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81-7241是四川农大培育的春性小麦品系。1983年以来在重庆、成都、雅安等地调查,都高抗白粉病,是四川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上一个良好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流行频率增加、危害加重。本文对5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40g/L氯氟醚·吡唑酯EC(50mL/667m~2)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最好,防效高达99.01%,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除三唑酮外的三唑类单剂和复配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较好,防效为70%左右;三唑酮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差,仅50%左右。生产上要注意各类防治药剂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是我省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从80年代初期,呈断续严重发生趋势,1997年是连续4a轻发生后的又一重发生年。本文在分析该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与气候、品种、菌源及生态条件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认为:1.气候条件适宜是造成该年白粉病流行的主要因子,其次是菌源、品种和生态条件;2.今后2~3a内白粉病将偏重发生;3.病害的治理要在选用抗、耐病品种的同时,搞好测报工作,筛选推广高效低成本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的各种成膜抗蒸腾剂都有效地控制了小麦叶锈病和白粉病:在旗叶出现后应抗蒸腾乳胶剂便足以抑制小麦叶片上的叶锈病和白粉病;于接种之前,在室内幼苗植株上应用抗蒸腾聚合物可以减轻叶锈病,但接种时用药则无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小麦生产。沿海北部及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常年发生4级左右。目前麦类白粉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三唑类、嘧啶类、苯并咪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但小麦白粉病菌变异快,繁殖迅速,以及药剂长期单一使用,造成小麦白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1995年我国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在16.8倍以上。因而,急需寻找和开发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型药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继三唑类杀菌剂后出现, 是一类内吸保护型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1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抑制真菌生长。此类药剂于1996年投入德国市场,尚未在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上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粉病是我省沿海地区小麦上的主要病害。感病的小麦减产率一般在5—10%,重者达20%以上。掌握小麦白粉病的发展动态,对于分析其发展过程、及时地进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田间调查得来的数据,对小麦白粉病的发展动态进行了数学模拟。一、数据的收集本文的数据来自具有水浇条件的丰产麦田。该麦田一直未喷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小麦白粉病从侵染小麦到小麦收获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在小麦白粉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笔者定点地进行了系统的田间调查。每次调查100—250个小麦叶片,并计算病情指数。从发现小麦感病至小麦收获,共进行了6次调查,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7.
小麦条锈病菌和白粉病菌多重TaqMan Real-time 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和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条锈病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各省、自治区;白粉病则在西南各省和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生较重,且西北、东北麦区也日趋严重[1]。条锈病菌依靠夏孢子造成小麦初侵染和再侵染并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导致大区流行,白粉病菌则依赖于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二者作为典型的气传病害,空中的接种体在  相似文献   

8.
特谱唑与粉锈宁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目前生产上靠粉锈宁防治,但长期单一使用,易产生抗药性。据国外报道,特谱唑对白粉病特效,因此我们对此药进行了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常发性病害之一[1]。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化学药剂,辅之以栽培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由于目前生产上抗病品种相对缺乏,药剂防治成为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唑类杀菌剂一直是我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药剂,由于长期、大范围、单一的使用导致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大大提高。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已经达到56.58倍,抗性频率达到99.09%,其中高抗菌株占49.09%[3]。目前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形势十分严峻,寻找三唑类杀菌剂的替代药剂成为控制该病害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0.
邵开勋 《植物保护》1985,11(3):46-46
小麦白粉病是我县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自1979年以来,随着小麦品种退化、密度加大和偏施氮素化肥,加之气候适宜,小麦白粉病连年严重发生。1981年,108万亩小麦,发生白粉病面积达40多万亩,成灾面积近10万亩左右,千粒重降低4.25%。82年全面推行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使84年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减少到2.1万亩,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频率和遗传多样性,利用34个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和5对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分别对2016年渭南、西安、咸阳、宝鸡、汉中和安康等6市的15个乡镇160个小麦白粉菌单孢子堆菌株进行毒性频率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小麦白粉菌群体对Pm1Pm2Pm3bPm3cPm3ePm3fPm6Pm7Pm8Pm19Pm1+2+19的毒性频率在60%~100%之间,表明这些抗性基因已丧失抗性,在生产上已经丧失利用价值,对Pm4bPm24Pm2+6Pm2+MldPm2+6+?Pm4b+MliPm"Era"Pm"XBD"Pm21的毒性频率低于2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抗性良好,可在生产中利用。选取其中93个单孢子堆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粉菌地理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20 4~0.103 7之间,其中宝鸡和渭南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汉中和咸阳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体变异的12.82%,群体内遗传变异占87.12%,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Mantel Test分析表明,小麦白粉菌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及其变化,利用41个鉴别寄主对安徽省2010、2015和2019年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了毒性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群体对抗性基因(组合)Pm3cPm5aPm7Pm19Pm3dPm17Pm6Pm1aPm3aPm3fPm8Pm1+2+9Pm3e的平均毒性频率大于7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或组合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上已丧失抗性,不能在抗病育种中继续使用;对Pm12Pm21Pm16Pm1cPm35Pm13Pm2+MLD的毒性频率小于20%,这些抗性基因(组合)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和2019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总体上可看成一个群体,但年份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加强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的持续监测工作。