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河北省小麦冠腐病发生现状及病原菌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2015年对河北省小麦主产区65县124点小麦冠腐病的田间症状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该病主要引起小麦茎基部变褐,灌浆期引起枯白穗,对产量影响较大。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冠腐病发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而且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13年田间很少见由小麦冠腐病引起的枯白穗,2015年田间普遍发生枯白穗,严重发生地块局部枯白穗率达到20%~50%。病原菌分离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小麦冠腐病菌的分离频率较高,东北部麦区分离频率较低;经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河北省小麦冠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  相似文献   

2.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O'DonnellT.Aoki)引起的小麦冠腐病(wheat crown rot)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新发生的病害,发展迅速,为害严重。为此,对其症状、国内外发生现状、病原学研究、病害发生成因、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并为今后对小麦冠腐病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樱桃褐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樱桃褐腐病[Monilinia fructicola(Winter)Honey]是樱桃生产上一种常见病害,在许多国家均有发生,除了樱桃,还可侵染桃、杏、李、梅等核果类果树,引起果腐、花腐、叶片和枝条枯死.近几年樱桃褐腐病在西安的樱桃园严重发生,特别是2007~2009年,因春季雨水多,该病发生严重,造成果实大量腐烂,严重园区病果率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水肥条件的改善,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危害日趋严重,现已成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麦区主要病害,每年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小麦纹枯病常与小麦根茎部病害如根腐病、茎基腐病混合发生,发病早期症状相似,影响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目前,小麦纹枯病菌快速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常规PCR和Real-time PCR [3,4]。常规PCR和Real-time PCR具备检测准确、灵敏度高的优点,但这两种检测技术对仪器设备和  相似文献   

5.
引起花生果腐病的新孢镰刀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0引言花生果腐病(俗称花生烂果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主要导致花生荚果腐烂。近年来花生果腐病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等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造成15%以上的减产甚至绝收[1]。国内外已报道的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有Sclerotium minor[2]、Neocosmospora vasinfecta[3,4]、N. striata[5]、Fusarium sp.[6]、Pythium myriotylum[7]和Rhizoctonia solani[8]。其中,我国不同地域的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有N. vasinfecta[3,4]、N. striata[5]、Fusarium sp.[6]、P. myriotylum[7]和R. solani[8]。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春小麦根腐病危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和大田中取样调查等方法,对小麦根腐病在小麦生长不同阶段的危害损失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明确了小麦根腐病苗腐主要影响田间保苗率、幼苗长势及成穗率等而造成产量损失;成株期的叶腐、穗腐则主要影响粒重而造成大幅度减产;同时穗腐又造成小麦籽粒感病,使种子质量下降而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7.
小麦雪腐病[Griphosphaeria nivalis(Sch)Muller et Arx]在四川发生早有记载,但长期未受到重视,甚至误认为是小麦基腐病、纹枯病、鞘枯病等。近几年该病在我县发病普遍,严重的田块发病株率高达100%,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田间寄主有大麦、小麦、燕麦。为了给田间识别、测报调查和防治提供依据,近几年我们对该病进行了初步研究。一、症状该病从苗期到抽穗结实期均可发病,但在拔节孕穗期才开始表现出明显症状,以抽穗期和抽穗后一段时期症状显著而严重。下  相似文献   

8.
小麦基腐病是许多国家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该病广泛存在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地的冬小麦上,并引起不同程度的危害。国外有关此病菌无性世代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Fron)Deighton的研究报道很多,但一直未发现其有性世代。1987年H.Wallwork最先于澳大利亚南部艾耳湖附近的小麦杆上发现小麦基腐病菌的有性世代为Tapesia属内一种,并于1988年将其定为一新种即:Tapesia yallundae Wallwork et Spooner。此后于新西兰(Sanderson & king,1988)、比利时(Moreau等,  相似文献   

9.
1 历史事例近年国内少数地区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迅速,主要有以下事例。1.1 马铃薯环腐病传播严重。1972年仅内蒙、黑龙江因环腐病损失鲜薯达4.5亿多公斤,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2 水稻白叶枯病原只在我国南部少数地区发生,70年代已蔓延到南北主要水稻产  相似文献   

