种不同带型;γ区共有7条谱带,32种不同的变异类型,ω区共有19条谱带,共有94种不同的带型。聚类分析可将这些地方品种分为五大类。本文还对西藏地方小麦品种的利用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氮肥施用时期对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对10个大麦品种分别设置氮肥用量和氮肥施用时期试验,收获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样品生育酚含量.[结果]氮肥用量、品种及其互作对籽粒α、β、γ、δ和总生育酚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品种对α、β、δ和总生育酚含量总变异所起的作用最大,氮肥用量次之,氮肥用量与品种互作最小;而氮肥用量对γ-生育酚含量的总变异的作用均小于品种和氮肥用量和品种互作.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品种及其对籽粒各生育酚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氮肥施用时期对α-生育酚含量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施用时期与品种互作的影响;对γ、δ和总生育酚含量的影响位于品种和互作之间,对β-生育酚含量的影响最小.[结论]大麦拔节期施用氮肥与苗期和灌浆期施氮相比,会导致籽粒各生育酚含量的显著增加;氮肥运筹与品种的合理搭配对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改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粳籼961系福建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与莆田市种子公司协作,1993年采用γ射线辐射诱变台农67,经过4年6代于1996年育成的优质中晚稻新品种。该品种1996~1997年在莆田、福州等地进行品比鉴定,1997~1998年通过福建省晚稻区试鉴定,1999年1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白、黄、粉、紫 4 个不同花色的香水莲花品种为试材,检测其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探明不同品种香水莲花挥发性物质的差异及其特征香气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香水莲花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内标法计算其相对含量。根据含量和感官阈值计算出各物质的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各组分对香水莲花香气的贡献。【结果】从4 个品种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物质 127 种,主要包括烃类、酮类、醇类、醛类、酯类、酸类、萜类及其他类化合物,其中对香气有贡献的化合物有 45 种,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正十五烷烃、6,9- 十七碳二烯、苯甲醇、乙酸苄酯、反式 -α-佛手柑烯、反式 -β- 金合欢烯、γ- 红没药烯、β- 紫罗兰酮、二氢 -β- 紫罗兰酮等。分析了香气成分的香气活力值,OAV>1 的主要物质 有金合欢烯、β- 倍半水芹烯、佛手柑烯、乙酸苄酯、乙酸茴香酯、α- 紫罗兰酮、β- 紫罗兰酮、二氢 -β- 紫罗兰酮、红没药烯、苯甲酸乙酯。这些物质具有橘香、花香、青香、草本香、甜香和木香等 6 种香气属性,其中花香和木香是香水莲花的主体香韵。【结论】明确了不同品种香水莲花中香气贡献较大的香气物质,白色品种的香气特征为具有较强紫罗兰香韵的花香、草本香和木质香,黄色品种具有紫丁香 / 茉莉的花香、木质香和油脂香,粉色品种具有桂花 / 海藻的花香、草香和木质香,紫色品种具有木香、柑橘香、花香、果香、草本香和香脂香气。  相似文献   

6.