研究结果对安徽省小麦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川西南部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明确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毒性及其遗传变异情况,本文将2011年采自四川西南部的小麦白粉病标样进行单孢子堆分离纯化,共获得48个白粉菌菌株,并将其按采集地划分为4个地理群体。利用28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测定了群体的毒性频率,并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其遗传多样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白粉菌群体毒性较强,群体间毒性结构存在差异。供试群体对Pm1、Pm3a、Pm3b、Pm3d、Pm5a、Pm6、Pm19的平均毒性频率达50%以上,而Pm13、Pm XBD、Pm5b、Pm2+6、Pm5+6抗性保持良好,平均毒性频率在10%以下。群体间毒性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用筛选出的10对SRAP引物共获得160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多态性频率为50.63%;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度(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98 8、0.322 7,遗传变异主要源于群体内部。群体间基因流数值均在6.50以上,说明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间菌源迁移频繁,基因交流较为充分。M antel Test分析表明SRAP标记解释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毒性多样性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利用40个鉴别寄主对河南省5个小麦产区的44个单孢子堆纯化分离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毒性鉴定分析,并采用多基因家系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群体对Pm8、Pm1、Pm3a、Pm3b、Pm3c、Pm3f、Pm3e、Pm5、Pm6、Pm7、Pm17、Pm19、Pm34等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达到90%以上,已不能再作为抗源利用;对Pm12、Pm16、Pm21、Pm18、Pm2、Pm2+6、Pm2+MLD、Pm5(Mli)、Pm23、Pm30、Pm4a等基因的毒性频率低于15%,仍可以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河南省的小麦白粉病菌存在地理之间的差异,同时病菌在地区之间有自西南向东北/东方向的传播。表明省内群体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麦抗白粉病兼抗赤霉病聚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ai 3, a wheat variety resistant to Fusarium head blight(FHB), was crossed with Neimai 9, a commercial wheat cultivar with the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The 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markers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21 and four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markers flanking the major FHB resistance QTL(Qfhs.ndsu-3BS) in Sumai 3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resistance loci by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 in the plants of the F2 population.Identification of resistance to both powdery mildew and FHB in field showed that 12 plants resistant to both diseases were obtained.In addition,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these plan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Sumai 3, and are perhaps the excellent parental materials for wheat breeding.  相似文献   

16.
17.
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87-1989年间,自四川收集的85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1个已知抗白粉病单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试验结果表明:v1,v3b,v3c,v5毒性基因频率很高,达90%以上,次为v3a,v7,v8(88.2-65.9%),v2,v6分别为42.4%和37.6%,v4a,v4b频率最低(15%以下),毒性基因组合中,以v2+v6,v2+v4a,v2+v4b,V4b+v6,v4a+v8的出现极少,表示含有相对应抗性基因组合的品种是高度抗病的。供试的四川小麦白粉菌株,多数均具有7-8个已知毒性基因,毒谱较广。这给该地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工作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8.
小麦农家种红蚰麦抗白粉病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农家种红蚰麦抗白粉病的遗传基础,对红蚰麦和豫麦13的杂交F2代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红蚰麦携带1对显性的抗白粉病基因(暂命名为Pmhym)。利用SSR标记和F2代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将该基因定位在7B染色体的长臂上,与3个微卫星标记Xwmc232、Xgwm577和Xwmc526连锁,遗传距离分别是14.3、25.6和57.2cM。分子标记分析表明该基因不同于已有被定位在7BL上的Pm5系列复等位基因,因而推测Pmhym是1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上述结果将为开展Pmhym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甘肃的有效性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自甘肃各地的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上,测定其毒性频率,并对这些品种进行了异地成株期抗性鉴定。根据已知抗病基因对白粉苗群体的抗性程度,对其进行抗性效能的评价。结果表明,Pml、Pm3c、Pm3f、Pm5、Pm6、Pm7、Pm8和Pm17在甘肃抗性差,已失去利用价值;Pm2、Pm3a、Pm3b、Pm19抗性较低,不宜单独作为抗源利用;Pm4b、Pm13、Pm20、Pm21和含有Pm4的白兔3号、肯贵阿1号及含有Pm“XBD”的我国农家品种小白冬麦抗性表现好,可作为抗性亲本利用。组合基因如Pm2 6、Pm2 Mld、Pml 2 9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抗性,这表明利用抗源材料进行基因累加有望培育出优良的抗性品种。文中还结合抗源材料的农艺性状对其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基因推导法对目前甘肃省小麦主要生产品种及高代品系进行抗白粉基因分析,为甘肃省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和品种使用及布局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1个小麦白粉菌株,结合品种系谱对甘肃14个小麦生产品种及28个高代品系进行抗白粉基因推导。[结果] 14个生产品种中,1个含Pm8,1个含Pm4b,4个含未知抗病基因,其余8个对所有供试菌株全部表现感病;28个高代品系中,5个含Pm8〖STBZ〗,2个含Pm〖STBX〗3〖STBZ〗a,1个含Pm〖STBX〗4〖STBZ〗b,1个含Pm〖STBX〗30〖STBZ〗,5个含未知抗病基因,其余14个对所有供试菌株全部表现感病。[结论] 目前甘肃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代品系中缺乏抗白粉病基因,一旦条件适宜,小麦白粉病在甘肃地区极易发生和流行,应该引起生产管理部门和育种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