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保水剂施用量对土壤水分利用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中部半干旱偏旱区,干旱少雨、土壤水分蒸发强烈、马铃薯低产等突出问题,采用2种土壤保水剂(沃特保水剂和微生物保水剂),以不施用保水剂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旱作土壤水分、马铃薯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关键生育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随保水剂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用沃特保水剂60kg/hm2和90kg/hm2使土壤贮水量分别较对照(不施保水剂)显著提高55.1%和62.1%;施用微生物保水剂可保蓄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含量,而施用沃特保水剂可提高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水分含量;施用微生物保水剂不同量可明显促进马铃薯初花期植株的生长,进入块茎膨大期施用沃特保水剂不同量对马铃薯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施用沃特保水剂90kg/hm2的增产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佳,分别较对照提高41.4%和86.5%;而施用沃特保水剂60kg/hm2的商品薯率最高(87.5%)。穴施保水剂可有效改善马铃薯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施用沃特保水剂60~90kg/hm2的增产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新修梯田施用土壤保水剂节水增产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陇东半干旱山区新修梯田地膜玉米和坑种马铃薯上施用土壤保水剂的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采用24g/kg浓度保水剂GR-18型的溶液拦种后的增产率为9.6%,土施保水剂150kg/hm^2的增产率为10.5%,施用保水剂可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5.6%;马铃薯坑种以GR-18F型保水剂用量4.5-12.0kg/hm^2增产效果较好,增产率达17.6%-20.0%。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保水剂和黄腐酸在土壤水分保持以及作物耗水的影响效果,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温室进行了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和黄腐酸对玉米的生长、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了2个土壤含水量水平(田间持水量为40%~50%的干旱条件和田间持水量为70%~80%的正常水分条件)、2个保水剂含量水平(分别为0和0.9 g/pot)和。试验用土来自内蒙玉米田间土壤,每个处理重复4次。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严重影响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穗粒数、干重、产量和收获指数,而保水剂和黄腐酸的施用可以缓解干旱对这些指标引起的不良影响;保水剂的单独施用降低了玉米的蒸腾速率,提高了产量,联合施用黄腐酸后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折算施用45 kg/hm2保水剂的基础上再施用120 kg/hm2的黄腐酸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约提高了90%,产量增加了50%。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浅山地区设置马铃薯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保水肥料配方中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用量的保水肥料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常规施肥相比,S2P1处理增产量最高为6034.77kg/hm2,增产率为41.45%,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为49.33kg/(hm2·mm),说明保水剂用量为150kg/hm2、硫酸钾镁用量为681.0kg/h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保水剂和黄腐酸在土壤水分保持以及作物耗水的影响效果,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温室进行了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和黄腐酸对玉米的生长、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了2个土壤含水量水平(田间持水量为40%~50%的干旱条件和田间持水量为70%~80%的正常水分条件)、2个保水剂含量水平(分别为0和0.9g/pot)和4个黄腐酸含量水平(分别为0,0.6,1.2和1.8g/pot)。试验用土来自内蒙玉米田间土壤,每个处理重复4次。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严重影响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穗粒数、干重、产量和收获指数,而保水剂和黄腐酸的施用可以缓解干旱对这些指标引起的不良影响;保水剂的单独施用降低了玉米的蒸腾速率,提高了产量,联合施用黄腐酸后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折算施用45kg/hm~2保水剂的基础上再施用120kg/hm~2的黄腐酸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约提高了90%,产量增加了50%。  相似文献   

6.
保水剂用量对贵州旱作覆膜马铃薯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明保水剂(SAP)对贵州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为贵州马铃薯高产栽培、水肥高效施用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马铃薯威芋5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5个保水剂用量(0、37.5、52.5、67.5和82.5 kg/hm~2)对贵州覆膜栽培马铃薯产量、结薯性状、养分与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施用保水剂马铃薯出苗率最高可达93.37%,且较对照(不施用保水剂)相比,产量提高7.96%~13.37%,单株结薯数提高6.81%~45.45%,单株产量提高34.92%~83.31%;显著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2.49~5.35百分点,但对马铃薯块茎中氮、磷、钾、水分和还原糖含量无明显影响。从土壤养分变化看,与对照相比,施用保水剂能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61%~27.01%、0%~19.01%、7.83%~15.65%、5.73%~22.49%和5.08%~25.42%。【结论】在贵州高海地区覆膜栽培马铃薯,推荐施用保水剂52.5~82.5 kg/hm~2,有利于高产及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探究保水剂替代地膜在环县旱塬地玉米种植生产上的效果,为减少地膜“白色污染”、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及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在应用海瑞达和应物所2种保水剂的玉米种植模式下,耕地保墒、蓄墒效果明显,且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玉米株高、穗粒数、百粒重,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其中,使用海瑞达保水剂种植模式较露地(CK)种植模式增产14.25%,增产效果明显;使用应物所保水剂种植模式较露地(CK)增产10.75%,增产效果与海瑞达保水剂种植模式相比略差。虽然使用2种保水剂种植模式在玉米农艺性状、增产效果上不如全膜覆盖种植模式,但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保水剂种植模式下地膜污染明显降低、耕地墒情良好、玉米生产性能较好,因此建议在环县旱塬地推广应用保水剂产品,尽量减少地膜使用量。  相似文献   

8.