陈义龙  冯祥汝  赵晓  王文东  张俊辉  杨振国  孙真  贾生美  卢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23-11325,11352
[目的]进行鲤鱼干扰素γ-2β(IFNγ-2β)全长cDNA的克隆、鉴定及序列分析。[方法]以鲤鱼外周血白细胞干扰素γ-2β(inter-feronγ-2β,IFNγ-2β)EST序列为基础,以地高辛标记作为探针,对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鲤鱼外周血白细胞cDNA文库进行核酸杂交筛选,克隆鲤鱼IFNγ-2β的全长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了3个阳性克隆,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包含119 bp的5'非编码区,218 bp的3'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ORF长537 bp,共编码178个氨基酸,在其3'非编码区存在几个ATTTA不稳定基序;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所获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鲤鱼IFN基因的同源性达97%;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分析发现,该序列具有IFN家族的典型序列特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IFNγ-2β在体内的表达方式、功能特点和调控机理以及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单面针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并利用1H-NMR、13C-NMR、2D-NMR等波谱学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单面针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香兰醛(vanillin,2)、表芝麻脂素(episesamin,3)、柄果脂素Ⅱ[(-)plu-viatilol-γ,γ-dimethyallyl ether,4]、辛夷脂素(fargesin,5)、[(-)eudesmin 6]。结论化合物2~6均为首次从单面针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研究三个快羽系A、B、C和三个慢羽系α、β、γ及它们的自别雌雄杂交鸡Cβ、Bβ、Aβ、Cα、Bα、Aα、Cγ、Bγ、Aγ的早期生长和产蛋性能,并探讨了C、α系和A、β系羽毛生长速度(快慢羽速)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后代产蛋性能明显得到提高,并表现出明显的羽速效应,而且羽速效应因品种(系)的不同而异。九组杂交鸡产蛋性能均表现较好,具有较高的优势率,其体重均低于其双亲均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行鲤鱼干扰素γ-2β(IFNγ-2β)全长cDNA的克隆、鉴定及序列分析。[方法]以鲤鱼外周血白细胞干扰素γ-2β(interferon γ-2β,IFNγ-2β)EST序列为基础,以地高辛标记作为探针对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鲤鱼外周血白细胞cDNA文库进行核酸杂交筛选,克隆鲤鱼IFNγ-2β的全长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了3个阳性克隆。对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包含119bp的5’非编码区,218bp的3’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ORF长537bp,共编码178个氨基酸,在其3’非编码区存在几个ATTTA不稳定基序。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所获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鲤鱼IFN基因的同源性达97%;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分析发现,该序列其具有IFN家族的典型序列特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IFNγ-2β在体内的表达方式、功能特点和调控机理以及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0Co-γ射线辐射对大麦后代性状及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处理3个不同基因型大麦种子,测定其后代株高、成穗数、穗长、穗粒数及β-葡聚糖含量等性状.[结果]60Co-γ射线辐射对株高具有抑制作用,且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成穗数和穗长在低剂量时,既有抑制也有促进作用的应激效应,而当辐射剂量大于200Gy时,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穗粒数无显著变化;β-葡聚糖含量表现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的变化规律,其中,甘啤7号和甘啤4号在辐射剂量为200Gy时β-葡聚糖含量最大,XANAOU在100Gy时最大.[结论]60Co-γ射线辐射剂量为200Gy左右时,能有效改良大麦部分性状尤其是β-葡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资源角度评价丰富的西藏地方小麦品种资源,以促进西藏丰富的小麦资源在西藏小麦的遗传育种与改良中的合理有效利用。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571份西藏地方小麦品种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共产生104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带纹,变异范围为0.1751%~89.14%,多样性指数的变异范围为0.0111~0.3679。每份材料谱带数目在9~23之间,平均每一份材料可分离出16.18条谱带;ω区存在34种变异类型,γ区存在20种变异类型,β区存在22种变异类型以及α区存在28种变异类型。ω、γ、β和α四个分区遗传多样性指数分0.1920、0.2432、0.2470、0.2100。不同生态区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Ⅲ>Ⅰ>Ⅱ>Ⅳ>Ⅴ。在不同生态区内ω、γ、β和α四个分区也存在差异,均是ω区和α区变异类型多,均高于β区和γ区,但ω区、α区遗传多样性指数低于β区和γ区,也表明了在不同生态区内β区和γ区为遗传多样性丰度高,均匀度好。571份材料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7水平上时全部聚为一类。聚类分析表明,若以所有材料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24(L)为阈值,可将571...  相似文献   

12.
