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在线虫的生长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索利用RNAi技术沉默南方根结线虫mapk-1基因来抑制线虫的生长发育。根据mapk-1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通过体外转录合成约550bp的dsRNA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卵进行RNAi以沉默mapk-1基因。试验结果表明,将南方根结线虫的卵块浸泡在含有2mg/mL dsRNA的M9缓冲溶液中,24h后卵块孵化出的2龄幼虫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无dsRNA),但孵化出的幼虫死亡率高达90%,而对照组的死亡率低于5%,说明mapk-1基因的沉默抑制了卵块的孵化和线虫的生长,同时将孵化的幼虫接种番茄,14d后番茄根部无根结产生,35d后无卵块产生;而浸泡72h后卵块孵化出的2龄幼虫几乎全部死亡,并且孵化的线虫数量明显少于对照。提取导入dsRNA的卵块的RNA进行半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mapk-1基因的mRNA被降解。  相似文献   

2.
“发育快,交配效率高”是松材线虫种群扩张和病害流行的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原位杂交和RNAi等技术,本研究明确了Bxy-egl-30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xy-egl-30编码区长度为1 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属于EGL-30蛋白亚基家族。原位杂交结果显示Bxy-egl-30基因在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在胚胎期与幼虫期该基因广泛表达于性腺、肠道和附近的体壁细胞等部位;在成虫期,该基因在雌虫的阴户肌肉和雄虫的性腺部位集中表达。RT-qPCR结果显示Bxy-egl-30在二龄期表达量最高,胚胎期次之,三龄期、四龄期和成虫期表达量依次降低。浸泡Bxy-egl-30双链RNA后,松材线虫胚胎的孵化率下降了10.88%,二龄期、三龄期幼虫活力明显下降,每分钟头摆频率约下降4次。致病性接种实验结果显示松材线虫被Bxy-egl-30双链RNA干扰后致病性减弱,减缓了黑松的死亡时间,干扰组黑松的死亡时间比对照组晚9 d。本研究明确了Bxy-egl-30基因在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3.
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引起的松材线虫病是松属植物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繁殖和传播速度快,防治困难。RNAi技术是目前研究植物寄生线虫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农杆菌介导灰葡萄孢菌表达松材线虫ncr基因的dsRNA(PDH-RH-NCR),并连续多代喂饲松材线虫使ncr基因表达稳定下调后分析其表型。结果表明,在转有PDH-RH-NCR的灰葡萄孢菌上连续培养10代的松材线虫,ncr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13倍。ncr基因表达下调后,线虫发育缓慢,繁殖力也显著降低;处理4 d后发育成成虫的百分率为61.75%,显著低于PDH-RH-s GFP(89.75%)和空载体(88.75%)处理;而9 d的繁殖量则较PDH-RH-s GFP和空载体处理分别少2 314和2 347条。松材线虫ncr基因表达下调后,4龄幼虫平均寿命(20.9 d)和体内脂肪量(1.340 nmol)则显著高于PDH-RH-s GFP(15.5 d,0.336 nmol)和空载体(15.2 d,0.323 nmol)处理。通过喂饲法RNAi发现松材线虫ncr基因可能与松材线虫的发育速度、繁殖量、寿命、脂肪积累等表型相关。  相似文献   

4.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性的检疫病害,严重威胁松林等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有研究表明,Feminization(fem)基因家族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参与性别决定和分化。本研究克隆了松材线虫fem-1基因,并对其表达特征和调控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为856 bp,包含68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6个氨基酸,进化分析显示与秀丽隐杆线虫位于同一进化分支。荧光定量PCR以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fem-1基因在松材线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2龄虫期表达水平最高;在卵期至3龄虫期阶段于虫体中后部表达,而发育后期,多位于皮下细胞中表达,肠道、性腺等部位极少出现杂交反应。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fem-1基因后,线虫种群雌雄比例出现下降,说明fem-1基因可能参与松材线虫性别分化和决定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松材线虫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表达特性与功能,为深入研究松材线虫发育生物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RACE技术克隆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β-actin基因,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中华卵索线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首次获得了中华卵索线虫β-actin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1636bp,其中ORF长1131bp,编码376个氨基酸;5′UTR长137bp;3′UTR长367bp。由该cDNA推导的蛋白质序列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人类等物种的β-actin蛋白序列相似性均在95%以上。系统进化树显示其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的分类关系基本一致。β-actin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线虫中持续恒量表达。由此推断中华卵索线虫β-actin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可以作为生物物种进化的分子标志,且能较好反映物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是量化实验的理想内标参照。  相似文献   