试验在种植夏玉米的沙壤地,开沟播种后分别撒施3种不同类型保水剂、1种生根粉,以不施用保水剂作为对照,研究不同类型保水剂、生根粉对鲁南地区夏玉米抗旱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生根粉,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夏玉米的叶面积、干物质重以及产量,尤其以钾盐小颗粒保水剂和钾盐型大颗粒保水剂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增产率达到6.5%以上。  相似文献   

9.
利用美国产Zeba强力保水剂(FARM型)对旱作地膜马铃薯土壤保水性能进行测试,对比发现,Zeba强力FARM型保水剂在同等环境条件下对减少水分蒸发和有效提高旱作地膜马铃薯土壤含水量效果明显。测产分析表明:1g/m2使用量的产量最高为2254.20kg/666.7m2,较对照增产5.46%,商品率也最高,为推荐使用量。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海瑞达保水剂替代地膜的使用效果,进行了马铃薯施用保水剂代替地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保水剂处理能延长马铃薯生育期,降低土壤容重,但保温保墒效果、产量不及地膜覆盖处理,需在今后继续加强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春玉米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春玉米的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设置Aa全膜双垄沟播冬前覆膜、Ab全膜双垄沟播顶凌覆膜、Ac全膜双垄沟播播期覆膜、Ba半膜冬前覆膜、Bb半膜顶凌覆膜5个处理,通过测定0~200 cm土壤水分,探明不同覆膜方式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5个处理播种期耕层土壤含水量最高,15.99%~21.26%,平均18.81%,Aa、Ab土壤含水量分别达到21.26%、20.33%,较Ac 15.99%增加33%和27.2%,Ba、Bb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8.41%和18.04%,低于同时期全膜覆盖,比Ac分别增加15.1%和12.8%。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依次为,覆膜时期>覆膜方式。冬前、顶凌覆膜是旱作玉米蓄水保墒的有效措施且效果显著。苗期各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最低,土壤含水量处于10.42%~13.95%之间。5个不同覆膜方式与覆膜时期下,播期土壤含水量>苗期土壤含水量>孕穗扬花期土壤含水量>乳熟蜡熟期土壤含水量,5个处理中20~40 cm土层含水量最低,土壤水分递减率表现为:半膜顶凌覆膜>半膜冬前覆膜>播种全覆膜>顶凌全覆膜>冬前全覆膜。Aa 667m产量969.02 kg,667m产值1 807.2元, 667 m纯收益1 129元,较Bb增产22.43%,667 m增收307.3元,产投比2.17。综上,通过分析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揭示了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12.
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172、99、30、58个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11—2013年,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山东4省分别针对以上4种作物,设置不同地膜厚度处理,系统分析了地膜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现用地膜厚度较薄,96.7%的地膜厚度集中在0.004~0.008 mm之间。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但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随着地膜厚度增加(0.004~0.012 mm),棉花和玉米产量不断增加,而马铃薯和花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地膜厚度对作物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膜厚度显著影响地膜残留强度(P0.05),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作物地膜残留强度和地膜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增加地膜厚度对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限,而在残膜回收的基础上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显著降低地膜残留强度。为应对我国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建议我国地膜厚度标准提高至0.010~0.012 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渭北台塬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甘薯品种‘济薯26’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M1)、全生物降解透明地膜(M2)和普通聚乙烯透明地膜(M3) 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甘薯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甘薯产后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薯生长前期,M2和M3处理下土壤温度高于M1,随着甘薯生长时间增加,M3处理下土壤温度高于M1和M2处理。甘薯全生育期,M3处理下土壤温度平均值较M1和M2处理分别高0.19℃和0.51℃。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效果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甘薯全生育期,M1和M2处理下土壤水分较M3处理分别降低0.67%和2.23%。M2处理下甘薯产量、商品率和总收入最高,其投入产出比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综上所述,考虑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长期应用对农田生态环境和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合不同地膜覆盖对增温、保墒和投入产出比的影响,全生物降解地膜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M2处理经济效益最佳,适宜在该地区持续应用。  相似文献   

14.