2000—2002年对34个当前流行的香石竹品种进行了抗香石竹尖镰孢枯萎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种有8个,占23%;中抗品种14个,占41%;中感品种5个,占15%;感病品种7个,占21%。红色品种抗性水平较低,而复色品种抗性较高。抗性鉴定以春末夏初定植供试品种最为可靠。本方法所获鉴定结果稳定可靠,建议作为中国鉴定香石竹对枯萎病抗性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蛋白质组学筛选和研究番红花花蕊分花期差异蛋白的变化,旨在揭示番红花花蕊分化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利用MALDI/TOF/TOF-MS/MS质谱鉴定与分析技术筛选与鉴定番红花花蕊分化期的差异蛋白,结果表明:75个差异表达蛋白得以鉴定,分析其可能的功能后构建了番红花花蕊分化的分子调控模型,其中,糖代谢途径为分化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氨基酸代谢中的甲硫氨酸tRNA连接酶、精氨酸酶等可能与细胞分裂素、多胺等分子信号调控有关;活性氧代谢中的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硫氧还蛋白过氧氢酶、甘露糖-3′5′-异构酶等可能调控植物激素信号和抗性机制;热激蛋白、蛋白伴侣保障蛋白修饰和加工的正常进行;延伸因子Tu、β-肌动蛋白、β-微管蛋白、3-oxo-γ(4,5)-类固醇-5-β-还原酶构建细胞结构。本研究鉴定了75个可能在番红花花蕊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并分析了其可能的调控过程,为进一步揭示番红花花蕊分化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抗旱高产品种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模糊综合评判值作为冬小麦品种鉴定筛选的方法。该鉴定方法为遗传基因充分表达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杂种后代鉴定选择的准确性和新品种应用前景的预见性;它打破了抗旱、高产品种划分的概念,能够有效地鉴定参试品种的抗旱性和产量性能;鉴定结果与生产实际应用相吻合;综合评判值已在品种选育、种子管理和农业生产中得到认可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地区13个主栽桃品种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不同果肉颜色的桃品种进行17种香气物质定量分析,并计算各香气物质的香气活力值(OAV)以衡量其对整体香气的贡献程度,分析不同桃品种间特征香气物质的含量差异,为浓香型桃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3个主栽品种中,‘沪蟠1号’香气物质总含量最高,为3 757.45μg∕kg,其次为晚熟黄桃‘锦硕’,早熟黄桃‘锦春’总含量最低,为1 011.57μg∕kg;11种香气物质(乙酸顺-3-己烯酯、正己醇、己醛、壬醛、苯甲醛、γ-辛内酯、γ-十内酯、δ-十内酯、γ-十二内酯、芳樟醇、β-紫罗兰酮)的OAV值大于1,对桃香气表型贡献较大,其中β-紫罗兰酮的OAV值最高,为75.87—868.60;黄肉桃品种酯类、醇醛类物质总含量比白肉桃品种高,内酯类、萜类衍生物总含量较白肉桃低。  相似文献   

16.
佛手柑挥发油成分提取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同步蒸馏-萃取法”提取佛手柑外果皮、内果皮及佛手柑干粉中挥发油,经GC-MS鉴定,鲜佛手柑外果皮油分离得165个峰,鉴定了46种成分,φ(萜烯类)=73.44%,苎烯、萜品油烯、β-蒎烯和β-月桂烯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以上。肉质内果皮油中分离得到153个峰,鉴定了49种组分,φ(烷烃类)=66.92%,体积分数为5%以上的萜烯类有苎烯和γ-萜品烯。佛手柑干粉提取物分离出194个峰,鉴定出58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利用粗毒素对离体小麦叶片进行抗根腐病鉴定,与用孢子悬浮液接种的鉴定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利用粗毒素进行小麦抗根腐病鉴定的方法可以大大缩短品种抗笥鉴定的时间,是一种快速、简便而准确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鉴定了紫穗槐种籽油的脂肪酸成分,其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2.79%。用气相色谱保留指数(I_(TP))定性法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测定分析了紫穗槐种皮挥发油,鉴定了其中25个化合物,主要成分有β—石竹烯(7.78%),γ—桉藦烯(16.5%),α—香橙烯(6.09%),γ—杜松烯(10.29%),杜松烯(16.8%)。  相似文献   

19.
供试的936个小麦品种(系)经苗期、成株期接种抗白粉病性鉴定。其中,苗期、成株期均表现抗病的有68个,占总鉴定品种(系)的7.26%。本文还进行接种方法、鉴定方法的探索及抗源分析工作,为抗病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棉花抗虫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卡那霉素进行室内棉苗及田间苗、蕾期,棉花抗虫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筛选其最佳鉴定浓度,同时对几个品种进行了抗虫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用含卡那霉素沙床培育的棉苗,其子叶不敏感,但对其胚轴伸长有很大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液点涂子叶,其子叶亦反应不敏感。田间苗蕾期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液点涂倒一叶,其叶片反应敏感,鉴定的最佳浓度为苗期2~4 g/L、蕾期4~6 g/L。对5个品种进行抗虫性鉴定,1、2号品种抗虫性最好,3、5号品种抗虫性一般,4号品种不抗虫,结果与田间抗虫性表现调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