6.
松材线虫Hsp70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激蛋白70(Hsp70)是已知热休克蛋白家族中最重要的-种, 它在细胞内的大量表达可以明显改善细胞的生存能力, 提高对环境胁迫或伤害的耐受性。采用RACE-PCR技术, 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中克隆了Hsp70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共2 061 bp)(GenBank登录号为:DQ785812)。其编码-个分子量为70 kD的642个氨基酸的蛋白序列, 含有3段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 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真核生物的Hsp70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并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热激蛋白70家族中的hsp-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更为相似。因此, 将克隆的松材线虫Hsp70基因命名为Bx-hsp-1。构建了-个原核表达载体Bx70pEASY-E1, 当IPTG终浓度为0.4~0.8 mmol/L时, 能诱导表达融合蛋白。Bx-hsp-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将为松材线虫的生态适应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爪哇根结线虫为材料,根据同源序列法分别进行3'末端和5'末端的RACE,获得-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cDNA全长。此cDNA全长序列为1 675 bp,包括1 521 bp的完整ORF,编码一含506 aa的多肽。该基因命名为Mj-eng3-,其推导蛋白的编码氨基酸与南方根结线虫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MI-ENG-1、MI-ENG-3和MI-ENG-4的同源性为95.3%、95.8%和85.3%,与另外5个植物寄生线虫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推导蛋白PP-ENG-1、GR-ENG-1、GT-ENG-1、HG-ENG-1、HS-ENG-1编码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51.2%、43.7%、43.7%、46.8%和45.3%。  相似文献   

8.
松材线虫rDNA的测序和PCR-SSCP分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本文为克服形态鉴定的不足,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别松材线虫。线虫核糖体DNA(r D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区(约308bp)的测序结果显示:松材线虫种内区别很小,不超过1bp;拟松材线虫种内区别较大,最大达7bp;这2种线虫的种间区别为32~39bp。根据以上测序结果,本文结合单条线虫DNA的提取技术,对14个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样本进行了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PCR-SSCP分析技术可明确区分这2种线虫,该技术可为单条松材线虫的鉴定提供一套灵敏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一种对我国林业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种,具有繁殖力强,扩散范围广的特点。为探究松材线虫的发育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不同虫态松材线虫发育差异表达基因及功能富集分析。利用LC/MS技术检测了松材线虫代谢物中的蛔甙成分及含量。结果显示:繁殖型和扩散型虫态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滞育和发育调控相关。繁殖型虫态的daf-9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扩散型松材线虫,扩散型LIV期线虫的daf-12、daf-2及daf-16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繁殖型松材线虫。Ln和LIII的蛔甙成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繁殖型松材线虫短链蛔甙asc-C3、asc-ΔC7含量显著高于扩散型松材线虫,长链蛔甙asc-C9含量低于扩散型松材线虫。推测松材线虫DAFs基因与蛔甙可能参与松材线虫扩散型虫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根据爪哇根结线虫食道腺内表达的EST序列,结合反式剪接序列SL1,从爪哇根结线虫中克隆了一个假定寄生基因Mj-1-1(KU358725),该基因的c DNA全长为573 bp,包含45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49个氨基酸。DNA全长为740 bp,包含2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20 bp和111 bp。NCBI BLASTn比对表明,Mj-1-1与南方根结线虫的M.incognita zk1236.5(JQ284068)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7%。原位杂交表明Mj-1-1基因在爪哇根结线虫的背食道腺中表达,qRT-PCR结果表明Mj-1-1基因在爪哇根结线虫寄生性3龄幼虫阶段表达量最高。对爪哇根结线虫侵染前2龄幼虫的Mj-1-1基因进行沉默,调查发现,沉默Mj-1-1后,爪哇根结线虫对番茄的侵染力显著下降,表明Mj-1-1对爪哇根结线虫侵染和寄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感染松材线虫病松树滑刃目线虫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感染松材线虫病松树体内滑刃目线虫的种群组成,包括种类记述和数量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在300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0种滑刃目线虫,隶属于3科、4属,其中有2个国内新记录种;它们是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霍夫曼尼伞滑刃线虫、薄荷滑刃线虫、大核滑刃线虫、小麦长尾线虫(国内新记录种)、爱尔密那长尾线虫(国内新记录种)、李氏长尾线虫、吴氏长尾线虫和外滑刃科线虫一种;描述并且图示比较它们的形态特征。种群数量组成分析表明:松材线虫在感病松树体内占据绝对的优势,削弱了松树线虫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即线虫群落结构趋向单一化。研究还表明,利用长尾属线虫的捕食习性来控制中国松材线虫病的流行与危害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水稻干尖线虫是水稻上重要的寄生线虫,严重危害水稻安全生产。14-3-3蛋白调控生物体的细胞代谢、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等一系列生物过程。本研究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分离获得了一个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14-3-3基因,命名为Ab-14-3-3-a。Ab-14-3-3-a全长c DNA序列含有59 bp的5'非翻译区(UTR)、编码251个氨基酸756 bp的开放阅读框。Ab-14-3-3-a DNA序列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Ab-14-3-3-a蛋白与其他植物寄生线虫14-3-3蛋白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系统发育树显示与植物寄生线虫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原位杂交显示Ab-14-3-3-a特异定位于成虫的背食道腺细胞中,表明其在线虫取食和寄生过程中发挥潜在功能。qRT-PCR显示,Ab-14-3-3-a在水稻干尖线虫各个龄期均表达,其中在成虫表达水平最高,而在发育过程中幼虫表达水平最低。当线虫取食不同寄主时,Ab-14-3-3-a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线虫取食感病水稻早期,Ab-14-3-3-a表达水平上升1.5倍,而取食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时Ab-14-3-3-a表达可提高数百倍。利用体外RNA干扰技术将Ab-14-3-3-a的表达进行有效抑制,结果显著影响了线虫的产卵、成虫发育以及线虫种群数量。综上,Ab-14-3-3-a参与调控水稻干尖线虫的取食行为和发育进程。本研究相关结果有助于拓展植物寄生线虫14-3-3蛋白功能,为深入研究线虫与植物互作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将松材线虫切割为包括食道腺、分泌孔和头感器的体前端以及包括肠道的体后端,通过改进的固相杂交方法进行消减杂交,构建了松材线虫体前端的特异cDNA文库,利用该文库并结合RACE技术获得了松材线虫细胞壁松弛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该基因编码149个氨基酸,经过比对发现其翻译产物与马铃薯金线虫EXPB1、EXPB2蛋白有46%和42%的相似性,与南方根结线虫的推定无毒基因蛋白(CAC27774.1)有39%的相似性,该基因产物可能在侵染过程中起着软化寄主细胞壁的作用,但具体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自日本引进的抗性黑松对松材线虫(Pine Wood Nematode,PWN)的抗病性,选用3个不同来源的PWN强毒和中强毒虫株采用皮接法接种,对1.5年生的黑松13个优良家系进行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进的黑松大部分家系对3个PWN虫株都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但针对不同虫株,抗病各家系间差异明显,其中有7个家系(3、4、5、6、9、11和12号)表现良好。同时,为探讨引进黑松家系感染PWN后的组织病理反应,对12号抗性家系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观察表明,松材线虫在抗性黑松和普通黑松中的纵向扩散速度差别不明显,但其在抗性黑松内的横向扩散速度比在普通黑松内要慢,且抗性黑松体内木射线细胞和围绕树脂道泌脂细胞的薄壁细胞,出现病变要比普通黑松晚;在接种后同一时间取茎段的同一部位发现,抗性松苗组织解剖结构及细胞的病变和破坏程度要比普通松苗轻。  相似文献   