坡耕地马铃薯套玉米等高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种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宜坡耕地的耕作技术措施。[方法]以马铃薯威芋3号,玉米毕单15号,地埂植物路春花为供试材料,设顺坡聚垄、等高聚垄和等高聚垄+种植路春花3个处理进行坡耕地马铃薯套玉米等高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种植试验。[结果]与对照顺坡聚垄处理相比,等高聚垄+种植路春花处理的马铃薯产量14392.05 kg/hm2、玉米产量5417.25 kg/hm2、马铃薯与玉米复合产量19809.30 kg/hm2、复合经济效益12223.65元/hm2,分别增加了17.04%、11.22%、15.39%、13.61%;土壤容重降低0.04 g/cm3;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分别增加1.77个百分点和0.009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0.05%和4、1、3 mg/kg。[结论]等高聚垄+种植路春花种植法能提高坡耕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保水、保肥效果好,是坡耕地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推广广西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晚熟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黑膜覆盖、稻草覆盖和常规种植(对照)3种栽培模式,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的水含量、容重、孔隙度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观察测定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并测定马铃薯发棵期的叶片生理指标和成熟期的块茎品质.[结果]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均可提高土壤水含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和固相比例,同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株高、茎粗和主茎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黑膜覆盖模式可显著增加马铃薯的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大薯质量(P<0.05,下同),降低青头薯质量,从而提高马铃薯的商品薯率和产量,其商品薯率和产量较常规种植模式分别极显著提高11.26%和26.67%(P<0.01).不同栽培模式对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块茎干物质、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黑膜覆盖模式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块茎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结论]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明显,其中以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的效果较优,适合在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隔坡水平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利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2003年对隔坡水平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利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际间,不论雨水丰欠,隔坡水平沟0~200cm土层储水量均有所增加,3年平均,水平沟玉米田增加92.0mm,马铃薯田增加132.1mm;雨季降雨量多的年份,水平沟土壤储水量增加幅度相对较大,丰水年比平水年和欠水年平均值多增加50.1mm;与坡耕地相比,水平沟玉米田比坡耕地玉米田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1.53%,土壤储水量增加50.4mm。年份内,全年降雨分布的不均匀,引起隔坡水平沟作物土壤水分反常变化,欠水年的严重春旱,使水平沟0~200cm土层储水量到播种时比坡耕地还少18.6mm;平水年和丰水年的严重伏旱,使雨季隔坡水平沟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欠水年,水平沟玉米田低3.42%~4.50%,马铃薯田低2.99%~3.25%。作物收获后,进行隔坡水平沟玉米整桔秆覆盖,既能减轻冬前土壤水分散失,又能缓解春旱,土壤冻结和播种时测定,水平沟覆盖田比不覆盖田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11%和1.19%。3年试验,与坡耕地相比,隔坡水平沟玉米比坡耕地玉米增产100.2%,降水利用提高9.3kg/mm·hm2。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对玉米生长及水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采用负压灌溉(-5、-10、-15 kPa、)和手工浇灌(artificial irrigation,AI)两种方式分别形成稳定性土壤水分和波动性土壤水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及其总耗水量、农艺性状、光合作用、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5、-10、-15 kPa、AI的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53% FC(field capacity,田间持水量)、47% FC、38% FC、78% FC,负压灌溉处理为弱时间变异的稳定性土壤含水量,AI为中等时间变异的波动性土壤含水量。②与时间变异性中等的78% FC相比,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和47% FC的株高、茎粗、叶面积较大,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的玉米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较高,更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③相比变异性中等的78% FC,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的玉米干物质量、籽粒干重、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9.0%、1066%、28.8%、87.3%。④在稳定的弱时间变异条件下、38% FC~53% FC范围内,玉米的农艺性状、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综上所述,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 FC~78% FC时,弱时间变异性的土壤水分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相同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条件下、38% FC~53% FC范围内,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对玉米生长及水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采用负压灌溉(-5、-10、-15 kPa、)和手工浇灌(artificial irrigation,AI)两种方式分别形成稳定性土壤水分和波动性土壤水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及其总耗水量、农艺性状、光合作用、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5、-10、-15 kPa、AI的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53% FC(field capacity,田间持水量)、47% FC、38% FC、78% FC,负压灌溉处理为弱时间变异的稳定性土壤含水量,AI为中等时间变异的波动性土壤含水量。②与时间变异性中等的78% FC相比,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和47% FC的株高、茎粗、叶面积较大,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的玉米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较高,更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③相比变异性中等的78% FC,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的玉米干物质量、籽粒干重、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9.0%、1066%、28.8%、87.3%。④在稳定的弱时间变异条件下、38% FC~53% FC范围内,玉米的农艺性状、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综上所述,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 FC~78% FC时,弱时间变异性的土壤水分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相同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条件下、38% FC~53% FC范围内,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及示范基地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地膜覆盖平均单产达42660kg/hm^2,产值达40950元/hm^2;比白色地膜覆盖增产6375kg/hm^2,增产17.6%。比露地增产15480kg/hm^2,增产57.0‰黑色地膜比白色地膜覆盖产值增加6120元/hm^2,比露地产值增加14860.5元/hm^2,较露地净增产值3235.5元/hm^2。黑色地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比露地高0.078-3.080个百分点,在马铃薯淀粉积累的关键时期,土壤含水量比露地高3.08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无外源碳输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外源碳(秸秆及其生物炭)等碳量输入条件下(秸秆1%-Str1.0、秸秆3%-Str3.0、秸秆10%-Str10.0;生物炭0.8%-BC0.8、生物炭2.4%-BC2.4、生物炭8.0%-BC8.0),对土壤含水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