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市场对大豆的需求量日渐增长,人们对大豆栽培种植产量与经济性的重视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也成为备受关注的内容。本文简要阐述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种子、做好种子处理、开展种前整地、注重科学播种、完善田间管理实现对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内容的合理研究,以期能为提高大豆产量与经济效益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指在60-70cm常规垄双条“垄三”栽培的基础上,缩小行距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符合世界大豆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解决我省大豆生产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寒地大豆45cm双条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豆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大豆产量,自2007年虎林市示范推广了大豆45cm双条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实践证明该技术是目前解决大豆密植、提高大豆产量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豆传统的大行稀植模式以及粗放的耕作管理模式产量较低,示范推广大豆窄行密植、实施科学管理高效栽培是提高大豆品质、挖掘大豆增产潜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效的有效措施。大豆窄行密植模式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5.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引进美国大豆高产栽培新技术,经消化、吸收,嫁接到垄作耕作制上,现已形成大垄窄行密植、小垄窄行密植和平作窄行密植3种模式。在黑龙江省北部活动积温2100℃以上的大豆主产区,在气候正常年份,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每公顷产量可达2250kg以上,比垄作栽培增产15.8%~23.4%,一般公顷增产600~1050kg。各地可根据本地积温、土壤、地势、生产力水平等诸多因素选择适当的模式进行推广,现将黑龙江省北部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而导致的土壤肥力不均衡、产量增长缓慢等问题,研究提出了大豆窄行密植栽培分层施肥技术。采用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播种大豆,通过合理耕翻使土壤熟化,减轻杂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实施分层施肥,在大豆种子下方10 cm处施入以农家肥为主的基肥,在大豆种子下方5 cm处施入以配方肥为主的种肥。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豆窄行密植栽培分层施肥技术的试验区Ⅰ的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其他试验区。综合来看,大豆窄行密植栽培分层施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7.
大豆作为黑龙江省的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具有较长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受到大豆市场价格的影响,大豆生产面积逐年缩减。为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推广应用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可以显著增加大豆产量,提高大豆生产经济效益。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指在65—70cm常规“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缩小行距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综合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8.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高产栽培技术栽培原则就是缩小大豆之间的距离、提升种植密度、增加采光面积。目前根据我国地理条件以及大豆品种和生长规律,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平作大陇、窄行小垄、窄行密植,在土壤环境较差的种植地区,利用窄行密植技术可以显著地提升大豆产量;在土壤肥力较好、农业资源设备齐全的地区,大垄窄行密植技术效果更加。本文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方式、施肥措施、灌溉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角度分析,希望对大豆种植技术研究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义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示范研究发现,相对于130厘米垄密植技术来说,大豆45厘米垄上双行条播技术吸收了垄作和平作的优点,摒弃了它们的缺点,操作方便,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文章从种子选择及处理、选地整地、施肥、播种、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大豆垄上六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65cm常规"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改成1.30米大垄,采用垄上六行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一、选种及处理1、品种选择应选择通过审定、生育期适宜、抗倒伏、适合密植、增产潜力大、抗病虫品种,记住不要跨区引种,因地制宜地选择矮秆或半矮秆的品种。较适于密植栽培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正大豆垄上六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65cm常规"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改成1.30米大垄,采用垄上六行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一、选种及处理1、品种选择应选择通过审定、生育期适宜、抗倒伏、适合密植、增产潜力大、抗病虫品种,记住不要跨区引种,因地制宜地选择矮秆或半矮秆的品种。较适于密植栽培的品种有垦丰16、  相似文献   

12.
以耐密植大豆沈农12和普通大豆铁丰33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7.5、15.0、22.5、30.0、37.5、45.0万株·hm~(-2))处理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沈农12的籽粒产量高于普通品种铁丰33。沈农12和铁丰33的籽粒产量有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在22.5万株·hm~(-2)到30.0万株·hm~(-2)处理下,沈农12的籽粒产量增长最快;在7.5万株·hm~(-2)到15.0万株·hm~(-2)处理下,铁丰33增长最快。通过模拟方程得出,耐密植品种沈农12的最适宜密度为35.2万株·hm~(-2)、普通大豆铁丰33的最适宜密度为16.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正>前言:就当前形势来看,大豆种植的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效益较低、收入偏低以及大豆的生产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在推动着农民对大豆的种植技术提出更高的种植方式,以此提高其产量和农民的收人。大豆窄行技术和大豆大垄高台技术时大豆密植技术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两种,因此,通过这两种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大豆的产量。1.大豆密植技术的概念及优势1.1大豆密植技术的概念大豆密植种植技术是在三垄栽培技术的优势下发展起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豆产量,试验设置2种配套栽培模式处理,研究45cm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和65cm垄作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下,黑河36的株荚数、株粒数、荚粒数均高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的合农60。合农60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产量为3 615kg·hm-2,黑河36垄作栽培模式产量为2 865kg·hm-2,2种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窄行密植栽培模式较垄作栽培模式增产750kg·hm-2,增产率达到26.18%,增收效益为3 000元·hm-2。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大豆需求的迅猛增加,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演变为大豆净进口国。目前,年进口大豆8000余万t,国内生产的大豆市场竞争力弱,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效益低,面积下滑严重。解决黑龙江省大豆窘境措施之一,把现有品种发挥最大的产量潜力,提高产量水平。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目前主导栽培技术,多年推广证明窄行密植比常规栽培技术增产18%以上。选育适宜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大豆新品种对提高黑龙江省大豆产量水平,提高豆农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指在60~70cm常规垄双条"垄三"栽培的基础上,缩小行距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符合世界大豆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解决我省大豆生产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1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的特点通过试验研究及大面积推广,可以看出大豆45公分双条密植缩小了行距、增大了单位面积株数,虽然达不到株行  相似文献   

17.
传统大行稀植种植模式、粗放耕作的管理模式产量低,示范推广大豆窄行密植、实施科学管理高效栽培是提高大豆品质、挖掘大豆增产潜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效的有效措施.大豆窄行密植模式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8.
传统大行稀植种植模式、粗放耕作的管理模式产量低,示范推广大豆窄行密植、实施科学管理高效栽培是提高大豆品质、挖掘大豆增产潜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效的有效措施.大豆窄行密植模式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9.
大豆作为我国常见的农作物,被各地广泛种植。基于此,为了提高大豆种植产量,本文从合理轮作换茬、选种与处理、播种与密植、施肥与除草等方面总结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从大豆苗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介绍相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为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引进美国大豆高产的栽培新技术。经消化、吸收.现已嫁接受到我省垄作耕作制上,形成“大垄窄行密植”、“小垄窄行密植”和“平作窄行密植”三种模式。在我省北部活动积温2100℃以上的大豆主产区。在气候正常年份。每公顷产量可达2250kg以上,较一般垄作栽培可增产15.8%~23.4%,一般亩增产40~70kg。现将具体应用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