10.
<正>0 引言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毒病,受害小麦感病后植物矮化叶片黄化,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重的可达到50%以上,个别地块甚至可造成绝产。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作物黄矮病毒有十多种[1],我国引起小麦黄矮病的主要病原是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PAV和GAV株系[2],其在全国小麦种植区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和灵敏的接骨木镰孢的检测技术。通过比对接骨木镰孢与其近源种之间的候选靶标序列,选取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翻译延伸因子)基因作为靶标,设计并筛选出一套对该病原菌具有种特异性的LAMP引物,建立了检测接骨木镰孢的 LAMP 体系。该体系在反应前加入染料羟基萘酚蓝(hydroxynaphthol blue,HNB),经62℃恒温反应70 min之后,可根据肉眼观察到的反应物的颜色判定结果。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仅接骨木镰孢的DNA经检测后呈天蓝色的阳性反应,而其他供试菌株的DNA均呈紫色的阴性反应。该方法对DNA的最低检测限为100 pg·μL-1。在采自内蒙古和黑龙江的28份马铃薯干腐病疑似病害样本中,检测到14份阳性样品。该方法的建立为接骨木镰孢的检测及其所致病害的诊断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水稻主要种植区均有发生,造成水稻产量的严重损失。Fusarium andiyazi是近年来国外报道的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之一,本研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 P),以F.andiyazi的TAT(trichothecene 3-O-acetyltransferase)基因为靶标设计并筛选出一套灵敏、特异的LAM P引物,建立了可快速诊断该病菌所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LAMP检测技术。在等温条件下(64℃)只需进行核酸扩增反应80 min,反应前向体系中加入了金属离子指示剂HNB(羟基萘酚蓝),反应后即可肉眼观察反应产物颜色变化判断检测结果,阳性反应呈天蓝色,阴性呈紫色。该TAT-Fan-LAMP技术的最低检测灵敏度为100 pg·μL~(-1)。应用该技术成功地对南京江宁和镇江句容田间采集的由F.andiyazi引起的水稻恶苗病进行快速诊断。该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为F.andiyazi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诊断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大豆疫霉侵染大豆引起的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以Ypt1基因作为靶标,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设计了特异性检测体系,整个过程仅需60 min,即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检测结果。反应后经浊度仪验证浊度变化、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验证和在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蔡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验证扩增结果。特异性检测中,111个大豆疫霉菌株均能产生浊度曲线和扩增到梯形状的条带,同时HNB显色观察到天蓝色的阳性反应,而其它疫霉、腐霉和真菌供试菌株中均没有观察到这些现象;在灵敏度检测中,PsYpt1-LAMP技术最低检测限达到100 pg·μL~(-1),比普通PCR技术的最低检测限高出10倍;在田间应用方面,PsYpt1-LAMP检测技术明显提高了检测效率。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可用于口岸和田间对大豆疫霉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醚菌酯对假禾谷镰孢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分别测定了醚菌酯对2019年从河南省13个地市分离的50株假禾谷镰孢的毒力。两种方法结果表明,醚菌酯对供试50株菌株的EC50值范围分别在0.127 3~3.070 9 μg·mL-1和0.001 3~0.070 9 μg·mL-1,平均EC50值为(1.304 1±0.804 2)μg·mL-1和(0.017 4±0.017 0)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两种方法分别有80%(40株)和70%(35株)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1.135 2±0.531 2)μg·mL-1和(0.011 4±0.006 3)μg·mL-1,可作为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县市的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值变化范围为0.545 2~2.156 4 μg·mL-1和0.001 9~0.036 7 μg·mL-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温室防效结果显示,小麦种子与醚菌酯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处理可以起到一定防治效果,0.42 μL AI/2g处理防效最高,防治效果可达50.33%。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的敏感性监测提供信息,同时为醚菌酯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种群组成和致病力分化情况,2007—2014年对河南省15个市84个田块的327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种群鉴定、毒素化学型分析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Fusarium graminearum s. str.和F. asiatic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群(97%),F. pseudograminearum(2.1%)、F. culmorum(0.3%)、F. equiseti(0.3%)、F. verticillioids(0.3%)为次要种群;对于禾谷镰刀菌复合群来说,豫北地区分布只有F. graminearum s. str.,豫中地区F. graminearum s. str.和F. asiaticum都存在,以F. graminearum s. str.为主,豫南地区F. graminearum s. str.和F. asiaticum都存在,以F. asiaticum为主;291个F. graminearum s. str.都为15ADON类型,26个F. asiaticum菌株中22个为3ADON,1个为15ADON,3个为NIV类型;F. graminearum s. str.(15ADON)也存在致病力分化,强、中、弱致病力的菌株在河南省的比例约为2:2:1。  相似文献   

18.
 Fusarium oxysporu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ytopathogens and cause Fusarium wilt disease in cucumber, watermelon and melon, etc.In this study, a pair of species-specific primers Fc-1 and Fc-2 was synthesized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 of Fusarium genus.With the primers, a specific 315 bp PCR product was amplified from five F.oxysporum isolates isolated from cucumber, watermelon and melon, infected cucumber and watermelon tissues, while no product was obtained from other fourteen fungi, healthy cucumber and watermelon tissues.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is 100 fg for genomic DNA of F.oxysporum and 1 000 spores/g soil for the soil pathogens.In contrast, the nested PCR with two pairs of primers(ITS1/ITS4 and Fc-1/Fc-2) increased the sensitivity by 100-fold.In addition, one-step PCR could also detect F.oxysporum in symptomless cucumber root of 7 dpi(days post inoculation) and in infected cucumber and watermelon tissues at the early stage of disease development.Therefore, the developed PCR-based method enabled rapid, sensitive and reliable detection of F.oxysporum.It also provides the detection method for early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of the pathogen as well as the plant disease management guidance.  相似文献   

19.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大丽轮枝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通过比对分析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与其相近种不同靶标序列间的差异,选取Gpd(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作为靶标基因,设计并筛选了四条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LAMP引物和两条环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简单、快速和灵敏的大丽轮枝菌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灵敏度实验及田间发病组织的检测。该方法在62 ℃等温条件下进行核酸扩增反应70 min,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萘酚蓝),反应后根据染料颜色变化判定扩增结果。特异性试验中,仅含有大丽轮枝菌菌株DNA的反应管扩增后呈天蓝色的阳性反应,而其他供试菌株均呈紫色的阴性反应。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0 pg·μL-1,在土壤中检测的灵敏度为10个孢子/0.25g土壤。该技术能够检测出棉花发病组织中的目标菌,对采自江苏和山东的24份疑似病害样本进行检测,11份为阳性。该方法的建立为大丽轮枝菌的检测及其所致病害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由胶孢炭疽菌复合群(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炭疽病是我国橡胶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以β-tubulin基因为靶标基因,设计橡胶树胶孢炭疽菌复合群特异性引物,以SYBR Green I为指示剂,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进行了室内侵染和田间自然发病样品的检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63 ℃恒温条件下60 min内检测出病原菌,且能特异性识别我国主要植胶区的橡胶树胶孢炭疽菌。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 pg DNA或100个分生孢子。室内和田间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同时检测出潜伏侵染期和发病期的胶孢炭疽菌。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为橡胶树胶孢炭疽菌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