15.
正长岭发垫刃线虫(Trichotylenchus changlingensis)是一种迁移性植物外寄生线虫,该线虫于2011年首次在我国吉林省长岭县发现,并根据其形态特征及最新分类系统将其归为发垫刃属[1,2]。该线虫能引起玉米叶片黄化,植株矮化,茎基部开裂,茎节缩短等症状,该病发生率普遍在21%~67%,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3]。  相似文献   

16.
 木贼镰孢菌是多种植物的病原菌,也具有益生作用,功能复杂多样。本研究基于Illumina Hiseq 4000和PacBio平台对木贼镰孢菌D25-1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及组装,共组装出16个基因组片段,GC含量48.01%,总长40 776 005个碱基,Gap数为0。对内含子、外显子、基因长度、非编码RNA、重复序列等基因组信息均进行分类统计,外显子40 110个,总长19 787 286 bp,内含子26 281个,总长2 290 434 bp,多数基因长度为500~1 499 bp,tRNA 333个,rRNA 71个,sRNA 69个,snRNA 31个,miRNA 108个,共预测的重复序列1 713 918 bp,占基因组4.2033%。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木贼镰孢菌组装结果较好,特有基因3 483个和共有基因1 805个,并对共有基因进行了COG分类注释。基因家族分析发现2 500多个单拷贝同源基因。构建进化树发现木贼镰孢菌和假禾谷镰孢菌的遗传距离最近,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确定了其进化地位。本研究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基因功能演化分析、病害防控等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木贼镰孢菌是多种植物的病原菌,也具有益生作用,功能复杂多样。本研究基于Illumina Hiseq 4000和PacBio平台对木贼镰孢菌D25-1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及组装,共组装出16个基因组片段,GC含量48.01%,总长40 776 005个碱基,Gap数为0。对内含子、外显子、基因长度、非编码RNA、重复序列等基因组信息均进行分类统计,外显子40 110个,总长19 787 286 bp,内含子26 281个,总长2 290 434 bp,多数基因长度为500~1 499 bp,tRNA 333个,rRNA 71个,sRNA 69个,snRNA 31个,miRNA 108个,共预测的重复序列1 713 918 bp,占基因组4.2033%。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木贼镰孢菌组装结果较好,特有基因3 483个和共有基因1 805个,并对共有基因进行了COG分类注释。基因家族分析发现2 500多个单拷贝同源基因。构建进化树发现木贼镰孢菌和假禾谷镰孢菌的遗传距离最近,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确定了其进化地位。本研究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基因功能演化分析、病害防控等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彭龙慧  王柏林 《江西植保》2012,(1):74-77,84
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PRA)原理为依据,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对江西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估,认为松材线虫在江西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理分布管理标准.江西具备松材线虫生存及蔓延扩散的寄主植物、传播媒介和环境条件.松材线虫随松类植物及产品的调运从境外传入江西后具有蔓延扩散并暴发成灾的潜在风险,对江西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及风景名胜区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提出了降低松材线虫病风险的管理措施,供江西有关林业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